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已是日落酉時,天色已暗。一切景物都是朦朦朧朧的,十幾步外已是看不清人的五官。但好在地上的積雪能映襯出大致輪廓,還不至於與對麵的人迎頭相撞。
下了將近一天的大雪,將本就狹窄崎嶇的山道掩蓋的幾乎毫無蹤跡,若不是隊伍中的蔣川和幾名本地長大的騎兵熟悉地形,楊林等人非得迷路不可。
剛下過的雪鬆軟潔淨,踩在上麵就仿佛踩在棉花上,幾乎毫無聲息。甚至會讓人產生一種在上麵打上幾個滾的衝動。而身後,那一行行的腳印彎彎曲曲的不見了盡頭。
但是這種情況卻讓楊林他們走起來很吃力。半尺深的積雪騎馬根本就走不快。大家估計以現在的行進速度,半個時辰能走出六七裏路都是快的。沒別的原因,就是雪太厚太深。而且大雪覆蓋下的道路坑凹不平,一不小心就會被滑倒。
“薩爾滸”在漢語中譯為“木櫥”。意思是說此山森林茂密,物產豐富,取之不盡。其山高六十餘丈,山勢雖不似雲、貴、川、黔等地的山勢巍峨雄奇,但在群山中也是陡峭險峻,非輕易可取之地。
此山與鐵背山一東一西,彷如鎖匙一般緊守沈水南北兩岸,為前往後金老巢赫圖阿拉的戰略要地。正因如此,這裏成為了明與後金全麵交鋒的主戰場。
此時的薩爾滸山上下殺聲震天,烽煙彌漫。注定了今晚將是一個充滿火與血的夜晚。
後金軍在努爾哈赤率領下,於農曆三月初一晨傾巢而出,午後未時到達戰場。此時正是杜鬆猛攻鐵背山的關鍵時刻,其麾下明軍戰鬥力還是不錯的,但整體已呈疲態。
努爾哈赤從二十五歲開始征戰,至今已有三十餘年,作戰經驗極為豐富。可他對明軍還是有忌憚的,因此沒有貿然將軍隊直接投入戰場,而是先登上離鐵背山三裏的太蘭岡觀察戰場態勢。
他見明軍杜鬆部久攻不克、上下不得,攻勢逐漸萎靡,便知鐵背山下的明軍已是強弩之末。又由哨探那裏得知明軍薩爾滸大營防禦不強、士氣不高,心中便有了計較。
努爾哈赤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先消滅在薩爾滸的明軍,而後回師夾攻在鐵背山的杜鬆部就容易多了。想罷即刻命次子代善率正紅、鑲紅兩旗增援鐵背山,拖住杜鬆。自己則親率剩餘六旗人馬約四萬五千人直撲薩爾滸。
努爾哈赤到達薩爾滸後再次仔細觀察戰場形勢,見明軍狀況果然與哨探稟報的情況一致。
明軍在山上據險設置了左、中、右三座大營,左右兩營各有兵力五千,中軍大營兵力為一萬。左右兩營位置向前探出,中軍大營位置則靠後,形成互為犄角的態勢。
如敵軍進攻中軍大營,則會遭到左右兩營火炮和弓弩的打擊,必要時又可出營從左右兩翼夾攻敵軍。如左右兩營遭到攻擊,中軍大營除可提供遠射兵器支援外,還可調動兵馬由側後迂回攻擊敵軍。
這布營的陣勢俗稱“犄角陣”,攻防兼備可進可退。如果杜鬆部不分兵,以三萬大軍堅守薩爾滸山。雖不敢說最後必定勝利,但後金軍想取勝也沒那麽容易。
明軍三座大營的陣勢雖然厲害,但對於久經沙場的努爾哈赤來說,他一眼便看穿了其中弱點所在。
根據明軍兵力的多寡情況,他決定先猛攻明軍中軍大營,引左右兩翼明軍向中軍大營調兵增援,然後趁機攻打地勢略低的左翼大營。
到時明軍右翼大營見狀必會出兵增援,那時自己便可率軍於半山腰突擊這部明軍,待其潰散後,可率軍參與對明軍中軍大營的攻擊。最後再集中全軍消滅明軍左翼大營。
努爾哈赤思量好戰策後,命八子皇太極(注1)和養子扈爾漢,率正白和鑲白兩旗先攻明軍中軍大營,再命五子莽古爾泰和侄子阿敏,率正藍和鑲藍兩旗做好攻擊明軍左翼大營的準備。自己則率正黃和鑲黃兩旗在後壓陣。
薩爾滸戰役在後金軍進攻的螺號聲和明軍的戰鼓聲中拉開了帷幕,此時為農曆三月初一下午申時(注2)。
且說明軍派出輕騎阻擊後金軍先頭部隊,雙方很快糾纏在一起。戰陣中雙方將士沉重的喘息聲夾雜著嘶喊聲,刀來槍往舍命搏殺。
後金軍人數占優勢,騎射功夫也了得。僅僅小半個時辰便將這支明軍輕騎殺得片甲不留。除了遍地的屍體,還有大量無主的驚恐戰馬四散奔逃。
明軍薩爾滸大營主將遊擊將軍王浩見狀大驚,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千餘輕騎就這麽全軍覆沒了。何時建奴變得這般厲害?驚駭之餘急忙調兵遣將準備迎敵。
在急促的戰鼓聲中,一隊隊明軍士兵急匆匆向營地北麵跑去,那裏正是敵軍進攻的方向。
後金軍殲滅明軍騎兵後,全軍士氣大振,高舉武器仰天大聲歡呼。隨後大隊人馬來到薩爾滸山下,在各自牛錄額真(注3)的指揮下紛紛下馬步行,列陣後向山上的明軍大營殺氣騰騰的撲過來。
為了攻城拔寨減少傷亡,後金軍隨軍攜帶了大量的盾車。這種盾車兩輪,寬一丈二尺,高六尺,正麵有數支固定鐵矛探出,豎以三層經過桐油浸泡的硬木板,上麵覆蓋厚厚的生牛皮和氈毯,以鐵釘固定,最外層再懸掛數麵盾牌,由後金兵躲在車後推動前進,不僅可防箭矢,也可防火槍射擊。更可在車後以弓箭攢射對方。
後金軍最先發動進攻的是正白和鑲白兩旗,在一陣緊似一陣的螺號聲中他們以牛錄為單位列成方陣,以數十輛盾車為掩護,分成波次嚎叫著向明軍中軍大營發起進攻。
遇到壕溝、鹿砦、據馬等物,則由隨軍阿哈(奴隸)推著小車上前快速填埋和破壞,而後金兵則用密如飛蝗的弓箭掩護阿哈們的行動。
山上的明軍見後金軍來勢凶猛,先是以弓弩、火槍、佛朗機炮和虎蹲炮阻擊,待敵軍迫近後投放滾木礌石。那些滾木皆為一抱粗、兩三丈長的巨木,每根都極為沉重。這些巨木上麵的枝杈早被削的一幹二淨,需二三十人合力才能抬起來。
隨著明軍“一二三......”的口號聲,這些巨木被投擲下來。它們順著山坡飛滾而下,聲勢驚人所向披靡,一連將二十幾輛後金軍的盾車砸的粉身碎骨,車後的後金軍也難以幸免,在人群中留下十數道恐怖的血肉胡同。
接著明軍又將大量的礌石投擲下來,這些大石頭順著山勢蹦蹦跳跳的向下急速滾落,砸的後金軍魂飛魄散、慘叫四起。可惜的是滾木礌石數量不多,雖遲滯了敵軍進攻的步伐,但並未阻止敵軍的整體攻勢。
明軍火炮和火槍雖然給予後金軍一定的殺傷,但是因為天黑,狡猾的後金軍為了不暴露位置,既不點火把也不點燈籠,隻是鼓噪而行摸黑前進。這使得明軍無法有效瞄準發炮放槍,隻能依靠敵軍的喊殺聲盲目射擊。
雙方互射的箭矢帶著死亡的氣息在天空中往來飛舞、四下亂竄。偶爾射出的一波火箭在失去目標後將一些樹木和灌木叢引燃,在風勢的助力下迅速四下蔓延。使得薩爾滸山上山下火光熊熊,猶如巨大的火炬在燃燒。
而此時正是刮的西北風,產生的濃重煙霧大部分都湧入明軍大營內,不僅幾步之內看不清人和物,而且嗆得人喘不上來氣。明軍火槍手射擊後產生的大團煙霧更是加劇了種狀況,嚴重影響明軍的作戰效率。
後金軍冒著山上的炮火、矢石快速推進至明軍大營營門,隨後破門撞車被推了上來。他們喊著口號,用撞錐一下一下撞擊著營門,營門在連續有力的撞擊下很快搖搖欲墜。
一隊明軍扛著巨木想加固營門的防禦,結果在對方綿密的箭雨下很快傷亡殆盡。
隨著“哢嚓”一聲巨響,沉重的營門在飛濺的木屑中被撞開,殘破的身軀狠狠的摔倒在地上。後金軍見此齊齊一聲歡呼,舉著兵刃呐喊著便向大營內衝來。
“敵軍攻進來了,弟兄們跟我上!”一名明軍把總一揮手中大刀,大喝一聲直撲衝進來的敵軍。他的部下們見狀怒吼一聲,紛紛衝上前去。
明軍與後金軍很快廝殺成一團,兵器的撞擊、飛濺的鮮血、殘破的肢體、絕望的慘叫、高聲的喝罵、燃燒的營帳、哀嚎的傷兵、受驚的牲畜、遍地的屍體,一切的一切匯成了一副修羅地獄般的場景。
隨著後金軍開辟了多個突破口,越來越多的人馬湧進了明軍大營,明軍麵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明軍中軍大營主將王浩見形勢嚴峻,明知從左右兩翼大營抽調兵力會削弱這兩營的防禦力量,但為了確保中軍大營囤積的糧草和輜重不失,隻能硬著頭皮下達調兵命令。
左右兩翼大營執行主將王浩的命令很堅決,迅速抽調了大量的兵力支援中軍大營。但可惜的是明軍長期武備鬆弛,疏於訓練,貪汙腐敗嚴重,以致在實戰中產生惡劣後果。
例如有的火槍手分到的銃子竟然大小不一,要麽放不進槍裏去,要麽放進去打不響,一百支火槍能打響的不過二三十支;許多官軍除了胸背有戰甲保護,其他部位都沒有。因此後金弓箭手時常“於五步之內專射麵肋,每發必斃”。
最重要的一點,現今遼東雖是農曆三月但依然寒冷,多數將士無皮靴、手套等有效禦寒裝備。拿著刀槍的雙手一會兒便凍得又疼又癢,持續戰鬥的能力極為糟糕。
反觀後金軍,重裝部隊配備頭盔、麵具、護肩、護臂、護心鏡,還專門製造了保護肋部的“護腋”,防護極為嚴密。甚至一些戰馬也披上了重鎧。
他們內裏穿著厚實的皮袍,腳上穿的皮靴外麵套著一層輕便保暖的氈套,裏麵墊著防寒效果極好的靰鞡草,在裝備上已是完勝明軍。
明軍中軍大營雖然有援軍加入防禦,但總體的形勢依然嚴峻。後金軍攻勢如潮,一浪高過一浪。而明軍則苦苦支撐,調動一切可調動的力量加入防守。
後金軍正白和鑲白兩旗展開進攻半個時辰後,正藍和鑲藍兩旗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也發動了進攻。同樣由盾車做先導,弓箭手做掩護。兩旗士兵快速接近明軍左翼大營。
明軍左翼大營的兵力大部分被調往中軍大營,根本抵擋不住後金軍的攻勢。
後金軍多是漁獵之人出身,弓箭就是他們生存的工具,自小便勤加練習。射術不僅嫻熟,而且又快又準。搭箭、開弓、拋射的動作一氣嗬成。
一波接一波的利箭帶著死亡的尖嘯,以拋物線的角度自天而降,給隱蔽在車輛、柵欄、壕溝等處的明軍士兵造成慘重傷亡。喊殺聲、慘叫聲、哭泣聲、喝罵聲充斥著明軍左翼大營。
不到半個時辰,後金軍已衝到左翼大營的外麵。他們在阿哈們的協助下,用粗繩套住柵欄,再以戰斧砍斷相連的繩索,而後驅動戰馬將柵欄一段段的拔出來。
盞茶的功夫,數個巨大的缺口便呈現在後金軍眼前,震天的歡呼聲頓時響徹雲霄。
明軍左翼大營主將遊擊將軍張大紀一邊向中軍大營求援,一邊調集兵馬封堵缺口。但後金軍士氣如虹,攻勢猛烈,從大營缺口處源源不斷的湧進來,殺得明軍步步後退,已是無力招架。
明軍右翼大營主將遊擊將軍桂海龍見中軍和左翼兩營危急,也不等主將命令,除留下少量兵馬留守大營,帶領剩餘人馬直奔中軍大營而去。他的意圖是先解除中軍大營危機,然後與王浩合兵救援左翼大營。
努爾哈赤等的就是這個機會,他見明軍右翼大營兵馬出動,即刻命鑲黃旗人馬截住這支明軍,而他親率正黃旗向後迂回包抄。
等桂海龍發現自己被敵軍前後夾擊難以脫身的時候,一切都晚了。最先崩潰的是他的後隊,那裏遭受了後金軍騎兵最猛烈的突擊。
巨大的傷亡讓後隊的明軍士氣崩潰,轉身就跑。這些魂飛魄散的潰兵慌不擇路,徑直向桂海龍所在的中軍跑來。
中軍的隊形眨眼間就被潰兵們攪得七零八落,根本無法組成陣勢防禦敵軍的進攻。
更可惡的是這些潰兵一邊跑一邊大喊大叫,鼓動所有人一起逃跑。他們驚慌失措的情緒迅速傳染了中軍和前隊的士卒,引起巨大的騷動和混亂。
氣急敗壞的桂海龍想揮刀斬殺幾名潰兵穩定局勢,但是一支冷箭卻在這時射穿了他的喉嚨。他一隻手緊緊捂住脖子,鮮血如噴泉一般從指縫迸射出來;一隻手向中軍大營方向無助的抓了抓,然後身子一歪栽落馬下。
主將的突然陣亡讓這支右翼明軍徹底崩潰,士兵們嚇破了膽,哭爹喊娘的四散奔逃。後金軍騎兵在他們身後緊追不放,高舉武器肆意屠戮。噴濺在雪地上的一灘灘鮮血顯得極為猙獰恐怖。
現在戰場的總體形勢對明軍極為不利,右翼大營的陷落不僅對己方士氣的打擊巨大,而且讓努爾哈赤得以騰出手來,率正黃和鑲黃兩旗加入對明軍中軍大營的進攻。
午夜子時剛過,明軍中軍大營和左翼大營相繼失陷,至此薩爾滸明軍大敗。王浩、張大紀、桂海龍等將官及以下兩萬官兵幾乎全軍盡沒。牲畜車輛、糧草輜重、軍械甲仗損失無數(注4)。
薩爾滸,大明折戟沉沙之地。直至今天,她依然是許多人心中永遠的痛。
詩雲:
遼東盡被征虜甲,腰懸吳鉤越咫涯。
九邊鐵纛旌旗烈,黃天煬潰不負殺。
腥膻髡禿竊日月,胡奴魑魅篡章華。
逆霄改命殤國祚,羽林如磐是漢家。
---------------分割線-----------------
注1、皇太極,這個名字是他的後世子孫乾隆給起的。他的滿語名有很多,多是音譯。
如“黃台雞、洪陀始、洪太氏、洪他時、洪太吉、紅歹是、黃台吉”等。他的本名應叫紅台吉或黃台吉,“台吉”為貝勒之意,本書按後世稱呼其名。
注2、後世時間下午三點至五點。《滿文老檔》記載薩爾滸山之戰,後金軍發動攻擊到全殲明軍時間很短,到天黑就結束了。敝人懷疑其有誇大和提高八旗軍戰鬥力的嫌疑。
如次日,既三月初二攻打駐守斐芬山的潘宗顏部三千人,從早七點打到中午近十二點方取勝。斐芬山的地勢不比薩爾滸山險峻,後金軍卻打的極為艱苦。
《明神宗實錄》萬曆四十七年乙酉原文載:宗顏獨留殿後奮呼殺賊,膽氣益厲。與遊擊竇永澄、守備江萬春、通判董爾勵等及所部健丁衝突鏖戰,賊死者枕籍,自辰至午力竭不支遂同時遇害。
注3、後金軍每牛錄的指揮官為牛錄額真,四個達旦為一個牛錄,每達旦由章京和拔什庫各一人管理。
注4:殉國將領均為史實人物,非作者杜撰。
下了將近一天的大雪,將本就狹窄崎嶇的山道掩蓋的幾乎毫無蹤跡,若不是隊伍中的蔣川和幾名本地長大的騎兵熟悉地形,楊林等人非得迷路不可。
剛下過的雪鬆軟潔淨,踩在上麵就仿佛踩在棉花上,幾乎毫無聲息。甚至會讓人產生一種在上麵打上幾個滾的衝動。而身後,那一行行的腳印彎彎曲曲的不見了盡頭。
但是這種情況卻讓楊林他們走起來很吃力。半尺深的積雪騎馬根本就走不快。大家估計以現在的行進速度,半個時辰能走出六七裏路都是快的。沒別的原因,就是雪太厚太深。而且大雪覆蓋下的道路坑凹不平,一不小心就會被滑倒。
“薩爾滸”在漢語中譯為“木櫥”。意思是說此山森林茂密,物產豐富,取之不盡。其山高六十餘丈,山勢雖不似雲、貴、川、黔等地的山勢巍峨雄奇,但在群山中也是陡峭險峻,非輕易可取之地。
此山與鐵背山一東一西,彷如鎖匙一般緊守沈水南北兩岸,為前往後金老巢赫圖阿拉的戰略要地。正因如此,這裏成為了明與後金全麵交鋒的主戰場。
此時的薩爾滸山上下殺聲震天,烽煙彌漫。注定了今晚將是一個充滿火與血的夜晚。
後金軍在努爾哈赤率領下,於農曆三月初一晨傾巢而出,午後未時到達戰場。此時正是杜鬆猛攻鐵背山的關鍵時刻,其麾下明軍戰鬥力還是不錯的,但整體已呈疲態。
努爾哈赤從二十五歲開始征戰,至今已有三十餘年,作戰經驗極為豐富。可他對明軍還是有忌憚的,因此沒有貿然將軍隊直接投入戰場,而是先登上離鐵背山三裏的太蘭岡觀察戰場態勢。
他見明軍杜鬆部久攻不克、上下不得,攻勢逐漸萎靡,便知鐵背山下的明軍已是強弩之末。又由哨探那裏得知明軍薩爾滸大營防禦不強、士氣不高,心中便有了計較。
努爾哈赤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先消滅在薩爾滸的明軍,而後回師夾攻在鐵背山的杜鬆部就容易多了。想罷即刻命次子代善率正紅、鑲紅兩旗增援鐵背山,拖住杜鬆。自己則親率剩餘六旗人馬約四萬五千人直撲薩爾滸。
努爾哈赤到達薩爾滸後再次仔細觀察戰場形勢,見明軍狀況果然與哨探稟報的情況一致。
明軍在山上據險設置了左、中、右三座大營,左右兩營各有兵力五千,中軍大營兵力為一萬。左右兩營位置向前探出,中軍大營位置則靠後,形成互為犄角的態勢。
如敵軍進攻中軍大營,則會遭到左右兩營火炮和弓弩的打擊,必要時又可出營從左右兩翼夾攻敵軍。如左右兩營遭到攻擊,中軍大營除可提供遠射兵器支援外,還可調動兵馬由側後迂回攻擊敵軍。
這布營的陣勢俗稱“犄角陣”,攻防兼備可進可退。如果杜鬆部不分兵,以三萬大軍堅守薩爾滸山。雖不敢說最後必定勝利,但後金軍想取勝也沒那麽容易。
明軍三座大營的陣勢雖然厲害,但對於久經沙場的努爾哈赤來說,他一眼便看穿了其中弱點所在。
根據明軍兵力的多寡情況,他決定先猛攻明軍中軍大營,引左右兩翼明軍向中軍大營調兵增援,然後趁機攻打地勢略低的左翼大營。
到時明軍右翼大營見狀必會出兵增援,那時自己便可率軍於半山腰突擊這部明軍,待其潰散後,可率軍參與對明軍中軍大營的攻擊。最後再集中全軍消滅明軍左翼大營。
努爾哈赤思量好戰策後,命八子皇太極(注1)和養子扈爾漢,率正白和鑲白兩旗先攻明軍中軍大營,再命五子莽古爾泰和侄子阿敏,率正藍和鑲藍兩旗做好攻擊明軍左翼大營的準備。自己則率正黃和鑲黃兩旗在後壓陣。
薩爾滸戰役在後金軍進攻的螺號聲和明軍的戰鼓聲中拉開了帷幕,此時為農曆三月初一下午申時(注2)。
且說明軍派出輕騎阻擊後金軍先頭部隊,雙方很快糾纏在一起。戰陣中雙方將士沉重的喘息聲夾雜著嘶喊聲,刀來槍往舍命搏殺。
後金軍人數占優勢,騎射功夫也了得。僅僅小半個時辰便將這支明軍輕騎殺得片甲不留。除了遍地的屍體,還有大量無主的驚恐戰馬四散奔逃。
明軍薩爾滸大營主將遊擊將軍王浩見狀大驚,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千餘輕騎就這麽全軍覆沒了。何時建奴變得這般厲害?驚駭之餘急忙調兵遣將準備迎敵。
在急促的戰鼓聲中,一隊隊明軍士兵急匆匆向營地北麵跑去,那裏正是敵軍進攻的方向。
後金軍殲滅明軍騎兵後,全軍士氣大振,高舉武器仰天大聲歡呼。隨後大隊人馬來到薩爾滸山下,在各自牛錄額真(注3)的指揮下紛紛下馬步行,列陣後向山上的明軍大營殺氣騰騰的撲過來。
為了攻城拔寨減少傷亡,後金軍隨軍攜帶了大量的盾車。這種盾車兩輪,寬一丈二尺,高六尺,正麵有數支固定鐵矛探出,豎以三層經過桐油浸泡的硬木板,上麵覆蓋厚厚的生牛皮和氈毯,以鐵釘固定,最外層再懸掛數麵盾牌,由後金兵躲在車後推動前進,不僅可防箭矢,也可防火槍射擊。更可在車後以弓箭攢射對方。
後金軍最先發動進攻的是正白和鑲白兩旗,在一陣緊似一陣的螺號聲中他們以牛錄為單位列成方陣,以數十輛盾車為掩護,分成波次嚎叫著向明軍中軍大營發起進攻。
遇到壕溝、鹿砦、據馬等物,則由隨軍阿哈(奴隸)推著小車上前快速填埋和破壞,而後金兵則用密如飛蝗的弓箭掩護阿哈們的行動。
山上的明軍見後金軍來勢凶猛,先是以弓弩、火槍、佛朗機炮和虎蹲炮阻擊,待敵軍迫近後投放滾木礌石。那些滾木皆為一抱粗、兩三丈長的巨木,每根都極為沉重。這些巨木上麵的枝杈早被削的一幹二淨,需二三十人合力才能抬起來。
隨著明軍“一二三......”的口號聲,這些巨木被投擲下來。它們順著山坡飛滾而下,聲勢驚人所向披靡,一連將二十幾輛後金軍的盾車砸的粉身碎骨,車後的後金軍也難以幸免,在人群中留下十數道恐怖的血肉胡同。
接著明軍又將大量的礌石投擲下來,這些大石頭順著山勢蹦蹦跳跳的向下急速滾落,砸的後金軍魂飛魄散、慘叫四起。可惜的是滾木礌石數量不多,雖遲滯了敵軍進攻的步伐,但並未阻止敵軍的整體攻勢。
明軍火炮和火槍雖然給予後金軍一定的殺傷,但是因為天黑,狡猾的後金軍為了不暴露位置,既不點火把也不點燈籠,隻是鼓噪而行摸黑前進。這使得明軍無法有效瞄準發炮放槍,隻能依靠敵軍的喊殺聲盲目射擊。
雙方互射的箭矢帶著死亡的氣息在天空中往來飛舞、四下亂竄。偶爾射出的一波火箭在失去目標後將一些樹木和灌木叢引燃,在風勢的助力下迅速四下蔓延。使得薩爾滸山上山下火光熊熊,猶如巨大的火炬在燃燒。
而此時正是刮的西北風,產生的濃重煙霧大部分都湧入明軍大營內,不僅幾步之內看不清人和物,而且嗆得人喘不上來氣。明軍火槍手射擊後產生的大團煙霧更是加劇了種狀況,嚴重影響明軍的作戰效率。
後金軍冒著山上的炮火、矢石快速推進至明軍大營營門,隨後破門撞車被推了上來。他們喊著口號,用撞錐一下一下撞擊著營門,營門在連續有力的撞擊下很快搖搖欲墜。
一隊明軍扛著巨木想加固營門的防禦,結果在對方綿密的箭雨下很快傷亡殆盡。
隨著“哢嚓”一聲巨響,沉重的營門在飛濺的木屑中被撞開,殘破的身軀狠狠的摔倒在地上。後金軍見此齊齊一聲歡呼,舉著兵刃呐喊著便向大營內衝來。
“敵軍攻進來了,弟兄們跟我上!”一名明軍把總一揮手中大刀,大喝一聲直撲衝進來的敵軍。他的部下們見狀怒吼一聲,紛紛衝上前去。
明軍與後金軍很快廝殺成一團,兵器的撞擊、飛濺的鮮血、殘破的肢體、絕望的慘叫、高聲的喝罵、燃燒的營帳、哀嚎的傷兵、受驚的牲畜、遍地的屍體,一切的一切匯成了一副修羅地獄般的場景。
隨著後金軍開辟了多個突破口,越來越多的人馬湧進了明軍大營,明軍麵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明軍中軍大營主將王浩見形勢嚴峻,明知從左右兩翼大營抽調兵力會削弱這兩營的防禦力量,但為了確保中軍大營囤積的糧草和輜重不失,隻能硬著頭皮下達調兵命令。
左右兩翼大營執行主將王浩的命令很堅決,迅速抽調了大量的兵力支援中軍大營。但可惜的是明軍長期武備鬆弛,疏於訓練,貪汙腐敗嚴重,以致在實戰中產生惡劣後果。
例如有的火槍手分到的銃子竟然大小不一,要麽放不進槍裏去,要麽放進去打不響,一百支火槍能打響的不過二三十支;許多官軍除了胸背有戰甲保護,其他部位都沒有。因此後金弓箭手時常“於五步之內專射麵肋,每發必斃”。
最重要的一點,現今遼東雖是農曆三月但依然寒冷,多數將士無皮靴、手套等有效禦寒裝備。拿著刀槍的雙手一會兒便凍得又疼又癢,持續戰鬥的能力極為糟糕。
反觀後金軍,重裝部隊配備頭盔、麵具、護肩、護臂、護心鏡,還專門製造了保護肋部的“護腋”,防護極為嚴密。甚至一些戰馬也披上了重鎧。
他們內裏穿著厚實的皮袍,腳上穿的皮靴外麵套著一層輕便保暖的氈套,裏麵墊著防寒效果極好的靰鞡草,在裝備上已是完勝明軍。
明軍中軍大營雖然有援軍加入防禦,但總體的形勢依然嚴峻。後金軍攻勢如潮,一浪高過一浪。而明軍則苦苦支撐,調動一切可調動的力量加入防守。
後金軍正白和鑲白兩旗展開進攻半個時辰後,正藍和鑲藍兩旗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也發動了進攻。同樣由盾車做先導,弓箭手做掩護。兩旗士兵快速接近明軍左翼大營。
明軍左翼大營的兵力大部分被調往中軍大營,根本抵擋不住後金軍的攻勢。
後金軍多是漁獵之人出身,弓箭就是他們生存的工具,自小便勤加練習。射術不僅嫻熟,而且又快又準。搭箭、開弓、拋射的動作一氣嗬成。
一波接一波的利箭帶著死亡的尖嘯,以拋物線的角度自天而降,給隱蔽在車輛、柵欄、壕溝等處的明軍士兵造成慘重傷亡。喊殺聲、慘叫聲、哭泣聲、喝罵聲充斥著明軍左翼大營。
不到半個時辰,後金軍已衝到左翼大營的外麵。他們在阿哈們的協助下,用粗繩套住柵欄,再以戰斧砍斷相連的繩索,而後驅動戰馬將柵欄一段段的拔出來。
盞茶的功夫,數個巨大的缺口便呈現在後金軍眼前,震天的歡呼聲頓時響徹雲霄。
明軍左翼大營主將遊擊將軍張大紀一邊向中軍大營求援,一邊調集兵馬封堵缺口。但後金軍士氣如虹,攻勢猛烈,從大營缺口處源源不斷的湧進來,殺得明軍步步後退,已是無力招架。
明軍右翼大營主將遊擊將軍桂海龍見中軍和左翼兩營危急,也不等主將命令,除留下少量兵馬留守大營,帶領剩餘人馬直奔中軍大營而去。他的意圖是先解除中軍大營危機,然後與王浩合兵救援左翼大營。
努爾哈赤等的就是這個機會,他見明軍右翼大營兵馬出動,即刻命鑲黃旗人馬截住這支明軍,而他親率正黃旗向後迂回包抄。
等桂海龍發現自己被敵軍前後夾擊難以脫身的時候,一切都晚了。最先崩潰的是他的後隊,那裏遭受了後金軍騎兵最猛烈的突擊。
巨大的傷亡讓後隊的明軍士氣崩潰,轉身就跑。這些魂飛魄散的潰兵慌不擇路,徑直向桂海龍所在的中軍跑來。
中軍的隊形眨眼間就被潰兵們攪得七零八落,根本無法組成陣勢防禦敵軍的進攻。
更可惡的是這些潰兵一邊跑一邊大喊大叫,鼓動所有人一起逃跑。他們驚慌失措的情緒迅速傳染了中軍和前隊的士卒,引起巨大的騷動和混亂。
氣急敗壞的桂海龍想揮刀斬殺幾名潰兵穩定局勢,但是一支冷箭卻在這時射穿了他的喉嚨。他一隻手緊緊捂住脖子,鮮血如噴泉一般從指縫迸射出來;一隻手向中軍大營方向無助的抓了抓,然後身子一歪栽落馬下。
主將的突然陣亡讓這支右翼明軍徹底崩潰,士兵們嚇破了膽,哭爹喊娘的四散奔逃。後金軍騎兵在他們身後緊追不放,高舉武器肆意屠戮。噴濺在雪地上的一灘灘鮮血顯得極為猙獰恐怖。
現在戰場的總體形勢對明軍極為不利,右翼大營的陷落不僅對己方士氣的打擊巨大,而且讓努爾哈赤得以騰出手來,率正黃和鑲黃兩旗加入對明軍中軍大營的進攻。
午夜子時剛過,明軍中軍大營和左翼大營相繼失陷,至此薩爾滸明軍大敗。王浩、張大紀、桂海龍等將官及以下兩萬官兵幾乎全軍盡沒。牲畜車輛、糧草輜重、軍械甲仗損失無數(注4)。
薩爾滸,大明折戟沉沙之地。直至今天,她依然是許多人心中永遠的痛。
詩雲:
遼東盡被征虜甲,腰懸吳鉤越咫涯。
九邊鐵纛旌旗烈,黃天煬潰不負殺。
腥膻髡禿竊日月,胡奴魑魅篡章華。
逆霄改命殤國祚,羽林如磐是漢家。
---------------分割線-----------------
注1、皇太極,這個名字是他的後世子孫乾隆給起的。他的滿語名有很多,多是音譯。
如“黃台雞、洪陀始、洪太氏、洪他時、洪太吉、紅歹是、黃台吉”等。他的本名應叫紅台吉或黃台吉,“台吉”為貝勒之意,本書按後世稱呼其名。
注2、後世時間下午三點至五點。《滿文老檔》記載薩爾滸山之戰,後金軍發動攻擊到全殲明軍時間很短,到天黑就結束了。敝人懷疑其有誇大和提高八旗軍戰鬥力的嫌疑。
如次日,既三月初二攻打駐守斐芬山的潘宗顏部三千人,從早七點打到中午近十二點方取勝。斐芬山的地勢不比薩爾滸山險峻,後金軍卻打的極為艱苦。
《明神宗實錄》萬曆四十七年乙酉原文載:宗顏獨留殿後奮呼殺賊,膽氣益厲。與遊擊竇永澄、守備江萬春、通判董爾勵等及所部健丁衝突鏖戰,賊死者枕籍,自辰至午力竭不支遂同時遇害。
注3、後金軍每牛錄的指揮官為牛錄額真,四個達旦為一個牛錄,每達旦由章京和拔什庫各一人管理。
注4:殉國將領均為史實人物,非作者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