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盡管缺少簽署敕令的權力,依然能夠笑傲政壇數十年。
不得不說,趙普揣摩人心的能力和政務能力已經到了一種登峰造極的地步,後來的政敵盧多遜盡管也不差,但縱觀結局,高下立判。
要說世界上最了解趙匡胤的人,除了趙普,沒有第二人。
之後,趙匡胤也頂不住壓力,畢竟一個皇帝還霸占著相權,這是不符合規則的。
真正能做到君權相權一體的,還得是勞模朱元璋,連朱棣也不行。那必須得有極高的威望和狠辣的手段才行,為了廢除延續千年的宰相製度。一個胡惟庸案,死了何止幾萬人?
之後的內閣首輔,就是宰相。權力有大有小,真正做到了權力巔峰的,是說出“我非相,乃攝也。”的張居正。
宋初內廷中的太監也有厲害的,比如王繼恩,還出任軍職,掌握軍隊。內廷外廷的界限不甚明晰,後來的童貫,還封了王。但是這些人,再厲害,也隻是在外廷的圈子裏。像明朝司禮監那樣掌管批紅的,依仗皇權的,還真沒有。
太監的權力來源於皇帝,也就是君權的一部分。別看皇帝對文臣客客氣氣的,真正信任的還是太監,文臣們喊打喊殺誅滅太監,實際上是相權對抗君權,要削弱君權的一種表現,皇帝能樂意嗎?
曆史上的大太監,也隻是比其他太監,得到的皇帝信任多一點,行使的君權多一點。但是並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治政能力,最終導致害人害己的惡果。
倘若不想著瞎折騰,隻想著撈錢,不會出彩,但也不會出亂子。
魏忠賢之流,在撈錢之外,我相信他們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抱負的,背後也有皇帝的影子。不管結局好壞,史書是文人寫的,皇帝身邊的太監總不會有好名聲就是了。
除非跳到外廷,就和普通朝臣一樣,比如鄭和。
宋朝更多的是對軍隊的控製嚴密,太監、文人監軍領軍出現悲劇事故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到了南宋,情況就完全反過來了,又出現了軍鎮為重的情況。
扯遠了,趙匡胤如今雖然把持著簽署敕令的權力,但這隻是暫時的。很快他就會頂不住壓力,把權力下放給一個人,並且讓這個人同平章事。
平章事即中書高官官的稱呼,獲得平章事資格的,就是相國,可以稱為“相公”。有的威望很深資料很高的大臣,在外為官,獲得平章事資格,稱為“使相”,是一種榮譽,並不擔任具體職務。
宋初的宰相,權力還很一般,趙普甚至要和人分享宰相權力。
再過幾十年,一個宰相,如果不兼任樞密使,沒有掌握軍政大權,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宰相。當然,這種人,有個特定的稱呼,叫做“宰執”。
有一本書叫做宰執天下,一語雙關。
很多人都感慨,宋初沒有太監專權。就是這個原因,相權太大,君權太輕。皇帝都抖不起來,何況太監?
有一個非常霸氣的稱謂,平章政事的終極版,平章軍國重事。
再列舉一個擔任這一霸氣職務的人,賈似道。
我想到了兩晉南北朝一個非常熟悉的職位,都督中外諸軍事。
擔任這一職位的人很多,不勝枚舉。無一例外,最後這些人都成了皇帝。
比如高歡,宇文泰,楊堅。
後來,獲得簽署敕令資格的人,就是趙光義。
很多人都知道趙光義是開封府尹,卻不知道趙光義還是宰相。
開封府尹是很牛,宋朝建立之初,幾乎全國大半的物資都集中在汴梁,幾十萬禁軍盤踞。掌握了開封府尹,幾乎就是掌握了一方的命脈,這個職務趙匡胤不相信別人,隻能給趙光義。
但跟宰相相比,開封府尹的重要程度就要下降了許多。
趙光義憑什麽跟趙普鬥的旗鼓相當,最後還能把趙普幹翻?
因為他卡住了趙普的脖子,趙普的每一道赦令,必須簽上趙光義的名字,才算是走完了中書省的全部程序。
趙光義要是卡一下脖子,趙普就能被他整的欲仙欲死。
當然,兩人之間的鬥爭都在趙匡胤的控製之下。基本保持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兩人之間既有鬥爭也有妥協,惡性競爭對誰都沒有好處。
趙光義也是通過這一職務,培養了大量的人脈和親信。
也有人說,最後幾年,趙光義獲封晉王,是獲得趙匡胤認可繼承人地位的一種表現。
純屬扯淡。
就算真是這樣,也不是封晉王。按照禮製,一般是封都城所在地位王。那也應該是魏王,或鄭王更貼切。
封王的目的隻有一個,明升暗降,讓趙光義去就藩,離開汴梁。
因為那時,趙德昭已經成年,並且在眾多場合,比如迎接吳越國王,作為皇帝代表,出席政治活動。
趙匡胤想讓兒子接班,就得讓弟弟滾蛋,不然何苦要把趙普攆出汴梁?把兩個大佬都調離汴梁,減弱幹涉影響,答案還不夠明顯嗎?
在巨大的威脅之下,趙光義作出什麽反應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真是兄終弟及的話,趙德昭怎麽死了?趙元佐怎麽瘋了?
趙匡胤雖然用趙光義來製衡趙普,但是在軍權上卻毫不含糊。這也解釋了,趙光義繼位之後北伐太原,軍中大佬公然打臉,指責趙光義不懂軍事。後來高粱河戰敗,軍中很多人都提議讓趙德昭繼位。
這都是後話,暫且不提。
這一天,在迎客居,一間雅室。
趙普擺了一桌酒宴,邀請了幾個賓客,慶祝拜相。
這是一次比較私密的聚會,人不多,但都是趙普圈子裏值得信任的人。
晏寧在列,除此之外,還有薛居正,沈義倫。
這兩位,雖然目前擔任的職位並不高,但是無一不是要職。
薛居正目前擔任樞密直學士,沈義倫目前擔任戶部給事中。
在趙匡胤登基前,他的幕僚團隊中,趙普排名第一,之後就是這二人,政務能力非常強。
晏寧知道,這二人,之後會依次任參知政事,最後拜相。
參知政事,是趙匡胤發明,用來分擔相權的次相。再過幾年就會出現,不過一開始地位並不高,並沒有決策權。後來逐步提高參知政事的地位,皇帝和參知政事的關係一般非常好,這個不難理解。
不得不說,趙普揣摩人心的能力和政務能力已經到了一種登峰造極的地步,後來的政敵盧多遜盡管也不差,但縱觀結局,高下立判。
要說世界上最了解趙匡胤的人,除了趙普,沒有第二人。
之後,趙匡胤也頂不住壓力,畢竟一個皇帝還霸占著相權,這是不符合規則的。
真正能做到君權相權一體的,還得是勞模朱元璋,連朱棣也不行。那必須得有極高的威望和狠辣的手段才行,為了廢除延續千年的宰相製度。一個胡惟庸案,死了何止幾萬人?
之後的內閣首輔,就是宰相。權力有大有小,真正做到了權力巔峰的,是說出“我非相,乃攝也。”的張居正。
宋初內廷中的太監也有厲害的,比如王繼恩,還出任軍職,掌握軍隊。內廷外廷的界限不甚明晰,後來的童貫,還封了王。但是這些人,再厲害,也隻是在外廷的圈子裏。像明朝司禮監那樣掌管批紅的,依仗皇權的,還真沒有。
太監的權力來源於皇帝,也就是君權的一部分。別看皇帝對文臣客客氣氣的,真正信任的還是太監,文臣們喊打喊殺誅滅太監,實際上是相權對抗君權,要削弱君權的一種表現,皇帝能樂意嗎?
曆史上的大太監,也隻是比其他太監,得到的皇帝信任多一點,行使的君權多一點。但是並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治政能力,最終導致害人害己的惡果。
倘若不想著瞎折騰,隻想著撈錢,不會出彩,但也不會出亂子。
魏忠賢之流,在撈錢之外,我相信他們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抱負的,背後也有皇帝的影子。不管結局好壞,史書是文人寫的,皇帝身邊的太監總不會有好名聲就是了。
除非跳到外廷,就和普通朝臣一樣,比如鄭和。
宋朝更多的是對軍隊的控製嚴密,太監、文人監軍領軍出現悲劇事故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到了南宋,情況就完全反過來了,又出現了軍鎮為重的情況。
扯遠了,趙匡胤如今雖然把持著簽署敕令的權力,但這隻是暫時的。很快他就會頂不住壓力,把權力下放給一個人,並且讓這個人同平章事。
平章事即中書高官官的稱呼,獲得平章事資格的,就是相國,可以稱為“相公”。有的威望很深資料很高的大臣,在外為官,獲得平章事資格,稱為“使相”,是一種榮譽,並不擔任具體職務。
宋初的宰相,權力還很一般,趙普甚至要和人分享宰相權力。
再過幾十年,一個宰相,如果不兼任樞密使,沒有掌握軍政大權,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宰相。當然,這種人,有個特定的稱呼,叫做“宰執”。
有一本書叫做宰執天下,一語雙關。
很多人都感慨,宋初沒有太監專權。就是這個原因,相權太大,君權太輕。皇帝都抖不起來,何況太監?
有一個非常霸氣的稱謂,平章政事的終極版,平章軍國重事。
再列舉一個擔任這一霸氣職務的人,賈似道。
我想到了兩晉南北朝一個非常熟悉的職位,都督中外諸軍事。
擔任這一職位的人很多,不勝枚舉。無一例外,最後這些人都成了皇帝。
比如高歡,宇文泰,楊堅。
後來,獲得簽署敕令資格的人,就是趙光義。
很多人都知道趙光義是開封府尹,卻不知道趙光義還是宰相。
開封府尹是很牛,宋朝建立之初,幾乎全國大半的物資都集中在汴梁,幾十萬禁軍盤踞。掌握了開封府尹,幾乎就是掌握了一方的命脈,這個職務趙匡胤不相信別人,隻能給趙光義。
但跟宰相相比,開封府尹的重要程度就要下降了許多。
趙光義憑什麽跟趙普鬥的旗鼓相當,最後還能把趙普幹翻?
因為他卡住了趙普的脖子,趙普的每一道赦令,必須簽上趙光義的名字,才算是走完了中書省的全部程序。
趙光義要是卡一下脖子,趙普就能被他整的欲仙欲死。
當然,兩人之間的鬥爭都在趙匡胤的控製之下。基本保持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兩人之間既有鬥爭也有妥協,惡性競爭對誰都沒有好處。
趙光義也是通過這一職務,培養了大量的人脈和親信。
也有人說,最後幾年,趙光義獲封晉王,是獲得趙匡胤認可繼承人地位的一種表現。
純屬扯淡。
就算真是這樣,也不是封晉王。按照禮製,一般是封都城所在地位王。那也應該是魏王,或鄭王更貼切。
封王的目的隻有一個,明升暗降,讓趙光義去就藩,離開汴梁。
因為那時,趙德昭已經成年,並且在眾多場合,比如迎接吳越國王,作為皇帝代表,出席政治活動。
趙匡胤想讓兒子接班,就得讓弟弟滾蛋,不然何苦要把趙普攆出汴梁?把兩個大佬都調離汴梁,減弱幹涉影響,答案還不夠明顯嗎?
在巨大的威脅之下,趙光義作出什麽反應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真是兄終弟及的話,趙德昭怎麽死了?趙元佐怎麽瘋了?
趙匡胤雖然用趙光義來製衡趙普,但是在軍權上卻毫不含糊。這也解釋了,趙光義繼位之後北伐太原,軍中大佬公然打臉,指責趙光義不懂軍事。後來高粱河戰敗,軍中很多人都提議讓趙德昭繼位。
這都是後話,暫且不提。
這一天,在迎客居,一間雅室。
趙普擺了一桌酒宴,邀請了幾個賓客,慶祝拜相。
這是一次比較私密的聚會,人不多,但都是趙普圈子裏值得信任的人。
晏寧在列,除此之外,還有薛居正,沈義倫。
這兩位,雖然目前擔任的職位並不高,但是無一不是要職。
薛居正目前擔任樞密直學士,沈義倫目前擔任戶部給事中。
在趙匡胤登基前,他的幕僚團隊中,趙普排名第一,之後就是這二人,政務能力非常強。
晏寧知道,這二人,之後會依次任參知政事,最後拜相。
參知政事,是趙匡胤發明,用來分擔相權的次相。再過幾年就會出現,不過一開始地位並不高,並沒有決策權。後來逐步提高參知政事的地位,皇帝和參知政事的關係一般非常好,這個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