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為了商業片的未來
1980我的導演生涯 作者:梁園築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事情往往具有兩麵性,在《神秘的大佛》隨著放映時間超過一個月,全國票房超一千五百萬的大好日子。似乎是不想讓燕影廠太得意,之前批評《神秘的大佛》的急先鋒《光明日報》在沉寂許久之後,再次公開批評《大佛》。
“目前電影市場上出現了一種被稱之為‘商業性’——單純追求票房價值,在藝術上粗製濫造的不良傾向。導演和編劇用瞎編硬湊的離奇情節瞞哄觀眾,用庸俗的形象和噱頭敗壞人們的胃口。《大佛》在票房上取得的成績是華夏電影的悲哀,也是這個行業的悲哀。
在這裏,本報希望人民群眾不要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這樣的電影絕對不是藝術,也終究不會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更希望《大佛》的製片廠能放棄所謂商業性,為藝術和人民群眾的需求服務,也希望導演和編劇能真正的提升自己,而不是走歪門邪道。”
追求票房,在今天的電影市場再光明正大不過,每個電影人都期待創作一部票房冠軍影片。但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沒有市場經濟的提法,人們缺乏商業片、娛樂片的意識。那時電影最不可缺少的是教育價值,至於“追求票房價值”,被口誅筆伐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事實上,盡管《大佛》所呈現的商業萌芽和娛樂性,絕對有“敢為天下之先”的意思,更對整個市場和電影界有著寓意深刻的影響,但主流媒體的觀念過時,無法接受新思想,無法跟上日新月異的世界也是不爭的事實。
眼見《光明日報》再次發聲,一些報紙為了銷量又有些蠢蠢欲動。
本來,汪廠長的意思是見好就收,上麵已經讓步那麽多,《大佛》已經順利公映,沒必要和主流媒體論個高下,還不如忍一時風平浪靜。
但韓平的意見卻與之相反。
“廠長,我覺得我們現在不應該偃旗息鼓,相反,我們應該和主流媒體打嘴仗。”
“這是為什麽?”眾人看著韓平,眼神裏滿是疑惑。
韓平輕咳一聲,從容道:“咱們第一次和對方打嘴仗,打官司,呼朋喚友,甚至把官司打到部裏是因為電影差點被禁,咱們廠,那麽多職工的心血和國家的投入麵臨著打水漂的風險。這不僅侵犯了咱們廠的利益,甚至侵犯了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所以我們最終得到勝利,公理和正義得到聲張。”
眾人齊齊點頭,心裏也為那次抗爭並取得勝利感到由衷的自豪。畢竟,他們的對手可是主流媒體啊!
但這次……
“這次咱們並不單純是為了咱們廠,同時也是為了商業片這個萌芽能夠順利成長,不會因為一時的風雨而夭折。”韓平麵色沉重,掃視全場一眼後,繼續道:“咱們都是電影人,行業麵臨的困境也都清楚。隨著經濟的發展,電影的製片成本與日俱增是必然的。現在,中影願意放棄一些利益,歸還屬於咱們製片廠本來的利益,這是好事……但也是壞事。”
“咦?”
“這不是好事嗎?”
“咱們廠能賺更多錢,怎麽就是壞事?”
汪廠長道:“韓平,別打啞謎了,給大家好好講講。”
廠長發話,韓平也熄了賣弄的心思,他說道:“這次改革讓利,好事大家都清楚,隻要電影質量過硬,製片廠賺的遠遠超過七十萬乃至九十萬的買斷價。但壞處是,等到製片成本升高,單部製片成本超過九十萬的時候,製片廠該怎麽辦?”
有人沒聽太明白,卻不以為意道:“這有什麽,如今群眾觀影熱情高,賣出去上百個拷貝還是很輕鬆的。”
“沒錯,而且電影製片成本上升又能升多少,咱們製片廠總還是有得賺的。”有人附和這種說法。
韓平搖頭道:“你們錯了,真正能賺錢的電影隻是少數。”
“怎麽會?”
“現在電影拍出來就有人看啊?”
韓平看向汪廠長,麵色平靜地說道:“有個數據廠長是知道的,那就是觀影人次正在以每年上億人次的速度減少著。”
“啊?那麽多?”
“不可能吧?”
“怎麽可能!”
“廠長,韓平同誌說的是真的嗎?”
出乎他們意料的,汪廠長並沒有否認,反而點點頭,確認了韓平的說法。
這下他們坐不住了,紛紛詢問觀影人次減少的原因。
韓平也說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最後他道:“隨著觀影人次的進一步減少,票房能大賣的隻會是少數精品電影。而這種精品電影大概率是群眾喜愛的商業片。”
至於藝術片,未來的出路隻能是走出去,隻有衝獎路線才是適合這類電影的。
不過,這些話卻不必說出來。
“商業片,娛樂性強的好電影觀眾願意花錢,反之,觀眾不會買賬,中影也隻會束之高閣,製片公司也賺不到錢,甚至賠本,久而久之,市場自己就會完蛋,現在的觀影熱情有多高,未來就有多冷。”
眾人不由打了個寒顫,被韓平的描述嚇到了。
“所以,不管是為了咱們自己,還是為了後進者,商業片的名聲不能臭,反而要捧起來,捧成標杆,讓後來人都知道《大佛》是國內商業片的先驅!”
韓平這麽一鼓噪,就連汪廠長都有些熱血澎湃,更何論其他人。
看著眾人激動的神情,韓平笑了笑,開起了玩笑:“諸位別太激動,剛才咱們說了大義,現在咱們再聊聊小利。”
“哈哈。”眾人笑出聲,激動的情緒平複了些許。
韓平等會議室安靜些後,繼續道:“中影擴大拷貝數量的事不是秘密,大家都知道吧?”
“知道啊。”
“又向洗印廠訂了兩百個呢。”
“前後加起來有四百個呢!”
“這回廠裏日子要好過不少了。”
“第一次啊,咱們製片的總算不是賺個蠅頭小利了!”
韓平點點頭,“沒錯,總共四百個,如果保持這個數量,電影結算時咱們廠能拿到四百二十萬。咱們投資多少呢?二十萬。那是二十倍的利潤!”
雖然早已知道廠裏能拿多少,但此時再聽到這個數字,不少人還是激動到麵色通紅,恨不得引吭高歌。
韓平道:“如果順其自然,賣到全國影院的拷貝數量也就到頭了。即使還有增加,可能也到一年後,對咱們來說隻是廖甚於無。”
汪廠長點點頭,韓平說的沒錯,這個年代是走長線放映,影院賣了拷貝想什麽時候放都行。四百個拷貝放映一年時間,絕對滿足全國絕大多數觀影人群。
至於剩下的幾億人口,多數在鄉村,拷貝錢在他們身上是賺不到的。
“所以,咱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和《光明日報》打口水戰,把輿論吵起來,讓更多的人知道咱們這部電影。如果經濟發達地區縣級市的人都知道咱們這部電影,而影院卻沒有放映,他們會怎麽做?”韓平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
“去旁邊的裏看?”
“寫信要求所在地區的電影院放映?”
韓平點點頭,“兩種說法都對,也是他們會做的。”
“當這些電影院意識到觀眾對《大佛》有強烈需求,又不想別的市把這個錢賺了,他們向中影訂拷貝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全國有860個市、368縣級市,去掉經濟不發達地區,再提高兩三百個拷貝並不是問題。”
兩三百個拷貝!
即使是汪廠長也不由得動心起來。
汪廠長當機立斷道:“韓平,你就說這次找誰發文吧!”
“這次不適合讓別的廠參與,就咱們燕影廠自己應對足矣。”韓平道。
“如果隻是我們,會不會讓對方嫉恨咱們?”汪廠長擔憂道:“別為了看不見的好處把對方得罪死了。”
“不會的,真理越辯越明,我們又不是胡攪蠻纏,而是以事實為準繩。”韓平笑著道。
“那行。”
韓平看向張華勳,笑著道:“我看上次張導文章寫的就很好,這次還可以繼續和對方辯論。”
“我沒問題,他們追著咱們的作品不放,我也一肚子火。”張華勳接下了這個任務。.
“廠長,我也準備寫點東西發出去。”韓平麵色平靜地看向汪廠長。
汪廠長麵色一緊,說道:“韓平,你要考慮清楚啊!”韓平可是他看好的人,萬一因為這事被主流媒體恨上,對他的發展可是很不利的。
不過,韓平的想法又有不同。他到底是個年輕導演,還沒有獨立執導過一部電影,未來他第一部電影想要得到重視除了電影本身的質量外,說不得就要靠話題度了。
這回也是他的一個小小實驗,即使不成,對他也造成不了什麽影響。
議定後,燕影廠很快行動起來。
第一個發聲的就是張華勳,他接受采訪後反複聲明,“我決定拍《大佛》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太多,自始至終考慮的,隻是人民群眾的喜聞樂見。”
他的采訪第二天便見報,沒等讀者和《大佛》的觀眾做出反應,韓平發表的文章便已新鮮出爐。
“目前電影市場上出現了一種被稱之為‘商業性’——單純追求票房價值,在藝術上粗製濫造的不良傾向。導演和編劇用瞎編硬湊的離奇情節瞞哄觀眾,用庸俗的形象和噱頭敗壞人們的胃口。《大佛》在票房上取得的成績是華夏電影的悲哀,也是這個行業的悲哀。
在這裏,本報希望人民群眾不要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這樣的電影絕對不是藝術,也終究不會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更希望《大佛》的製片廠能放棄所謂商業性,為藝術和人民群眾的需求服務,也希望導演和編劇能真正的提升自己,而不是走歪門邪道。”
追求票房,在今天的電影市場再光明正大不過,每個電影人都期待創作一部票房冠軍影片。但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沒有市場經濟的提法,人們缺乏商業片、娛樂片的意識。那時電影最不可缺少的是教育價值,至於“追求票房價值”,被口誅筆伐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事實上,盡管《大佛》所呈現的商業萌芽和娛樂性,絕對有“敢為天下之先”的意思,更對整個市場和電影界有著寓意深刻的影響,但主流媒體的觀念過時,無法接受新思想,無法跟上日新月異的世界也是不爭的事實。
眼見《光明日報》再次發聲,一些報紙為了銷量又有些蠢蠢欲動。
本來,汪廠長的意思是見好就收,上麵已經讓步那麽多,《大佛》已經順利公映,沒必要和主流媒體論個高下,還不如忍一時風平浪靜。
但韓平的意見卻與之相反。
“廠長,我覺得我們現在不應該偃旗息鼓,相反,我們應該和主流媒體打嘴仗。”
“這是為什麽?”眾人看著韓平,眼神裏滿是疑惑。
韓平輕咳一聲,從容道:“咱們第一次和對方打嘴仗,打官司,呼朋喚友,甚至把官司打到部裏是因為電影差點被禁,咱們廠,那麽多職工的心血和國家的投入麵臨著打水漂的風險。這不僅侵犯了咱們廠的利益,甚至侵犯了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所以我們最終得到勝利,公理和正義得到聲張。”
眾人齊齊點頭,心裏也為那次抗爭並取得勝利感到由衷的自豪。畢竟,他們的對手可是主流媒體啊!
但這次……
“這次咱們並不單純是為了咱們廠,同時也是為了商業片這個萌芽能夠順利成長,不會因為一時的風雨而夭折。”韓平麵色沉重,掃視全場一眼後,繼續道:“咱們都是電影人,行業麵臨的困境也都清楚。隨著經濟的發展,電影的製片成本與日俱增是必然的。現在,中影願意放棄一些利益,歸還屬於咱們製片廠本來的利益,這是好事……但也是壞事。”
“咦?”
“這不是好事嗎?”
“咱們廠能賺更多錢,怎麽就是壞事?”
汪廠長道:“韓平,別打啞謎了,給大家好好講講。”
廠長發話,韓平也熄了賣弄的心思,他說道:“這次改革讓利,好事大家都清楚,隻要電影質量過硬,製片廠賺的遠遠超過七十萬乃至九十萬的買斷價。但壞處是,等到製片成本升高,單部製片成本超過九十萬的時候,製片廠該怎麽辦?”
有人沒聽太明白,卻不以為意道:“這有什麽,如今群眾觀影熱情高,賣出去上百個拷貝還是很輕鬆的。”
“沒錯,而且電影製片成本上升又能升多少,咱們製片廠總還是有得賺的。”有人附和這種說法。
韓平搖頭道:“你們錯了,真正能賺錢的電影隻是少數。”
“怎麽會?”
“現在電影拍出來就有人看啊?”
韓平看向汪廠長,麵色平靜地說道:“有個數據廠長是知道的,那就是觀影人次正在以每年上億人次的速度減少著。”
“啊?那麽多?”
“不可能吧?”
“怎麽可能!”
“廠長,韓平同誌說的是真的嗎?”
出乎他們意料的,汪廠長並沒有否認,反而點點頭,確認了韓平的說法。
這下他們坐不住了,紛紛詢問觀影人次減少的原因。
韓平也說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最後他道:“隨著觀影人次的進一步減少,票房能大賣的隻會是少數精品電影。而這種精品電影大概率是群眾喜愛的商業片。”
至於藝術片,未來的出路隻能是走出去,隻有衝獎路線才是適合這類電影的。
不過,這些話卻不必說出來。
“商業片,娛樂性強的好電影觀眾願意花錢,反之,觀眾不會買賬,中影也隻會束之高閣,製片公司也賺不到錢,甚至賠本,久而久之,市場自己就會完蛋,現在的觀影熱情有多高,未來就有多冷。”
眾人不由打了個寒顫,被韓平的描述嚇到了。
“所以,不管是為了咱們自己,還是為了後進者,商業片的名聲不能臭,反而要捧起來,捧成標杆,讓後來人都知道《大佛》是國內商業片的先驅!”
韓平這麽一鼓噪,就連汪廠長都有些熱血澎湃,更何論其他人。
看著眾人激動的神情,韓平笑了笑,開起了玩笑:“諸位別太激動,剛才咱們說了大義,現在咱們再聊聊小利。”
“哈哈。”眾人笑出聲,激動的情緒平複了些許。
韓平等會議室安靜些後,繼續道:“中影擴大拷貝數量的事不是秘密,大家都知道吧?”
“知道啊。”
“又向洗印廠訂了兩百個呢。”
“前後加起來有四百個呢!”
“這回廠裏日子要好過不少了。”
“第一次啊,咱們製片的總算不是賺個蠅頭小利了!”
韓平點點頭,“沒錯,總共四百個,如果保持這個數量,電影結算時咱們廠能拿到四百二十萬。咱們投資多少呢?二十萬。那是二十倍的利潤!”
雖然早已知道廠裏能拿多少,但此時再聽到這個數字,不少人還是激動到麵色通紅,恨不得引吭高歌。
韓平道:“如果順其自然,賣到全國影院的拷貝數量也就到頭了。即使還有增加,可能也到一年後,對咱們來說隻是廖甚於無。”
汪廠長點點頭,韓平說的沒錯,這個年代是走長線放映,影院賣了拷貝想什麽時候放都行。四百個拷貝放映一年時間,絕對滿足全國絕大多數觀影人群。
至於剩下的幾億人口,多數在鄉村,拷貝錢在他們身上是賺不到的。
“所以,咱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和《光明日報》打口水戰,把輿論吵起來,讓更多的人知道咱們這部電影。如果經濟發達地區縣級市的人都知道咱們這部電影,而影院卻沒有放映,他們會怎麽做?”韓平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
“去旁邊的裏看?”
“寫信要求所在地區的電影院放映?”
韓平點點頭,“兩種說法都對,也是他們會做的。”
“當這些電影院意識到觀眾對《大佛》有強烈需求,又不想別的市把這個錢賺了,他們向中影訂拷貝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全國有860個市、368縣級市,去掉經濟不發達地區,再提高兩三百個拷貝並不是問題。”
兩三百個拷貝!
即使是汪廠長也不由得動心起來。
汪廠長當機立斷道:“韓平,你就說這次找誰發文吧!”
“這次不適合讓別的廠參與,就咱們燕影廠自己應對足矣。”韓平道。
“如果隻是我們,會不會讓對方嫉恨咱們?”汪廠長擔憂道:“別為了看不見的好處把對方得罪死了。”
“不會的,真理越辯越明,我們又不是胡攪蠻纏,而是以事實為準繩。”韓平笑著道。
“那行。”
韓平看向張華勳,笑著道:“我看上次張導文章寫的就很好,這次還可以繼續和對方辯論。”
“我沒問題,他們追著咱們的作品不放,我也一肚子火。”張華勳接下了這個任務。.
“廠長,我也準備寫點東西發出去。”韓平麵色平靜地看向汪廠長。
汪廠長麵色一緊,說道:“韓平,你要考慮清楚啊!”韓平可是他看好的人,萬一因為這事被主流媒體恨上,對他的發展可是很不利的。
不過,韓平的想法又有不同。他到底是個年輕導演,還沒有獨立執導過一部電影,未來他第一部電影想要得到重視除了電影本身的質量外,說不得就要靠話題度了。
這回也是他的一個小小實驗,即使不成,對他也造成不了什麽影響。
議定後,燕影廠很快行動起來。
第一個發聲的就是張華勳,他接受采訪後反複聲明,“我決定拍《大佛》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太多,自始至終考慮的,隻是人民群眾的喜聞樂見。”
他的采訪第二天便見報,沒等讀者和《大佛》的觀眾做出反應,韓平發表的文章便已新鮮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