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一,天氣,晴。
蘭川籌備已久的比武擂台,終於要登場了。
袁紓終於等到了這一天,可她的心情,卻早已不複初來蘭川的雀躍與好奇,她的身上,帶著關於擂台連環謀殺的謎團,更重要的是,帶著食色三僧的囑托與希冀,她很明白這次擂台比武的意義,她需要找出更多可疑的人,也需要弄清楚更多複雜的事。
袁紛就和袁紓站在一處,她們都站在蘭川東大街市場的十字路上邊,擂台就搭在那十字路口的正中央。
趙光回早在一天前就已經封住了整個路口,唯有蘭川當地土生土長的人和前來參加比武的江湖人士才被允許進入。
擂台搭得並不是很大,卻算不低,趙光回正威風八麵地站在擂台中央承受著來自擂台下上百雙眼睛的注視。他客氣地對著擂台四周一一行禮,抱拳道:“各位江湖朋友們,趙某在此謝過大家前來蘭川捧咱們瓊王殿下的場子,咱們安北州的擂台,早已算是名動四方……”
趙光回的聲音莊嚴肅穆,自帶豪氣,擂台下的人們都聽得一言不發,袁紓卻還在四麵地眺望著,看那台上的各色風物。隻見四四方方的高台邊上,佇立著八根高約一丈的木頭樁子,樁子上掛著朱紅色的絲帶,八根絲帶匯總到一處,正好結在了擂台的正中央上方,碩大的布結下綁著一條銀色的緞帶,正是蘭川擂台比武最終勝利者的彩頭。
袁紓望著那根緞帶瞧出了神,半晌才道:“我以為這裏的彩頭,會是一個價值連城之物,卻沒想到,居然隻是一根布條。”
袁紛道:“這可不僅僅隻是一根布條。”
袁紓道:“怎麽不是?難道它是用金子織成的?”
袁紛道:“金子織的布條,也未必有這條緞帶珍貴。”
袁紓蹦了兩下,想把緞帶看得更清楚些,卻還是隻能看到一個銀色的細影,道:“我怎麽看不出來?”
袁紛輕輕一笑,低聲道:“雖然你身份尊貴,但這東西,你恐怕也是不知道的。”
袁紓道:“那你還不快告訴我。”
袁紛道:“紡織這緞帶的材料,乃是來自於銀骨山的銀狐皮毛,它們的數量極為稀少,連銀骨山最厲害的獵人,一生也未見過幾隻。”
袁紓道:“銀狐,我知道,每年清嶺都會進貢一些,我倒是見過幾次。可是……”袁紓轉過頭看向袁紛,道:“可是,那銀狐雖然名字中帶著一個‘銀’字,我見過的,卻都隻是灰色罷了,所謂銀狐,不過隻是商人們的矯飾之詞。”
袁紛道:“這正是這條緞帶製造材料的不易之處,普通銀狐,全身毛色不過隻是灰白而已,但這種銀狐最喜三兩成群,每群銀狐中也就必須誕生出一個狐王。”
袁紓道:“銀狐也有王?”
袁紛道:“不錯,但銀狐王卻並非如人間王者,不是打架贏來的,而是天生就注定好的。”
袁紓眼睛一亮,道:“這倒不曾聽說過,很稀奇。”
袁紛道:“更稀奇的就在此處,銀狐王天生了尾巴尖上會有一簇泛著銀光的皮毛,幼年時隻是灰白,成年後就會閃閃發光,銀狐們正是依靠這個特點自發地組成群體,擁王而活的。”
袁紓看向了那條緞帶,道:“照你這麽說,這條緞帶,是銀狐王尾巴上那一點銀色的毛發織就而成的?”
袁紛道:“正是如此,銀狐本就罕見,銀狐王更是世間難尋,而且,就算你抓住了銀狐王,它尾巴尖上那一點點的毛發,根本不夠你織出半寸的緞帶。”
袁紓嘖嘖稱奇:“那這條緞帶,看起來至少有三尺長短,豈不是犧牲了近百隻銀狐王才得來一條?”
袁紛道:“所以我才說,金子也未必有這條緞帶一半的珍貴。”
袁紓仔細地盯著那條閃閃發光的緞帶,在初升的朝陽下,那銀色泛著異樣的弧光,袁紓看得久了,甚至覺得那緞帶隱約藏著些鮮紅的血色,她忍不住歎了口氣,道:“我不喜歡這緞帶,犧牲了如此多條生命,卻隻為一次區區比武做祭品,究竟,還是不如金銀更實在。”
袁紛道:“蘭川擂台,本是由本地鄉紳負責籌措物品和排場的,我也沒有想到,半路上會殺出趙家人,這趙當家的,做人最是看重家族顏麵,他千裏迢迢跑到蘭川來,為了兒子,更要為了他們趙家爭一口氣,他接管這蘭川的擂台之後,自然是事事求個珍奇,父王見他也要客氣三分,我也不好插手的。”
袁紓道:“我又沒有怪你,你這麽緊張做什麽?我看這個趙當家,不僅鋪張奢靡,廢話也是多得不得了,他怎麽到現在還沒有說完這些客套話。”
台上的趙光回已經講完了比武的規則,這蘭川擂台比武規則的設置,很是公平,最初的一輪比武中,先進行所有武者各自兩兩一組上台比武,產生每組的一位勝者;第二輪比武中,則再由第一輪每組的勝者分別兩兩對打,直到產生三位從不曾敗過的武者進入第三輪;第三輪比武中,三位武者分別兩兩對打,能贏過另外兩人的贏得最後的擂主之名。這樣一來,每一位武者都不會麵對長時間的車輪戰場,每一場比武完畢都有足夠的時間調整不同的對敵方法,擂台下的人們顯然都很滿意這樣的比武規則,眾人都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袁紓本不打算參與比武之事,所以對這些也不甚關心,袁紛卻是早早地就通曉了擂台上的門道,因此也隻跟袁紓在這裏打哈哈,兩人嬉嬉鬧鬧半晌,終於熬到趙光回下台,第一位擂台比武的江湖人士即將登場。
人聲喧鬧中,袁紓本以為很快就會有人站上擂台,可足吵了半柱香的功夫,也不見有人上台,她著急道:“大半天了,怎麽還不見有人登台呢?”
袁紛道:“你有沒有聽過說書?”
袁紓道:“這和說書有什麽關係?”
袁紛笑道:“你要是常常聽人說書就會知道,這比武場上,第一個上台的,往往都隻能慘淡收場,為後來之人做鋪墊。”
袁紓道:“我雖然沒聽過說書的,但這道理我也不是不明白,就像年節下前來朝貢的各方使節,越靠前致辭的,往往就會越緊張,說錯話的可能也更大些。”
袁紛道:“看來你是真的明白了,正是你說的這般,越前上台的人,越緊張,招式的破綻也更容易被人看出來,就算是第一場打贏了,往後的比武中,也會更容易被其他人擊敗。”
袁紓道:“這道理既然連我都能很快明白,那豈不是沒人敢上台了,我們要等到什麽時候去?”
袁紛道:“你也太著急了些,好飯不怕晚,好話不嫌慢,你還記得昨日在山水一舍見過的那些人麽?我想,他們比你更著急。”
袁紓道:“你不說我倒忘了,那個什麽虎嘯槍,狂妄得很,說不定他已經等不急要一戰到底揚名立萬了。”
一陣風聲突然傳來,袁紓連忙循聲而望,隻見一柄虎頭槍迎風而飛,一個少年迎風而起,腳在槍頭上輕輕一點,一人一槍已站到了擂台中央。
擂台下的眾人紛紛拍手叫好,袁紓定睛一看,正是昨日那狂妄少年——虎嘯槍張天。
蘭川籌備已久的比武擂台,終於要登場了。
袁紓終於等到了這一天,可她的心情,卻早已不複初來蘭川的雀躍與好奇,她的身上,帶著關於擂台連環謀殺的謎團,更重要的是,帶著食色三僧的囑托與希冀,她很明白這次擂台比武的意義,她需要找出更多可疑的人,也需要弄清楚更多複雜的事。
袁紛就和袁紓站在一處,她們都站在蘭川東大街市場的十字路上邊,擂台就搭在那十字路口的正中央。
趙光回早在一天前就已經封住了整個路口,唯有蘭川當地土生土長的人和前來參加比武的江湖人士才被允許進入。
擂台搭得並不是很大,卻算不低,趙光回正威風八麵地站在擂台中央承受著來自擂台下上百雙眼睛的注視。他客氣地對著擂台四周一一行禮,抱拳道:“各位江湖朋友們,趙某在此謝過大家前來蘭川捧咱們瓊王殿下的場子,咱們安北州的擂台,早已算是名動四方……”
趙光回的聲音莊嚴肅穆,自帶豪氣,擂台下的人們都聽得一言不發,袁紓卻還在四麵地眺望著,看那台上的各色風物。隻見四四方方的高台邊上,佇立著八根高約一丈的木頭樁子,樁子上掛著朱紅色的絲帶,八根絲帶匯總到一處,正好結在了擂台的正中央上方,碩大的布結下綁著一條銀色的緞帶,正是蘭川擂台比武最終勝利者的彩頭。
袁紓望著那根緞帶瞧出了神,半晌才道:“我以為這裏的彩頭,會是一個價值連城之物,卻沒想到,居然隻是一根布條。”
袁紛道:“這可不僅僅隻是一根布條。”
袁紓道:“怎麽不是?難道它是用金子織成的?”
袁紛道:“金子織的布條,也未必有這條緞帶珍貴。”
袁紓蹦了兩下,想把緞帶看得更清楚些,卻還是隻能看到一個銀色的細影,道:“我怎麽看不出來?”
袁紛輕輕一笑,低聲道:“雖然你身份尊貴,但這東西,你恐怕也是不知道的。”
袁紓道:“那你還不快告訴我。”
袁紛道:“紡織這緞帶的材料,乃是來自於銀骨山的銀狐皮毛,它們的數量極為稀少,連銀骨山最厲害的獵人,一生也未見過幾隻。”
袁紓道:“銀狐,我知道,每年清嶺都會進貢一些,我倒是見過幾次。可是……”袁紓轉過頭看向袁紛,道:“可是,那銀狐雖然名字中帶著一個‘銀’字,我見過的,卻都隻是灰色罷了,所謂銀狐,不過隻是商人們的矯飾之詞。”
袁紛道:“這正是這條緞帶製造材料的不易之處,普通銀狐,全身毛色不過隻是灰白而已,但這種銀狐最喜三兩成群,每群銀狐中也就必須誕生出一個狐王。”
袁紓道:“銀狐也有王?”
袁紛道:“不錯,但銀狐王卻並非如人間王者,不是打架贏來的,而是天生就注定好的。”
袁紓眼睛一亮,道:“這倒不曾聽說過,很稀奇。”
袁紛道:“更稀奇的就在此處,銀狐王天生了尾巴尖上會有一簇泛著銀光的皮毛,幼年時隻是灰白,成年後就會閃閃發光,銀狐們正是依靠這個特點自發地組成群體,擁王而活的。”
袁紓看向了那條緞帶,道:“照你這麽說,這條緞帶,是銀狐王尾巴上那一點銀色的毛發織就而成的?”
袁紛道:“正是如此,銀狐本就罕見,銀狐王更是世間難尋,而且,就算你抓住了銀狐王,它尾巴尖上那一點點的毛發,根本不夠你織出半寸的緞帶。”
袁紓嘖嘖稱奇:“那這條緞帶,看起來至少有三尺長短,豈不是犧牲了近百隻銀狐王才得來一條?”
袁紛道:“所以我才說,金子也未必有這條緞帶一半的珍貴。”
袁紓仔細地盯著那條閃閃發光的緞帶,在初升的朝陽下,那銀色泛著異樣的弧光,袁紓看得久了,甚至覺得那緞帶隱約藏著些鮮紅的血色,她忍不住歎了口氣,道:“我不喜歡這緞帶,犧牲了如此多條生命,卻隻為一次區區比武做祭品,究竟,還是不如金銀更實在。”
袁紛道:“蘭川擂台,本是由本地鄉紳負責籌措物品和排場的,我也沒有想到,半路上會殺出趙家人,這趙當家的,做人最是看重家族顏麵,他千裏迢迢跑到蘭川來,為了兒子,更要為了他們趙家爭一口氣,他接管這蘭川的擂台之後,自然是事事求個珍奇,父王見他也要客氣三分,我也不好插手的。”
袁紓道:“我又沒有怪你,你這麽緊張做什麽?我看這個趙當家,不僅鋪張奢靡,廢話也是多得不得了,他怎麽到現在還沒有說完這些客套話。”
台上的趙光回已經講完了比武的規則,這蘭川擂台比武規則的設置,很是公平,最初的一輪比武中,先進行所有武者各自兩兩一組上台比武,產生每組的一位勝者;第二輪比武中,則再由第一輪每組的勝者分別兩兩對打,直到產生三位從不曾敗過的武者進入第三輪;第三輪比武中,三位武者分別兩兩對打,能贏過另外兩人的贏得最後的擂主之名。這樣一來,每一位武者都不會麵對長時間的車輪戰場,每一場比武完畢都有足夠的時間調整不同的對敵方法,擂台下的人們顯然都很滿意這樣的比武規則,眾人都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袁紓本不打算參與比武之事,所以對這些也不甚關心,袁紛卻是早早地就通曉了擂台上的門道,因此也隻跟袁紓在這裏打哈哈,兩人嬉嬉鬧鬧半晌,終於熬到趙光回下台,第一位擂台比武的江湖人士即將登場。
人聲喧鬧中,袁紓本以為很快就會有人站上擂台,可足吵了半柱香的功夫,也不見有人上台,她著急道:“大半天了,怎麽還不見有人登台呢?”
袁紛道:“你有沒有聽過說書?”
袁紓道:“這和說書有什麽關係?”
袁紛笑道:“你要是常常聽人說書就會知道,這比武場上,第一個上台的,往往都隻能慘淡收場,為後來之人做鋪墊。”
袁紓道:“我雖然沒聽過說書的,但這道理我也不是不明白,就像年節下前來朝貢的各方使節,越靠前致辭的,往往就會越緊張,說錯話的可能也更大些。”
袁紛道:“看來你是真的明白了,正是你說的這般,越前上台的人,越緊張,招式的破綻也更容易被人看出來,就算是第一場打贏了,往後的比武中,也會更容易被其他人擊敗。”
袁紓道:“這道理既然連我都能很快明白,那豈不是沒人敢上台了,我們要等到什麽時候去?”
袁紛道:“你也太著急了些,好飯不怕晚,好話不嫌慢,你還記得昨日在山水一舍見過的那些人麽?我想,他們比你更著急。”
袁紓道:“你不說我倒忘了,那個什麽虎嘯槍,狂妄得很,說不定他已經等不急要一戰到底揚名立萬了。”
一陣風聲突然傳來,袁紓連忙循聲而望,隻見一柄虎頭槍迎風而飛,一個少年迎風而起,腳在槍頭上輕輕一點,一人一槍已站到了擂台中央。
擂台下的眾人紛紛拍手叫好,袁紓定睛一看,正是昨日那狂妄少年——虎嘯槍張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