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斷斷續續,邊說邊流淚。許是這十幾年哭得太多了,也就變成了熟練工種,嗚咽之間眼眶裏的淚珠不要錢似的滾落個不停。李太太聽到這裏,氣得差點沒摔了茶盞,直道,“姓孫的欺人太甚!”又不禁指著小姑子道,“妹妹,你真真糊塗!”
“你可知道你父親臨死,眼睛還直直得望著門外,盼你回來送他一程!”
“哪怕孫家強留,但凡差人送封信來,你有父親,有兄弟,何至於淪落為妾?”
李氏聽著嫂子一席話,淚更如水一樣地湧出來,哭道,“琳琅不孝啊!”
李太太心裏既罵小姑子蠢,又可憐她一世受磋磨。既怒其不爭,也哀其不幸。隻是眼下再說這些也是無益,隻待她稍稍收了淚珠子,才又問道,“你先前既不肯告與我們知道,如何這次又特特的回京來了?”
這一問又惹得李氏抽噎起來。
那姓孫的不肯辭原配,自不是因為什麽夫妻恩愛,情意無限。實是因為原配出身乃是漢陽早年的綠林世家,到她父輩那會兒雖已沒落,但仍有江湖豪客的氣派,更兼兄弟眾多。
一個個孔武有力,殺人放火勾當雖不至於,但揍他個半死實不在話下,萬一手頭再重點……姓孫的但凡敢休妻,原配先讓他小命休一休。
那姓孫的欺軟怕硬,這邊畏懼原配威勢,那邊又管不住自己風流,招惹了李氏,欺她不敢告知父兄,就以妾充數。
原配自然知道姓孫的是什麽貨色,多個妾也不算什麽大事,更兼這個妾還自帶銀錢傍身,也不用她養活,就隻當沒看見。
李氏從一開始的憤恨,到後來的無奈,性子也就被慢慢磨平了。待有了兒子,更門也不大出了。隻一心教養,這輩子也唯有盼他出頭罷了。
那原配自有三個兒子,最小的都比立哥兒大五歲,所以倒也沒嫌立哥兒礙眼。雖沒什麽善待,卻也沒下辣手,也隻當沒看見。
至於那姓孫的,自落榜後,平日裏不是與三五狐朋狗友一起喝酒罵考官,就是從李氏這要了銀子去楚館秦樓的姑娘們身上找慰籍。
三年後再上京城,不出意外,果然又是落榜。
自那以後,他就越發放浪形骸的不像了,到後來更連考場都不進了。隻道,“醉裏且貪歡笑,要愁哪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者全無是處。”書也不看了,隻一心當那閑散快活神仙。
轉眼去年年底,也不知是黃湯灌多了,還是青樓姑娘的身上力氣使多了,姓孫的糊裏糊塗的就去了。
原配熬了這麽多年,終於輪到兒子當家,好不自在。給了50兩銀子,算是分給立哥兒的家產,客客氣氣得打發李氏走人。畢竟作妾的,想作未亡人也輪不上,既然姓孫的走了,那就別賴在這個家裏了。
李氏當年陪嫁的銀子,這二十年早散盡了,拿著這50兩銀子,如何好過日子?兒子也算出息,如今已得中秀才,訪師求學,更得大把花費。
為了兒子的前程,左右思量,李氏這才隻好再回京城,投奔哥哥。說到這,李氏含淚對李太太道,“我縱有萬般不是,也隻好厚著臉皮,求哥哥嫂子收留了。”
李太太聽到這,心下已是全明白了。為母則強,小姑子糊塗了一輩子,終了還是為了兒子,才肯回的京城。若隻為她自己,估計寧可老死在漢陽,也再不回來丟人現眼了。
再看一旁的立哥兒,見他早蹲下身,一手扶著母親,低低勸慰,一手拿著帕子,替她擦眼淚。
倒是個孝順的好兒子。
李太太心知李四平雖對這個妹妹不聞不問那麽多年,但親兄妹的血脈總是剪不斷,更兼年紀大了,人老多情。再多的氣,這二十年也該生完了。
為而也不待李四平回話,就徑自作主道,“妹妹這叫什麽話?既然來了就住下。李府以前是你自己家,現在也還當自己家。”
又寬解小姑子道,“再過幾日,正好你二嫂他們也要從嘉興過來,一大家子骨肉團聚,有多少歡喜?過去的事情就讓他過去吧。你們兄弟姐妹分開了這麽多年,如今還有什麽想不開的?”
“至於立哥兒,我家誌遠虛長幾歲,幾年前中了舉,現在家裏攻書。立哥兒想溫習學問,也暫可從誌遠那借書來看。”
說到這,李太太臉上又是藏不住的喜氣,“還得告訴妹妹個好事。恐怕你還不知道,你走後的第三年,你二哥就中了二榜進士,拜在了如今的戶部侍郎蔡嘉義門下。現因擔任嘉興郡丞得力,已選了戶部主事,不日就要進京赴任了。等他來了有閑,指點下孩子們文章,那是再妥當不過了。”
李氏聽到這,也是喜不自勝。單看碼頭上李府家下人等的穿著氣派,再看一路走來院子的陳設擺放,就知道李府如今的興盛發達。
因家裏是商戶門第,那時姓孫的沒少嫌棄。再沒想到這些年,姓孫的屢試不第,二哥卻一舉越過龍門。如今已然這般出息,這般厲害了!
一時間,孫氏心頭翻過無數浪頭,有為娘家終於發達的歡喜,有為自己走錯路的悔恨——當年隻要按著父兄安排,有這樣的娘家撐著,她在夫家什麽樣的好日子過不得?
隻是“悔恨”這件事這十幾年早已經折磨的她麻木了,現如今再多也隻是一晃而過,總是歡喜占據了她的心房。
要知道李氏一路走來也是忐忑,既怕娘家嫌她有辱門楣,不讓進門,又怕娘家力薄勢弱,有心幫襯也無錢無力。
如今見嫂子仁善,娘家勢大,一顆心終於放下了。
待到晚間,李四平回府,兄妹之間多少悲欣交加且不去說,李太太也招呼誌遠、誌敬、誌成、青妍並周氏、錢氏及小一輩的與李氏母子見過。
李氏雖然來得突然,但不過母子二人。另有一個當年的陪嫁丫頭,嫁給了孫府的一個小廝鄭光,這次也一並進京。一行統共不過四口人,西院那三間側房倒也很住的下。
李四平生意場上逢場作戲雖然不少,家裏也有兩房妾室,但與陳氏這數十年夫妻情分不是假的。見老妻這些日子給弟弟、妹妹事事操心,安排的樣樣妥帖,再沒有可挑揀的,夜間人散後,也放下白日裏一家之主架子,多少溫言軟語謝過且不提,隻知道第二日一向覺少的陳氏竟難得的起晚了些……
“你可知道你父親臨死,眼睛還直直得望著門外,盼你回來送他一程!”
“哪怕孫家強留,但凡差人送封信來,你有父親,有兄弟,何至於淪落為妾?”
李氏聽著嫂子一席話,淚更如水一樣地湧出來,哭道,“琳琅不孝啊!”
李太太心裏既罵小姑子蠢,又可憐她一世受磋磨。既怒其不爭,也哀其不幸。隻是眼下再說這些也是無益,隻待她稍稍收了淚珠子,才又問道,“你先前既不肯告與我們知道,如何這次又特特的回京來了?”
這一問又惹得李氏抽噎起來。
那姓孫的不肯辭原配,自不是因為什麽夫妻恩愛,情意無限。實是因為原配出身乃是漢陽早年的綠林世家,到她父輩那會兒雖已沒落,但仍有江湖豪客的氣派,更兼兄弟眾多。
一個個孔武有力,殺人放火勾當雖不至於,但揍他個半死實不在話下,萬一手頭再重點……姓孫的但凡敢休妻,原配先讓他小命休一休。
那姓孫的欺軟怕硬,這邊畏懼原配威勢,那邊又管不住自己風流,招惹了李氏,欺她不敢告知父兄,就以妾充數。
原配自然知道姓孫的是什麽貨色,多個妾也不算什麽大事,更兼這個妾還自帶銀錢傍身,也不用她養活,就隻當沒看見。
李氏從一開始的憤恨,到後來的無奈,性子也就被慢慢磨平了。待有了兒子,更門也不大出了。隻一心教養,這輩子也唯有盼他出頭罷了。
那原配自有三個兒子,最小的都比立哥兒大五歲,所以倒也沒嫌立哥兒礙眼。雖沒什麽善待,卻也沒下辣手,也隻當沒看見。
至於那姓孫的,自落榜後,平日裏不是與三五狐朋狗友一起喝酒罵考官,就是從李氏這要了銀子去楚館秦樓的姑娘們身上找慰籍。
三年後再上京城,不出意外,果然又是落榜。
自那以後,他就越發放浪形骸的不像了,到後來更連考場都不進了。隻道,“醉裏且貪歡笑,要愁哪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者全無是處。”書也不看了,隻一心當那閑散快活神仙。
轉眼去年年底,也不知是黃湯灌多了,還是青樓姑娘的身上力氣使多了,姓孫的糊裏糊塗的就去了。
原配熬了這麽多年,終於輪到兒子當家,好不自在。給了50兩銀子,算是分給立哥兒的家產,客客氣氣得打發李氏走人。畢竟作妾的,想作未亡人也輪不上,既然姓孫的走了,那就別賴在這個家裏了。
李氏當年陪嫁的銀子,這二十年早散盡了,拿著這50兩銀子,如何好過日子?兒子也算出息,如今已得中秀才,訪師求學,更得大把花費。
為了兒子的前程,左右思量,李氏這才隻好再回京城,投奔哥哥。說到這,李氏含淚對李太太道,“我縱有萬般不是,也隻好厚著臉皮,求哥哥嫂子收留了。”
李太太聽到這,心下已是全明白了。為母則強,小姑子糊塗了一輩子,終了還是為了兒子,才肯回的京城。若隻為她自己,估計寧可老死在漢陽,也再不回來丟人現眼了。
再看一旁的立哥兒,見他早蹲下身,一手扶著母親,低低勸慰,一手拿著帕子,替她擦眼淚。
倒是個孝順的好兒子。
李太太心知李四平雖對這個妹妹不聞不問那麽多年,但親兄妹的血脈總是剪不斷,更兼年紀大了,人老多情。再多的氣,這二十年也該生完了。
為而也不待李四平回話,就徑自作主道,“妹妹這叫什麽話?既然來了就住下。李府以前是你自己家,現在也還當自己家。”
又寬解小姑子道,“再過幾日,正好你二嫂他們也要從嘉興過來,一大家子骨肉團聚,有多少歡喜?過去的事情就讓他過去吧。你們兄弟姐妹分開了這麽多年,如今還有什麽想不開的?”
“至於立哥兒,我家誌遠虛長幾歲,幾年前中了舉,現在家裏攻書。立哥兒想溫習學問,也暫可從誌遠那借書來看。”
說到這,李太太臉上又是藏不住的喜氣,“還得告訴妹妹個好事。恐怕你還不知道,你走後的第三年,你二哥就中了二榜進士,拜在了如今的戶部侍郎蔡嘉義門下。現因擔任嘉興郡丞得力,已選了戶部主事,不日就要進京赴任了。等他來了有閑,指點下孩子們文章,那是再妥當不過了。”
李氏聽到這,也是喜不自勝。單看碼頭上李府家下人等的穿著氣派,再看一路走來院子的陳設擺放,就知道李府如今的興盛發達。
因家裏是商戶門第,那時姓孫的沒少嫌棄。再沒想到這些年,姓孫的屢試不第,二哥卻一舉越過龍門。如今已然這般出息,這般厲害了!
一時間,孫氏心頭翻過無數浪頭,有為娘家終於發達的歡喜,有為自己走錯路的悔恨——當年隻要按著父兄安排,有這樣的娘家撐著,她在夫家什麽樣的好日子過不得?
隻是“悔恨”這件事這十幾年早已經折磨的她麻木了,現如今再多也隻是一晃而過,總是歡喜占據了她的心房。
要知道李氏一路走來也是忐忑,既怕娘家嫌她有辱門楣,不讓進門,又怕娘家力薄勢弱,有心幫襯也無錢無力。
如今見嫂子仁善,娘家勢大,一顆心終於放下了。
待到晚間,李四平回府,兄妹之間多少悲欣交加且不去說,李太太也招呼誌遠、誌敬、誌成、青妍並周氏、錢氏及小一輩的與李氏母子見過。
李氏雖然來得突然,但不過母子二人。另有一個當年的陪嫁丫頭,嫁給了孫府的一個小廝鄭光,這次也一並進京。一行統共不過四口人,西院那三間側房倒也很住的下。
李四平生意場上逢場作戲雖然不少,家裏也有兩房妾室,但與陳氏這數十年夫妻情分不是假的。見老妻這些日子給弟弟、妹妹事事操心,安排的樣樣妥帖,再沒有可挑揀的,夜間人散後,也放下白日裏一家之主架子,多少溫言軟語謝過且不提,隻知道第二日一向覺少的陳氏竟難得的起晚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