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二伯和老田幾乎是同時從屋裏出來的,十分有默契的直奔中間文師傅的屋子,不管不顧的上手就把圓滾滾的文師傅給架出來了。
文師傅一臉懵的左右看看,手裏還握著把閃著寒光的菜刀,山青手腳利索的把刀拿走,給放回到屋裏。
剛踏進中廳,袁錚騁、王四方和杜五爺此時進來了。
一波從北門進,一波從南門進,瞬間開啟寒暄模式,山青和小五也功成身退,溜了。
就是苦了胡老漢,被擠在最裏麵,走都走不成。
再說十五,被王爺派出來幹活,可是他看了一圈兒,也沒個他會幹的。向來吃的開的十五碰了一鼻子灰。
“侍衛大哥,會用刀嗎?”
小四突然湊到懷疑人生的十五跟前,詢問。今天顧南風他們四個沒來,說是不合適,用慣了精品的小四,有些嫌棄兄弟們的手藝了。
他自己切又忙不過來,出來找人幫忙迎麵就碰上了十五。
侍衛,應該也練武吧?那不得跟南風哥他們差不多?
明宣禮:負責任的告訴你,差很多。
“會是會,不過……”都是殺人的刀。
“會就行,請大哥幫個忙唄 。”
“啊?哦。好。”
樹上盯梢的,把院子裏發生的事兒看了個一清二楚,心中偷笑。沒想到啊沒想到,在爺口中機靈又得用,無所不能的十五,在這兒接連碰壁不說,還變得傻乎乎的。
不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回去得跟兄弟們分享一下——這麽開心的事兒。
後來,再回到王府的十五,也因為陪爺來了一趟山野,被兄弟們奚落了好久。
胡旺搬完東西之後就沒再出現,現在才姍姍來遲,見文小點不高興了,連忙解釋。
“媳婦兒,剛才忘了拿禮物,我回去取了,找合適的盒子廢了些時間。”
“趕緊的吧,一會兒開席了,還怎麽送啊。”
文小點能說啥,她也知道為了這幾個禮物,他可是折騰了好久呢。
胡家是準備了禮物的,前一天就送過了,不過胡旺可是文家的女婿,自然是要單獨準備一份的。
“爺爺,我們來給您送禮了。”
文小點直奔中廳,性子開朗不少的她話裏都帶著雀躍。
“慢點。”
文師傅言簡意賅,一臉的不讚同。王爺還在呢,咋咋唬唬的像什麽樣子。
文小點收斂了一下,端端正正的給各位行了禮,胡旺看得出來文小點也不喜歡,不過現在他也不能說什麽,趕緊送完禮走人吧。
“爺爺,我們單獨給您們準備了禮物,剛才回去取了一下,耽誤了些時間。”
胡旺說著趕緊拿出來禮物,都是些手工做的小東西,不算多值錢,勝在用心。
文小點看著胡旺,心裏感動得很,他不喜歡說話,除了她以外,幾乎是能不開口就不開口, 這是,看出她不自在了?
“這個是給二大爺的,聽說文人愛竹,就給您做了個筆架。”
筆架底座是胡亂堆砌的石頭造型,縫隙中長出了的幾顆高矮不一的竹子,顆顆蒼勁有力,上端是隨風飛舞的竹葉,伸出幾根枝椏可以掛毛筆。
雕工很是細膩 ,看得出來每一刀都是用心做出來的。
“竹石?好啊,這個寓意好。”
胡二伯很是喜歡,竹子本就氣節高貴,生長在幾乎無法生存的岩縫之間的竹子更是堅韌不拔,像他的求學之路。
“這個是給田爺爺的,之前您治病的時候見您畫過穴位圖,就給您做了個小玩意兒。”
是個半臂長的木雕小人,沒有五官頭發,甚至都沒有穿衣。但是身體上呢畫著點線,每個圓點旁邊都用細小的字標注著穴位名稱。
從頭到腳的關節都可以活動,甚至手指腳趾都可以卷曲。
“哎呦,這小人兒還可以動呢?妙啊,妙。”
老田拿到手裏就開始擺弄,一會兒站在桌上,一會兒又讓它坐在桌沿,還翹著二郎腿。
“爺爺,點點說您的刀具多,給您做了個刀盒,平時可以掛在灶房裏,拿著出門也方便。”
一個紅木的盒子,扁扁的,看上去比塊板子厚不了多少。
打開之後則是皮質的內襯,上下兩麵做了各種形狀大小的皮套,刀柄的位置還有皮帶束口。
胡旺可是讓媳婦兒把文師傅所有的刀都拿過來,一一比照著做的,大小一共十六把的位置。
文師傅很滿意,嘴角都沒有落下來過,還給胡旺比了好幾個大拇指。
“在做,大的。”
“好,等我找些好料子,再給您做個大的。”
胡旺心裏知道,這是要放那套玄鐵刀,這料子自然是要用更好些的。
禮送完了,胡旺就拉著文小點走了,把文小點送到婦人們聚集的屋裏,這才去幫忙。
而幾個見多識廣的大人物和老頭兒則是圍著那些禮品看得很是仔細,就連明宣禮都看得很仔細。
不隻是細節處理得好,小零件都打磨得很光滑,依然可以嚴絲合縫,這已經不是手藝好就能做到的了。
這個胡旺還是個有才的,卻有才而不自知,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才華。
那……他是不是可以幫一把?
不過還是要再計劃一下,到底要怎麽做才不打破現在的舒適,還可以改善家裏的生活。
不知道是為什麽,明宣禮在胡家的歸屬感都比他待了十幾年的京城要充足。
幾個人幹脆坐在一起研究,尤其是老田的那個木偶,做的真的很用心,文師傅都有些吃味,想到胡旺說要再給他做個新的,心裏平衡了一些。
“菜都好了,請入席吧。”
小五來叫人了,外頭擺了兩桌,屋裏一桌,一個是保證明宣禮的安全,最重要的是大家吃的都放鬆一些。
明宣禮、袁錚騁、老哥仨在屋裏,王四方和杜五爺是沒資格在屋裏的,但到了外頭也是坐主位的主兒,這,就是地位。
外麵也是分了兩桌,男女各一桌,小四小五現在勉強還可以算是小孩子,主要是他倆不喝酒,所以和夫人們坐一桌。
李氏和王氏親親熱熱的坐在一起,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親姐倆,可把這些小輩給許羨慕的。
文師傅一臉懵的左右看看,手裏還握著把閃著寒光的菜刀,山青手腳利索的把刀拿走,給放回到屋裏。
剛踏進中廳,袁錚騁、王四方和杜五爺此時進來了。
一波從北門進,一波從南門進,瞬間開啟寒暄模式,山青和小五也功成身退,溜了。
就是苦了胡老漢,被擠在最裏麵,走都走不成。
再說十五,被王爺派出來幹活,可是他看了一圈兒,也沒個他會幹的。向來吃的開的十五碰了一鼻子灰。
“侍衛大哥,會用刀嗎?”
小四突然湊到懷疑人生的十五跟前,詢問。今天顧南風他們四個沒來,說是不合適,用慣了精品的小四,有些嫌棄兄弟們的手藝了。
他自己切又忙不過來,出來找人幫忙迎麵就碰上了十五。
侍衛,應該也練武吧?那不得跟南風哥他們差不多?
明宣禮:負責任的告訴你,差很多。
“會是會,不過……”都是殺人的刀。
“會就行,請大哥幫個忙唄 。”
“啊?哦。好。”
樹上盯梢的,把院子裏發生的事兒看了個一清二楚,心中偷笑。沒想到啊沒想到,在爺口中機靈又得用,無所不能的十五,在這兒接連碰壁不說,還變得傻乎乎的。
不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回去得跟兄弟們分享一下——這麽開心的事兒。
後來,再回到王府的十五,也因為陪爺來了一趟山野,被兄弟們奚落了好久。
胡旺搬完東西之後就沒再出現,現在才姍姍來遲,見文小點不高興了,連忙解釋。
“媳婦兒,剛才忘了拿禮物,我回去取了,找合適的盒子廢了些時間。”
“趕緊的吧,一會兒開席了,還怎麽送啊。”
文小點能說啥,她也知道為了這幾個禮物,他可是折騰了好久呢。
胡家是準備了禮物的,前一天就送過了,不過胡旺可是文家的女婿,自然是要單獨準備一份的。
“爺爺,我們來給您送禮了。”
文小點直奔中廳,性子開朗不少的她話裏都帶著雀躍。
“慢點。”
文師傅言簡意賅,一臉的不讚同。王爺還在呢,咋咋唬唬的像什麽樣子。
文小點收斂了一下,端端正正的給各位行了禮,胡旺看得出來文小點也不喜歡,不過現在他也不能說什麽,趕緊送完禮走人吧。
“爺爺,我們單獨給您們準備了禮物,剛才回去取了一下,耽誤了些時間。”
胡旺說著趕緊拿出來禮物,都是些手工做的小東西,不算多值錢,勝在用心。
文小點看著胡旺,心裏感動得很,他不喜歡說話,除了她以外,幾乎是能不開口就不開口, 這是,看出她不自在了?
“這個是給二大爺的,聽說文人愛竹,就給您做了個筆架。”
筆架底座是胡亂堆砌的石頭造型,縫隙中長出了的幾顆高矮不一的竹子,顆顆蒼勁有力,上端是隨風飛舞的竹葉,伸出幾根枝椏可以掛毛筆。
雕工很是細膩 ,看得出來每一刀都是用心做出來的。
“竹石?好啊,這個寓意好。”
胡二伯很是喜歡,竹子本就氣節高貴,生長在幾乎無法生存的岩縫之間的竹子更是堅韌不拔,像他的求學之路。
“這個是給田爺爺的,之前您治病的時候見您畫過穴位圖,就給您做了個小玩意兒。”
是個半臂長的木雕小人,沒有五官頭發,甚至都沒有穿衣。但是身體上呢畫著點線,每個圓點旁邊都用細小的字標注著穴位名稱。
從頭到腳的關節都可以活動,甚至手指腳趾都可以卷曲。
“哎呦,這小人兒還可以動呢?妙啊,妙。”
老田拿到手裏就開始擺弄,一會兒站在桌上,一會兒又讓它坐在桌沿,還翹著二郎腿。
“爺爺,點點說您的刀具多,給您做了個刀盒,平時可以掛在灶房裏,拿著出門也方便。”
一個紅木的盒子,扁扁的,看上去比塊板子厚不了多少。
打開之後則是皮質的內襯,上下兩麵做了各種形狀大小的皮套,刀柄的位置還有皮帶束口。
胡旺可是讓媳婦兒把文師傅所有的刀都拿過來,一一比照著做的,大小一共十六把的位置。
文師傅很滿意,嘴角都沒有落下來過,還給胡旺比了好幾個大拇指。
“在做,大的。”
“好,等我找些好料子,再給您做個大的。”
胡旺心裏知道,這是要放那套玄鐵刀,這料子自然是要用更好些的。
禮送完了,胡旺就拉著文小點走了,把文小點送到婦人們聚集的屋裏,這才去幫忙。
而幾個見多識廣的大人物和老頭兒則是圍著那些禮品看得很是仔細,就連明宣禮都看得很仔細。
不隻是細節處理得好,小零件都打磨得很光滑,依然可以嚴絲合縫,這已經不是手藝好就能做到的了。
這個胡旺還是個有才的,卻有才而不自知,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才華。
那……他是不是可以幫一把?
不過還是要再計劃一下,到底要怎麽做才不打破現在的舒適,還可以改善家裏的生活。
不知道是為什麽,明宣禮在胡家的歸屬感都比他待了十幾年的京城要充足。
幾個人幹脆坐在一起研究,尤其是老田的那個木偶,做的真的很用心,文師傅都有些吃味,想到胡旺說要再給他做個新的,心裏平衡了一些。
“菜都好了,請入席吧。”
小五來叫人了,外頭擺了兩桌,屋裏一桌,一個是保證明宣禮的安全,最重要的是大家吃的都放鬆一些。
明宣禮、袁錚騁、老哥仨在屋裏,王四方和杜五爺是沒資格在屋裏的,但到了外頭也是坐主位的主兒,這,就是地位。
外麵也是分了兩桌,男女各一桌,小四小五現在勉強還可以算是小孩子,主要是他倆不喝酒,所以和夫人們坐一桌。
李氏和王氏親親熱熱的坐在一起,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親姐倆,可把這些小輩給許羨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