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明遼東巡撫袁崇煥派人送給紀用、趙率教的書信被敵兵截獲,內稱“調集水師援兵六七萬,將至山海關,薊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後所兵俱至寧遠。各處蒙古兵,已至台樓山”雲雲。
此信,當是袁崇煥的誆騙信,皇太極卻信以為真。
十七日,皇太極收縮對錦州城的包圍,聚兵於城西二裏處結營,以防明朝來援的軍兵。
十八日,皇太極急不可耐,“命係書於矢,射入錦州城中”。
對於皇太極再次勸降。錦州城中的紀太監和趙總兵,對其勸降,不予理睬。
十九日至二十四日,敵軍繼續圍城。
二十五日,敵軍固山額真博爾晉侍衛、固山額真圖爾格副將,率援兵從沈陽來到錦州行營,以增強攻城的兵力。
至二十六日,敵軍已圍城15日。
其間:以軍事手段攻城,不克;以政治手段議和,不議;誘其出城野戰,不出;布局奇兵打援,不獲。時值初暑,後金官兵,暴露荒野,糧料奇缺,人馬疲憊士氣低落。
二十七日,敵軍分兵為兩部:一部繼續留駐錦州,在錦州城外鑿三道濠,加以包圍;另一部由皇太極率領官兵數萬,往攻寧遠。此前,袁崇煥軍同皇太極軍相遇激戰。
出援交鋒“錦州危困,勢在必援”。這是因為,若錦州失陷,則寧遠困危,關門動搖,京師震驚。
因而,敵軍圍困錦州,明朝必調援兵。敵人也在盤算,集中兵力圍攻錦州,明兵必來救援,誘其野戰爭鋒,發揮騎射長技,—舉殲滅明軍。
袁崇煥也頭腦清醒:不發援兵,錦州危機;如發援兵,“正墮其計”。明軍援錦,易中敵計,失恃堅城,恐遭包圍。
遼東巡撫袁崇煥既要固守寧遠,又要出援錦州。首先是固守寧遠,他提出:“堅壁固壘,避銳擊惰,相機堵剿。”
兵部尚書王之臣批準他的方略,下令“關外四城各當堅壁,斷不可越信(地)而遠援”。其次是出援解圍。因錦州安危,係寧遠存亡。兵部認為,“為今之計,急以解圍為主,而解圍之計,專以責成大帥為主”。
天啟帝把“援錦之役”責成滿桂、尤世祿、祖大壽三將負責,其餘堅守信地。但是,總督薊遼、兵部尚書閻鳴泰題奏:“今天下以榆關為安危,榆關以寧遠為安危,寧遠又依撫臣為安危,撫臣必不可離寧遠一步。而解圍之役,宜專責成大帥。”
此奏,得旨:“寧撫還在鎮,居中調度,以為後勁。”就是說,朝廷為著確保寧遠,不允許袁崇煥親自率領援兵,前往救援;而令滿桂、尤世祿、祖大壽等率軍一萬,馳援錦州。
先是,十六日,明山海總兵滿桂率援兵往錦州,過連山,到笊籬(zhàoli)山,同敵軍護衛運糧的偏師相遇。
大貝勒莽古爾泰,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嶽讬、薩哈廉、豪格率偏師,往衛塔山運糧,與明軍相遇。
敵軍由六位貝勒率領,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騎兵。明兵不敢前行,徐緩後退;敵兵則緊跟,謹慎隨進。八旗軍後續部隊趕到,即分作兩翼,夾圍明軍。
明軍在笊籬山被圍,“奮勇力戰,虜死甚眾”。滿桂、尤世祿奮勇而前,內外夾攻,拚力衝殺,突破包圍。兩軍交鋒,各有死傷。雙方互存戒心,戰鬥很快結束。明援軍回到寧遠,敵軍回到塔山。
明軍援錦州,有實有虛。後者,袁崇煥計誆皇太極便是一例。同日,敵軍捕捉寧遠信使,截獲袁崇煥給紀太監、趙總兵的“密信”。信稱:“調集水師援兵六七萬,將至山海;薊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後所兵俱至寧遠;各處蒙古兵已至台樓山,我不時進兵”雲雲。皇太極信以為真,即收縮圍錦兵力,聚集於城西,以防明援師。
十九日,袁崇煥派出奇兵,進逼擾敵。他說:“且寧遠四城,為山海藩籬,若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係,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遠救,隻發奇兵逼之。”
袁崇煥設奇兵四支援錦:一是,募死士200人,令其直衝敵營;二是,募川、浙死卒,帶銃炮夜驚敵營;三是,令傅以昭率舟師東出而抄敵後;四是,令王喇嘛往諭蒙古貴英恰等從北入援,牽製敵人。以上諸措施,均未見實效。
敵軍皇太極見誘明援軍野戰不成,錦州攻城不下,派使勸和不降,便向西移師,攻打寧遠城。
寧遠激戰二十七日,早晨,
皇太極率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和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薩哈廉等八旗官兵,往攻寧遠。
時寧遠城內,遼東巡撫袁崇煥偕內鎮太監駐守,督率將士,登陴嚴防。袁崇煥指揮明軍撤進濠內,總兵孫祖壽、副將許定國率軍在西麵,滿桂令副將祖大壽、尤世威等率軍在東麵,餘在四周,分守信地,整備火器,準備迎戰。城外,布列車營,前掘深濠,作為屏障,明兵都撤到濠內側安營。
以“副將祖大壽為主帥,統轄各將,分派信地,相機戰守”。滿桂率援軍也在城外助守。寧遠城堅、池深、炮精、械利,誠謂“寧城三萬五千人,人人精而器器實”。
袁崇煥此次固守寧遠,除“憑堅城以用大炮”外,還布兵列陣城外,同敵軍騎兵爭鋒。他先遣車營都司李春華,率領車營步兵1200人,掘濠以車為營,列火器為守禦。
二十八日,黎明,敵兵出現在寧遠城北崗,於灰山、窟窿山、首山、連山、南海,分為九營,形成對寧遠包圍態勢。皇太極率諸貝勒巡視陣前,說:“其地逼近城垣,難以盡力縱擊,欲稍後退,以觀明兵動靜。”於是,敵軍後撤,退到山崗背側。他的意圖是,引誘明兵趁他們後撤時發起衝鋒,使之離開自己的陣地,給敵兵創造馳騎縱擊的機會,以便全殲城外明兵,但明兵堅壘不動。
正紅旗、鑲紅旗甲胄正藍旗、鑲藍旗甲胄明遼軍與敵軍在寧遠城,展開激烈的攻守戰。
袁崇煥列重兵,陣城外,背依城牆,迎擊強敵。總兵滿桂、副將尤世威和祖大壽等率精銳之師,出城東二裏結營,背倚城垣,排列槍炮,士氣高漲,嚴陣待敵。皇太極見滿桂軍逼近城垣,難以馳騁縱擊,便命軍隊退依山岡,以觀察明軍動向。
皇太極欲馳進掩擊,貝勒阿濟格也欲進戰;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皆以距城近不可攻,勸上勿進,甚力”。皇太極對於三位大貝勒的諫止,怒道:
昔皇考太祖攻寧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我國威耶!
言畢,皇太極親率貝勒阿濟格與諸將、侍衛、護軍等,向明軍馳疾進擊,衝車陣,攻步卒。
諸貝勒不及披甲戴胄,倉促而從。明總兵滿桂、副將尤世威率軍迎戰,短兵相接,頗有殺傷。明遼軍與敵軍兩支騎兵,在寧遠城外展開激戰,矢鏃紛飛,馬頸相交。明總兵滿桂身中數箭,坐騎被創,尤世威的坐騎也被射傷;敵軍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及瓦克達俱受傷。兩軍士卒,各有死傷。
此信,當是袁崇煥的誆騙信,皇太極卻信以為真。
十七日,皇太極收縮對錦州城的包圍,聚兵於城西二裏處結營,以防明朝來援的軍兵。
十八日,皇太極急不可耐,“命係書於矢,射入錦州城中”。
對於皇太極再次勸降。錦州城中的紀太監和趙總兵,對其勸降,不予理睬。
十九日至二十四日,敵軍繼續圍城。
二十五日,敵軍固山額真博爾晉侍衛、固山額真圖爾格副將,率援兵從沈陽來到錦州行營,以增強攻城的兵力。
至二十六日,敵軍已圍城15日。
其間:以軍事手段攻城,不克;以政治手段議和,不議;誘其出城野戰,不出;布局奇兵打援,不獲。時值初暑,後金官兵,暴露荒野,糧料奇缺,人馬疲憊士氣低落。
二十七日,敵軍分兵為兩部:一部繼續留駐錦州,在錦州城外鑿三道濠,加以包圍;另一部由皇太極率領官兵數萬,往攻寧遠。此前,袁崇煥軍同皇太極軍相遇激戰。
出援交鋒“錦州危困,勢在必援”。這是因為,若錦州失陷,則寧遠困危,關門動搖,京師震驚。
因而,敵軍圍困錦州,明朝必調援兵。敵人也在盤算,集中兵力圍攻錦州,明兵必來救援,誘其野戰爭鋒,發揮騎射長技,—舉殲滅明軍。
袁崇煥也頭腦清醒:不發援兵,錦州危機;如發援兵,“正墮其計”。明軍援錦,易中敵計,失恃堅城,恐遭包圍。
遼東巡撫袁崇煥既要固守寧遠,又要出援錦州。首先是固守寧遠,他提出:“堅壁固壘,避銳擊惰,相機堵剿。”
兵部尚書王之臣批準他的方略,下令“關外四城各當堅壁,斷不可越信(地)而遠援”。其次是出援解圍。因錦州安危,係寧遠存亡。兵部認為,“為今之計,急以解圍為主,而解圍之計,專以責成大帥為主”。
天啟帝把“援錦之役”責成滿桂、尤世祿、祖大壽三將負責,其餘堅守信地。但是,總督薊遼、兵部尚書閻鳴泰題奏:“今天下以榆關為安危,榆關以寧遠為安危,寧遠又依撫臣為安危,撫臣必不可離寧遠一步。而解圍之役,宜專責成大帥。”
此奏,得旨:“寧撫還在鎮,居中調度,以為後勁。”就是說,朝廷為著確保寧遠,不允許袁崇煥親自率領援兵,前往救援;而令滿桂、尤世祿、祖大壽等率軍一萬,馳援錦州。
先是,十六日,明山海總兵滿桂率援兵往錦州,過連山,到笊籬(zhàoli)山,同敵軍護衛運糧的偏師相遇。
大貝勒莽古爾泰,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嶽讬、薩哈廉、豪格率偏師,往衛塔山運糧,與明軍相遇。
敵軍由六位貝勒率領,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騎兵。明兵不敢前行,徐緩後退;敵兵則緊跟,謹慎隨進。八旗軍後續部隊趕到,即分作兩翼,夾圍明軍。
明軍在笊籬山被圍,“奮勇力戰,虜死甚眾”。滿桂、尤世祿奮勇而前,內外夾攻,拚力衝殺,突破包圍。兩軍交鋒,各有死傷。雙方互存戒心,戰鬥很快結束。明援軍回到寧遠,敵軍回到塔山。
明軍援錦州,有實有虛。後者,袁崇煥計誆皇太極便是一例。同日,敵軍捕捉寧遠信使,截獲袁崇煥給紀太監、趙總兵的“密信”。信稱:“調集水師援兵六七萬,將至山海;薊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後所兵俱至寧遠;各處蒙古兵已至台樓山,我不時進兵”雲雲。皇太極信以為真,即收縮圍錦兵力,聚集於城西,以防明援師。
十九日,袁崇煥派出奇兵,進逼擾敵。他說:“且寧遠四城,為山海藩籬,若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係,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遠救,隻發奇兵逼之。”
袁崇煥設奇兵四支援錦:一是,募死士200人,令其直衝敵營;二是,募川、浙死卒,帶銃炮夜驚敵營;三是,令傅以昭率舟師東出而抄敵後;四是,令王喇嘛往諭蒙古貴英恰等從北入援,牽製敵人。以上諸措施,均未見實效。
敵軍皇太極見誘明援軍野戰不成,錦州攻城不下,派使勸和不降,便向西移師,攻打寧遠城。
寧遠激戰二十七日,早晨,
皇太極率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和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薩哈廉等八旗官兵,往攻寧遠。
時寧遠城內,遼東巡撫袁崇煥偕內鎮太監駐守,督率將士,登陴嚴防。袁崇煥指揮明軍撤進濠內,總兵孫祖壽、副將許定國率軍在西麵,滿桂令副將祖大壽、尤世威等率軍在東麵,餘在四周,分守信地,整備火器,準備迎戰。城外,布列車營,前掘深濠,作為屏障,明兵都撤到濠內側安營。
以“副將祖大壽為主帥,統轄各將,分派信地,相機戰守”。滿桂率援軍也在城外助守。寧遠城堅、池深、炮精、械利,誠謂“寧城三萬五千人,人人精而器器實”。
袁崇煥此次固守寧遠,除“憑堅城以用大炮”外,還布兵列陣城外,同敵軍騎兵爭鋒。他先遣車營都司李春華,率領車營步兵1200人,掘濠以車為營,列火器為守禦。
二十八日,黎明,敵兵出現在寧遠城北崗,於灰山、窟窿山、首山、連山、南海,分為九營,形成對寧遠包圍態勢。皇太極率諸貝勒巡視陣前,說:“其地逼近城垣,難以盡力縱擊,欲稍後退,以觀明兵動靜。”於是,敵軍後撤,退到山崗背側。他的意圖是,引誘明兵趁他們後撤時發起衝鋒,使之離開自己的陣地,給敵兵創造馳騎縱擊的機會,以便全殲城外明兵,但明兵堅壘不動。
正紅旗、鑲紅旗甲胄正藍旗、鑲藍旗甲胄明遼軍與敵軍在寧遠城,展開激烈的攻守戰。
袁崇煥列重兵,陣城外,背依城牆,迎擊強敵。總兵滿桂、副將尤世威和祖大壽等率精銳之師,出城東二裏結營,背倚城垣,排列槍炮,士氣高漲,嚴陣待敵。皇太極見滿桂軍逼近城垣,難以馳騁縱擊,便命軍隊退依山岡,以觀察明軍動向。
皇太極欲馳進掩擊,貝勒阿濟格也欲進戰;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皆以距城近不可攻,勸上勿進,甚力”。皇太極對於三位大貝勒的諫止,怒道:
昔皇考太祖攻寧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我國威耶!
言畢,皇太極親率貝勒阿濟格與諸將、侍衛、護軍等,向明軍馳疾進擊,衝車陣,攻步卒。
諸貝勒不及披甲戴胄,倉促而從。明總兵滿桂、副將尤世威率軍迎戰,短兵相接,頗有殺傷。明遼軍與敵軍兩支騎兵,在寧遠城外展開激戰,矢鏃紛飛,馬頸相交。明總兵滿桂身中數箭,坐騎被創,尤世威的坐騎也被射傷;敵軍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及瓦克達俱受傷。兩軍士卒,各有死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