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湖,那照你這樣說“積善”,就是“積德”。那如何叫做積善呢?”林振翔繼續問道。
“我說說我的理解吧!《左傳》裏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人要積大善,積大德:那就是“三不朽”。所謂的“立德”,“立功”,“立言”。
怎麽理解“立德”呢?如孔子般傳道授業,為萬世師表,那自然是“立德”。如“嶽飛”,“文天祥”等。忠君愛國,抵抗外族。哪怕是被國君冤殺,或者國家滅亡了也絕不投降,用自己一生的事跡和生命,向後世人演繹一個“忠”字,這也是立德。
怎麽理解“立功”呢?那自然是創造出一番事業,比如為政一方,造福百姓,就是立功。修路架橋,方便百姓,也是“立功”。
怎麽理解“立言”呢?如古代文人,留下幾篇傳世文章。讓後世讀了能警醒,能起到正麵的教育作用,這叫做立言。
當然,這是我對於如何“積善”、“積德”的粗淺理解,我也不知道對不對。”曾仕湖如此說道。”
“你這理解還叫粗淺啊,簡直叫做獨樹一幟了。但是你說的那些都是大聖人,大英雄,大文人。普通人都不可能做得到呀……?”林振翔聽曾仕湖說完後,又如此問道。
“那我們又看回《乾卦第一》,我認為他的這些卦,所謂的“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是每一卦的卦名。比如:“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些是每一卦的卦辭。而:“《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這個“《象》曰”是對每一卦卦辭的解說。
我個人理解,《易經》裏的每一卦並沒有好壞,而是講一個人,處在那一卦的位置,具體應該怎麽做。
比如“初九:潛龍,勿用。”我的理解是:這個時候還是潛伏的時候,不適合做事,如果去做反而倒容易出問題。
打個比方吧,我們明天起來要砍樹,但一定要天色發白才能進山。而不是半夜兩三點就去,半夜兩三點去就容易出問題,踩到蛇啊,被樹壓啊!半夜兩三點呢,就是“潛龍,勿用”的時候。”曾仕湖說道。
“嗯!好像有那麽一點道理,繼續,繼續……”林振翔見曾仕湖解這部“天書”,好像也不完全是信口雌黃。
“那前麵的說清楚,後麵的也好理解了。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意思是這個時候,龍不再潛伏了,而是已經‘見在田’了,等於我們去砍樹,天亮了,大家應該進山了。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易經裏麵都解釋得很清楚了。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
這個‘子曰’,應該是孔子對這段話的解釋。‘進德修業’。我認為就是加強自我的道德修養,建功立業。‘忠信’是加強道德修養的具體方法。‘修辭立其誠’是建立功業的具體方法。當‘知’‘至之’的時候,就可以‘言幾’了。這個‘幾’我認為是通假字,通‘機’。意思是事物發生之前的征兆。所以要:“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九三’這卦總的意思是:君子必須時時刻刻小心謹慎,時時刻刻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種小心謹慎的心態,如果身居上位,不能驕奢淫逸;如果身居下位,也不能怨天尤人。時時刻刻都能保持這種慎獨的心態,雖然有危險,但不會對自己產生危害”。
“好,好!不愧學霸,天書的密碼都差不多被你解開了,好像確實有點像那麽回事。那‘上九:亢龍有悔’又怎麽解釋呢?”
“所謂的‘亢龍有悔’,一個‘亢’字,就好理解了,‘亢’酒喝多了就亢奮,亢就是過了。《易經》裏麵也解釋得非常好啊: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為聖人乎?’
什麽叫做:知進不知退,就好比開車,隻知道踩油門,享受駕駛的激情與快感,卻不知道踩刹車。什麽叫做知存不知亡。就好比我們中秋拿回家那幾隻野雞,隻顧著吃套子裏那幾粒玉米,不知道吃了會大禍臨頭。“亢龍有悔”。就是表麵看起來風光無限,如日中天,其實巨大的危險潛伏在其中了……”
“能說出點具體事例來論證嗎?”林振翔又問道。
“可以,先舉一個大例子,再舉一個小例子,大例子是:
秦統一六國:秦始皇帝奮六世餘烈,舉秦國之兵:滅韓,滅趙,滅魏,滅楚,滅燕,滅齊。
正如賈宜《過秦論》所說的:“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六國的君王,都當了秦始皇的俘虜和奴隸,六國的後宮,珠寶玉器,都進了秦國的後宮和府庫。天下的兵器都銷毀了。天下的豪傑都逃的逃,滅的滅。天下的權勢都隻掌握在秦國皇帝的手中。照道理來說,大秦帝國的江山應該比泰山還穩了……
結果呢,“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這就是對“亢龍有悔”這卦的具體事例論證,秦國的掌權者是:知進不知退,知存不知亡。隻知道鞭笞天下,而不知道施仁政。“亢龍”必然導致“有悔”。曾仕湖說道。
“嗯!有趣有趣,那小例子呢?”林振翔又問道。
“小例子,還是舉秦國的一個人吧,秦始皇的宰相李斯,他是戰國晚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與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是同門師兄弟,都是荀子的學生。司馬遷的《史記》中,有一篇《李斯列傳》裏麵有著非常詳細的記載: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鹹陽,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李斯喟然而歎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騖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呐!我們從這段史料就可以看出,李斯此人熱衷於名利,貪圖富貴。所以說出“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大概類似於今天的“笑貧不笑娼”吧!
怎麽說呢!其實熱衷於名利,貪圖富貴本身也沒什麽錯的,有句話不是說嘛:“大丈夫不能建功立業,豈不與草木同朽。
但李斯此人為了富貴,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沒有底線,不擇手段。因為怕他師兄韓非子得到秦王欣賞,威脅到他的位置,他害死他的同門師兄韓非子。
為了保住相位,他又和趙高胡亥合謀,篡改遺詔害死公子扶蘇和蒙恬……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住他的地位和富貴,而不是為了維護他所倚靠的大秦帝國的利益。他聰明絕頂,極有才華,應該就這本《易經》封麵的“易經”二字,小篆字體,都是出自此人的手筆。他的文章《諫逐客書》、《論督責書》都寫得極好……
後來:“置酒於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李斯喟然而歎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
他也知道是“亢龍”了,也發出:“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的感慨,但是他已經沒辦法回頭了。打個粗魯的比方喝酒喝到太多,喝到“亢奮”那種程度就算把酒全吐出來都沒有用,都還是“亢”的……
所以也有了後來:“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的悲慘結局。
我想,如果這個世界有後悔藥,李斯應該在臨刑前想:當初仍然在“楚上蔡為郡小吏”,平平淡淡過一生多好……
這就是論證“亢龍有悔”這卦的小例子。李斯雖然老謀深算,並且也文筆超群,才氣過人。但卻隻知道享受權勢帶來的:威福富貴、錦衣玉食。卻不知道這種“福”之中潛伏下了大禍,直到和小兒子要被拉去腰斬了才知道:“豈可得乎?”
這就是“知進不知退,知存不知亡……”的活例子。曾仕湖如是說道。
“仕湖,你說李斯這個例子使我想起了《道德經》裏非常出名的一句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李斯當年遊說秦王成功當上宰相,對他來說當時是“大福”,但後來卻是‘大禍’。如果不成功可能當年是‘小禍’。後麵卻是‘大福’。”
因為林振翔對於《史記》,《道德經》等書籍都有所涉獵,所以曾仕湖說李斯的事跡他一點不陌生,並且也說出了他的看法。
“你看過韓非得《解老》嗎?裏麵對這句話的解釋非常精辟的:
“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得事理,則必成功。盡天年,則全而壽。必成功,則富與貴。全壽富貴之謂福。而福本於禍,故曰:“禍兮福所倚”。
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行邪僻,則身死夭;動棄理,則無成功。夫內有死夭之難而外無成功之名者,大禍也。而禍本生於有福。故曰:“福兮禍之所伏。”
我認為這是對‘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最精辟的解釋。”曾仕湖如此說道。
“仕湖,看來哲學中的“辯證”二字你已經理解得比較透徹了,任何事物都會有正反兩麵,比如:陰、陽;生、死;禍、福。
事物的運行發展像一副不停旋轉的太極圖,陰陽不停的相互轉換。《易經》後麵還有一段,我以前看過,比較喜歡,背下來了: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大概也是說事物相互變化和轉換吧。”
林振翔也引用《易經》裏麵的話來說出他的觀點,不過一會他好像想起兩人聊走題了,說:
哦!好像我們兩個扯走題了。回到剛才,你說那些如何“積善”“積德”的:“立德”、“立功”、“立言”。你舉那些事例都是大聖人,大英雄,大文人,那現實中像你我這等小民該如何做呢?”
“我這樣說吧:一般的普通人,不管為善為惡,亦皆是小善小惡。劉備給他兒子的遺詔上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我記得《易經》裏也有一段:“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而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履校滅耳,凶。”
小善小惡,看起來好像對人的福報無甚影響,其實“善”積多了,可以“成名”;“惡”積多了,可以“滅身”……
具體怎麽叫做“積小善”,我認為,首先心懷善念,我記得我們的一個領袖的母親告訴他兒子說:“兒啊!如果有乞丐上你家討飯,有熱飯菜,就別給冷飯菜給人家吃……”
這就是“善”,對於與自己毫不相幹人的惻隱與同情……
再說具體點,我們帶白德贛,白德雷兄弟出來做事,並且非常公道的分配錢財,也是行小善。朱師傅幫白德贛,傻大妹做媒,亦是行小善。而爛鐵,莫有德之流一直在行小惡……
今天是2020年(庚子)年大年初一,尋道兒向廣大讀者拜年了,祝大家闔家安康,幸福美滿
多難興邦!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春節的節奏,讓口罩成為這個春節最暢銷的產品,讓人不得不想起2003年那場非典。作為一名普通老百姓,尋道兒盼廣大讀者響應國家號召,少走動,少聚會。同時向在一線抗擊疫情的廣大醫務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節日的問候!!!
“我說說我的理解吧!《左傳》裏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人要積大善,積大德:那就是“三不朽”。所謂的“立德”,“立功”,“立言”。
怎麽理解“立德”呢?如孔子般傳道授業,為萬世師表,那自然是“立德”。如“嶽飛”,“文天祥”等。忠君愛國,抵抗外族。哪怕是被國君冤殺,或者國家滅亡了也絕不投降,用自己一生的事跡和生命,向後世人演繹一個“忠”字,這也是立德。
怎麽理解“立功”呢?那自然是創造出一番事業,比如為政一方,造福百姓,就是立功。修路架橋,方便百姓,也是“立功”。
怎麽理解“立言”呢?如古代文人,留下幾篇傳世文章。讓後世讀了能警醒,能起到正麵的教育作用,這叫做立言。
當然,這是我對於如何“積善”、“積德”的粗淺理解,我也不知道對不對。”曾仕湖如此說道。”
“你這理解還叫粗淺啊,簡直叫做獨樹一幟了。但是你說的那些都是大聖人,大英雄,大文人。普通人都不可能做得到呀……?”林振翔聽曾仕湖說完後,又如此問道。
“那我們又看回《乾卦第一》,我認為他的這些卦,所謂的“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是每一卦的卦名。比如:“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些是每一卦的卦辭。而:“《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這個“《象》曰”是對每一卦卦辭的解說。
我個人理解,《易經》裏的每一卦並沒有好壞,而是講一個人,處在那一卦的位置,具體應該怎麽做。
比如“初九:潛龍,勿用。”我的理解是:這個時候還是潛伏的時候,不適合做事,如果去做反而倒容易出問題。
打個比方吧,我們明天起來要砍樹,但一定要天色發白才能進山。而不是半夜兩三點就去,半夜兩三點去就容易出問題,踩到蛇啊,被樹壓啊!半夜兩三點呢,就是“潛龍,勿用”的時候。”曾仕湖說道。
“嗯!好像有那麽一點道理,繼續,繼續……”林振翔見曾仕湖解這部“天書”,好像也不完全是信口雌黃。
“那前麵的說清楚,後麵的也好理解了。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意思是這個時候,龍不再潛伏了,而是已經‘見在田’了,等於我們去砍樹,天亮了,大家應該進山了。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易經裏麵都解釋得很清楚了。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
這個‘子曰’,應該是孔子對這段話的解釋。‘進德修業’。我認為就是加強自我的道德修養,建功立業。‘忠信’是加強道德修養的具體方法。‘修辭立其誠’是建立功業的具體方法。當‘知’‘至之’的時候,就可以‘言幾’了。這個‘幾’我認為是通假字,通‘機’。意思是事物發生之前的征兆。所以要:“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九三’這卦總的意思是:君子必須時時刻刻小心謹慎,時時刻刻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種小心謹慎的心態,如果身居上位,不能驕奢淫逸;如果身居下位,也不能怨天尤人。時時刻刻都能保持這種慎獨的心態,雖然有危險,但不會對自己產生危害”。
“好,好!不愧學霸,天書的密碼都差不多被你解開了,好像確實有點像那麽回事。那‘上九:亢龍有悔’又怎麽解釋呢?”
“所謂的‘亢龍有悔’,一個‘亢’字,就好理解了,‘亢’酒喝多了就亢奮,亢就是過了。《易經》裏麵也解釋得非常好啊: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為聖人乎?’
什麽叫做:知進不知退,就好比開車,隻知道踩油門,享受駕駛的激情與快感,卻不知道踩刹車。什麽叫做知存不知亡。就好比我們中秋拿回家那幾隻野雞,隻顧著吃套子裏那幾粒玉米,不知道吃了會大禍臨頭。“亢龍有悔”。就是表麵看起來風光無限,如日中天,其實巨大的危險潛伏在其中了……”
“能說出點具體事例來論證嗎?”林振翔又問道。
“可以,先舉一個大例子,再舉一個小例子,大例子是:
秦統一六國:秦始皇帝奮六世餘烈,舉秦國之兵:滅韓,滅趙,滅魏,滅楚,滅燕,滅齊。
正如賈宜《過秦論》所說的:“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六國的君王,都當了秦始皇的俘虜和奴隸,六國的後宮,珠寶玉器,都進了秦國的後宮和府庫。天下的兵器都銷毀了。天下的豪傑都逃的逃,滅的滅。天下的權勢都隻掌握在秦國皇帝的手中。照道理來說,大秦帝國的江山應該比泰山還穩了……
結果呢,“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這就是對“亢龍有悔”這卦的具體事例論證,秦國的掌權者是:知進不知退,知存不知亡。隻知道鞭笞天下,而不知道施仁政。“亢龍”必然導致“有悔”。曾仕湖說道。
“嗯!有趣有趣,那小例子呢?”林振翔又問道。
“小例子,還是舉秦國的一個人吧,秦始皇的宰相李斯,他是戰國晚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與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是同門師兄弟,都是荀子的學生。司馬遷的《史記》中,有一篇《李斯列傳》裏麵有著非常詳細的記載: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鹹陽,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李斯喟然而歎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騖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呐!我們從這段史料就可以看出,李斯此人熱衷於名利,貪圖富貴。所以說出“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大概類似於今天的“笑貧不笑娼”吧!
怎麽說呢!其實熱衷於名利,貪圖富貴本身也沒什麽錯的,有句話不是說嘛:“大丈夫不能建功立業,豈不與草木同朽。
但李斯此人為了富貴,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沒有底線,不擇手段。因為怕他師兄韓非子得到秦王欣賞,威脅到他的位置,他害死他的同門師兄韓非子。
為了保住相位,他又和趙高胡亥合謀,篡改遺詔害死公子扶蘇和蒙恬……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住他的地位和富貴,而不是為了維護他所倚靠的大秦帝國的利益。他聰明絕頂,極有才華,應該就這本《易經》封麵的“易經”二字,小篆字體,都是出自此人的手筆。他的文章《諫逐客書》、《論督責書》都寫得極好……
後來:“置酒於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李斯喟然而歎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
他也知道是“亢龍”了,也發出:“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的感慨,但是他已經沒辦法回頭了。打個粗魯的比方喝酒喝到太多,喝到“亢奮”那種程度就算把酒全吐出來都沒有用,都還是“亢”的……
所以也有了後來:“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的悲慘結局。
我想,如果這個世界有後悔藥,李斯應該在臨刑前想:當初仍然在“楚上蔡為郡小吏”,平平淡淡過一生多好……
這就是論證“亢龍有悔”這卦的小例子。李斯雖然老謀深算,並且也文筆超群,才氣過人。但卻隻知道享受權勢帶來的:威福富貴、錦衣玉食。卻不知道這種“福”之中潛伏下了大禍,直到和小兒子要被拉去腰斬了才知道:“豈可得乎?”
這就是“知進不知退,知存不知亡……”的活例子。曾仕湖如是說道。
“仕湖,你說李斯這個例子使我想起了《道德經》裏非常出名的一句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李斯當年遊說秦王成功當上宰相,對他來說當時是“大福”,但後來卻是‘大禍’。如果不成功可能當年是‘小禍’。後麵卻是‘大福’。”
因為林振翔對於《史記》,《道德經》等書籍都有所涉獵,所以曾仕湖說李斯的事跡他一點不陌生,並且也說出了他的看法。
“你看過韓非得《解老》嗎?裏麵對這句話的解釋非常精辟的:
“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得事理,則必成功。盡天年,則全而壽。必成功,則富與貴。全壽富貴之謂福。而福本於禍,故曰:“禍兮福所倚”。
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行邪僻,則身死夭;動棄理,則無成功。夫內有死夭之難而外無成功之名者,大禍也。而禍本生於有福。故曰:“福兮禍之所伏。”
我認為這是對‘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最精辟的解釋。”曾仕湖如此說道。
“仕湖,看來哲學中的“辯證”二字你已經理解得比較透徹了,任何事物都會有正反兩麵,比如:陰、陽;生、死;禍、福。
事物的運行發展像一副不停旋轉的太極圖,陰陽不停的相互轉換。《易經》後麵還有一段,我以前看過,比較喜歡,背下來了: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大概也是說事物相互變化和轉換吧。”
林振翔也引用《易經》裏麵的話來說出他的觀點,不過一會他好像想起兩人聊走題了,說:
哦!好像我們兩個扯走題了。回到剛才,你說那些如何“積善”“積德”的:“立德”、“立功”、“立言”。你舉那些事例都是大聖人,大英雄,大文人,那現實中像你我這等小民該如何做呢?”
“我這樣說吧:一般的普通人,不管為善為惡,亦皆是小善小惡。劉備給他兒子的遺詔上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我記得《易經》裏也有一段:“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而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履校滅耳,凶。”
小善小惡,看起來好像對人的福報無甚影響,其實“善”積多了,可以“成名”;“惡”積多了,可以“滅身”……
具體怎麽叫做“積小善”,我認為,首先心懷善念,我記得我們的一個領袖的母親告訴他兒子說:“兒啊!如果有乞丐上你家討飯,有熱飯菜,就別給冷飯菜給人家吃……”
這就是“善”,對於與自己毫不相幹人的惻隱與同情……
再說具體點,我們帶白德贛,白德雷兄弟出來做事,並且非常公道的分配錢財,也是行小善。朱師傅幫白德贛,傻大妹做媒,亦是行小善。而爛鐵,莫有德之流一直在行小惡……
今天是2020年(庚子)年大年初一,尋道兒向廣大讀者拜年了,祝大家闔家安康,幸福美滿
多難興邦!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春節的節奏,讓口罩成為這個春節最暢銷的產品,讓人不得不想起2003年那場非典。作為一名普通老百姓,尋道兒盼廣大讀者響應國家號召,少走動,少聚會。同時向在一線抗擊疫情的廣大醫務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節日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