整個事件是從一張照片開始的,蔡致良曾與凱瑟克先生喝下午茶,這也成為所有消息的來源。


    造成的最終結果便是置地股價開始上漲,每股來到7.2元。股價的升高對怡和是最有利的,無疑增加了被收購的難度。


    按照誰受益,誰的嫌疑最大的原則,蔡致良有理由懷疑這是怡和在搞鬼。


    或許怡和早就在,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蔡先生,聽說你準備以15元每股的價格收購置地,是否確有此事?”蔡致良還未走進大廈,突然一個記者從旁邊跳了出來。


    蔡致良一愣,隨即笑道:“15元每股是不準確的,我的報價是10元一股。”


    漂亮的記者露出迷人的微笑,接著問道:“凱瑟克先生同意了嗎,聽說你們聊的很愉快。”


    “凱瑟克先生對於報價非常滿意,會跟董事會其他成員商議。”蔡致良也是睜著眼睛說瞎話,“溢價近四成,天門置業的報價是非常有誠意的。”


    蔡致良說完,繞過記者,回到辦公室。


    天門置業僅有不到8億的市值,而置地即便是股災後暴跌,卻也有將近170億。將兩者聯係在一起,對於天門置業的股價無疑也是有利的。


    “天門置業供股,準備的怎麽樣了?”


    鄭一鳴道:“已經差不多了,下個月初便可以投入市場。”


    “找個合適的時機,將供股的消息放出去。”蔡致良解釋道,“剛在門口遇見記者,估計等下午便會有天門置業收購置地的消息傳出。”


    鄭一鳴笑道:“模棱兩可,我知道。”


    “你先忙天門置業,半導體產業方麵,就不要操心了,還是由明秀周刊出麵好。”蔡致良隨即提起半導體。


    “鮑先生籌備的那個周刊?”鄭一鳴疑問道。


    蔡致良道:“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足以撐起明秀周刊的創刊本。不過資金還得從這邊出,你到時接洽一下。”


    “好的。”鄭一鳴頓時鬆了一口氣,畢竟他現在確實很忙,因為蔡致良更多時候就像是一個甩手掌櫃,雖然不甩手的時候,賺到了更多的利潤。


    “這是蔡氏影業和明秀報社今年的審計,沒有什麽問題。”


    “那就好。”如果真有問題,對蔡致良來說也不好處理,畢竟人才很多,但是能夠讓他信任的,實在不多。


    隨即鄭一鳴說的紅梅電器的消息,就在蔡致良外出的這幾天,媒體報道紅梅電器與隆昌集團爭奪物業,隨後又購入一塊地皮準備擴建工廠,一副財大氣粗的樣子。於是,股價條件反射般應聲而漲,一頓猛如虎的操作下來,蔡致良也不虧,還賺了了幾十萬股紅梅電器的股票。


    蔡致良也隻能無奈地接受這個事實,至於茶樓那邊,隻能先就這麽耗著了。


    下午,蔡致良去了明秀報社,陳強和鮑國威都在。


    月前,明秀報社準備收購天天日報,卻是未能如願,哪怕是溢價30%,黃老板依舊沒有鬆口。


    蔡致良知道後,隻是讓陳強持續關注著,直到黃老板撐不住為止,總還是有機會的。


    “阿良今天怎麽有空過來?”陳強笑著問道。


    蔡致良落座後,笑道:“有件事情,還望二位鼎力相助啊。”


    “這本就是你的產業,談什麽幫不幫忙。”陳強客氣道,“是宣傳天門置業收購置地的消息嗎?”


    “這你都知道,消息傳的夠快啊?”蔡致良有些驚訝。


    “這還快啊……”陳強遞過一份報紙,道:“都嚴重滯後了,我們隻能等到晚上了。你以後有消息,先通知我們,肥水怎麽能流到外人田呢?”


    鮑國威道:“阿良,天門置業還不足以收購置地吧,你到底怎麽計劃的?”


    “報道歸報道,我是絕對不會承認的。”


    蔡致良將事情的經過以及自己的懷疑說了一遍,道:“渾水摸魚,撈到一條就是大賺。”


    “我之前還跟老鮑討論過,你到底從做空美股中,收益了多少?不過聽到你準備收購置地的消息,還是有些震驚的。”陳強端著一杯茶,遞給蔡致良,道:“嚐嚐我新買的茶。”


    “你的茶,自然要好好品一品。”蔡致良接過茶杯,確實很香。


    鮑國威是不喝茶的,依舊是一杯咖啡,邊攪邊問道:“你今天過來,到底什麽事啊?”


    蔡致良道:“我準備進入半導體產業,卻又不太了解這個行業,而且需要的資金規模又大,所以準備做個調研,由報社這邊來牽頭,資金從金河投資公司出。半導體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從歐美發達國家,到rb韓國,各國無不競相投資,以博得未來發展的先機。如果你對明秀周刊的創刊本依舊沒有合適的主題,不妨考慮一下半導體這個產業。”


    鮑國威道:“我不了解半導體技術,但是對於前些年rb與美國的半導體紛爭,還是知道一些。rb能夠在半導體領域,後來居上,除了那些財閥的資本,還有政府方麵的政策與投資。包括現在的韓國,台灣,沒有政府方麵的資助,初期大規模的投資足以壓垮公司。”


    蔡致良道:“所以才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引起政府的重視,才好就碟下菜。如果政府重視,給與政策、資金方麵的支持,按計劃投資便是,否則的話,便緩一緩。”


    如果企業自己的建廠的話,那必然是得不償失的,但是如果政府有扶植政策或者財政補貼的話,就大不一樣了。


    “如果確實是關乎未來發展的產業,總會引起重視,隻是遲早的問題。”陳強倒是有些興奮,道:“我覺得,明秀日報可以試試,先科普半導體技術,而後介紹半導體的發展史,歐美以及日韓公司的成功,如果港人感興趣的話,便由明秀周刊刊出調研報告。”


    “那就這麽辦,另外,聯係一些本港半導體方麵的研究員,教授,考察一番韓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呼籲政府予以重視。鮑叔,你來組織吧。”蔡致良補充了一句,順便做了最後的結論。


    這便是尋找同盟了,缺經費的科研機構必然很樂意伸出援手,即使失敗了,也沒有什麽損失,但是如果成功了,那將是一筆可以維持數年科研的資金。更何況香港與台灣,韓國同屬亞洲四小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沒問題,不過這需要時間,至少一個月的時間。”越精細,也意味著所需時間越長。


    “一個月的話,那就到1月初了……”蔡致良估摸著時間,“可以,不過元旦之前,調研報告必須出來,不能再拖下去。”


    鮑國威有些猶豫,最終還是點點頭。


    蔡致良建議道:“一次寫不完,調查報告也可以分期刊出。”


    蔡致良的意思,是盡快將半導體炒熱。現在還是八十年代,他還有充足的時間,來得及布局。


    晚上,蔡致良與陳強、鮑國威,以及曹錦嶺等一些人一起吃飯,至半夜才回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走出香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衛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衛公並收藏走出香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