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莊鎮上出了一件大事,還是一件很稀奇的大事。
安王爺,那個被賜了偌大的封地,卻沒得到半點賞賜的安王爺,在官莊這個小鎮子上開了一間酒樓。
關鍵是,開酒樓的小樓,還是有名的凶宅。幾十年都沒人敢碰的地方,愣是被王爺拿來開了個酒樓。
鎮上的鄉紳富豪已經坐立難安了,為啥?因為想去攀關係又沒接到邀請,就在家門口的關係不去又不甘心,抓心撓肝的難受。
反觀小樓這邊,六掛鞭炮齊鳴,硝煙未落牌匾上的紅綢子已被扯掉了。寬闊的牌匾上,是胡二伯蒼勁有力,龍飛鳳舞的墨寶——小樓。
這個招牌起的,那是相當草率。
開業的前一天,小四在家盤點開業要用的東西,來來回回盤了八遍,總覺得少了些什麽,就是想不起來到底缺了什麽。
實在沒辦法,隻能趁著吃午飯的時候,搖人來幫他盤盤到底缺了什麽。還沒等小四張嘴呢,小五就主動提起酒樓的事,小四打算等待時機,順勢提起來。
“天天酒樓酒樓的叫著,你們的酒樓叫什麽名字呀?”
山青隨意的一句話,直戳小四的命門。他也終於想起被他遺忘的事情究竟是什麽了,如遭雷劈一般,愣在原地。
沒等到小四的回答,大家抬頭才發現呆愣愣還一臉驚恐的小四。大家臉上滿是不可置信,腦門上猶如刻上了三個大字——不會吧?
不會吧,不會吧?小四不會把名字給忘了吧?
不會吧,不會吧?小四該不會還不知道名字吧?
“你不會是還沒起名字吧?”
知子莫若母,李氏一把就猜中了小四的問題所在。
“沒……沒有……”
“還真沒起啊?天爺呀,明兒就開業了,名字都還沒想好,那你牌匾怎麽刻的呀?”
文小點不可置信的驚呼,再次甩出一個響雷。
牌……匾……?
完了完了,忘了,還得刻牌匾呢,就剩半天了,這怎麽來得及呀。
“牌匾都沒刻嗎?”
“名字都沒有,刻啥?”
張蓮也跟著吐槽。好家夥,孩子都要落地了,當娘的叫啥還不知道呢,真是,太離譜了。
隻是,張蓮沒想到,更離譜的還在後頭呢。
“牌匾,宣子,準備。”
文師傅氣定神閑的安慰,大家七上八下的心總算是落下了一些。可惜,這頓中午飯大概就是不能好好吃了吧。
剛吃了沒幾口,就聽見劉波的聲音從門外傳來。
“文師傅、小四爺可在家?”
小四當即就出去請人,劉波跟在小四身後進來,身後跟著的兩個小廝抬著一塊遮了紅布的東西。
“劉管家,您這是?”
論年歲,劉波跟老田差不多了,小四小五喊老田的時候都是叫田爺爺的,到劉波這兒也打算這麽稱呼,遭到劉波的強烈反對。
小五跟王爺稱兄道弟,劉波年歲再大他也隻是個管家, 不能僭越,更不能爬到主子頭上去,隻能折中,叫劉管家了。
“王爺差小的來送牌匾,選了上好的金絲楠木,鎏了金邊兒的,隻等您刻上店名就可以掛上了。”
劉波樂嗬嗬的示意兩個小廝把東西抬過來,文師傅也來了興致,當即就想打開紅布看看明宣禮給取了什麽名字。
“我瞅瞅,起的,什麽名字。”
劉波覺得奇怪,沒等他張口問,老當益壯的文師傅就一把掀開了牌匾上遮蓋的紅布。隻見木紋還隱約可見的金絲楠木牌匾,用金漆描邊,四周還篆刻著藤蔓的花紋。
就是,沒有字!
是的,明宣禮送來的是一張空白的匾額,沒有刻字的那種。
“字呢?”
文師傅的聲音忍不住拔高,激動得麵色通紅。
“什麽字啊?”
“名字啊,我們酒樓的名字。”
小四也著急著詢問劉波,劉波這才察覺到,大概是中間有些誤會,導致他們以為明宣禮送的匾額是起好名字的。
“小四爺,文師傅,先別著急。小的來的時候王爺特意叮囑了的,牌匾送的晚了些,但還有些許時間,定好的名字直接刻上就行。”
“……”
震耳欲聾的沉默,一下下的衝向小四的胸口。文師傅也難以置信的看著劉波,合著你家主子說的送匾額,還真就是一塊匾額啊?他現在都已經這樣了嗎?刻字的錢出不起是吧?還是到刻字這一步的時候花完了?
“宣子,還說,什麽了?”
文師傅不死心,再次確認。
“王爺說,您二位的酒樓,名字由您二位來取最好不過了……”
劉波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弱,都到這兒了,他算是看明白了。這大概是王爺答應了的事兒沒辦成,又給推回來了。
不愧是從小看著明宣禮長大的,把他性子摸得是真透徹啊。
劉波見氣氛不對,當即找了個借口留下個空牌匾就趕緊腳底抹油,溜了。
“怎麽連七哥都出爾反爾呀?這下怎麽辦呀?”
小四都快哭了,心心念念了一年多的酒樓,這馬上就要開業了,卻整了個空頭牌匾,這還哪有時間去重新定啊。
“牌匾都送來了,刻上字就能用啊。”
山青說著,目光移向了欲言又止的胡旺,胡旺順勢點點頭,表示是這麽個理兒。
“但是,我得知道要刻什麽。”
就是說,還是得先有個名字。得,問題又回到了原點,名字怎麽取?
起名字胡旺可幫不上什麽忙,仔細看了牌匾的材質,跑木工房準備的工具去了,等他準備好了回來的時候,名字念叨了十幾個,愣是沒選出來個滿意的。
溫家的招牌文師傅不想用;什麽“飄香樓”、“匯春閣”、“食為天”的,文師傅覺得土氣;“饕鄉居”、“至味齋”這些,又覺得太不接地氣。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你們是真磨嘰。我看呐,天天小樓小樓的叫著,就叫小樓得了。”
李氏本來就沒啥耐心,這會一人一句吵得頭疼,發牢騷的一句話,意外的得到了大家的讚同。胡二伯細細品味,越想越覺得其中的意義頗多。
安王爺,那個被賜了偌大的封地,卻沒得到半點賞賜的安王爺,在官莊這個小鎮子上開了一間酒樓。
關鍵是,開酒樓的小樓,還是有名的凶宅。幾十年都沒人敢碰的地方,愣是被王爺拿來開了個酒樓。
鎮上的鄉紳富豪已經坐立難安了,為啥?因為想去攀關係又沒接到邀請,就在家門口的關係不去又不甘心,抓心撓肝的難受。
反觀小樓這邊,六掛鞭炮齊鳴,硝煙未落牌匾上的紅綢子已被扯掉了。寬闊的牌匾上,是胡二伯蒼勁有力,龍飛鳳舞的墨寶——小樓。
這個招牌起的,那是相當草率。
開業的前一天,小四在家盤點開業要用的東西,來來回回盤了八遍,總覺得少了些什麽,就是想不起來到底缺了什麽。
實在沒辦法,隻能趁著吃午飯的時候,搖人來幫他盤盤到底缺了什麽。還沒等小四張嘴呢,小五就主動提起酒樓的事,小四打算等待時機,順勢提起來。
“天天酒樓酒樓的叫著,你們的酒樓叫什麽名字呀?”
山青隨意的一句話,直戳小四的命門。他也終於想起被他遺忘的事情究竟是什麽了,如遭雷劈一般,愣在原地。
沒等到小四的回答,大家抬頭才發現呆愣愣還一臉驚恐的小四。大家臉上滿是不可置信,腦門上猶如刻上了三個大字——不會吧?
不會吧,不會吧?小四不會把名字給忘了吧?
不會吧,不會吧?小四該不會還不知道名字吧?
“你不會是還沒起名字吧?”
知子莫若母,李氏一把就猜中了小四的問題所在。
“沒……沒有……”
“還真沒起啊?天爺呀,明兒就開業了,名字都還沒想好,那你牌匾怎麽刻的呀?”
文小點不可置信的驚呼,再次甩出一個響雷。
牌……匾……?
完了完了,忘了,還得刻牌匾呢,就剩半天了,這怎麽來得及呀。
“牌匾都沒刻嗎?”
“名字都沒有,刻啥?”
張蓮也跟著吐槽。好家夥,孩子都要落地了,當娘的叫啥還不知道呢,真是,太離譜了。
隻是,張蓮沒想到,更離譜的還在後頭呢。
“牌匾,宣子,準備。”
文師傅氣定神閑的安慰,大家七上八下的心總算是落下了一些。可惜,這頓中午飯大概就是不能好好吃了吧。
剛吃了沒幾口,就聽見劉波的聲音從門外傳來。
“文師傅、小四爺可在家?”
小四當即就出去請人,劉波跟在小四身後進來,身後跟著的兩個小廝抬著一塊遮了紅布的東西。
“劉管家,您這是?”
論年歲,劉波跟老田差不多了,小四小五喊老田的時候都是叫田爺爺的,到劉波這兒也打算這麽稱呼,遭到劉波的強烈反對。
小五跟王爺稱兄道弟,劉波年歲再大他也隻是個管家, 不能僭越,更不能爬到主子頭上去,隻能折中,叫劉管家了。
“王爺差小的來送牌匾,選了上好的金絲楠木,鎏了金邊兒的,隻等您刻上店名就可以掛上了。”
劉波樂嗬嗬的示意兩個小廝把東西抬過來,文師傅也來了興致,當即就想打開紅布看看明宣禮給取了什麽名字。
“我瞅瞅,起的,什麽名字。”
劉波覺得奇怪,沒等他張口問,老當益壯的文師傅就一把掀開了牌匾上遮蓋的紅布。隻見木紋還隱約可見的金絲楠木牌匾,用金漆描邊,四周還篆刻著藤蔓的花紋。
就是,沒有字!
是的,明宣禮送來的是一張空白的匾額,沒有刻字的那種。
“字呢?”
文師傅的聲音忍不住拔高,激動得麵色通紅。
“什麽字啊?”
“名字啊,我們酒樓的名字。”
小四也著急著詢問劉波,劉波這才察覺到,大概是中間有些誤會,導致他們以為明宣禮送的匾額是起好名字的。
“小四爺,文師傅,先別著急。小的來的時候王爺特意叮囑了的,牌匾送的晚了些,但還有些許時間,定好的名字直接刻上就行。”
“……”
震耳欲聾的沉默,一下下的衝向小四的胸口。文師傅也難以置信的看著劉波,合著你家主子說的送匾額,還真就是一塊匾額啊?他現在都已經這樣了嗎?刻字的錢出不起是吧?還是到刻字這一步的時候花完了?
“宣子,還說,什麽了?”
文師傅不死心,再次確認。
“王爺說,您二位的酒樓,名字由您二位來取最好不過了……”
劉波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弱,都到這兒了,他算是看明白了。這大概是王爺答應了的事兒沒辦成,又給推回來了。
不愧是從小看著明宣禮長大的,把他性子摸得是真透徹啊。
劉波見氣氛不對,當即找了個借口留下個空牌匾就趕緊腳底抹油,溜了。
“怎麽連七哥都出爾反爾呀?這下怎麽辦呀?”
小四都快哭了,心心念念了一年多的酒樓,這馬上就要開業了,卻整了個空頭牌匾,這還哪有時間去重新定啊。
“牌匾都送來了,刻上字就能用啊。”
山青說著,目光移向了欲言又止的胡旺,胡旺順勢點點頭,表示是這麽個理兒。
“但是,我得知道要刻什麽。”
就是說,還是得先有個名字。得,問題又回到了原點,名字怎麽取?
起名字胡旺可幫不上什麽忙,仔細看了牌匾的材質,跑木工房準備的工具去了,等他準備好了回來的時候,名字念叨了十幾個,愣是沒選出來個滿意的。
溫家的招牌文師傅不想用;什麽“飄香樓”、“匯春閣”、“食為天”的,文師傅覺得土氣;“饕鄉居”、“至味齋”這些,又覺得太不接地氣。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你們是真磨嘰。我看呐,天天小樓小樓的叫著,就叫小樓得了。”
李氏本來就沒啥耐心,這會一人一句吵得頭疼,發牢騷的一句話,意外的得到了大家的讚同。胡二伯細細品味,越想越覺得其中的意義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