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旁坐著一位綰著婦人發髻的女子,畫著清秀的遠山眉,輕抹脂粉,嬌豔紅唇,眼角皺紋絲毫不減其美貌,她那挺得筆直的脊梁加之有點世俗的妝容,給我的直觀感受就是,才氣裏混著風塵氣息。她的聲音很好聽,清脆動人,像一隻黃鶯,她說,她叫孟晚。
七月常州的夜,繁星閃爍,清脆的啼哭從幽深的小巷中傳來,很快,聲音變得微弱,然後再也聽不見。這世界重又歸於沉寂,夜幕的黑紗再次籠住了蒼穹。
孟泊借著昏黃的燭光看著身旁剛出生的女娃,蒼白的臉色生出些許光輝,抬頭望著身旁衣著樸素的女子,緩緩說道:“葉娘,這孩子同我姓,又是深夜到訪,就叫孟晚吧,阿晚,念著好聽。”
“好,依你,就叫孟晚。”女子攏了攏衣袖,笑著答道。
這站著的女子,人們都喊她“葉娘”,皆因她愛穿綠色的衣服,像初春時候,多穿豆綠與淡湖綠的襦裙,而夏日豆蔻綠與寶綠的平展裙則是她最為喜愛的,一襲綠衣就如同枝頭舒展的葉片。
孟泊是坊間彈奏古琴精妙之人,纖纖素手微微挑撥,深沉悠遠的琴聲便蕩漾開來。可謂是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葉娘與孟泊是好友,亦是花樓的名人。
二者同台演出之時,花樓水泄不通便是常態。
孟泊得了孟晚之後,就不得不打破常規,花費許多時間來撫養她。於是白日裏四處奔波忙於生計,彈琴厚了指尖的繭,而後夜裏又要一邊哄孟晚入睡,一邊學習各種琴譜,隨著孟晚的長大,還得趕製衣裳。
孟泊的精力有限,葉娘得空時也來幫忙。
沉重緊張的生活並沒有改變孟泊,她對孟晚仍舊是體貼入微關懷備至。她會在早晨提前備好早點,輕聲喚孟晚起床;會為孟晚梳出花樣各異的發髻;還會耐心教導孟晚如何為人。
她的愛就像夜幕褪去了黑裝,露出魚肚白的黎明,讓孟晚覺得溫暖。
孟晚長得大一些了,就常常坐在檀香繚繞的簷廊上,聽著葉娘動情地唱著“漸覺芳郊明媚,夜來膏雨,一灑塵埃。滿目淺桃深杏,露染風裁。”而孟泊就在旁眼角含笑熟練地勾挑琴弦。
葉娘與孟泊都敬重柳七,孟晚知道。葉娘曾在教她唱歌時說過:“柳公子因言行不妥不得入仕,但他確實是有才學之人。”孟泊在哄孟晚入睡時,有時也會打破哼小曲催眠的常規,同她講一些柳七的往事。
柳七不過是花樓的過客,卻是給二人的生活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之人。
有天,孟泊告訴她:“阿晚,你將來定會遇到一個有追求,有夢想,有才識的人。”孟晚望著孟泊,清澈的雙眼裏溢滿好奇,問道:“那阿娘呢?遇到了嗎?”孟泊愣住,細密的睫毛在燭火裏投下厚重的陰影輕顫,再沒了言辭。
那晚的對話像是古琴的尾音,一直拖到了孟晚十四歲。
在她十四歲那年,孟泊和葉娘第一次領她去逛廟會。那是燈火通明的夜晚,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人群熙攘,歡聲笑語充斥著三人的耳朵。孟晚拉著兩人的手,步履輕盈,眼裏滿滿的都是驚喜。
那是孟晚與二人在一起時感到最歡愉最幸福的夜晚了。
那也是最後一個三人行最幸福的夜晚。
因為,在茫茫人海中,孟泊,與孟晚的父親重逢了。那是一個衣著華服,身後還跟著數名家仆的男人。
孟晚清晰地感受到孟泊身體的顫抖,也看到她的阿娘,第一次在她的麵前落下滾燙的淚水,像噴薄而出的泉,怎麽止也止不住。
孟泊本就生得好看,在孟晚學了些許詩詞時,就誇讚過她的阿娘“燦若春華,姣如秋月”,而在廟會上哭成這樣,著實把孟晚嚇了一跳,也讓孟晚感覺到,盡管母親隻字不提,但這個男人就是她素未謀麵的父親。
從廟會回來以後,孟泊的身子便垮了,葉娘找了許多名醫,也開導了孟泊很多次,但都徒勞無功。
孟晚看著母親日漸消瘦的麵頰,焦急又無措。絕望像是古樹旁生長的藤蔓,繞上葉娘與孟晚的心頭。
在孟晚距離年滿十五還有數月的時候,孟泊已經骨瘦如柴了。她把孟晚喊到床前,拉著她的手,緩緩開口:“是阿娘不好,讓你打小就沒有父親;是阿娘有愧於你,讓你出生於這花樓之中;也是阿娘無能,怕是撐不到你及笄禮了。”
孟晚想開口,卻被她止住了,“阿晚,你聽我說,你的父親...他是無奈的,身為朝廷官員,若整日流連於煙花之地,那他的仕途就會毀了,他有他的苦楚呐。我怕你有怨,可是人活一輩子,哪裏能夠做到事事遂心呢?阿晚,你要理解,理解身份差距太大的難處。”
“阿娘,他不過就是把你當做他生命裏的一個過客罷了!”孟晚很想這麽說,但是她忍住了,她知道,她的母親定不希望聽到這樣的話。
可是,流連花叢卻不沾身,甩得一幹二淨,留下別人在原地走不出去,見到此等局麵還置之不理,那還能如何呢?
孟泊的眼睛望向窗外,眼角滾出濁淚,默默念道:“我這前半生盡是漂泊,像是靠不了岸的渡船,好在後來遇到了他,有了葉娘,還得了阿晚你。阿晚,及笄禮過後,你會遇見新生活的。相遇皆是緣,我同你父親約莫是緣淺,緣盡了...就莫強求。”語畢,雙目就闔上了。
窗外落著細雨,絲絲縷縷,如同古琴的弦,卻又雜亂無章法,落在窗欞上無聲無息,然後滴落融進泥土,就好像孟泊凋零的生命。
從那晚開始,她就徹底從孟晚的生活裏消失了。孟晚望著躺在床上麵容祥和的孟泊,愣怔了好一會,轉身抱住葉娘,在她的懷裏哭了整整一夜。
七月常州的夜,繁星閃爍,清脆的啼哭從幽深的小巷中傳來,很快,聲音變得微弱,然後再也聽不見。這世界重又歸於沉寂,夜幕的黑紗再次籠住了蒼穹。
孟泊借著昏黃的燭光看著身旁剛出生的女娃,蒼白的臉色生出些許光輝,抬頭望著身旁衣著樸素的女子,緩緩說道:“葉娘,這孩子同我姓,又是深夜到訪,就叫孟晚吧,阿晚,念著好聽。”
“好,依你,就叫孟晚。”女子攏了攏衣袖,笑著答道。
這站著的女子,人們都喊她“葉娘”,皆因她愛穿綠色的衣服,像初春時候,多穿豆綠與淡湖綠的襦裙,而夏日豆蔻綠與寶綠的平展裙則是她最為喜愛的,一襲綠衣就如同枝頭舒展的葉片。
孟泊是坊間彈奏古琴精妙之人,纖纖素手微微挑撥,深沉悠遠的琴聲便蕩漾開來。可謂是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葉娘與孟泊是好友,亦是花樓的名人。
二者同台演出之時,花樓水泄不通便是常態。
孟泊得了孟晚之後,就不得不打破常規,花費許多時間來撫養她。於是白日裏四處奔波忙於生計,彈琴厚了指尖的繭,而後夜裏又要一邊哄孟晚入睡,一邊學習各種琴譜,隨著孟晚的長大,還得趕製衣裳。
孟泊的精力有限,葉娘得空時也來幫忙。
沉重緊張的生活並沒有改變孟泊,她對孟晚仍舊是體貼入微關懷備至。她會在早晨提前備好早點,輕聲喚孟晚起床;會為孟晚梳出花樣各異的發髻;還會耐心教導孟晚如何為人。
她的愛就像夜幕褪去了黑裝,露出魚肚白的黎明,讓孟晚覺得溫暖。
孟晚長得大一些了,就常常坐在檀香繚繞的簷廊上,聽著葉娘動情地唱著“漸覺芳郊明媚,夜來膏雨,一灑塵埃。滿目淺桃深杏,露染風裁。”而孟泊就在旁眼角含笑熟練地勾挑琴弦。
葉娘與孟泊都敬重柳七,孟晚知道。葉娘曾在教她唱歌時說過:“柳公子因言行不妥不得入仕,但他確實是有才學之人。”孟泊在哄孟晚入睡時,有時也會打破哼小曲催眠的常規,同她講一些柳七的往事。
柳七不過是花樓的過客,卻是給二人的生活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之人。
有天,孟泊告訴她:“阿晚,你將來定會遇到一個有追求,有夢想,有才識的人。”孟晚望著孟泊,清澈的雙眼裏溢滿好奇,問道:“那阿娘呢?遇到了嗎?”孟泊愣住,細密的睫毛在燭火裏投下厚重的陰影輕顫,再沒了言辭。
那晚的對話像是古琴的尾音,一直拖到了孟晚十四歲。
在她十四歲那年,孟泊和葉娘第一次領她去逛廟會。那是燈火通明的夜晚,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人群熙攘,歡聲笑語充斥著三人的耳朵。孟晚拉著兩人的手,步履輕盈,眼裏滿滿的都是驚喜。
那是孟晚與二人在一起時感到最歡愉最幸福的夜晚了。
那也是最後一個三人行最幸福的夜晚。
因為,在茫茫人海中,孟泊,與孟晚的父親重逢了。那是一個衣著華服,身後還跟著數名家仆的男人。
孟晚清晰地感受到孟泊身體的顫抖,也看到她的阿娘,第一次在她的麵前落下滾燙的淚水,像噴薄而出的泉,怎麽止也止不住。
孟泊本就生得好看,在孟晚學了些許詩詞時,就誇讚過她的阿娘“燦若春華,姣如秋月”,而在廟會上哭成這樣,著實把孟晚嚇了一跳,也讓孟晚感覺到,盡管母親隻字不提,但這個男人就是她素未謀麵的父親。
從廟會回來以後,孟泊的身子便垮了,葉娘找了許多名醫,也開導了孟泊很多次,但都徒勞無功。
孟晚看著母親日漸消瘦的麵頰,焦急又無措。絕望像是古樹旁生長的藤蔓,繞上葉娘與孟晚的心頭。
在孟晚距離年滿十五還有數月的時候,孟泊已經骨瘦如柴了。她把孟晚喊到床前,拉著她的手,緩緩開口:“是阿娘不好,讓你打小就沒有父親;是阿娘有愧於你,讓你出生於這花樓之中;也是阿娘無能,怕是撐不到你及笄禮了。”
孟晚想開口,卻被她止住了,“阿晚,你聽我說,你的父親...他是無奈的,身為朝廷官員,若整日流連於煙花之地,那他的仕途就會毀了,他有他的苦楚呐。我怕你有怨,可是人活一輩子,哪裏能夠做到事事遂心呢?阿晚,你要理解,理解身份差距太大的難處。”
“阿娘,他不過就是把你當做他生命裏的一個過客罷了!”孟晚很想這麽說,但是她忍住了,她知道,她的母親定不希望聽到這樣的話。
可是,流連花叢卻不沾身,甩得一幹二淨,留下別人在原地走不出去,見到此等局麵還置之不理,那還能如何呢?
孟泊的眼睛望向窗外,眼角滾出濁淚,默默念道:“我這前半生盡是漂泊,像是靠不了岸的渡船,好在後來遇到了他,有了葉娘,還得了阿晚你。阿晚,及笄禮過後,你會遇見新生活的。相遇皆是緣,我同你父親約莫是緣淺,緣盡了...就莫強求。”語畢,雙目就闔上了。
窗外落著細雨,絲絲縷縷,如同古琴的弦,卻又雜亂無章法,落在窗欞上無聲無息,然後滴落融進泥土,就好像孟泊凋零的生命。
從那晚開始,她就徹底從孟晚的生活裏消失了。孟晚望著躺在床上麵容祥和的孟泊,愣怔了好一會,轉身抱住葉娘,在她的懷裏哭了整整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