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國的肅清運動正進行的如火如荼,這可把我們通政司的謄黃右通政司大人給嚇壞了。他整日在府中坐立不安,急的就像隻熱鍋上的螞蟻。
清夷的姑母耿王後被軟禁,小舅舅耿將軍全家慘遭滅門,戶部尚書王之光被抄家,一把年紀了還鋃鐺入獄。自己跟這些人何止是沾親帶故,特別是想到曾經還替那王之光截過書信,司乾就後脊發涼,驚出一身冷汗。
自己的府邸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就像是一瞬間發生的事。可偏偏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清夷還懷了身孕,真不知是喜是悲。
如今他隻能在家裏等著鶴之兄的消息,希望他能憑借著左右逢緣的人脈逢凶化吉,隻有他好自己才可能有一線生機。
……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王鶴之不僅沒有受到這件事的株連,反而還升官晉爵,成功的抹掉了官職裏的副字,成了都察院的扛把子。
當他風風光光的乘坐著八抬大轎出現在司府門口,司乾都恨不得衝上去親他兩口。
“管家,快去泡壺普洱茶來,哎,對了,要用那塊我珍藏的百年古樹料製成的茶餅。”司乾邊吩咐著下人泡茶邊畢恭畢敬的請鶴之兄上座。
“司兄,這次來是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王鶴之略有黢黑的臉也紅潤了不少。
“願聞其詳。”
王鶴之咳嗽了兩聲,清了清嗓子,說道:“這肅清工作基本落下帷幕,為了你這事,我可花了不少銀子,托了很多關係。”
聽到王鶴之說的如此篤定,司乾心裏的一塊大石頭總算落了地。
他對著王鶴之作了個長揖,“哎呀,真是太感謝鶴之兄了,我司某人這輩子做牛做馬全憑鶴之兄差遣。”
王鶴之起身拉起他,“司兄不必如此大禮,說到底你才是我的福星。”他看著司乾一臉茫然,露出了一個詭異的笑容。
這時剛泡好茶的管家又匆匆跑進正廳,嘴裏嚷著:“老爺,誠王殿下來了。”
“誠王?人呢?”司乾向外看去,門口沒人。
“有人提前來通報,誠王殿下正在路上,一會兒就到。”
司乾與王鶴之交換了下眼神。就步履匆匆的出門候著了。
……
如今已是臘月。雖然烏國沒有冬天,但空氣裏依然透著股涼意。誠王解下身上的披風,清啜了口熱茶,對一直恭謙的站立在一旁的二位大人說道:“看來我今天來的很不是時候,是否打擾了二位大人的敘舊。”
此二人急忙否認,“完全沒有。”
“其實我是特意來探望清夷姑母的,她還好嗎?”
這耿清夷九歲時被耿王後從遠戍接回京都,就被留在了宮中直到十七歲出閣。因誠王從小喜愛讀書,有靈氣,悟性高且性情溫和又宅心仁厚,很得先帝隆曆的喜愛,覺的他頗有珩川的遺風。故也曾留他在身邊一段時間,姑侄倆同長於一殿之下,相處的也算融洽。
“內人正在午睡,我喚下人去叫醒她來向誠王殿下請安。”
誠王手一揮,“哎,大可不必,我的本意是來探望清夷姑母,又何以能擾人清夢呢。”
在旁完全插不上話的王鶴之在心裏暗暗思忖,恐怕自己一個外人在這裏待時間長了不太合適,便向誠王稟告家中有事需先行告退。
但就在他剛要走出正廳之時,忽然聽見誠王問道:“怎麽沒看見司柔姑娘?”
頃刻之間,王鶴之恍然大悟道,原來誠王的醉翁之意不在於探望姑母,而是為了能見到司柔姑娘。
——————————————————————————————————
烏合國關押重刑犯的監獄陰冷潮濕,地上的稻草都散發出一股令人想嘔吐的黴變味道。靠近房頂的牆麵勉強的開了一個小洞,奢侈的散射進幾縷光線,有個男人倚靠在牆角閉目養神,一頭花白的長發淩亂的披散下來遮住了麵容,手上腳上都戴著鐵鐐銬,牢衣上血跡斑斑,像是受過皮肉之苦。
獄卒拿著鐵匙打開牢門。
“王大人,請。”
王鶴之大搖大擺的走進了牢房,對著獄卒使了個眼色,他便退下了。
他捏著鼻子,拿手趕了趕灰塵,一臉嫌棄的走到那個男人麵前,湊到他的頭邊喚他:“王尚書,王尚書。”
那個男人似乎在懵懵懂懂之間蘇醒了過來。抬起頭看著他,麵無表情,毫無反應。
“尚書大人是不是被關傻了,不認識我了?”王鶴之冷嘲熱諷的露出了一個陰冷的笑。
過了好一會兒,坐在稻草堆上的男人有氣無力的說道:“我早就該想到是你。”
聽到這話王鶴之大笑了起來,“尚書大人不愧是智力超群,沒錯,是我向當今國王告的密。”
“你!”王之光指著他,本來就在獄中遭受了鞭打,這時胸腔裏又噴射出一股怒氣,遂吐出了一口鮮血。
“為什麽要背叛老國君?”他有些吃力的問出這句話。
王鶴之靠近他,目露凶光,咬牙切齒的說道:“這一切都是因為你王尚書。”
時光回到了四年前。
寶慶三十六年...
當時還是太子的淳於珩覺與戶部尚書王之光在國策上產生了重大分歧。
一派主張自力更生,大肆鼓勵發展本國農工商業;另一派則要維持現狀,隻發展本國優勢行業,依靠進出口貿易順差。
老國君看似未做決定,但實際上還是頗為傾斜王尚書,隻不過欲速則不達。
王大人認為國富必要兵壯。於是大刀闊斧的改革了征兵製。凡除皇室以外的烏合國年滿十六歲的男丁都必須要進軍隊服役一年。
而正是這個嚴苛的決定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寶慶三十八年...
王鶴之的獨子,正妻嚴氏所出的男丁王鴻景年滿十六歲。到了需服兵役的年齡。但是鴻景從小體弱多病,嬌生慣養。嚴氏不舍其子在軍營受苦,遂想讓王鶴之去向王之光求情,能夠網開一麵,開特許,免其役。
哪知請求被王之光斷然拒絕,認為無論官民需一視同仁,尤其官員更該以身作則。
王鶴之悻悻而歸。
兩個月後,王鴻景被發往邊戍耿誌霄部隊麾下。本就體弱加之去往邊戍路途遙遠,舟車勞頓,抵達邊戍後不足半月,鴻景便大病了一場。當消息傳至京都王鶴之耳中,他立即去懇求王之光請他通融放鴻景歸來,卻又被王之光再次拒絕。
耿直迂腐的王尚書完全預料不到情況的嚴重性,隻是搖頭說道:“男子漢大丈夫,這點病痛算得了什麽,僅此而已就當縮頭烏龜,那保家衛國的重任又該落在誰的肩上?”
王鶴之再次悻悻而歸。
不久,當噩耗從邊戍傳來,王鴻景死於頑疾,王之光才知釀下大錯。隻可惜,人死不能複生。從此之後,嚴氏便越發孤僻,閉門不出,甚至連王鶴之都愛答不理。
……
聽完了原因,王之光仰天長嘯一聲,癡笑著說道:“想不到老夫一生正直,難道這樣也錯了。”
“王尚書,念在你我表親一場,你的斷頭飯我會盡量安排的豐盛。下輩子,不要再做那麽迂腐的讀書人。”說完,便拂袖絕塵而去。
清夷的姑母耿王後被軟禁,小舅舅耿將軍全家慘遭滅門,戶部尚書王之光被抄家,一把年紀了還鋃鐺入獄。自己跟這些人何止是沾親帶故,特別是想到曾經還替那王之光截過書信,司乾就後脊發涼,驚出一身冷汗。
自己的府邸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就像是一瞬間發生的事。可偏偏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清夷還懷了身孕,真不知是喜是悲。
如今他隻能在家裏等著鶴之兄的消息,希望他能憑借著左右逢緣的人脈逢凶化吉,隻有他好自己才可能有一線生機。
……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王鶴之不僅沒有受到這件事的株連,反而還升官晉爵,成功的抹掉了官職裏的副字,成了都察院的扛把子。
當他風風光光的乘坐著八抬大轎出現在司府門口,司乾都恨不得衝上去親他兩口。
“管家,快去泡壺普洱茶來,哎,對了,要用那塊我珍藏的百年古樹料製成的茶餅。”司乾邊吩咐著下人泡茶邊畢恭畢敬的請鶴之兄上座。
“司兄,這次來是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王鶴之略有黢黑的臉也紅潤了不少。
“願聞其詳。”
王鶴之咳嗽了兩聲,清了清嗓子,說道:“這肅清工作基本落下帷幕,為了你這事,我可花了不少銀子,托了很多關係。”
聽到王鶴之說的如此篤定,司乾心裏的一塊大石頭總算落了地。
他對著王鶴之作了個長揖,“哎呀,真是太感謝鶴之兄了,我司某人這輩子做牛做馬全憑鶴之兄差遣。”
王鶴之起身拉起他,“司兄不必如此大禮,說到底你才是我的福星。”他看著司乾一臉茫然,露出了一個詭異的笑容。
這時剛泡好茶的管家又匆匆跑進正廳,嘴裏嚷著:“老爺,誠王殿下來了。”
“誠王?人呢?”司乾向外看去,門口沒人。
“有人提前來通報,誠王殿下正在路上,一會兒就到。”
司乾與王鶴之交換了下眼神。就步履匆匆的出門候著了。
……
如今已是臘月。雖然烏國沒有冬天,但空氣裏依然透著股涼意。誠王解下身上的披風,清啜了口熱茶,對一直恭謙的站立在一旁的二位大人說道:“看來我今天來的很不是時候,是否打擾了二位大人的敘舊。”
此二人急忙否認,“完全沒有。”
“其實我是特意來探望清夷姑母的,她還好嗎?”
這耿清夷九歲時被耿王後從遠戍接回京都,就被留在了宮中直到十七歲出閣。因誠王從小喜愛讀書,有靈氣,悟性高且性情溫和又宅心仁厚,很得先帝隆曆的喜愛,覺的他頗有珩川的遺風。故也曾留他在身邊一段時間,姑侄倆同長於一殿之下,相處的也算融洽。
“內人正在午睡,我喚下人去叫醒她來向誠王殿下請安。”
誠王手一揮,“哎,大可不必,我的本意是來探望清夷姑母,又何以能擾人清夢呢。”
在旁完全插不上話的王鶴之在心裏暗暗思忖,恐怕自己一個外人在這裏待時間長了不太合適,便向誠王稟告家中有事需先行告退。
但就在他剛要走出正廳之時,忽然聽見誠王問道:“怎麽沒看見司柔姑娘?”
頃刻之間,王鶴之恍然大悟道,原來誠王的醉翁之意不在於探望姑母,而是為了能見到司柔姑娘。
——————————————————————————————————
烏合國關押重刑犯的監獄陰冷潮濕,地上的稻草都散發出一股令人想嘔吐的黴變味道。靠近房頂的牆麵勉強的開了一個小洞,奢侈的散射進幾縷光線,有個男人倚靠在牆角閉目養神,一頭花白的長發淩亂的披散下來遮住了麵容,手上腳上都戴著鐵鐐銬,牢衣上血跡斑斑,像是受過皮肉之苦。
獄卒拿著鐵匙打開牢門。
“王大人,請。”
王鶴之大搖大擺的走進了牢房,對著獄卒使了個眼色,他便退下了。
他捏著鼻子,拿手趕了趕灰塵,一臉嫌棄的走到那個男人麵前,湊到他的頭邊喚他:“王尚書,王尚書。”
那個男人似乎在懵懵懂懂之間蘇醒了過來。抬起頭看著他,麵無表情,毫無反應。
“尚書大人是不是被關傻了,不認識我了?”王鶴之冷嘲熱諷的露出了一個陰冷的笑。
過了好一會兒,坐在稻草堆上的男人有氣無力的說道:“我早就該想到是你。”
聽到這話王鶴之大笑了起來,“尚書大人不愧是智力超群,沒錯,是我向當今國王告的密。”
“你!”王之光指著他,本來就在獄中遭受了鞭打,這時胸腔裏又噴射出一股怒氣,遂吐出了一口鮮血。
“為什麽要背叛老國君?”他有些吃力的問出這句話。
王鶴之靠近他,目露凶光,咬牙切齒的說道:“這一切都是因為你王尚書。”
時光回到了四年前。
寶慶三十六年...
當時還是太子的淳於珩覺與戶部尚書王之光在國策上產生了重大分歧。
一派主張自力更生,大肆鼓勵發展本國農工商業;另一派則要維持現狀,隻發展本國優勢行業,依靠進出口貿易順差。
老國君看似未做決定,但實際上還是頗為傾斜王尚書,隻不過欲速則不達。
王大人認為國富必要兵壯。於是大刀闊斧的改革了征兵製。凡除皇室以外的烏合國年滿十六歲的男丁都必須要進軍隊服役一年。
而正是這個嚴苛的決定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寶慶三十八年...
王鶴之的獨子,正妻嚴氏所出的男丁王鴻景年滿十六歲。到了需服兵役的年齡。但是鴻景從小體弱多病,嬌生慣養。嚴氏不舍其子在軍營受苦,遂想讓王鶴之去向王之光求情,能夠網開一麵,開特許,免其役。
哪知請求被王之光斷然拒絕,認為無論官民需一視同仁,尤其官員更該以身作則。
王鶴之悻悻而歸。
兩個月後,王鴻景被發往邊戍耿誌霄部隊麾下。本就體弱加之去往邊戍路途遙遠,舟車勞頓,抵達邊戍後不足半月,鴻景便大病了一場。當消息傳至京都王鶴之耳中,他立即去懇求王之光請他通融放鴻景歸來,卻又被王之光再次拒絕。
耿直迂腐的王尚書完全預料不到情況的嚴重性,隻是搖頭說道:“男子漢大丈夫,這點病痛算得了什麽,僅此而已就當縮頭烏龜,那保家衛國的重任又該落在誰的肩上?”
王鶴之再次悻悻而歸。
不久,當噩耗從邊戍傳來,王鴻景死於頑疾,王之光才知釀下大錯。隻可惜,人死不能複生。從此之後,嚴氏便越發孤僻,閉門不出,甚至連王鶴之都愛答不理。
……
聽完了原因,王之光仰天長嘯一聲,癡笑著說道:“想不到老夫一生正直,難道這樣也錯了。”
“王尚書,念在你我表親一場,你的斷頭飯我會盡量安排的豐盛。下輩子,不要再做那麽迂腐的讀書人。”說完,便拂袖絕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