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福一愣,這張畫拿給老夫人?她是沒想到的。
隨手這麽一畫,也是想逗大家一樂,本想著等看了戲,家去的時候帶上,因為有幾個樂嗬,家裏偶爾翻上一瞧,也是好的。
一出神,就聽嬸子和杏枝說笑起來,“這是我們福福畫的,真的,和我呀,沒的半點關係,杏枝姑娘要是想帶回去,問我們福福就成,不用呀,不用問好,弄的我不好意思的。”
說完,嬸子就也問起了她,“怎麽樣福福?可以不?”
“杏枝姐姐這麽說,卻是見外了,”福福幫忙把畫紙卷起來,遞過去,“我是怕畫技粗糙,入不了老夫人的眼。我畫的時候也是圖個樂嗬,既然杏枝姐這麽說,若是能教逗得老夫人一笑,這畫呀,也是值了。”
“我先謝過姑娘好意,”杏枝就笑,手拿著畫紙,很高興,“天色漸晚,這戲台子馬上就開唱,姑娘們可以開了窗,這裏往下一瞧,看的真切,聽的也清楚。”
“一會呀,我叫夥計端了茶水糕點過來,”杏枝說著,“等開了戲,大家一邊聽戲一邊吃點東西,卻是都不耽誤。”
知道推脫不了,又是劉家好意,就趕忙謝過,然後送了杏枝出門,見她手捧著畫卷,顛顛的跑了出去,這才關了門,屋子裏坐好。
“那畫呀,給老夫人瞧一眼,該是也能被逗樂嗬的,”嬸子笑,“就是不知道還能能送回來,我剛還尋思呢,想收著那畫,得空看看,心情定會高興的。”
“而且福福畫的狗子,哎呦,吃的那個歡快,一想起來,我這胃口,也跟著好了不少。”
這麽一說,嬸子就揉了揉肚子,還真撿了塊桌上糕點,吃了起來。
吃幾口糕點,然後清茶解膩,這會窗子開了,窗下不遠處戲台跟前人山人海,圍的滿滿都是,嘰嘰喳喳的聲音也大。
劉家夥計正四處奔走,一處處的點著大紅燈籠,片刻,劉家上下,就紅彤彤一片,張燈結彩,熱鬧非凡。
戲台的鼓點先起,然後嗩呐的動靜傳來,接著,就是聲聲二胡,偶爾的敲鑼聲,戲台的幕布也漸漸拉開,底下人群鼎沸。
好戲開演了。
別說,劉家的這處閣樓,這個屋子,真真的看戲好地方。
不用人多擠的難受,底下坐著看不清也聽不清的,這裏聽戲,窗子一開,椅子挪到窗邊,抬手就是糕點零食,還有冒著熱氣的茶水,聽著戲台上一句句唱腔,一聲聲調子,卻是極真切,極動聽。
所謂高處,看的也遠。
不但能正麵看清戲台,台下的一群群看戲的人,遠處,劉家打府宅,再遠處,朦朧的山林、田地,都依稀可辨。
日頭早早下了山,清涼的夜風下,星星點點,劉家上下又掛滿了紅燈籠,一處處,也閃著喜慶祥和的光,燈籠裏的光,閃閃爍爍,又隨風輕輕搖曳,實在夢幻的很。
真真好似一場夢。
這般朦朧的夢境,聽著、看著、想著、望著,好似就在夢裏,夢裏的戲台、書卷、紙張,以及台下一張張熟悉又陌生的臉龐。
熟悉的,是十裏八村鄉裏鄉親的人們。
陌生的,是一個過往,一個來世。
原來所謂生活,想來也是這樣,夢裏夢外,真真假假,到底都在一處。
偶爾閉上眼,就專門聽戲詞,若是鼓點激烈,她就睜眼看戲,卻也聽出了幾分味道。
苗苗和水靈兩個還方桌上練字,卻是一點也不受打擾,任由外麵熙熙攘攘,她們自顧安安靜靜的寫著大字。
柔兒也聽了會戲,該是聽不進去,就也作到苗苗她們那邊,捧著書卷,繼續看了起來。
今兒,是劉家席麵的最後一天。
這些書卷、筆墨紙硯,若是不好好珍惜,就不好再瞧見了。
福福見她們用心,一來欣慰,二來也心疼。
想起心疼,柔兒她們,相比其他許多村裏的女娃子,要好上太多了。她們讀書認字,雖吃苦,也受旁人冷落,但到底,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隻這點,就最是難得不過。
福福看向窗外,在燈火通明的劉家大院,黑壓壓的人頭攢動,戲也接近尾聲,因為是最後一晚,大家都認真的在聽,在看,並沒有提前離場的。
劉家的夥計又送了兩次糕點零食,清茶是一直續著的,小廳子這麽一坐,聽著戲,卻是格外的享受。
嬸子和大娘聽的認真,倆人愛聽戲,今兒聽的真切看的也清楚,就更是一直挪不開眼,偶爾還能跟著唱上兩句,很入迷。
聽到動情處,還偷偷抹抹把淚,不叫她們瞧見。
臨近散場,苗苗和水靈兩個練了一天,手累的不行,這會,終於提不動筆,把筆墨收拾好,就也挪了椅子,湊過來坐。
柔兒也是,幾卷書,從頭到尾翻了一遍,就也和筆墨放在一處,嗑的瓜子,吃的零食,卻是閑不住,就直接收拾了起來。
擦了桌子,到了地,東西又放歸原處,就也過來一起,她們姐妹幾個摟的摟,抱的抱,安安靜靜的聽著戲。
好一會,等戲一場完,散了場,窗外吵吵鬧鬧的人來人往,福福睜開眼,剛要抬了胳膊起身,就見水靈在她懷裏,苗苗躺在柔兒身上,兩個小的閉著眼,正呼呼大睡。
兩人寫了一天的字,該是累到了。
嬸子和大娘,也從戲文中緩了過來,這會,就趕忙走過來,怕她倆黑天半夜的睡覺著涼,就用家帶的小褥子一人包了一個,然後抱在懷裏。
收拾收拾正要出門,杏枝就急匆匆的趕了來。
見她們抱著兩個小的,福福和柔兒倆正挪椅子桌子,就長舒一口氣,“還好,”拍了拍胸脯,“趕上了,趕上了。”
說完,身後跟著的兩個夥計就進了屋,每個夥計身上大包小包的拿著不少東西,杏枝看著她們就笑,“今兒事情多,”杏枝解釋,“本想著散場前就過來,誰知道臨時出了點事,還好,沒錯過大家。”
“這兩包裹啊,”杏枝指了指邊上的一個夥計,手拿兩個包裹,夥計不大,個頭也不高,在這麽多人跟前站著還有些不好意思,低著頭,“一個是嬸子家的,一個是大娘家的。”
杏枝說了起來,“是我家老夫人特意囑咐的,就是些尋常東西,備的都是一樣的。”
嬸子和大娘一聽,很是有些受寵若驚,“這兩日就都有打擾了,還送這許多東西,卻是真真受不過,可怎麽好?”
嬸子說著,然後看向福福,到底劉家老夫發的話,也不好拒絕,但接受了,嬸子和大娘該是有些不好意思。
福福就笑著題她們應下,“杏枝姐姐,老夫人的好意我嬸子和大娘心中歡喜,若是日後有機會,定會好好謝過。”
杏枝就笑,然後拉了兩一個夥計上前,“這兩份,是給福福姑娘的。”
“我家老夫人知道幾位姑娘練字,家裏書房有些閑置的筆墨之類,老夫人就讓我尋了收好,說讓福福姑娘帶回去。”
“知道謙益小公子讀書,我家老夫人就讓我家公子去書房挑了幾卷經史,在這裏,”杏枝扭身,看了眼身後,福福探頭過去,果然,有一書箱正地上放著,書箱雖不大,該是也放了不少,“我家老夫人還發話,說是謙益小公子若是看完了這一箱書,就盡管過來再拿新的。”
“老夫人說我們劉家上下雖不是書香世家,但到底自小我家公子雖頑劣,也沒養在身邊,但道理家裏給備著書房,裏麵也藏了不少書。”
“我家老夫人高興,”杏枝笑,“她老人家心腸最是慈善,老夫人瞧著福福姑娘歡喜,還說姑娘日後要是得閑,就常過來走動走動,陪著她老人家說個話啥的。”
福福笑著應下,時候不早,嬸子和大娘一人還抱著一個,杏枝傳完話,就前頭領路,領她們出門。
“嬸子,今兒老叔還是在外頭等著嗎?”杏枝開口,“大娘,我今兒還問了您家的德正哥,說是老叔會趕車來接。”
“德正?”德正家大娘一聽,高興了,“杏枝姑娘,你今兒還見到我家德正了?”
“我前院走動的時候,遇見一次,”杏枝笑著點頭,“還是前個大家戲台底下看戲,人太多,我沒尋見,就打聽了打聽,說德正哥是您兒子,這我才,前個大門口等著,跟著德正哥,尋到了福福姑娘你們。”
“今兒正好前院走動,遇見了,就多問了幾句。”
“德正哥說嬸子家老叔,晚上趕車會來接的,”杏枝前頭一邊笑一邊解釋,“我本想著東西多,又黑天半夜的,備下輛馬車也輕省點。”
“德正哥這麽一說,我也就放了心,盡管準備東西,不怕嬸子們帶回去費事了。”
“杏枝姑娘費心了,”嬸子笑著接過話,“柔兒她爹家裏沒事,這路程又遠,我們還愛湊熱鬧,他啊,就一早趕車送我們來,等日後下了山,再趕車過來接。”
“這會啊,”嬸子說起自家男人,笑意就溢滿嘴角,言語裏全是歡快,“估計大門外等著呢。”
她們下來的稍晚,人群已滿滿散去,劉家大院裏的人不多,除了劉家的夥計和幫工,卻是沒幾個外人在的。
杏枝領著她們,穿過一條小路,拐了兩道彎,就到了大門口。
一路上,天雖黑,但清月高懸,劉家又掛滿了紅燈籠,卻也亮堂的很。
大門外,一聲聲叫喊尋人,此起彼伏。
劉家宅內走的差不多,但看樣子,卻是全聚在大門口了。
趕車來接的人也多,一輛輛馬車、驢車,在不遠處,擁擠的不行。
雖然燈籠照著,但人擠人,就隻能叫喊,一聲高一聲,福福她們大門口站著,正猶豫要不要開一嗓子喊聲老叔,還怕聲音太大叫醒睡覺的水靈和苗苗,正站著朦朧的夜色下四處瞧,就見不遠處走來一個人。
高高的修長身量,隻模糊能瞧見人影,那人剛走了兩步,身邊的大娘就認了出來,“德正啊,哎呦,你可來了。”
到底自己兒子,一下就認了出來。
是德正,人又前走了兩步,把她們一一看過,沒的多也沒的少,扭頭就要前頭領路,去尋老叔。
“德正哥,”德正頭還沒扭過去,杏枝也看清了人,打著招呼,“既然遇到了德正哥,那我就不送了,這些東西,”說著,身後的兩個夥計提著東西又往前湊了湊,“是我家老夫人的一點心意,剛剛和嬸子大娘她們說過了,剩下的就有勞德正哥幫忙,我就院裏忙了。”
德正點點頭,嗯了聲。
杏枝又和她們一一打過招呼,臨到福福,就笑,“那福福姑娘,我們明天見?”
是的,明天見。
答應了老夫人和劉家的公子,明天家裏的酸菜還要包個餃子,燉個菜。
福福笑著點頭,“杏枝姐姐那我們明個見。”
目送杏枝走遠,消失在夜色下人來人往的人群中,德正領著兩個夥計,拿著東西,前頭走,嬸子抱著水靈,大娘抱著苗苗,她和柔兒牽著手,一人拽著一人衣袖,福福拽嬸子的,柔兒拽大娘的。
老叔趕的驢車停在南村路口的一棵大楊樹跟前,韁繩拴著樹,她們擠過一堆堆的人,看著大家從劉家四散開來,夜色下說說笑笑的回家去,走路的、坐車的,男男女女,大人孩子,在夜色下,月光中,卻是比白日裏還熱鬧。
說著笑著,一堆堆人,說起劉家的席麵、唱的戲、聽的曲、見得人、大家都滿是興奮。
福福她們走到老叔跟前,人已經稀稀倆倆,走的差不多了。
劉家的兩個夥計把東西遞給德正和老叔,又幫忙放在車上,都穩妥了,就往回走,回劉家去了。
“這些?”老叔納悶,看著放了半車的東西,還有些不習慣,“劉家給的?”
嬸子就笑,“全是沾了福福的光,劉家上上下下,送了不少東西。”
然後一邊讓福福和柔兒先把車上的褥子放好,再叫她們上車坐,緊接著,就把抱了一路睡著的水靈和柔兒倆個,放在她和柔兒身上,輕輕柔柔的,兩個小的睡夢中隻嘟囔著嘴,說了幾句,就又迷迷糊糊接著睡去了。
隨手這麽一畫,也是想逗大家一樂,本想著等看了戲,家去的時候帶上,因為有幾個樂嗬,家裏偶爾翻上一瞧,也是好的。
一出神,就聽嬸子和杏枝說笑起來,“這是我們福福畫的,真的,和我呀,沒的半點關係,杏枝姑娘要是想帶回去,問我們福福就成,不用呀,不用問好,弄的我不好意思的。”
說完,嬸子就也問起了她,“怎麽樣福福?可以不?”
“杏枝姐姐這麽說,卻是見外了,”福福幫忙把畫紙卷起來,遞過去,“我是怕畫技粗糙,入不了老夫人的眼。我畫的時候也是圖個樂嗬,既然杏枝姐這麽說,若是能教逗得老夫人一笑,這畫呀,也是值了。”
“我先謝過姑娘好意,”杏枝就笑,手拿著畫紙,很高興,“天色漸晚,這戲台子馬上就開唱,姑娘們可以開了窗,這裏往下一瞧,看的真切,聽的也清楚。”
“一會呀,我叫夥計端了茶水糕點過來,”杏枝說著,“等開了戲,大家一邊聽戲一邊吃點東西,卻是都不耽誤。”
知道推脫不了,又是劉家好意,就趕忙謝過,然後送了杏枝出門,見她手捧著畫卷,顛顛的跑了出去,這才關了門,屋子裏坐好。
“那畫呀,給老夫人瞧一眼,該是也能被逗樂嗬的,”嬸子笑,“就是不知道還能能送回來,我剛還尋思呢,想收著那畫,得空看看,心情定會高興的。”
“而且福福畫的狗子,哎呦,吃的那個歡快,一想起來,我這胃口,也跟著好了不少。”
這麽一說,嬸子就揉了揉肚子,還真撿了塊桌上糕點,吃了起來。
吃幾口糕點,然後清茶解膩,這會窗子開了,窗下不遠處戲台跟前人山人海,圍的滿滿都是,嘰嘰喳喳的聲音也大。
劉家夥計正四處奔走,一處處的點著大紅燈籠,片刻,劉家上下,就紅彤彤一片,張燈結彩,熱鬧非凡。
戲台的鼓點先起,然後嗩呐的動靜傳來,接著,就是聲聲二胡,偶爾的敲鑼聲,戲台的幕布也漸漸拉開,底下人群鼎沸。
好戲開演了。
別說,劉家的這處閣樓,這個屋子,真真的看戲好地方。
不用人多擠的難受,底下坐著看不清也聽不清的,這裏聽戲,窗子一開,椅子挪到窗邊,抬手就是糕點零食,還有冒著熱氣的茶水,聽著戲台上一句句唱腔,一聲聲調子,卻是極真切,極動聽。
所謂高處,看的也遠。
不但能正麵看清戲台,台下的一群群看戲的人,遠處,劉家打府宅,再遠處,朦朧的山林、田地,都依稀可辨。
日頭早早下了山,清涼的夜風下,星星點點,劉家上下又掛滿了紅燈籠,一處處,也閃著喜慶祥和的光,燈籠裏的光,閃閃爍爍,又隨風輕輕搖曳,實在夢幻的很。
真真好似一場夢。
這般朦朧的夢境,聽著、看著、想著、望著,好似就在夢裏,夢裏的戲台、書卷、紙張,以及台下一張張熟悉又陌生的臉龐。
熟悉的,是十裏八村鄉裏鄉親的人們。
陌生的,是一個過往,一個來世。
原來所謂生活,想來也是這樣,夢裏夢外,真真假假,到底都在一處。
偶爾閉上眼,就專門聽戲詞,若是鼓點激烈,她就睜眼看戲,卻也聽出了幾分味道。
苗苗和水靈兩個還方桌上練字,卻是一點也不受打擾,任由外麵熙熙攘攘,她們自顧安安靜靜的寫著大字。
柔兒也聽了會戲,該是聽不進去,就也作到苗苗她們那邊,捧著書卷,繼續看了起來。
今兒,是劉家席麵的最後一天。
這些書卷、筆墨紙硯,若是不好好珍惜,就不好再瞧見了。
福福見她們用心,一來欣慰,二來也心疼。
想起心疼,柔兒她們,相比其他許多村裏的女娃子,要好上太多了。她們讀書認字,雖吃苦,也受旁人冷落,但到底,做著自己想做的事。
隻這點,就最是難得不過。
福福看向窗外,在燈火通明的劉家大院,黑壓壓的人頭攢動,戲也接近尾聲,因為是最後一晚,大家都認真的在聽,在看,並沒有提前離場的。
劉家的夥計又送了兩次糕點零食,清茶是一直續著的,小廳子這麽一坐,聽著戲,卻是格外的享受。
嬸子和大娘聽的認真,倆人愛聽戲,今兒聽的真切看的也清楚,就更是一直挪不開眼,偶爾還能跟著唱上兩句,很入迷。
聽到動情處,還偷偷抹抹把淚,不叫她們瞧見。
臨近散場,苗苗和水靈兩個練了一天,手累的不行,這會,終於提不動筆,把筆墨收拾好,就也挪了椅子,湊過來坐。
柔兒也是,幾卷書,從頭到尾翻了一遍,就也和筆墨放在一處,嗑的瓜子,吃的零食,卻是閑不住,就直接收拾了起來。
擦了桌子,到了地,東西又放歸原處,就也過來一起,她們姐妹幾個摟的摟,抱的抱,安安靜靜的聽著戲。
好一會,等戲一場完,散了場,窗外吵吵鬧鬧的人來人往,福福睜開眼,剛要抬了胳膊起身,就見水靈在她懷裏,苗苗躺在柔兒身上,兩個小的閉著眼,正呼呼大睡。
兩人寫了一天的字,該是累到了。
嬸子和大娘,也從戲文中緩了過來,這會,就趕忙走過來,怕她倆黑天半夜的睡覺著涼,就用家帶的小褥子一人包了一個,然後抱在懷裏。
收拾收拾正要出門,杏枝就急匆匆的趕了來。
見她們抱著兩個小的,福福和柔兒倆正挪椅子桌子,就長舒一口氣,“還好,”拍了拍胸脯,“趕上了,趕上了。”
說完,身後跟著的兩個夥計就進了屋,每個夥計身上大包小包的拿著不少東西,杏枝看著她們就笑,“今兒事情多,”杏枝解釋,“本想著散場前就過來,誰知道臨時出了點事,還好,沒錯過大家。”
“這兩包裹啊,”杏枝指了指邊上的一個夥計,手拿兩個包裹,夥計不大,個頭也不高,在這麽多人跟前站著還有些不好意思,低著頭,“一個是嬸子家的,一個是大娘家的。”
杏枝說了起來,“是我家老夫人特意囑咐的,就是些尋常東西,備的都是一樣的。”
嬸子和大娘一聽,很是有些受寵若驚,“這兩日就都有打擾了,還送這許多東西,卻是真真受不過,可怎麽好?”
嬸子說著,然後看向福福,到底劉家老夫發的話,也不好拒絕,但接受了,嬸子和大娘該是有些不好意思。
福福就笑著題她們應下,“杏枝姐姐,老夫人的好意我嬸子和大娘心中歡喜,若是日後有機會,定會好好謝過。”
杏枝就笑,然後拉了兩一個夥計上前,“這兩份,是給福福姑娘的。”
“我家老夫人知道幾位姑娘練字,家裏書房有些閑置的筆墨之類,老夫人就讓我尋了收好,說讓福福姑娘帶回去。”
“知道謙益小公子讀書,我家老夫人就讓我家公子去書房挑了幾卷經史,在這裏,”杏枝扭身,看了眼身後,福福探頭過去,果然,有一書箱正地上放著,書箱雖不大,該是也放了不少,“我家老夫人還發話,說是謙益小公子若是看完了這一箱書,就盡管過來再拿新的。”
“老夫人說我們劉家上下雖不是書香世家,但到底自小我家公子雖頑劣,也沒養在身邊,但道理家裏給備著書房,裏麵也藏了不少書。”
“我家老夫人高興,”杏枝笑,“她老人家心腸最是慈善,老夫人瞧著福福姑娘歡喜,還說姑娘日後要是得閑,就常過來走動走動,陪著她老人家說個話啥的。”
福福笑著應下,時候不早,嬸子和大娘一人還抱著一個,杏枝傳完話,就前頭領路,領她們出門。
“嬸子,今兒老叔還是在外頭等著嗎?”杏枝開口,“大娘,我今兒還問了您家的德正哥,說是老叔會趕車來接。”
“德正?”德正家大娘一聽,高興了,“杏枝姑娘,你今兒還見到我家德正了?”
“我前院走動的時候,遇見一次,”杏枝笑著點頭,“還是前個大家戲台底下看戲,人太多,我沒尋見,就打聽了打聽,說德正哥是您兒子,這我才,前個大門口等著,跟著德正哥,尋到了福福姑娘你們。”
“今兒正好前院走動,遇見了,就多問了幾句。”
“德正哥說嬸子家老叔,晚上趕車會來接的,”杏枝前頭一邊笑一邊解釋,“我本想著東西多,又黑天半夜的,備下輛馬車也輕省點。”
“德正哥這麽一說,我也就放了心,盡管準備東西,不怕嬸子們帶回去費事了。”
“杏枝姑娘費心了,”嬸子笑著接過話,“柔兒她爹家裏沒事,這路程又遠,我們還愛湊熱鬧,他啊,就一早趕車送我們來,等日後下了山,再趕車過來接。”
“這會啊,”嬸子說起自家男人,笑意就溢滿嘴角,言語裏全是歡快,“估計大門外等著呢。”
她們下來的稍晚,人群已滿滿散去,劉家大院裏的人不多,除了劉家的夥計和幫工,卻是沒幾個外人在的。
杏枝領著她們,穿過一條小路,拐了兩道彎,就到了大門口。
一路上,天雖黑,但清月高懸,劉家又掛滿了紅燈籠,卻也亮堂的很。
大門外,一聲聲叫喊尋人,此起彼伏。
劉家宅內走的差不多,但看樣子,卻是全聚在大門口了。
趕車來接的人也多,一輛輛馬車、驢車,在不遠處,擁擠的不行。
雖然燈籠照著,但人擠人,就隻能叫喊,一聲高一聲,福福她們大門口站著,正猶豫要不要開一嗓子喊聲老叔,還怕聲音太大叫醒睡覺的水靈和苗苗,正站著朦朧的夜色下四處瞧,就見不遠處走來一個人。
高高的修長身量,隻模糊能瞧見人影,那人剛走了兩步,身邊的大娘就認了出來,“德正啊,哎呦,你可來了。”
到底自己兒子,一下就認了出來。
是德正,人又前走了兩步,把她們一一看過,沒的多也沒的少,扭頭就要前頭領路,去尋老叔。
“德正哥,”德正頭還沒扭過去,杏枝也看清了人,打著招呼,“既然遇到了德正哥,那我就不送了,這些東西,”說著,身後的兩個夥計提著東西又往前湊了湊,“是我家老夫人的一點心意,剛剛和嬸子大娘她們說過了,剩下的就有勞德正哥幫忙,我就院裏忙了。”
德正點點頭,嗯了聲。
杏枝又和她們一一打過招呼,臨到福福,就笑,“那福福姑娘,我們明天見?”
是的,明天見。
答應了老夫人和劉家的公子,明天家裏的酸菜還要包個餃子,燉個菜。
福福笑著點頭,“杏枝姐姐那我們明個見。”
目送杏枝走遠,消失在夜色下人來人往的人群中,德正領著兩個夥計,拿著東西,前頭走,嬸子抱著水靈,大娘抱著苗苗,她和柔兒牽著手,一人拽著一人衣袖,福福拽嬸子的,柔兒拽大娘的。
老叔趕的驢車停在南村路口的一棵大楊樹跟前,韁繩拴著樹,她們擠過一堆堆的人,看著大家從劉家四散開來,夜色下說說笑笑的回家去,走路的、坐車的,男男女女,大人孩子,在夜色下,月光中,卻是比白日裏還熱鬧。
說著笑著,一堆堆人,說起劉家的席麵、唱的戲、聽的曲、見得人、大家都滿是興奮。
福福她們走到老叔跟前,人已經稀稀倆倆,走的差不多了。
劉家的兩個夥計把東西遞給德正和老叔,又幫忙放在車上,都穩妥了,就往回走,回劉家去了。
“這些?”老叔納悶,看著放了半車的東西,還有些不習慣,“劉家給的?”
嬸子就笑,“全是沾了福福的光,劉家上上下下,送了不少東西。”
然後一邊讓福福和柔兒先把車上的褥子放好,再叫她們上車坐,緊接著,就把抱了一路睡著的水靈和柔兒倆個,放在她和柔兒身上,輕輕柔柔的,兩個小的睡夢中隻嘟囔著嘴,說了幾句,就又迷迷糊糊接著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