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天啟皇帝真的是文盲嗎?
很顯然,根本不是。按照西南政法大學劉雲生教授的說法:“這就是一個政治家主導,史學家配合的一個迷局。”
關於天啟皇帝為文盲的說法,史學界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即明神宗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大兒子,也就是天啟帝的父親明光宗,所以遲遲不讓孫子天啟帝出閣讀書,最後導致天啟皇帝“曆年如斯而講讀未就”。這話是大臣們說的,可是,大臣在朝堂之上,又怎麽能知道九重深宮裏所發生的事情呢?而且,天啟帝早年雖然沒有出閣讀書,也隻能證明他沒有上過正規的學校而已,並不代表他就沒有學習過。
事實上,根據明末宮中的太監劉若愚的記載,說:“先帝(朱由校)髫齔時,教習書仿者,光廟伴讀吳進忠也。宮中私自答應誦書習字,劉良相也。”意思是,天啟帝在年幼的時候,他父親當年的伴讀吳進忠便臨時充當了天啟帝的老師。這樣雖然不能保證教育質量,但至少可以證明,天啟帝絕不是一無所知的文盲。
況且,天啟皇帝之前沒有進行正規教育,不代表他之後就沒有進行過,在天啟元年正月,大臣就上書天啟帝:“以帝為皇孫時,未嚐出閣讀書,請於十二日即開經筵,自後日講不輟,從之。”
而給天啟皇帝教書的老師,便是東林黨人孫承宗。天啟皇帝“每聽承宗講,輒曰‘心開’,故眷注特殷。”在講到《尚書》時,每次說到“人主臨天下處,皇上聳然拱聽”,“至說先皇帝,便忽令乂手,肅然改容”。可見天啟皇帝的學習態度還是非常不錯的。
而錢謙益也曾回憶一樁孫承宗與天啟帝的往事,有一次,天啟皇帝感冒了,在講課時不停的咳嗽,孫承宗恭恭敬敬地站著,麵無表情,等到天啟皇帝擦完鼻涕,整理好衣衫,孫承宗這才繼續講課,等到天啟皇帝再咳嗽的時候,孫承宗就又停下,這下天啟皇帝也覺得不好意思了,連忙肅容,再也不擦嘴了。
除了這件事外,錢謙益還記載了另一件事,也十分溫情,眾所周知,天啟皇帝的祖父萬曆皇帝,年少時的老師是名臣張居正,有一次還是少年的萬曆帝讀《論語》時,把“色勃如也”的“勃”不小心讀成了“背”的音,結果被張居正厲聲何止,把小萬曆嚇的麵如土色。
其實,天啟皇帝和孫承宗也遇見過類似的情況,有一次,天啟皇帝把“三百六旬有六日”中的“六”讀成了“溜”,孫承宗的更正方法就比較有技巧了,聽到天啟帝讀錯,他也連忙高聲讀“祿”三次,天啟皇帝這才知道自己讀錯了,於是連忙改正。
難怪天啟皇帝日後用血腥手段清理東林黨人,卻唯獨放過了孫承宗,這等昔年的師生之情,至今讀來,依舊令人無比感懷。
當然,天啟皇帝學習過、而且學習態度不錯,可並不能代表他的文化水平就高,所以,我們接著看如下記載。
天啟元年十二月,內閣首輔葉向高上奏:“我皇上聰明天縱,朝講時臨,真可謂勤政好學之主矣。但今之嚐朝,既是套數具文,無關於政事。而日講開陳,時刻有限,亦恐不能洞悉於義理之精微,古今政治之得失。”也就是說,天啟皇帝很勤奮,學習也很認真,同時也說:“皇上尤於燕閑遊豫之時,覽觀經史,深戒怠荒,此宗社蒼生之大幸也。”也就是希望天啟皇帝可以在閑暇的時候,戒驕戒躁,繼續努力學習。
而天啟皇帝的回複則是:“朕在宮中,每日披閱文書,覽誦經史及祖宗訓錄,兼時事憂勞,何有多暇?卿為輔弼元老,正賴責難陳善,匡朕不逮。覽奏具悉忠悃。”??就是說,我每天在宮裏都批閱奏章,閱讀經書和曆史,而且留心當下的時事,哪裏有多餘的閑暇時間呢?不過還是要感謝您的建議的。
除了葉向高以外,天啟皇帝的講師丁紹軾也曾說過:
“今上衝年嗜學,經筵、日講二者兼舉,經筵以季舉,日講則日日舉之,非甚寒暑不輟也。”
意思就是說,天啟皇帝雖然年少,但卻十分好學,經筵和日講頻繁舉辦,除非寒風酷暑,不然絕不曠課。
而《實錄》上,更是把天啟皇帝的“日常課表”記錄了下來,在泰昌元年十月十六日,方從哲便製定了天啟皇帝的學習計劃,明確日講要先從《大學》講起,把四書講完,然後講五經,從《尚書·堯典》講起。??之後還加上了張居正當年為天啟皇帝祖父,即萬曆皇帝所編輯的《帝鑒圖說》,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天啟皇帝熱愛學習,以至於他的另一位老師丁紹軾就曾賦詩一首:
“牙籤手指口披宣,撫幾從容意更虔。
幸得至尊傾耳聽。齎心入告不徒然。”
得到這樣一位好學生,連做老師都感到一陣的輕鬆和愉悅。
除了熱愛學習外,天啟皇帝與他的祖父一樣,對書法十分熱衷,孫承宗在談起天啟皇帝練字的時候“禦筆飛動”,每次寫完聽到閣臣們的表揚時,常常“喜動點頭,稍以語答”。
當然,天啟皇帝最後的書法成就顯然是不如他那些多才多藝的祖先們,清初學者朱彝尊曾親眼見過天啟皇帝的三道手敕,而且特意強調:“今觀三敕書法雖不工,未嚐假手司禮內監。”[21]這話就是天啟皇帝的字跡雖然不怎麽樣,但至少證明他確實沒有請槍手,的確是他寫的。
當然,也許你又要說了,天啟皇帝喜歡這些儒家經典,喜歡書法,那都是務虛的,不務實,一個君主,還是要看政績的。
實際上,天啟皇帝在學習過程中,絕不是死學習,而是在學習中探討時政,以方便自己可以更好的治理國家。
譬如天啟皇帝在經筵中,每次講到論語,就“皇帝日禦經筵,詢政事,字字商榷。”,可見,經筵也會和時政聯係在一起。
經過以上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天啟皇帝未必是一位天才君主,他對經史也沒有什麽特殊的天賦,但至少他的文化素養是有的,足以應付身為皇帝的能力需要,實在和文盲扯不上任何邊兒。
對於明代的君主,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十個皇帝九個昏”,除了愛煉丹的嘉靖帝、不上朝的萬曆帝,再下來受到批評的,那當屬愛做木匠活兒的天啟帝了。
那麽,我們就來探究下,天啟帝愛做木匠活兒的原委究竟如何?
這個說法最早來自明朝宮中太監劉若愚的《酌中誌》:“先帝好馳馬,好看武戲,又極好作水戲,用大木桶、大銅缸之類,鑿孔削機啟閉灌輸,或湧瀉如噴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機於下,借水力衝擁圓木球,如核桃大者,於水湧之大小般旋宛轉,隨高隨下,久而不墜,視為戲笑,皆出人意表。
很顯然,根本不是。按照西南政法大學劉雲生教授的說法:“這就是一個政治家主導,史學家配合的一個迷局。”
關於天啟皇帝為文盲的說法,史學界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即明神宗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大兒子,也就是天啟帝的父親明光宗,所以遲遲不讓孫子天啟帝出閣讀書,最後導致天啟皇帝“曆年如斯而講讀未就”。這話是大臣們說的,可是,大臣在朝堂之上,又怎麽能知道九重深宮裏所發生的事情呢?而且,天啟帝早年雖然沒有出閣讀書,也隻能證明他沒有上過正規的學校而已,並不代表他就沒有學習過。
事實上,根據明末宮中的太監劉若愚的記載,說:“先帝(朱由校)髫齔時,教習書仿者,光廟伴讀吳進忠也。宮中私自答應誦書習字,劉良相也。”意思是,天啟帝在年幼的時候,他父親當年的伴讀吳進忠便臨時充當了天啟帝的老師。這樣雖然不能保證教育質量,但至少可以證明,天啟帝絕不是一無所知的文盲。
況且,天啟皇帝之前沒有進行正規教育,不代表他之後就沒有進行過,在天啟元年正月,大臣就上書天啟帝:“以帝為皇孫時,未嚐出閣讀書,請於十二日即開經筵,自後日講不輟,從之。”
而給天啟皇帝教書的老師,便是東林黨人孫承宗。天啟皇帝“每聽承宗講,輒曰‘心開’,故眷注特殷。”在講到《尚書》時,每次說到“人主臨天下處,皇上聳然拱聽”,“至說先皇帝,便忽令乂手,肅然改容”。可見天啟皇帝的學習態度還是非常不錯的。
而錢謙益也曾回憶一樁孫承宗與天啟帝的往事,有一次,天啟皇帝感冒了,在講課時不停的咳嗽,孫承宗恭恭敬敬地站著,麵無表情,等到天啟皇帝擦完鼻涕,整理好衣衫,孫承宗這才繼續講課,等到天啟皇帝再咳嗽的時候,孫承宗就又停下,這下天啟皇帝也覺得不好意思了,連忙肅容,再也不擦嘴了。
除了這件事外,錢謙益還記載了另一件事,也十分溫情,眾所周知,天啟皇帝的祖父萬曆皇帝,年少時的老師是名臣張居正,有一次還是少年的萬曆帝讀《論語》時,把“色勃如也”的“勃”不小心讀成了“背”的音,結果被張居正厲聲何止,把小萬曆嚇的麵如土色。
其實,天啟皇帝和孫承宗也遇見過類似的情況,有一次,天啟皇帝把“三百六旬有六日”中的“六”讀成了“溜”,孫承宗的更正方法就比較有技巧了,聽到天啟帝讀錯,他也連忙高聲讀“祿”三次,天啟皇帝這才知道自己讀錯了,於是連忙改正。
難怪天啟皇帝日後用血腥手段清理東林黨人,卻唯獨放過了孫承宗,這等昔年的師生之情,至今讀來,依舊令人無比感懷。
當然,天啟皇帝學習過、而且學習態度不錯,可並不能代表他的文化水平就高,所以,我們接著看如下記載。
天啟元年十二月,內閣首輔葉向高上奏:“我皇上聰明天縱,朝講時臨,真可謂勤政好學之主矣。但今之嚐朝,既是套數具文,無關於政事。而日講開陳,時刻有限,亦恐不能洞悉於義理之精微,古今政治之得失。”也就是說,天啟皇帝很勤奮,學習也很認真,同時也說:“皇上尤於燕閑遊豫之時,覽觀經史,深戒怠荒,此宗社蒼生之大幸也。”也就是希望天啟皇帝可以在閑暇的時候,戒驕戒躁,繼續努力學習。
而天啟皇帝的回複則是:“朕在宮中,每日披閱文書,覽誦經史及祖宗訓錄,兼時事憂勞,何有多暇?卿為輔弼元老,正賴責難陳善,匡朕不逮。覽奏具悉忠悃。”??就是說,我每天在宮裏都批閱奏章,閱讀經書和曆史,而且留心當下的時事,哪裏有多餘的閑暇時間呢?不過還是要感謝您的建議的。
除了葉向高以外,天啟皇帝的講師丁紹軾也曾說過:
“今上衝年嗜學,經筵、日講二者兼舉,經筵以季舉,日講則日日舉之,非甚寒暑不輟也。”
意思就是說,天啟皇帝雖然年少,但卻十分好學,經筵和日講頻繁舉辦,除非寒風酷暑,不然絕不曠課。
而《實錄》上,更是把天啟皇帝的“日常課表”記錄了下來,在泰昌元年十月十六日,方從哲便製定了天啟皇帝的學習計劃,明確日講要先從《大學》講起,把四書講完,然後講五經,從《尚書·堯典》講起。??之後還加上了張居正當年為天啟皇帝祖父,即萬曆皇帝所編輯的《帝鑒圖說》,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天啟皇帝熱愛學習,以至於他的另一位老師丁紹軾就曾賦詩一首:
“牙籤手指口披宣,撫幾從容意更虔。
幸得至尊傾耳聽。齎心入告不徒然。”
得到這樣一位好學生,連做老師都感到一陣的輕鬆和愉悅。
除了熱愛學習外,天啟皇帝與他的祖父一樣,對書法十分熱衷,孫承宗在談起天啟皇帝練字的時候“禦筆飛動”,每次寫完聽到閣臣們的表揚時,常常“喜動點頭,稍以語答”。
當然,天啟皇帝最後的書法成就顯然是不如他那些多才多藝的祖先們,清初學者朱彝尊曾親眼見過天啟皇帝的三道手敕,而且特意強調:“今觀三敕書法雖不工,未嚐假手司禮內監。”[21]這話就是天啟皇帝的字跡雖然不怎麽樣,但至少證明他確實沒有請槍手,的確是他寫的。
當然,也許你又要說了,天啟皇帝喜歡這些儒家經典,喜歡書法,那都是務虛的,不務實,一個君主,還是要看政績的。
實際上,天啟皇帝在學習過程中,絕不是死學習,而是在學習中探討時政,以方便自己可以更好的治理國家。
譬如天啟皇帝在經筵中,每次講到論語,就“皇帝日禦經筵,詢政事,字字商榷。”,可見,經筵也會和時政聯係在一起。
經過以上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天啟皇帝未必是一位天才君主,他對經史也沒有什麽特殊的天賦,但至少他的文化素養是有的,足以應付身為皇帝的能力需要,實在和文盲扯不上任何邊兒。
對於明代的君主,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十個皇帝九個昏”,除了愛煉丹的嘉靖帝、不上朝的萬曆帝,再下來受到批評的,那當屬愛做木匠活兒的天啟帝了。
那麽,我們就來探究下,天啟帝愛做木匠活兒的原委究竟如何?
這個說法最早來自明朝宮中太監劉若愚的《酌中誌》:“先帝好馳馬,好看武戲,又極好作水戲,用大木桶、大銅缸之類,鑿孔削機啟閉灌輸,或湧瀉如噴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機於下,借水力衝擁圓木球,如核桃大者,於水湧之大小般旋宛轉,隨高隨下,久而不墜,視為戲笑,皆出人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