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昨天下午,張嫣午睡起來。宮人們伺候她梳洗時,陳永安給她遞來一封信。


    張嫣拆開一看,發現是徐光啟徐老寫的。


    上麵提到了張嫣,從四年前就提議劉保,一直在研究的雜交小麥之事!


    其實在現代時,張嫣從新聞報道上看到過。雜交小麥是和長穗偃麥草這種雜草遠緣雜交,培育出的新品種!


    如今若要試著培育高產的雜交小麥?張嫣便提議,讓劉保找來的那些積年老農,按照自己在現代看到的方法試著做實驗。


    看能否找到類似於長穗偃麥草的野草,從而試著培育出高產抗旱的雜交小麥!


    不過,這麽四年過去了。每年張嫣都會詢問進度。可這事兒卻一直都不曾有過進展。


    如今,張嫣都對此事不抱什麽希望了!她覺得,即便能成功估計也是一二十年以後的事兒了!


    隻是沒想到,今年竟然就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所以,張嫣今日一大早,就帶著人出宮了。去了翠微山腳下,用來培育雜交小麥的試驗田那裏。


    她到的時候,差不多是巳時二刻。


    一下馬車,就能看見一望無邊的麥田。微風吹過,金黃的麥田翻出一層層波浪!


    張嫣頂著六月火辣的日頭,看著這一片豐收之景。心想:下個月收完糧食。自己名下這麽多地,估計可以再次把食為天那些糧庫填滿了!


    而田間地頭的徐光啟和崔念一行人,遠遠看見張嫣來了。崔念拱手跟身邊諸人告了罪,便快步向張嫣迎過來。


    張嫣問崔念:“你怎麽也來了?”


    崔念:“去歲救災之事做完了,念如今有些看不得有人流離失所,為了一口飯便賣兒賣女,什麽都能幹!所以,聽說這裏有了進展。便趕來長長見識!”


    張嫣:“你有這心甚好!”


    說完,兩人便一起向站在田間的徐光啟一行人走去。


    到了徐老跟前,張嫣興奮問:“你們是如何發現這適合與小麥雜交的野草的?”


    徐光啟笑道:“其實認真說起來,也算是因禍得福。去歲,有一顆狗尾草的種子,陰差陽錯混進了種在暖房的小麥種子裏。本來這種草和小麥開花不是一個季節。可是,由於暖房的作用。這次,這草便和麥子一起生長起來!到了開花的時候,我這老眼昏花的。不知為何竟然沒有認出來那株狗尾草。”


    說到這兒。徐光啟忍不住,激動的問張嫣:“您可知後來又發生了什麽?”


    張嫣猜到應該是出現了高產的小麥。可她看徐老這般興致勃勃,遂也不好拆台破壞氣氛!遂做出驚訝的表情問:“發生了什麽?”


    徐光啟:“收獲的時候,這一小片麥子的產量足足是別人收成的三倍還多!”


    天啟四年(1624年),徐光啟擢升為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等職,當時朝中魏忠賢專權,他不肯就任,次年他便遭讒劾去職。徐光啟回到上海後,將積累多年的農業資料“係統地進行增廣、審訂、批點、編排”,編撰而成後來的《農政全書》。他同畢方濟一起合譯了《靈言蠡勺》。他還把自己關於軍事方麵的文章輯錄成書,刻印刊行了《徐氏庖言》。


    天啟五年(1625年),徐光啟退隱之後,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增訂、批改以前所輯《農書》上,經過勤奮鑽研,日夜筆耕,終於在天啟七年(1627年)完成了《農政全書》的初稿。


    徐光啟明崇禎元年(1628年),徐光啟奉召回京,官複原職。


    崇禎二年(1629年),他又擢升禮部左侍郎。因欽天監推算日食失準,崇禎皇帝同意由徐光啟主持開局修曆。同年,皇太極率領兵數萬人進逼京畿,崇禎帝召集大臣平台議事,徐光啟奏對戰守之事。


    崇禎三年(1630年),升任禮部尚書。


    崇禎四年(1631年),陸續進獻曆書多卷,即《崇禎曆書》。


    崇禎五年(1632年),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


    崇禎六年(1633年),加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土,同年11月8日病逝於任上,諡文定。


    編製曆法,為曆代王朝所重視。但是到了明末,卻明顯地呈現出落後的狀態。一方麵是由於此時西歐的天文學快速發展,另一方麵則是明王朝禁研曆法政策的結果。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所說“國初學天文有曆禁,習曆者遣戍,造曆者殊死”,指的就是此事。


    明代施行的《大統曆》,是繼元代《授時曆》,日久天長,已嚴重不準。據《明史·曆誌》記載,自成化年間開始(1481)陸續有人建議修改曆法,但建議者不是被治罪便是以“古法未可輕變”,“祖製不可改”為由遭拒。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十一月日食,司天監再次預報錯誤,朝廷決定由徐光啟與傳教士等共同譯西法。供邢雲路修改曆法時參考,但不久又不了了之。直至崇禎二年五月朔日食,徐光啟以西法推算最為精密,禮部奏請開設曆局。以徐光啟督修曆法,改曆工作終於走上正軌,但後來滿清侵入中原,改曆工作在明代實際並未完成。當時協助徐光啟進行修改曆法的中國人有李之藻、李天經等,外國傳教士有龍華民、熊三拔等。


    徐光啟在天文曆法方麵的成就,主要集中於《崇禎曆書》的編譯和為改革曆法所寫的各種疏奏之中。在曆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紹了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他為中國天文界引進了星等的概念,根據第穀星表和中國傳統星表,提供了第一個全天性星圖,成為清代星表的基礎,在計算方法上,徐光啟引進了球麵和平麵三角學的準確公式,並首先作了視差、蒙氣差和時差的訂正。


    《崇禎曆書》的編譯,自明崇禎四年(1631年)起直至崇禎十一年(1638年),始克完成。全書46種,137卷,分五次進呈。前三次乃是徐光啟親自進呈(23種,75卷),後二次是徐光啟死後由李天經進呈。其中第四次還是徐光啟親手訂正(13種,30卷),第五次則是徐氏“手訂及半”最後由李天經完成的(10種,32卷)。


    徐光啟在修改曆法的疏奏中,詳細論述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個方麵(“度數旁通十事”),即:天文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軍事工程、會計理財、各種建築工程、機械製造、輿地測量、醫藥、製造鍾漏等計時器。說把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講述得十分完備。徐光啟還曾建議開展這些方麵的分科研究。


    徐光啟在數學方麵的最大貢獻當推《幾何原本》(前6卷)翻譯。徐光啟提出了實用的“度數之學”的思想,同時還撰寫了《勾股義》和《測量異同》兩書。“幾何”名稱的由來。在中國古代數學分科叫作“形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明末當皇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月王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月王婆並收藏穿到明末當皇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