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是搬家的日子了,因為前兩天李氏的社交力爆棚,除了衣料,其他要買的東西是一個都沒買到,結果第二天又跑了一趟鎮上 。
搬家這天一早,胡家人就動起來了,到了時辰,每個人手裏都拿著東西按順序邁進門檻,嘴裏還說著吉祥話。
胡老漢抱著一盆發好的麵團,嘴裏喊著蒸蒸日上。
胡興拿著一捆韭菜,喊著長長久久。
胡旺提著一籃子蘋果,喊著平平安安。
胡發提了一籃子花生,喊著好事發生。
小四提著五穀,喊著五穀豐登。
小五提著布料,喊著衣食無憂。
胡二伯等人都進去之後,胡二伯提著大掃帚,從門裏往門外掃了幾下,喊了一聲一掃前塵 。
儀式感有了,李氏和胡老漢這才覺得滿意了。
仨老頭馬不停蹄的回去搬自己的小包袱,放進早就看好的房間,後院的五間正房占滿了。
新宅子幾乎是按照胡家院子照搬的,布局大致相同,就是各個屋子的功能不相同。
東邊兩間是胡二伯的臥房和書房,西邊兩間是老田的臥房和藥房,終於不用再跟那些東西擠在一起了。
前院中間也是個飯堂,不過沒有大飯桌,而是擺了家具布置成了待客的房間。靠東牆的地方盤了矮炕,扣上木架,做成了一個榻。
北牆靠著多寶架,錯落的擺著各種瓶瓶罐罐和書籍。南邊的窗下則是擺著條案,放置著花瓶擺件。
和胡家一樣,前院正中的這間屋子也是有前後門的,待客或者冬天的時候關上,保暖私密。
前院的東廂也是三間通開的灶房,和胡家的灶房一樣,很合文師傅的心意。
還特意給文小點留了後院西廂房,就因為聽村裏人說,姑娘住西屋好。怎麽說也是她的娘家,總要有個她的屋子才好。
至於其他的房間暫時還沒有安排,等以後再說。
胡家人也不知道那麽小的一個房間是怎麽放下了三個人那麽多東西的,搬個家,兄弟四個愣是跑了六七趟才把東西給搬完。
胡發搬了一趟東西就被親娘趕去接媳婦兒和丈母娘了,等他接回來,明宣禮和袁錚騁也到了。
搬家也算是個大事,當然不能空著手來,袁錚騁是個俗人,上來就是銀子,也不多,三百兩,仨老頭一人一百兩,不打架。
王四方和杜五爺在袁錚騁和明宣禮麵前就是個小嘍囉,肯定是不能超過他們的,一人一個擺件,一個福壽安康,一個一帆風順,中規中矩,不出頭也不出錯。
而最尊貴的明宣禮,準備的東西可是花了心思的。
七十二件的玄鐵菜刀,每一把都有它專屬的用途,各種形狀尺寸,每一把的刀柄上都有溫家的徽記。文師傅愛不釋手,就算是溫家鼎盛的時候都沒能有這麽一套。
給老田的則是一套金針,一百零八根,還有一套黃銅製成的戥子、三個大小不等的藥碾子和藥臼。同樣的,都有天醫門的徽記。看著熟悉的徽記,老田濕了眼圈。
而胡二伯的就簡單多了,一幅大家的畫作,幾本遺落在外的手稿孤本,算是最好找的了。誰讓胡二伯的喜好就是這麽明顯呢。
仨老頭兒一高興,抱著東西就回後院去了,連聲謝謝都沒有,撇下一堆人就自己回去偷著樂去了。
明宣禮站在院落當中,欣慰又尷尬。三位他看重的長輩喜歡他送的禮物他很欣慰,可是喜歡到連送禮的人都不顧,那尷尬……
“嗬嗬嗬嗬,宣子費心了,你看他們多喜歡。”
胡老漢像是看不出氛圍,不知死活的說了一句。
“喜歡就好,也不枉我費了一番功夫。”
明宣禮還能說啥,接著唄。
銀子他們也沒有空著手來,帶了兩匹棉布,說是給新房添些被麵。
青色和白色各一匹,摸著料子就知道是細棉,不管是誰用都合適。
“還說沒明天去找你買呢,這下好了,省事了。”
李氏拉著王氏就往屋裏走,張蓮和文小點也一左一右的夾著銀子跟著進屋,媳婦接過來就不屬於自己了的胡發,隻能在太陽底下淩亂。
今天愛湊熱鬧的胡家本家都沒來,這個說起來算是明宣禮的家事,除了胡老漢他們之外,也就胡恩陽和餘苗苗來了。
“十五,你也去幫幫忙,要幹什麽問胡興。”
“是,爺。”
為啥問胡興?因為胡老漢正陪著王爺喝茶聊天呢。倆人坐在矮榻上,中間隔著個小桌,相顧兩無言。
“小五,去喊你二大爺跟田爺爺文爺爺他們,他們不在算怎麽回事。”
“好,我現在就去。”
小五能搞定老田,可是胡二伯他可搞不定,說不準還得被逮著背個書,索性就拉著山青一人一個。
至於文師傅,那倆都出來了,怎麽可能會讓文師傅多懶 。
胡二伯正研究明宣禮送的畫, 山青往門口一站,就開始碎碎念。
“先生,六先生找您,說是給您搬家您不在不合適。”
“安王爺也在呢,您總要去給安王爺問聲好吧?”
“六先生可應付不來安王爺,倆人對麵坐著誰也不說話,這可不行,回頭王爺覺得怠慢了,咱們家可落不著好。”
嘰裏咕嚕說了一堆 ,胡二伯依舊沒有任何反應,跟屋裏沒著人似的。
山青歎氣,這是逼他使大招啊。
“先生,要開席了。”
話音剛落,就見胡二伯動作小心又利索的把攤開在大書桌上的畫卷好收起來,衣袖一揮就出門了。
而小五這邊剛進屋話都沒說一句,就被老田拉著好一頓炫耀。
“這金針不賴吧?我跟你說,銀針雖然好,但是比這金針還是差點。”
“金針貴啊,治病的時候拿出來,診金都比別人貴。”
“金銀都一樣,都是紮人唄,沒啥區別。這你可不能往外說啊,就那些為富不仁的,不多要點,窮人的藥從哪來?”
眼看著老田這說起來沒完了,小五也放出大招。
“田爺爺,嫂子說要開席了,讓我叫您去呢,要不我跟嫂子說一聲,先給您留出來。”
搬家這天一早,胡家人就動起來了,到了時辰,每個人手裏都拿著東西按順序邁進門檻,嘴裏還說著吉祥話。
胡老漢抱著一盆發好的麵團,嘴裏喊著蒸蒸日上。
胡興拿著一捆韭菜,喊著長長久久。
胡旺提著一籃子蘋果,喊著平平安安。
胡發提了一籃子花生,喊著好事發生。
小四提著五穀,喊著五穀豐登。
小五提著布料,喊著衣食無憂。
胡二伯等人都進去之後,胡二伯提著大掃帚,從門裏往門外掃了幾下,喊了一聲一掃前塵 。
儀式感有了,李氏和胡老漢這才覺得滿意了。
仨老頭馬不停蹄的回去搬自己的小包袱,放進早就看好的房間,後院的五間正房占滿了。
新宅子幾乎是按照胡家院子照搬的,布局大致相同,就是各個屋子的功能不相同。
東邊兩間是胡二伯的臥房和書房,西邊兩間是老田的臥房和藥房,終於不用再跟那些東西擠在一起了。
前院中間也是個飯堂,不過沒有大飯桌,而是擺了家具布置成了待客的房間。靠東牆的地方盤了矮炕,扣上木架,做成了一個榻。
北牆靠著多寶架,錯落的擺著各種瓶瓶罐罐和書籍。南邊的窗下則是擺著條案,放置著花瓶擺件。
和胡家一樣,前院正中的這間屋子也是有前後門的,待客或者冬天的時候關上,保暖私密。
前院的東廂也是三間通開的灶房,和胡家的灶房一樣,很合文師傅的心意。
還特意給文小點留了後院西廂房,就因為聽村裏人說,姑娘住西屋好。怎麽說也是她的娘家,總要有個她的屋子才好。
至於其他的房間暫時還沒有安排,等以後再說。
胡家人也不知道那麽小的一個房間是怎麽放下了三個人那麽多東西的,搬個家,兄弟四個愣是跑了六七趟才把東西給搬完。
胡發搬了一趟東西就被親娘趕去接媳婦兒和丈母娘了,等他接回來,明宣禮和袁錚騁也到了。
搬家也算是個大事,當然不能空著手來,袁錚騁是個俗人,上來就是銀子,也不多,三百兩,仨老頭一人一百兩,不打架。
王四方和杜五爺在袁錚騁和明宣禮麵前就是個小嘍囉,肯定是不能超過他們的,一人一個擺件,一個福壽安康,一個一帆風順,中規中矩,不出頭也不出錯。
而最尊貴的明宣禮,準備的東西可是花了心思的。
七十二件的玄鐵菜刀,每一把都有它專屬的用途,各種形狀尺寸,每一把的刀柄上都有溫家的徽記。文師傅愛不釋手,就算是溫家鼎盛的時候都沒能有這麽一套。
給老田的則是一套金針,一百零八根,還有一套黃銅製成的戥子、三個大小不等的藥碾子和藥臼。同樣的,都有天醫門的徽記。看著熟悉的徽記,老田濕了眼圈。
而胡二伯的就簡單多了,一幅大家的畫作,幾本遺落在外的手稿孤本,算是最好找的了。誰讓胡二伯的喜好就是這麽明顯呢。
仨老頭兒一高興,抱著東西就回後院去了,連聲謝謝都沒有,撇下一堆人就自己回去偷著樂去了。
明宣禮站在院落當中,欣慰又尷尬。三位他看重的長輩喜歡他送的禮物他很欣慰,可是喜歡到連送禮的人都不顧,那尷尬……
“嗬嗬嗬嗬,宣子費心了,你看他們多喜歡。”
胡老漢像是看不出氛圍,不知死活的說了一句。
“喜歡就好,也不枉我費了一番功夫。”
明宣禮還能說啥,接著唄。
銀子他們也沒有空著手來,帶了兩匹棉布,說是給新房添些被麵。
青色和白色各一匹,摸著料子就知道是細棉,不管是誰用都合適。
“還說沒明天去找你買呢,這下好了,省事了。”
李氏拉著王氏就往屋裏走,張蓮和文小點也一左一右的夾著銀子跟著進屋,媳婦接過來就不屬於自己了的胡發,隻能在太陽底下淩亂。
今天愛湊熱鬧的胡家本家都沒來,這個說起來算是明宣禮的家事,除了胡老漢他們之外,也就胡恩陽和餘苗苗來了。
“十五,你也去幫幫忙,要幹什麽問胡興。”
“是,爺。”
為啥問胡興?因為胡老漢正陪著王爺喝茶聊天呢。倆人坐在矮榻上,中間隔著個小桌,相顧兩無言。
“小五,去喊你二大爺跟田爺爺文爺爺他們,他們不在算怎麽回事。”
“好,我現在就去。”
小五能搞定老田,可是胡二伯他可搞不定,說不準還得被逮著背個書,索性就拉著山青一人一個。
至於文師傅,那倆都出來了,怎麽可能會讓文師傅多懶 。
胡二伯正研究明宣禮送的畫, 山青往門口一站,就開始碎碎念。
“先生,六先生找您,說是給您搬家您不在不合適。”
“安王爺也在呢,您總要去給安王爺問聲好吧?”
“六先生可應付不來安王爺,倆人對麵坐著誰也不說話,這可不行,回頭王爺覺得怠慢了,咱們家可落不著好。”
嘰裏咕嚕說了一堆 ,胡二伯依舊沒有任何反應,跟屋裏沒著人似的。
山青歎氣,這是逼他使大招啊。
“先生,要開席了。”
話音剛落,就見胡二伯動作小心又利索的把攤開在大書桌上的畫卷好收起來,衣袖一揮就出門了。
而小五這邊剛進屋話都沒說一句,就被老田拉著好一頓炫耀。
“這金針不賴吧?我跟你說,銀針雖然好,但是比這金針還是差點。”
“金針貴啊,治病的時候拿出來,診金都比別人貴。”
“金銀都一樣,都是紮人唄,沒啥區別。這你可不能往外說啊,就那些為富不仁的,不多要點,窮人的藥從哪來?”
眼看著老田這說起來沒完了,小五也放出大招。
“田爺爺,嫂子說要開席了,讓我叫您去呢,要不我跟嫂子說一聲,先給您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