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月後,正是春闈。
那孫姓舉人自視才高八鬥,奈何各州英才匯聚,名落孫山也是再正常不過。除了罵考官昏聵,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也就剩下卷鋪蓋走人。
按小叔子李四才說法,就那孫舉子文章,要麽改了心性,回去認真再發憤攻讀幾年書,興許以後還有幾分機會。要麽幹脆走吏部捐官,從末流低品的幹起,雖難說什麽出息,也是條出路。
公公心裏有氣,但再怎麽樣也是女婿了。又找了數位有學養的老儒看過他文章,卻皆道此子不可取。沒奈何,也隻好死了心,把錢都備上,預備給他捐官之用,隻盼著他以後跟著姑娘好好過。
一日把那姓孫的叫來,跟他細說其中道理,誰知此人竟不領情——一界商戶也敢對舉人老爺的前程指手畫腳,說三道四?等封閣拜相,他們才知道自己的厲害!
公公本來心裏就有氣,忍不住刺了他幾句,這孫姓舉人大罵道,“有了幾兩臭銀子,區區商戶還真敢給我孫某當泰山。要不是你女兒非要倒貼,我今日如何受你這鳥氣。”
公公氣得手都發抖,從此再不許此人上門。那孫姓舉人不久就帶了小姑子返漢陽而去。
待到公公四年後離世,小姑子也未曾返京,至今已有二十餘年了。
其間,雖不至於音信全無,也絕少來往。老爺氣她不孝,往日裏再不許提的。隻知道她後來也生了個兒子。
這乍一聽說姑奶奶回京城,李太太真真唬了一跳,再沒有二十年不來往,一朝上門的道理。
思緒萬千翻過,李太太沉下心來問周立家的道,“可是看準了?”
“回太太,我家那口子也是覺著納罕。先前並未聽說姑奶奶來京之事,也以為自己看岔了。誰知姑奶奶竟是好記性,還認得他,召他說了幾句話,為而再是錯不了的。”
李太太沉默半盞茶道,“來都來了,就沒有不請進家門的道理。讓你家的帶著姑奶奶回府,讓誌成速速去報於老爺知道。”
李太太對一旁的大奶奶周氏道,“姑奶奶突然回京,也不知她帶了多少人口,要住多久。也隻好讓她先在後院還剩的那三間側房擠一擠。你趕緊著人打掃收拾。布置是來不及的,幹淨就好。這幾日人多事多,要你辛苦了。”
周氏聽的頭大,好不容易才把二房的住處收拾差不多,怎麽又來個姑奶奶?隻是事到臨頭,再沒有說“不”的道理,為而也不敢耽擱,便對李太太道,“那我這就下去。”
錢氏自然不曉得那些個舊事,隻是端看李太太臉色,再想兩家二十年不來往,就知道這姑奶奶此來不是什麽好事,所以這次也不與周氏爭長短了,隻站在李太太身邊不吱聲。
正說話間,周立家的領著一個年老婦人並少年從廊外而來。
隻見那婦人約莫五旬年紀,低著頭,看不清模樣,穿著一件赭黃色的灑花夾棉褙子,瞧著倒是不舊,隻是不像近幾年時新的樣子。
身後的少年比她高出一頭,眉清目秀,身量頗高,長得很是齊整,但麵容沉肅,看著一派老成。一身青灰色書生長袍,襯得他越發端凝。
甫一進門,那婦人一見到堂上的李太太,眼眶裏就熱辣辣得滾下淚來,“嫂子……”
李太太又是一愣。
小姑子是晚來子,今年照理還不到四十。
她年紀大了,這幾年眼也花了。剛才老遠看著那婦人形狀,她還以為是小姑子先打發過來的家下人。
沒想到竟是她自己,更沒想到她已經老成這般模樣!
李太太扶著把手忍不住站起身來,問道,“琳琅,是你嗎?”
堂下的李氏哽咽道,“是我,嫂子,二十年沒見了……”
“真的是你,”李太太眼眶裏也湧出淚來,“這是你的立哥兒?”李太太又指著一旁那少年。
李氏忙讓兒子上前。
那少年規規矩矩得上前幾步,躬身作禮道,“甥兒紀堯見過舅母。”
“立哥兒竟也這麽大了!”李太太不禁感慨。
大約是小姑子離京後三年,曾來過一封信,說是生了個兒子,小名立哥兒。
公公、老爺麵上都不予理會。
疏不間親。他們父女、兄妹之間的事,她不好插手,又不好偽作沒看見,就回了封短信,並將兩個金稞子、三身小衣服一並打發人隨信送去。
公公、老爺都不做聲,算是默認了她的安排。
轉眼十幾年就這麽過去了。
歲月匆匆,生活把每一道悲喜都刻進了皺紋,都寫在了臉上。
當初鮮靈貌美,心氣也高的小姑子,眼下已是畏畏縮縮投奔親友的老婦。也隻能從她的眉眼之間,才能隱約瞥見當年的模樣。
李太太趕緊扶起外甥,讓小姑子母子倆都坐下。
心知此行必有別情,她又以給小姑子母子安排吃食為由,打發錢氏去通知廚房,獨留下周立家的在一旁陪著。
李氏坐在堂下未語淚先流。
李太太陪著落了好一陣淚,才溫聲軟語勸慰,足過了三盞茶功夫,李氏才開始低低說起別後光景。
她當年歆慕那孫舉人才貌風流,違逆父兄之意嫁過去後,在京內著實過了一段和美的好日子。
孫舉人之後雖未考中進士,但自己那時迷著心眼,聽他吹噓著自己萬般高才,也信以為真。想著這次不過時運不濟,下次必是得蟾宮折桂的。
為捐官之事大鬧後,李氏心下雖不忍作別父兄,但嫁雞隨雞。況想著過幾年,自己反正還要再跟他來京應考。那時自己男人出息了,父兄氣也該消了,再做和解不遲。
孰能料到,回到漢陽竟發現這姓孫的竟然已有妻室!
她初遇那姓孫時,他已年近而立,自稱妻子已於前年離世,未曾留下骨血。
自己年少無知,一味憐他才高命薄,也不及仔細著人打聽,就以身相許。待回到漢陽,舉目無親,無人作主。待要回京,又覺得愧見父兄。
姓孫的這時候拿出耍賴功夫,跟她說,聘則為妻,奔則為妾。他們在京成親本就未稟高堂,該當就是個妾。況要他停妻再娶,休了原配再娶她,如何是讀書人所為?
李氏氣得待要尋死,他又哄道,自己一見了她就如見了神女,如此這般欺瞞全是因為喜歡她。待日後中了進士,封妻蔭子,定然也要給她平妻封號,鳳冠霞帔一樣少不了她。
李氏待要回京,他又威脅道,你這樣壞了身子跟了我的,回京就算你父親容你,也丟盡臉麵。到時不過給你遠遠的配個小廝打發走,你還有什麽出路?
一手硬,一手軟,使得兩手好手段。
於是李府當年嫡出的嬌嬌兒,就這樣名不正言不順的給人作了妾。她又如何還有臉告訴父兄?如何有臉再回京城?
那孫姓舉人自視才高八鬥,奈何各州英才匯聚,名落孫山也是再正常不過。除了罵考官昏聵,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也就剩下卷鋪蓋走人。
按小叔子李四才說法,就那孫舉子文章,要麽改了心性,回去認真再發憤攻讀幾年書,興許以後還有幾分機會。要麽幹脆走吏部捐官,從末流低品的幹起,雖難說什麽出息,也是條出路。
公公心裏有氣,但再怎麽樣也是女婿了。又找了數位有學養的老儒看過他文章,卻皆道此子不可取。沒奈何,也隻好死了心,把錢都備上,預備給他捐官之用,隻盼著他以後跟著姑娘好好過。
一日把那姓孫的叫來,跟他細說其中道理,誰知此人竟不領情——一界商戶也敢對舉人老爺的前程指手畫腳,說三道四?等封閣拜相,他們才知道自己的厲害!
公公本來心裏就有氣,忍不住刺了他幾句,這孫姓舉人大罵道,“有了幾兩臭銀子,區區商戶還真敢給我孫某當泰山。要不是你女兒非要倒貼,我今日如何受你這鳥氣。”
公公氣得手都發抖,從此再不許此人上門。那孫姓舉人不久就帶了小姑子返漢陽而去。
待到公公四年後離世,小姑子也未曾返京,至今已有二十餘年了。
其間,雖不至於音信全無,也絕少來往。老爺氣她不孝,往日裏再不許提的。隻知道她後來也生了個兒子。
這乍一聽說姑奶奶回京城,李太太真真唬了一跳,再沒有二十年不來往,一朝上門的道理。
思緒萬千翻過,李太太沉下心來問周立家的道,“可是看準了?”
“回太太,我家那口子也是覺著納罕。先前並未聽說姑奶奶來京之事,也以為自己看岔了。誰知姑奶奶竟是好記性,還認得他,召他說了幾句話,為而再是錯不了的。”
李太太沉默半盞茶道,“來都來了,就沒有不請進家門的道理。讓你家的帶著姑奶奶回府,讓誌成速速去報於老爺知道。”
李太太對一旁的大奶奶周氏道,“姑奶奶突然回京,也不知她帶了多少人口,要住多久。也隻好讓她先在後院還剩的那三間側房擠一擠。你趕緊著人打掃收拾。布置是來不及的,幹淨就好。這幾日人多事多,要你辛苦了。”
周氏聽的頭大,好不容易才把二房的住處收拾差不多,怎麽又來個姑奶奶?隻是事到臨頭,再沒有說“不”的道理,為而也不敢耽擱,便對李太太道,“那我這就下去。”
錢氏自然不曉得那些個舊事,隻是端看李太太臉色,再想兩家二十年不來往,就知道這姑奶奶此來不是什麽好事,所以這次也不與周氏爭長短了,隻站在李太太身邊不吱聲。
正說話間,周立家的領著一個年老婦人並少年從廊外而來。
隻見那婦人約莫五旬年紀,低著頭,看不清模樣,穿著一件赭黃色的灑花夾棉褙子,瞧著倒是不舊,隻是不像近幾年時新的樣子。
身後的少年比她高出一頭,眉清目秀,身量頗高,長得很是齊整,但麵容沉肅,看著一派老成。一身青灰色書生長袍,襯得他越發端凝。
甫一進門,那婦人一見到堂上的李太太,眼眶裏就熱辣辣得滾下淚來,“嫂子……”
李太太又是一愣。
小姑子是晚來子,今年照理還不到四十。
她年紀大了,這幾年眼也花了。剛才老遠看著那婦人形狀,她還以為是小姑子先打發過來的家下人。
沒想到竟是她自己,更沒想到她已經老成這般模樣!
李太太扶著把手忍不住站起身來,問道,“琳琅,是你嗎?”
堂下的李氏哽咽道,“是我,嫂子,二十年沒見了……”
“真的是你,”李太太眼眶裏也湧出淚來,“這是你的立哥兒?”李太太又指著一旁那少年。
李氏忙讓兒子上前。
那少年規規矩矩得上前幾步,躬身作禮道,“甥兒紀堯見過舅母。”
“立哥兒竟也這麽大了!”李太太不禁感慨。
大約是小姑子離京後三年,曾來過一封信,說是生了個兒子,小名立哥兒。
公公、老爺麵上都不予理會。
疏不間親。他們父女、兄妹之間的事,她不好插手,又不好偽作沒看見,就回了封短信,並將兩個金稞子、三身小衣服一並打發人隨信送去。
公公、老爺都不做聲,算是默認了她的安排。
轉眼十幾年就這麽過去了。
歲月匆匆,生活把每一道悲喜都刻進了皺紋,都寫在了臉上。
當初鮮靈貌美,心氣也高的小姑子,眼下已是畏畏縮縮投奔親友的老婦。也隻能從她的眉眼之間,才能隱約瞥見當年的模樣。
李太太趕緊扶起外甥,讓小姑子母子倆都坐下。
心知此行必有別情,她又以給小姑子母子安排吃食為由,打發錢氏去通知廚房,獨留下周立家的在一旁陪著。
李氏坐在堂下未語淚先流。
李太太陪著落了好一陣淚,才溫聲軟語勸慰,足過了三盞茶功夫,李氏才開始低低說起別後光景。
她當年歆慕那孫舉人才貌風流,違逆父兄之意嫁過去後,在京內著實過了一段和美的好日子。
孫舉人之後雖未考中進士,但自己那時迷著心眼,聽他吹噓著自己萬般高才,也信以為真。想著這次不過時運不濟,下次必是得蟾宮折桂的。
為捐官之事大鬧後,李氏心下雖不忍作別父兄,但嫁雞隨雞。況想著過幾年,自己反正還要再跟他來京應考。那時自己男人出息了,父兄氣也該消了,再做和解不遲。
孰能料到,回到漢陽竟發現這姓孫的竟然已有妻室!
她初遇那姓孫時,他已年近而立,自稱妻子已於前年離世,未曾留下骨血。
自己年少無知,一味憐他才高命薄,也不及仔細著人打聽,就以身相許。待回到漢陽,舉目無親,無人作主。待要回京,又覺得愧見父兄。
姓孫的這時候拿出耍賴功夫,跟她說,聘則為妻,奔則為妾。他們在京成親本就未稟高堂,該當就是個妾。況要他停妻再娶,休了原配再娶她,如何是讀書人所為?
李氏氣得待要尋死,他又哄道,自己一見了她就如見了神女,如此這般欺瞞全是因為喜歡她。待日後中了進士,封妻蔭子,定然也要給她平妻封號,鳳冠霞帔一樣少不了她。
李氏待要回京,他又威脅道,你這樣壞了身子跟了我的,回京就算你父親容你,也丟盡臉麵。到時不過給你遠遠的配個小廝打發走,你還有什麽出路?
一手硬,一手軟,使得兩手好手段。
於是李府當年嫡出的嬌嬌兒,就這樣名不正言不順的給人作了妾。她又如何還有臉告訴父兄?如何有臉再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