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跟圖書館的老李聊天,他博學多識,常常能給我介紹各種有趣的知識。
我通過他才知道,原來我們蘇北曾是九黎部落所在地,我們都是蚩尤的後人,我們曾是“黎民百姓”裏的“黎民”。
“其實,曆史上我們這裏也有不少名人的足跡呢,比如孔子!”
我好奇的問:“孔子到過我們縣?”
老李說,當然,他不僅到過,還在我們這講學一年多呢。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外出講學路過本縣八集鄉,在一處梨園內休息,當地人得知當今大學問家孔子來了,便紛紛前來拜謁並送來茶水和食物。
當地一名回鄉省親的楚國官員徐倫吉,也聞訊趕來拜見。
在與孔子交談過程中,徐倫吉流露出想請孔子在此地設館為當地青年傳授知識的意圖。
孔子答應了徐倫吉的請求。
徐倫吉欣喜萬分,他動員百姓廣貼告示為孔子招聘學生,並在孔子休息的梨園附近建築起一座土城。
據說這座土城牆高丈二,厚八尺,使孔子在城裏講學非常安靜。
據徐氏族譜記載,孔子在學城講學共一年零八個月,為當地的知識傳授、禮儀文明打下了翔實的基礎。
而且論語裏也有記載,孔子曾想住在這個地方。
《論語》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也就是孔子想到九夷一帶去居住。有人說:“那個地方閉塞落後,怎麽好居住呢?”孔子回答說:“有君子居住在那裏,還會閉塞落後嗎?”
我們這裏古時候就是屬於九夷之地啊。
我問:“這個八集在哪裏?名字好奇怪。”
老李說:“我們這裏很多鄉村以宗族之姓為名字,比如八集,劉集,史集,盧集。劉集就是劉姓人比較多,史集就是姓史的比較多。”
“八集的名字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元末明初,有史、李、王、趙、周、徐、張、吳八戶聚居此地而得名。另一說法是古代黃河泛濫,此地僅餘八戶居民幸免於難,故名八集。”
“黃河發大水這麽厲害?”我驚呆了。
“黃河奪淮河入海,史書上寥寥幾字,背後可都是慘痛的災難啊。”
老李感歎,“我們蘇北很多以泗字命名的地方,如江蘇的泗陽、泗洪和淹沒在洪澤湖底的泗州,安徽泗縣,山東泗水等。”
“這些地名都與一條名為泗水的河流有關,可現在許多人不知道泗水河在什麽地方,在本地地圖上也找不到泗水河。就是因為古代黃河泛濫,占道泗水河,直接把泗水河覆蓋了。”
“要知道泗水河曾經也是古代有名的大河,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長相思》就有提到: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可是黃河一泛濫,如今影子都看不到了。”
一席話聽的我心有餘悸,深感古代黃河泛濫之災的恐怖,難怪曆朝曆代都把治理黃河作為國家大事來抓。
我接著問:“那現在這個孔子學城還在嗎?”
老李歎息說:“可惜這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已經沒有了。”
“不過三莊有個夫子廟,倒是一直在的。”
“這個三莊的夫子廟還有兩個特殊的地方呢。”
“全國所有文廟中,除山東曲阜大成殿有一尊孔子塑像外,就隻有三莊夫子廟擁有孔夫子塑像。另外,其它地方的夫子廟都是在城市裏,隻有三莊夫子廟在城外郊野。”
我問:“為什麽它跟別的地方不一樣呢?”
原來我們這的夫子廟也建在縣城的,明朝嘉靖時,皇帝頒下一道聖旨,要把天下夫子廟神像統統撤掉,改換木牌位。理由是塑像不規範,易損壞,且脫釉,有瀆聖容。
當時縣令是儒生,十分敬重孔夫子,皇帝降旨,要撤夫子像,他心中不忍,但聖命難違。
後來有一位老秀才朱勳(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十六世孫),冒欺君之罪,向縣令請求把縣城中的孔子塑像請回家中供奉。
縣令一聽,認為此法甚好,既不違反聖命,又不得罪孔子,便一口答應。
朱勳回家,備好一輛牛車,第二天一早就帶人上縣城拉聖像,縣城離他家有40裏,牛車走的慢,傍晚時才到龍岡嶺。
他本想帶晚把聖像拉到家中,不料車到岡頂時停住了,趕車人再三吆喝,三條老水牛使盡力氣,車輪動也不動。
這時天色已黑,朱老秀才隻好擺上香案,焚香祈禱,求聖人顯靈,如若老夫子想安居此地,就請您讓車頭調轉過來,不然就助他拉車回家,禮畢、就地露宿。
第二天早上醒來,車頭果然調轉朝南,車上孔子聖像麵南背北,滿臉笑意。
朱老秀才一想,對了,孔子早想“欲居九夷”(本地原屬九夷部落),當年,他從曲阜到吳楚遊說,曾路過此地,還在這東南的學城講過學,大概是孔老夫子看中這塊風水寶地了。
而今,這龍岡之嶺附近有大青墩、蒲大墩、鈴墩、喬墩、陳墩、金牛墩、鳳凰墩。大二中五,有“五星聯珠,日月合壁”之勢,周圍還有“七七四十九”個墩子,猶如“眾星拱月”。
好吧!既然聖人顯靈,就把夫子廟蓋在這裏吧,朱秀才家有錢,說蓋就蓋,幾個月功夫,一座規模宏偉的夫子廟就蓋好了。孔子聖像,被安進大成殿,重新裝金,端端正正坐享香火。
原來三莊的夫子廟還有這典故,之前隻顧著去看古墓,倒是沒太留心這個,下次要去好好遊覽遊覽。
“沒想到我家旁邊那些土堆子,還是風水寶地?”我感歎了一下。
老李說:“風水寶地,有福者居之。能讓孔老夫子相中的地方,肯定差不了啊。”
“年輕的時候,縣裏抽調人編縣誌,我可是跟著專家往下麵城鄉跑了無數遍的。”
我誇讚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原來李叔年輕時候都去實地考察過,難怪本地這些風俗人情您能信手拈來啊!”
我通過他才知道,原來我們蘇北曾是九黎部落所在地,我們都是蚩尤的後人,我們曾是“黎民百姓”裏的“黎民”。
“其實,曆史上我們這裏也有不少名人的足跡呢,比如孔子!”
我好奇的問:“孔子到過我們縣?”
老李說,當然,他不僅到過,還在我們這講學一年多呢。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外出講學路過本縣八集鄉,在一處梨園內休息,當地人得知當今大學問家孔子來了,便紛紛前來拜謁並送來茶水和食物。
當地一名回鄉省親的楚國官員徐倫吉,也聞訊趕來拜見。
在與孔子交談過程中,徐倫吉流露出想請孔子在此地設館為當地青年傳授知識的意圖。
孔子答應了徐倫吉的請求。
徐倫吉欣喜萬分,他動員百姓廣貼告示為孔子招聘學生,並在孔子休息的梨園附近建築起一座土城。
據說這座土城牆高丈二,厚八尺,使孔子在城裏講學非常安靜。
據徐氏族譜記載,孔子在學城講學共一年零八個月,為當地的知識傳授、禮儀文明打下了翔實的基礎。
而且論語裏也有記載,孔子曾想住在這個地方。
《論語》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也就是孔子想到九夷一帶去居住。有人說:“那個地方閉塞落後,怎麽好居住呢?”孔子回答說:“有君子居住在那裏,還會閉塞落後嗎?”
我們這裏古時候就是屬於九夷之地啊。
我問:“這個八集在哪裏?名字好奇怪。”
老李說:“我們這裏很多鄉村以宗族之姓為名字,比如八集,劉集,史集,盧集。劉集就是劉姓人比較多,史集就是姓史的比較多。”
“八集的名字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元末明初,有史、李、王、趙、周、徐、張、吳八戶聚居此地而得名。另一說法是古代黃河泛濫,此地僅餘八戶居民幸免於難,故名八集。”
“黃河發大水這麽厲害?”我驚呆了。
“黃河奪淮河入海,史書上寥寥幾字,背後可都是慘痛的災難啊。”
老李感歎,“我們蘇北很多以泗字命名的地方,如江蘇的泗陽、泗洪和淹沒在洪澤湖底的泗州,安徽泗縣,山東泗水等。”
“這些地名都與一條名為泗水的河流有關,可現在許多人不知道泗水河在什麽地方,在本地地圖上也找不到泗水河。就是因為古代黃河泛濫,占道泗水河,直接把泗水河覆蓋了。”
“要知道泗水河曾經也是古代有名的大河,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長相思》就有提到: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可是黃河一泛濫,如今影子都看不到了。”
一席話聽的我心有餘悸,深感古代黃河泛濫之災的恐怖,難怪曆朝曆代都把治理黃河作為國家大事來抓。
我接著問:“那現在這個孔子學城還在嗎?”
老李歎息說:“可惜這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已經沒有了。”
“不過三莊有個夫子廟,倒是一直在的。”
“這個三莊的夫子廟還有兩個特殊的地方呢。”
“全國所有文廟中,除山東曲阜大成殿有一尊孔子塑像外,就隻有三莊夫子廟擁有孔夫子塑像。另外,其它地方的夫子廟都是在城市裏,隻有三莊夫子廟在城外郊野。”
我問:“為什麽它跟別的地方不一樣呢?”
原來我們這的夫子廟也建在縣城的,明朝嘉靖時,皇帝頒下一道聖旨,要把天下夫子廟神像統統撤掉,改換木牌位。理由是塑像不規範,易損壞,且脫釉,有瀆聖容。
當時縣令是儒生,十分敬重孔夫子,皇帝降旨,要撤夫子像,他心中不忍,但聖命難違。
後來有一位老秀才朱勳(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十六世孫),冒欺君之罪,向縣令請求把縣城中的孔子塑像請回家中供奉。
縣令一聽,認為此法甚好,既不違反聖命,又不得罪孔子,便一口答應。
朱勳回家,備好一輛牛車,第二天一早就帶人上縣城拉聖像,縣城離他家有40裏,牛車走的慢,傍晚時才到龍岡嶺。
他本想帶晚把聖像拉到家中,不料車到岡頂時停住了,趕車人再三吆喝,三條老水牛使盡力氣,車輪動也不動。
這時天色已黑,朱老秀才隻好擺上香案,焚香祈禱,求聖人顯靈,如若老夫子想安居此地,就請您讓車頭調轉過來,不然就助他拉車回家,禮畢、就地露宿。
第二天早上醒來,車頭果然調轉朝南,車上孔子聖像麵南背北,滿臉笑意。
朱老秀才一想,對了,孔子早想“欲居九夷”(本地原屬九夷部落),當年,他從曲阜到吳楚遊說,曾路過此地,還在這東南的學城講過學,大概是孔老夫子看中這塊風水寶地了。
而今,這龍岡之嶺附近有大青墩、蒲大墩、鈴墩、喬墩、陳墩、金牛墩、鳳凰墩。大二中五,有“五星聯珠,日月合壁”之勢,周圍還有“七七四十九”個墩子,猶如“眾星拱月”。
好吧!既然聖人顯靈,就把夫子廟蓋在這裏吧,朱秀才家有錢,說蓋就蓋,幾個月功夫,一座規模宏偉的夫子廟就蓋好了。孔子聖像,被安進大成殿,重新裝金,端端正正坐享香火。
原來三莊的夫子廟還有這典故,之前隻顧著去看古墓,倒是沒太留心這個,下次要去好好遊覽遊覽。
“沒想到我家旁邊那些土堆子,還是風水寶地?”我感歎了一下。
老李說:“風水寶地,有福者居之。能讓孔老夫子相中的地方,肯定差不了啊。”
“年輕的時候,縣裏抽調人編縣誌,我可是跟著專家往下麵城鄉跑了無數遍的。”
我誇讚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原來李叔年輕時候都去實地考察過,難怪本地這些風俗人情您能信手拈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