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之一,汪精衛河內脫險經過。
這時在河內寄居朱培德夫人家的汪精衛大感狼狽,”豔電”剛剛發表,談和的對手已”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表麵看,很可能是日本軍部根本不讚成近衛的”第三次聲明”,因而逼他下台。倘或事實果真如此,適足以證明重慶的一般看法不錯,日本軍閥哪裏有解決中日問題的誠意?近衛聲明不過是他們分化中國領導階層的陰謀而已。
於是汪精衛急於想找由台灣轉道至河內的影佐禎昭;但影佐已經不在河內——因為國內發生政變,影佐趕回東京去了。
這一來,汪精衛不能不重新考慮出處了。不久之前,陳公博由昆明趕到河內,曾力勸汪精衛不要離開河內,不要跟日本人接觸;汪精衛預備承諾一半,暫住河內,現在看來,連這一半的承諾,都已無法維持。他必須立即作一個退步,便由曾仲鳴出麵,分別向德、英、法三國提出入境簽證的申請。
汪精衛如果願到歐洲,正是政府所希望的,外交部早已替他預備了護照;財政部亦替他預備了旅費,但以汪精衛被通緝在案,決無主動向一名通緝犯致送護照、旅費的道理。至少要汪精衛自己有些表示才能從國家最高利益上去考慮網開一麵。因此,當外交部自德駐日大使館獲得汪精衛想到歐洲的情報以後,蔣委員長決定派中央執行委員穀正鼎帶著護照與旅費,到河內去看汪精衛,轉達蔣委員長的意思:對汪不忍棄之不顧,勸他到歐洲去逛一逛,仍舊回來為國家服務。
去了十幾天,一無結果。汪精衛對中央開除他的黨籍這一點,怒不可遏,發了許多牢騷。他說:中央應該先討論他的和平主張。果真大家的意見,都認為應該抗戰到底,他當然也會尊重中央的決議。倘或仍舊獨行其是,才談得到違反紀律。現在的情形,猶如未經審判,遽爾判決,無論如何是不能令人心服的。
同時他對他那一係的”同誌”,深表不滿,說他們不了解他的苦心和主張;不追隨他一起奮鬥,穀正鼎對這一點自然有所辯解,他說汪精衛與日本談和的具體內容,隻有極少數的人知;這極少數的人諱莫如深,大家又何從去了解他的苦心與主張?至於”追隨”也者,隻有不答;因為即使是用”人各有誌,不能相強”這種最緩和的說法,隻會傷感情,此行的任務,根本就沒有希望達成。穀正鼎唯有苦口氣心,極力用珍惜他個人在黨國的曆史與地位這些話去打動他,但汪精衛已懷有極深的成見,對穀正鼎的話,根本就聽不進去。
談到遊歐的話,汪精衛表示不容第三者幹涉。既然中央已經開除他的黨籍,他便有充分的自由,愛到哪裏就到哪裏,不勞他人關心。
當然,穀正鼎也跟曾仲鳴談過好幾次;曾仲鳴很坦率地說:“士為知己者死”。對於汪精衛,他唯有無條件服從。不過語其中隱約透露,這一次的與日本人合作,完全是陳璧君的堅持。而汪精衛之唯其命是從,是大家早就知道的;穀正鼎唯有歎口氣,黯然而歸。
平時政府已有情報,汪精衛尚未死心,要等到日本方麵澄清態度。但繼近衛組閣的平沼騏一郎,是有名的國粹主義者,一向傾向德國;他上台的主要工作,便是解決日德意軍事同盟的問題。對於”日華事變”以及”近衛聲明”,並不太熱心;一切聽任軍部處理。
軍部的陰謀,在汪精衛脫出重慶,發表豔電,便已初步成功。一看汪精衛自陷絕地,上了圈套,正想冷他一冷,以便易於控製;恰好有近衛內閣總辭這個政變,正好借以為藉口,將汪精衛幹擱起來。這一擱,搞得汪精衛上不巴天,下不著地,進退失據,痛苦萬分。除了緊催影佐禎昭,要求日本政府采取明確積極的措施以外,別無他法。
影佐聽命於軍部,當然不可能有什麽個人的主張;隻勸汪精衛稍安毋躁。這樣度日如年地過了個把月,汪精衛決定派高宗武到日本去作嚴重的交涉。
所謂”嚴重的交涉”,就是要從日本人那裏得到一個確實的答複,日、汪合作謀求和平,到底采取什麽方式?
事實上,日本方麵,亦有同樣的疑問。因為汪精衛的話很漂亮,他跟影佐禎昭說:他不離開重慶,無法發表公然主張和平的”豔電”。至於”和平運動計劃,是準備以國民黨員為中心,組織一個和平團體,用言論來指摘重慶抗日理論的錯誤;宣揚和平是救中國、救東亞的唯一方法。逐步地擴大和平陣營。企圖使重慶轉變方向。”他這些論調,是否是由衷之言?不得而知。不過汪係的兩大將,顧孟餘與陳公博,都在香港,陳公博以醇酒婦人寄托內心的苦悶;顧孟餘自始不聞不問,但據說暗中堅決反對汪精衛的言論,在香港、重慶還有這樣一個傳聞:豔電是林柏生與梅思平擅自發表的。顧孟餘將林柏生找了去,嚴詞詰質;說到激動之處,出手打了他一個嘴巴。照此看來,汪精衛即會想有進一步的行動,亦必然有所顧忌。
可是,陳璧君的行蹤卻很可疑,頻頻於河內香港之間,表麵上仿佛是為了來向陳公博勸駕;骨子裏跟周佛海、梅思平接觸頻繁,而林、梅二人都是熱衷於實際行動的。
介乎行動與非行動之間的高宗武,態度亦很微妙;最初他隻是同意影佐禎昭的一個與板垣完全相反的看法,汪精衛的”和平運動”應該避免演變為”反蔣行動”;到後來慢慢有跡象發現,”高宗武路線”的中心不是汪精衛,想由汪過渡,最後促成由蔣委員長出麵來主持和平。
因為有如此紛起的意見在,日本軍部越發覺得等待是比較最聰明的辦法;所以高宗武在日本、在香港、在上海,與已正式組成”梅機關”,負責對華中特務活動的影佐禎昭,雖一直在交涉,卻始終並無確切的答複。
平時穀正鼎奉令第二次作河內之行,送去了汪精衛及隨行人員的護照;汪精衛表示決定赴歐洲。但陳璧君與周佛海、梅思平所作的活動,不知他是真的不知道還是故意”放煙幕”,總之重慶方麵所得的情報,日本內閣五相會議,已決定支持汪精衛組織”新中央”,將由興亞院自掠奪的”鹽餘”款中,按月發出巨額費用,作為活動費用。
於是,汪精衛身蹈危機,隻要走錯一步,便有粉身碎骨之厄——製裁汪精衛的專案小組人員,已經布署停當;如果穀正鼎在3月20日離去以前,汪精衛有履行他的諾言的誠意表現,自然無事。但汪精衛沒有!於是3月21日深夜,河內高郎街的血案發生了。事後傳說:汪精衛的錢都以曾仲鳴的名義,存入法國銀行;被刺以後,他還簽好了提款的支票,方始送醫,以致失血過多而死。當然此事的真相已無可究詰。
東京方麵,在第二天就接到了河內總領事的詳細報告,當天就召開”五相會議”,決定派影佐禎昭將汪精衛轉移至”安全地點”。影佐又推薦了一個助手犬養健;他是犬養毅的兒子,也是高宗武的同學。
於是影佐與犬養租了一艘5500噸的貨船”北光丸”,帶了軍醫、憲兵軍曹等等,都化裝為盲人,上了”北光丸”直駛海防。此外,日本外務省派了一名書記官矢野征記由香港轉河內,作為影佐與河內總領事的聯絡官。但就在”北光丸”自日本出海時,重慶的《大公報》,登出一則消息,說日本政府支持汪精衛的和平運動,已進入實際行動階段。
這個消息是高宗武所泄露的;別人不知道,有個名叫一田的日本人卻知道。一田是一名中佐,由陸軍省派至香港,化裝為賣蚊煙香的商人,專門負責與高宗武聯絡。關於影佐租北光丸赴海防的情形,已由一田告訴了高宗武;其中有一個很特殊的細節,隻有他跟高宗武知道,由這一點,即可以證明消息是由高宗武所泄露的。
高宗武雖不承認,日本方麵已經開始懷疑;及至矢野將赴河內,高宗武勸他不要去;此外,他又托人帶了一封信給犬養健,隻有一句話:不必與汪精衛會談。因此,從影佐到達河內開始,日本便對高宗武器了戒心了。
在河內,影佐一行借住一名盲人家;前麵就是日本領事館。平時外務省已通過同盟通信社的關係,指派他們的”越南特派員”大屋久壽雄,與汪精衛取得聯絡;所以在影佐於4月18日到達河內的第二天,就見到了汪精衛;同行的還有犬養及矢野,由周隆庠擔任翻譯。
汪精衛告訴影佐,兩三天以前,鄰屋的3樓搬來一家人家,形蹤可疑,好像是重慶派來的人;越南當局對他個人雖無惡意,不過對政治活動采取封鎖政策。他如留在河內,很難與上海及香港方麵的”同誌”取得聯絡。
“那麽,”影佐問說:“汪先生的意思想到哪裏?”
“我幾經考慮,認為以上海為宜;此外,則是香港或者廣州。但香港的英國官吏監視極嚴,陳公博、林柏生在那裏無法活動。廣州雖然是中山先生跟我關係最深切的地方,但已為日軍所占領,如果我去廣州,中國人以為我的和平運動,是在日軍保護之下進行的。至於上海,那裏雖為世界最有名的暗殺之地,但畢竟是我們中國的國土,我願意冒險在上海發表我的和平主張,使全國國民諒解我的愛國誠意。”
“到了上海,請問汪先生願意住在什麽地方?”
“未經日軍占領的租界上。”汪精衛答說:“周佛海、梅思平已經到了上海,開始工作了。”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離開越南。”影佐問說:“這件事隻有請汪先生自己跟越南當局談判。”
“當然。”汪精衛答說:“我正在研究談判的方式,總以避免刺激越南當局為主。在我想,越南對於我的留在此地,必然感到煩惱;如果一旦我想要離開,他們斷無不讚成之理。”
“再請問汪先生,預備怎麽樣離開?”影佐自動報告:“敝國政府已準備了一條5000噸的貨船,專供汪先生使用。”
這件事,汪精衛早已知道,他的本意還不想坐日本船,所以立即答說:“謝謝對我的好意,不過我已經租好了一艘法國小船。”
影佐頗感意外,當即提出警告:“重慶對汪先生已下令通緝,航行途中,需要非常小心。這艘船的噸位有多大?”
汪精衛也不知道;回頭問了問周隆庠,方始笑一笑說:“這條法國船是760噸。”影佐更感詫異;犬養和矢野則是相顧驚愕,都不知道該怎麽說了。
“謝謝各位的關心!我也知道坐這樣一條小船,非常危險,不過我戰後第一次到上海,坐了日本的船去,會使人發生很大的誤解。”
“可是,”影佐再一次強調,”安全問題,必須認真考慮。”
其實,汪精衛又豈能不考慮他自己的安全;早已想好辦法,此時才說:“我預備在海防上船以後,一路航行,請你們的船,跟在後麵;萬一發生意外,彼此可以用無線電聯絡。”
影佐還在思索;矢野已開口問說:“這是不是汪先生已經決定了的辦法?”
“是的。我想,這樣有備無患,比較妥當。”
既然如此,關於技術上的問題,應該找事務人員來商量;矢野便說:“請汪先生去休息吧。一切事務上的細節,可否請辦理總務的來商量一下?”
這件事陳璧君的弟弟,在法國學航空的陳昌祖負責;當時便由汪精衛親自將他喚了來,作了介紹,彼此展開細節上的研究,當然,最主要的是,要設想各種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以及因應之道。這是件很麻煩的事,所以談了兩個小時,才大致就緒。
告辭時,汪精衛特來打開一個房間,裏麵沒有人,卻有陳設,最令人觸目的是,床上放著一束用黑絲帶紮住的鮮花。不用說,這就是曾仲鳴舍身護汪之處。
4月20夜間,越南總督府接到巴黎的訓令,同意汪精衛離境;他雇的那條船”哈芬號”,亦已取得離開港口的許可。為了安全起見,”哈芬號”上的中國水手,全部解散,另外雇用安南籍的船員。此外還要準備食物、清水,需要3天至4天的時間。因此,周隆詳與影佐約定,4月25一早開航,中午在離海防5海裏的一個無人島的海麵,與”北光丸”會合前進。
但是,那天中午,”北光丸”由中午到黃昏,無線電不斷發出約定的密碼搜索,始終聯絡不上。影佐大為焦急,要求船長繼續發電;不久收到回電,但非來自”哈芬號”,而是海防海軍司令部的警報;如再發出意義不明的電碼,將派驅逐艦采取行動。”北光丸”無奈,隻好放棄搜索,向東航行。
東麵便是海南島,”北光丸”從海南島南麵穿過這段海域,需要3天半的時間;這3天在影佐的感覺中,比3年還長。到了4月29,是昭和天皇的生日,日本人稱之為”天長節”,一早,船長備酒慶祝。犬養便問:“、哈芬號為何聯絡不上?是不是出事了?”
“是不是出了事,現在還難以判斷;因為這條船的船齡大了,無線電陳舊,性能不佳;距離稍遠,就無法通報。”
“那麽,”犬養建議,”我們是不是可以停下來等一等呢?”
“停下來不是辦法。”船長答說:“以我推斷,哈芬號的噸位太小,每小時隻能走8海裏;這幾天海上的風浪太大,哈芬號極可能采取北麵航線,那就怎麽樣也聯絡不上了。”
船長指點海圖,一看就明白了,”哈芬號”如從海南島以北,雷州半島以南的瓊州灣穿過;由於南麵陸地的屏障,風浪當然要小得多。但是,海南島中部的五指山,擋住了強風,同時也隔絕了電波,這可能是兩船無法聯絡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這一層,犬養的信心大增;瀕於絕望之境的影佐,亦萌生一線希望,中午未到,便與船長集中在無線電室;一過中午,”北光丸”便將越過海南島,到達東經111-的位置;遼闊的海洋中,將無任何障礙阻隔兩船的無線電波。
1分鍾、1分鍾地數著,到了下午3點鍾,一直臉色凝重的報務員,突然出現了驚喜之色:“聯絡到了!”
果然,如船長的判斷,”哈芬號”是取道瓊州灣。當時約定在汕頭附近的碣石灣會合。
於是”北光丸”以全速前進,當夜到達碣石灣;一直等到第二天中午,”哈芬號”才到,將周隆庠與陳昌祖接到”北光丸”,才知道開船就遲了好幾個鍾頭;及至開航,不是濃霧,便是大風,這條小船居然能與”北光丸”會合,真是邀天之幸。
“哈芬號太危險了!性命等於是撿來的。”周隆庠說:“汪先生已經同意改坐北光丸到上海。”
影佐心裏得意,他在想:汪精衛一生三翻四覆,開頭都有他的一套理想;似乎特立獨行,表現了中國讀書人的起節。但他的理想,往往經不起考驗,極容易為環境所支配,現實所屈服,譬如這一次說不坐日本船到上海;其實要堅持亦不難,大可在汕頭暫住,自己另外安排交通工具;可是,他並沒有這麽做。照此看來,隻要汪精衛一上了這條船,就不怕他不就範。
但汪精衛卻自以為還大有可為;在”哈芬號”做了一首七律:“臥聽鍾聲報夜深,海天殘夢渺難尋。舵樓欹仄風仍惡,鐙塔微茫月半陰。良友漸隨千劫盡,神州重見百年沉。淒然不作零丁歎,檢點平生未盡心。”
詩的題目叫《舟夜》。汪精衛向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失意得意不知在大海中度過多少個”舟夜”,所以說”海天殘夢渺難尋。”
“舵樓欹仄”是指重慶和蔣委員長;日軍猖狂便是”風仍惡”。對”舵手”雖無譴責之意,但已肯定了掌舵極難。不過在他認為已發現了一線光明——近衛是他的”鐙塔”;可惜”鐙塔”上的光,不是越來越強,無端跳出來一個平沼,成了浮雲掩月之勢。
“良友”自是指曾仲鳴;”百年沉”是指元朝——統一中國的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於1260年;至1368年元亡,曆時106年。他的意思是,眼前恰如宋之亡於元;一定要亡於日本了!因而用了”重見”的字樣。
這當然是正好經過”零丁洋”的感觸;但他自負比文天祥有辦法,不必作”零丁洋裏歎零丁”之歎。至於”檢點平生”,”未盡”之”心”就是從未真正滿足過領袖欲;這一次大概可以”滿足”了。
平時周佛海早已到達上海,展開活動;羅君強在這年初春,公然跟他一個姓魏的長官要了600元旅費,飛到香港,作了周佛海的主要助手。當時日本方麵跟周佛海聯絡的是西義顯;因為高宗武最初赴日的任務,對蔣委員長有所報告時,都由周佛海經手轉呈,而西義顯對高宗武的情況非常清楚,所以由他跟周佛海聯絡,最適當不過。
4月初,西義顯坦率地告訴周佛海,日本方麵對高宗武已失去信心;以爭取蔣委員長來主持談和的”高宗武路線”,已遭拒絕。問周佛海今後的和平運動,應該如何做法。
在影佐禎昭已上了”北光丸”,專程赴河內去接汪精衛時,西義顯這話無異明白表示,日本已決定扶植汪精衛。事實上這也在周佛海估計之中;今後如何做法,在陳璧君幾次到香港,在九龍鬧區尖沙咀的住宅中,與周佛海、梅思平籌議已熟,此刻是向日方表明態度的時候了。
周佛海說:“采取言論的和平運動,為汪先生的原案;但我以為,隻有言論,尚感不夠。應該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以政府的力量,推行和平工作。”
這就是所謂”周佛海路線”;實際上是”陳璧君路線”。甚至也可能是”汪精衛路線”——汪精衛夫婦對他們的追隨者,唱了一出”雙簧”,汪精衛采取”言論的和平運動”:陳璧君私下表示應該采取”實際行動的和平運動”。而對外則由周佛海作陳璧君的化身,提出”組府”的”周佛海路線”,藉以掩護汪精衛。
周佛海對西義顯的具體說明是如此:“如果日本政府能忠實履行近衛聲明,我們亦可成立強有力的政府。但近衛的這份聲明,分量還嫌不夠;對最重要的撤兵問題,竟避而不談,評價值已大為降低。倘能恢複我們所提原案,並忠誠付之實行,則庶幾中日事變可以解決。現在汪先生既已出麵主持,應飛往東京,直接征詢日本最高當局的意見;如果認為條件不能接受,仍可返回民間的和平運動。如果日軍能保證並尊重我們政治獨立,即應毅然到南京組織政府。這是我個人的意見,準備向汪先生建議,請他接受。”
如果汪精衛肯作東京之行,便有”朝拜”的意義在內;僅在宣傳上便可獲致钜大的利益,所以日本方麵毫不考慮地表示”歡迎”汪精衛到日本訪問,有了這個承諾,周佛海的活動便更積極了。
由於”興亞院”撥來的”關餘”,每月有300萬之多;經費寬裕,易於結客,周佛海拉攏的人很多。但比較重要的,隻有4個,一個是無錫人趙正平,”維新政府”的”教育部長”;他是民初陳英士任滬軍都督時的幕僚。周佛海與他的侄子,地方自治專家趙如珩在日本同學;趙正普通過這層關係,與周佛海接上了線。
第二個是岑春煊的兒子岑德廣;由他的關係,又拉攏了一批清朝末年達官貴人的子弟,如楊士氣的侄子楊毓恂等人。第三個是大夏大學的校長,章太炎的侄女婿傅式說;他是”日本通”之一,浙江溫州人,與梅思平小同鄉。
第四個是富滇銀行上海分行的負責人袁硯公。他跟前麵三個人不同,趙正平是過氣政客;岑德廣是紈絝”遺少”;傅式說雖為大學校長,而在學術界並無多大地位,號召力有限,而袁硯公是龍雲及雲南大老李根源的駐滬代表,他之參加”和平運動”,可能會影響雲南的穩定,因而為軍統判為製裁的對象,而且很快地被執行了。
但在中下層”幹部”方麵,由於自正金銀行提來,整箱簇新聯號的交通銀行10元鈔票的魅力,到設在威海衛路太陽公寓的招兵買馬機構來登記的卻很不少,籌備”組府”的初期,足已夠用。但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粉墨登場的初步條件,雖已具備;而且陳璧君在內,周佛海、梅思平在外,交相”勸駕”;汪精衛卻臨事躊躇,不敢輕發。因為過去在政治上的翻覆,畢竟是在國內;如今卻牽連到外敵!汪精衛不好貨而好名;清夜捫心,不能不想到”身後是非”。
陳璧君心裏雪亮,汪精衛要一個人來壯他的膽,這個人若非顧孟餘,就應該是陳公博。顧孟餘的態度很堅決,早有”割席”之勢;而且陳璧君於汪係人物,唯一所畏憚的也隻是顧孟餘,不敢自討沒趣。因此,集中全力在陳公博身上下工夫。
到了香港,陳璧君去看陳公博,談到組府問題,陳璧君表示汪精衛並無成見,決定召集一次幹部會議,以多數的意見為意見。陳公博便從”黨不可分,國必統一”的原則,談到汪精衛個人的利害,滔滔不絕地舉出不應”組府”的理由。
陳璧君一直不作聲;等他講完,平靜地說一句:“你自己跟汪先生去說。”
陳公博默然。於是陳璧君展開”攻勢”,極力相勸;說隻有陳公博對汪精衛是有說服力,而這分”說服力”隻有在促膝傾談時,才能發揮。
陳公博考慮了好久,終於還是拒絕了。
於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一方麵由汪精衛打了電報;一方麵由陳璧君再度作香港之行,向陳公博提出要求,如果他真的不願參加幹部會議,希望他派一個代表。
這時在香港能夠代表陳公博發言的親信,隻有一個何炳賢。但是,何炳賢不願淌渾水,一口拒絕。
禁不起函電交馳,隻是動之以情,陳公博便又再一次去挽請何炳賢作代表,仍然遭到峻拒。何炳賢的理由是:去也是白去;因為如果能有幾分之一的希望,勸得汪精衛懸崖勒馬,還值得去一趟,無奈汪精衛的至親,如陳春圃等人,已經在放空氣,說汪精衛在離開重慶之前,有一封信留給蔣委員長,中有”今後兄為其易,而弟為其難”的話;所謂”難易”,汪精衛的解釋是,在本位工作上堅持到底,大不了一死殉國,這一點容易做到;將個人的一切拋開,明知豈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比較難了。由此可知,汪精衛已經決定”組府”了;召開”幹部會議”,完全是表麵文章。
此外有人為陳公博進一步指出,陳璧君隻是利用陳公博。因為目前在汪精衛身邊得勢的周佛海與梅思平,都不是汪精衛的基本幹部;梅思平分量不夠,周佛海曆史甚淺,他是西安事變後,汪精衛由歐洲兼程返國時,奉蔣委員長之命到香港迎接,因為談得投機,才逐漸接近,過去並無淵源。既然如此,這個”幹部會議”所作成的決議,汪精衛是可聽可不聽的;換句話說:“組府”不”組府”,完全是汪精衛個人的事。
但如有”陳公博”之字牽涉在內,情形就不同了,即令是代表,即令是反對”組府”,總還有一句話好說:“當時幹部會議”,陳公博也派了代表參加的”。這個藉口可以使人產生一種錯覺:汪精衛的組府是陳公博他們都讚成的。
話雖如此,陳公博終於忍受不住情麵的壓力,苦勸何炳賢為他去了卻一筆”人情債”。又說:不去有”默認”之嫌;去了,提出反對的理由,態度鮮明,是非自有公論。這個說法很有力;何炳賢終於同意,充當以陳公博代表的身分,參加了汪精衛的”幹部會議”。
這時在河內寄居朱培德夫人家的汪精衛大感狼狽,”豔電”剛剛發表,談和的對手已”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表麵看,很可能是日本軍部根本不讚成近衛的”第三次聲明”,因而逼他下台。倘或事實果真如此,適足以證明重慶的一般看法不錯,日本軍閥哪裏有解決中日問題的誠意?近衛聲明不過是他們分化中國領導階層的陰謀而已。
於是汪精衛急於想找由台灣轉道至河內的影佐禎昭;但影佐已經不在河內——因為國內發生政變,影佐趕回東京去了。
這一來,汪精衛不能不重新考慮出處了。不久之前,陳公博由昆明趕到河內,曾力勸汪精衛不要離開河內,不要跟日本人接觸;汪精衛預備承諾一半,暫住河內,現在看來,連這一半的承諾,都已無法維持。他必須立即作一個退步,便由曾仲鳴出麵,分別向德、英、法三國提出入境簽證的申請。
汪精衛如果願到歐洲,正是政府所希望的,外交部早已替他預備了護照;財政部亦替他預備了旅費,但以汪精衛被通緝在案,決無主動向一名通緝犯致送護照、旅費的道理。至少要汪精衛自己有些表示才能從國家最高利益上去考慮網開一麵。因此,當外交部自德駐日大使館獲得汪精衛想到歐洲的情報以後,蔣委員長決定派中央執行委員穀正鼎帶著護照與旅費,到河內去看汪精衛,轉達蔣委員長的意思:對汪不忍棄之不顧,勸他到歐洲去逛一逛,仍舊回來為國家服務。
去了十幾天,一無結果。汪精衛對中央開除他的黨籍這一點,怒不可遏,發了許多牢騷。他說:中央應該先討論他的和平主張。果真大家的意見,都認為應該抗戰到底,他當然也會尊重中央的決議。倘或仍舊獨行其是,才談得到違反紀律。現在的情形,猶如未經審判,遽爾判決,無論如何是不能令人心服的。
同時他對他那一係的”同誌”,深表不滿,說他們不了解他的苦心和主張;不追隨他一起奮鬥,穀正鼎對這一點自然有所辯解,他說汪精衛與日本談和的具體內容,隻有極少數的人知;這極少數的人諱莫如深,大家又何從去了解他的苦心與主張?至於”追隨”也者,隻有不答;因為即使是用”人各有誌,不能相強”這種最緩和的說法,隻會傷感情,此行的任務,根本就沒有希望達成。穀正鼎唯有苦口氣心,極力用珍惜他個人在黨國的曆史與地位這些話去打動他,但汪精衛已懷有極深的成見,對穀正鼎的話,根本就聽不進去。
談到遊歐的話,汪精衛表示不容第三者幹涉。既然中央已經開除他的黨籍,他便有充分的自由,愛到哪裏就到哪裏,不勞他人關心。
當然,穀正鼎也跟曾仲鳴談過好幾次;曾仲鳴很坦率地說:“士為知己者死”。對於汪精衛,他唯有無條件服從。不過語其中隱約透露,這一次的與日本人合作,完全是陳璧君的堅持。而汪精衛之唯其命是從,是大家早就知道的;穀正鼎唯有歎口氣,黯然而歸。
平時政府已有情報,汪精衛尚未死心,要等到日本方麵澄清態度。但繼近衛組閣的平沼騏一郎,是有名的國粹主義者,一向傾向德國;他上台的主要工作,便是解決日德意軍事同盟的問題。對於”日華事變”以及”近衛聲明”,並不太熱心;一切聽任軍部處理。
軍部的陰謀,在汪精衛脫出重慶,發表豔電,便已初步成功。一看汪精衛自陷絕地,上了圈套,正想冷他一冷,以便易於控製;恰好有近衛內閣總辭這個政變,正好借以為藉口,將汪精衛幹擱起來。這一擱,搞得汪精衛上不巴天,下不著地,進退失據,痛苦萬分。除了緊催影佐禎昭,要求日本政府采取明確積極的措施以外,別無他法。
影佐聽命於軍部,當然不可能有什麽個人的主張;隻勸汪精衛稍安毋躁。這樣度日如年地過了個把月,汪精衛決定派高宗武到日本去作嚴重的交涉。
所謂”嚴重的交涉”,就是要從日本人那裏得到一個確實的答複,日、汪合作謀求和平,到底采取什麽方式?
事實上,日本方麵,亦有同樣的疑問。因為汪精衛的話很漂亮,他跟影佐禎昭說:他不離開重慶,無法發表公然主張和平的”豔電”。至於”和平運動計劃,是準備以國民黨員為中心,組織一個和平團體,用言論來指摘重慶抗日理論的錯誤;宣揚和平是救中國、救東亞的唯一方法。逐步地擴大和平陣營。企圖使重慶轉變方向。”他這些論調,是否是由衷之言?不得而知。不過汪係的兩大將,顧孟餘與陳公博,都在香港,陳公博以醇酒婦人寄托內心的苦悶;顧孟餘自始不聞不問,但據說暗中堅決反對汪精衛的言論,在香港、重慶還有這樣一個傳聞:豔電是林柏生與梅思平擅自發表的。顧孟餘將林柏生找了去,嚴詞詰質;說到激動之處,出手打了他一個嘴巴。照此看來,汪精衛即會想有進一步的行動,亦必然有所顧忌。
可是,陳璧君的行蹤卻很可疑,頻頻於河內香港之間,表麵上仿佛是為了來向陳公博勸駕;骨子裏跟周佛海、梅思平接觸頻繁,而林、梅二人都是熱衷於實際行動的。
介乎行動與非行動之間的高宗武,態度亦很微妙;最初他隻是同意影佐禎昭的一個與板垣完全相反的看法,汪精衛的”和平運動”應該避免演變為”反蔣行動”;到後來慢慢有跡象發現,”高宗武路線”的中心不是汪精衛,想由汪過渡,最後促成由蔣委員長出麵來主持和平。
因為有如此紛起的意見在,日本軍部越發覺得等待是比較最聰明的辦法;所以高宗武在日本、在香港、在上海,與已正式組成”梅機關”,負責對華中特務活動的影佐禎昭,雖一直在交涉,卻始終並無確切的答複。
平時穀正鼎奉令第二次作河內之行,送去了汪精衛及隨行人員的護照;汪精衛表示決定赴歐洲。但陳璧君與周佛海、梅思平所作的活動,不知他是真的不知道還是故意”放煙幕”,總之重慶方麵所得的情報,日本內閣五相會議,已決定支持汪精衛組織”新中央”,將由興亞院自掠奪的”鹽餘”款中,按月發出巨額費用,作為活動費用。
於是,汪精衛身蹈危機,隻要走錯一步,便有粉身碎骨之厄——製裁汪精衛的專案小組人員,已經布署停當;如果穀正鼎在3月20日離去以前,汪精衛有履行他的諾言的誠意表現,自然無事。但汪精衛沒有!於是3月21日深夜,河內高郎街的血案發生了。事後傳說:汪精衛的錢都以曾仲鳴的名義,存入法國銀行;被刺以後,他還簽好了提款的支票,方始送醫,以致失血過多而死。當然此事的真相已無可究詰。
東京方麵,在第二天就接到了河內總領事的詳細報告,當天就召開”五相會議”,決定派影佐禎昭將汪精衛轉移至”安全地點”。影佐又推薦了一個助手犬養健;他是犬養毅的兒子,也是高宗武的同學。
於是影佐與犬養租了一艘5500噸的貨船”北光丸”,帶了軍醫、憲兵軍曹等等,都化裝為盲人,上了”北光丸”直駛海防。此外,日本外務省派了一名書記官矢野征記由香港轉河內,作為影佐與河內總領事的聯絡官。但就在”北光丸”自日本出海時,重慶的《大公報》,登出一則消息,說日本政府支持汪精衛的和平運動,已進入實際行動階段。
這個消息是高宗武所泄露的;別人不知道,有個名叫一田的日本人卻知道。一田是一名中佐,由陸軍省派至香港,化裝為賣蚊煙香的商人,專門負責與高宗武聯絡。關於影佐租北光丸赴海防的情形,已由一田告訴了高宗武;其中有一個很特殊的細節,隻有他跟高宗武知道,由這一點,即可以證明消息是由高宗武所泄露的。
高宗武雖不承認,日本方麵已經開始懷疑;及至矢野將赴河內,高宗武勸他不要去;此外,他又托人帶了一封信給犬養健,隻有一句話:不必與汪精衛會談。因此,從影佐到達河內開始,日本便對高宗武器了戒心了。
在河內,影佐一行借住一名盲人家;前麵就是日本領事館。平時外務省已通過同盟通信社的關係,指派他們的”越南特派員”大屋久壽雄,與汪精衛取得聯絡;所以在影佐於4月18日到達河內的第二天,就見到了汪精衛;同行的還有犬養及矢野,由周隆庠擔任翻譯。
汪精衛告訴影佐,兩三天以前,鄰屋的3樓搬來一家人家,形蹤可疑,好像是重慶派來的人;越南當局對他個人雖無惡意,不過對政治活動采取封鎖政策。他如留在河內,很難與上海及香港方麵的”同誌”取得聯絡。
“那麽,”影佐問說:“汪先生的意思想到哪裏?”
“我幾經考慮,認為以上海為宜;此外,則是香港或者廣州。但香港的英國官吏監視極嚴,陳公博、林柏生在那裏無法活動。廣州雖然是中山先生跟我關係最深切的地方,但已為日軍所占領,如果我去廣州,中國人以為我的和平運動,是在日軍保護之下進行的。至於上海,那裏雖為世界最有名的暗殺之地,但畢竟是我們中國的國土,我願意冒險在上海發表我的和平主張,使全國國民諒解我的愛國誠意。”
“到了上海,請問汪先生願意住在什麽地方?”
“未經日軍占領的租界上。”汪精衛答說:“周佛海、梅思平已經到了上海,開始工作了。”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離開越南。”影佐問說:“這件事隻有請汪先生自己跟越南當局談判。”
“當然。”汪精衛答說:“我正在研究談判的方式,總以避免刺激越南當局為主。在我想,越南對於我的留在此地,必然感到煩惱;如果一旦我想要離開,他們斷無不讚成之理。”
“再請問汪先生,預備怎麽樣離開?”影佐自動報告:“敝國政府已準備了一條5000噸的貨船,專供汪先生使用。”
這件事,汪精衛早已知道,他的本意還不想坐日本船,所以立即答說:“謝謝對我的好意,不過我已經租好了一艘法國小船。”
影佐頗感意外,當即提出警告:“重慶對汪先生已下令通緝,航行途中,需要非常小心。這艘船的噸位有多大?”
汪精衛也不知道;回頭問了問周隆庠,方始笑一笑說:“這條法國船是760噸。”影佐更感詫異;犬養和矢野則是相顧驚愕,都不知道該怎麽說了。
“謝謝各位的關心!我也知道坐這樣一條小船,非常危險,不過我戰後第一次到上海,坐了日本的船去,會使人發生很大的誤解。”
“可是,”影佐再一次強調,”安全問題,必須認真考慮。”
其實,汪精衛又豈能不考慮他自己的安全;早已想好辦法,此時才說:“我預備在海防上船以後,一路航行,請你們的船,跟在後麵;萬一發生意外,彼此可以用無線電聯絡。”
影佐還在思索;矢野已開口問說:“這是不是汪先生已經決定了的辦法?”
“是的。我想,這樣有備無患,比較妥當。”
既然如此,關於技術上的問題,應該找事務人員來商量;矢野便說:“請汪先生去休息吧。一切事務上的細節,可否請辦理總務的來商量一下?”
這件事陳璧君的弟弟,在法國學航空的陳昌祖負責;當時便由汪精衛親自將他喚了來,作了介紹,彼此展開細節上的研究,當然,最主要的是,要設想各種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以及因應之道。這是件很麻煩的事,所以談了兩個小時,才大致就緒。
告辭時,汪精衛特來打開一個房間,裏麵沒有人,卻有陳設,最令人觸目的是,床上放著一束用黑絲帶紮住的鮮花。不用說,這就是曾仲鳴舍身護汪之處。
4月20夜間,越南總督府接到巴黎的訓令,同意汪精衛離境;他雇的那條船”哈芬號”,亦已取得離開港口的許可。為了安全起見,”哈芬號”上的中國水手,全部解散,另外雇用安南籍的船員。此外還要準備食物、清水,需要3天至4天的時間。因此,周隆詳與影佐約定,4月25一早開航,中午在離海防5海裏的一個無人島的海麵,與”北光丸”會合前進。
但是,那天中午,”北光丸”由中午到黃昏,無線電不斷發出約定的密碼搜索,始終聯絡不上。影佐大為焦急,要求船長繼續發電;不久收到回電,但非來自”哈芬號”,而是海防海軍司令部的警報;如再發出意義不明的電碼,將派驅逐艦采取行動。”北光丸”無奈,隻好放棄搜索,向東航行。
東麵便是海南島,”北光丸”從海南島南麵穿過這段海域,需要3天半的時間;這3天在影佐的感覺中,比3年還長。到了4月29,是昭和天皇的生日,日本人稱之為”天長節”,一早,船長備酒慶祝。犬養便問:“、哈芬號為何聯絡不上?是不是出事了?”
“是不是出了事,現在還難以判斷;因為這條船的船齡大了,無線電陳舊,性能不佳;距離稍遠,就無法通報。”
“那麽,”犬養建議,”我們是不是可以停下來等一等呢?”
“停下來不是辦法。”船長答說:“以我推斷,哈芬號的噸位太小,每小時隻能走8海裏;這幾天海上的風浪太大,哈芬號極可能采取北麵航線,那就怎麽樣也聯絡不上了。”
船長指點海圖,一看就明白了,”哈芬號”如從海南島以北,雷州半島以南的瓊州灣穿過;由於南麵陸地的屏障,風浪當然要小得多。但是,海南島中部的五指山,擋住了強風,同時也隔絕了電波,這可能是兩船無法聯絡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這一層,犬養的信心大增;瀕於絕望之境的影佐,亦萌生一線希望,中午未到,便與船長集中在無線電室;一過中午,”北光丸”便將越過海南島,到達東經111-的位置;遼闊的海洋中,將無任何障礙阻隔兩船的無線電波。
1分鍾、1分鍾地數著,到了下午3點鍾,一直臉色凝重的報務員,突然出現了驚喜之色:“聯絡到了!”
果然,如船長的判斷,”哈芬號”是取道瓊州灣。當時約定在汕頭附近的碣石灣會合。
於是”北光丸”以全速前進,當夜到達碣石灣;一直等到第二天中午,”哈芬號”才到,將周隆庠與陳昌祖接到”北光丸”,才知道開船就遲了好幾個鍾頭;及至開航,不是濃霧,便是大風,這條小船居然能與”北光丸”會合,真是邀天之幸。
“哈芬號太危險了!性命等於是撿來的。”周隆庠說:“汪先生已經同意改坐北光丸到上海。”
影佐心裏得意,他在想:汪精衛一生三翻四覆,開頭都有他的一套理想;似乎特立獨行,表現了中國讀書人的起節。但他的理想,往往經不起考驗,極容易為環境所支配,現實所屈服,譬如這一次說不坐日本船到上海;其實要堅持亦不難,大可在汕頭暫住,自己另外安排交通工具;可是,他並沒有這麽做。照此看來,隻要汪精衛一上了這條船,就不怕他不就範。
但汪精衛卻自以為還大有可為;在”哈芬號”做了一首七律:“臥聽鍾聲報夜深,海天殘夢渺難尋。舵樓欹仄風仍惡,鐙塔微茫月半陰。良友漸隨千劫盡,神州重見百年沉。淒然不作零丁歎,檢點平生未盡心。”
詩的題目叫《舟夜》。汪精衛向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失意得意不知在大海中度過多少個”舟夜”,所以說”海天殘夢渺難尋。”
“舵樓欹仄”是指重慶和蔣委員長;日軍猖狂便是”風仍惡”。對”舵手”雖無譴責之意,但已肯定了掌舵極難。不過在他認為已發現了一線光明——近衛是他的”鐙塔”;可惜”鐙塔”上的光,不是越來越強,無端跳出來一個平沼,成了浮雲掩月之勢。
“良友”自是指曾仲鳴;”百年沉”是指元朝——統一中國的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於1260年;至1368年元亡,曆時106年。他的意思是,眼前恰如宋之亡於元;一定要亡於日本了!因而用了”重見”的字樣。
這當然是正好經過”零丁洋”的感觸;但他自負比文天祥有辦法,不必作”零丁洋裏歎零丁”之歎。至於”檢點平生”,”未盡”之”心”就是從未真正滿足過領袖欲;這一次大概可以”滿足”了。
平時周佛海早已到達上海,展開活動;羅君強在這年初春,公然跟他一個姓魏的長官要了600元旅費,飛到香港,作了周佛海的主要助手。當時日本方麵跟周佛海聯絡的是西義顯;因為高宗武最初赴日的任務,對蔣委員長有所報告時,都由周佛海經手轉呈,而西義顯對高宗武的情況非常清楚,所以由他跟周佛海聯絡,最適當不過。
4月初,西義顯坦率地告訴周佛海,日本方麵對高宗武已失去信心;以爭取蔣委員長來主持談和的”高宗武路線”,已遭拒絕。問周佛海今後的和平運動,應該如何做法。
在影佐禎昭已上了”北光丸”,專程赴河內去接汪精衛時,西義顯這話無異明白表示,日本已決定扶植汪精衛。事實上這也在周佛海估計之中;今後如何做法,在陳璧君幾次到香港,在九龍鬧區尖沙咀的住宅中,與周佛海、梅思平籌議已熟,此刻是向日方表明態度的時候了。
周佛海說:“采取言論的和平運動,為汪先生的原案;但我以為,隻有言論,尚感不夠。應該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以政府的力量,推行和平工作。”
這就是所謂”周佛海路線”;實際上是”陳璧君路線”。甚至也可能是”汪精衛路線”——汪精衛夫婦對他們的追隨者,唱了一出”雙簧”,汪精衛采取”言論的和平運動”:陳璧君私下表示應該采取”實際行動的和平運動”。而對外則由周佛海作陳璧君的化身,提出”組府”的”周佛海路線”,藉以掩護汪精衛。
周佛海對西義顯的具體說明是如此:“如果日本政府能忠實履行近衛聲明,我們亦可成立強有力的政府。但近衛的這份聲明,分量還嫌不夠;對最重要的撤兵問題,竟避而不談,評價值已大為降低。倘能恢複我們所提原案,並忠誠付之實行,則庶幾中日事變可以解決。現在汪先生既已出麵主持,應飛往東京,直接征詢日本最高當局的意見;如果認為條件不能接受,仍可返回民間的和平運動。如果日軍能保證並尊重我們政治獨立,即應毅然到南京組織政府。這是我個人的意見,準備向汪先生建議,請他接受。”
如果汪精衛肯作東京之行,便有”朝拜”的意義在內;僅在宣傳上便可獲致钜大的利益,所以日本方麵毫不考慮地表示”歡迎”汪精衛到日本訪問,有了這個承諾,周佛海的活動便更積極了。
由於”興亞院”撥來的”關餘”,每月有300萬之多;經費寬裕,易於結客,周佛海拉攏的人很多。但比較重要的,隻有4個,一個是無錫人趙正平,”維新政府”的”教育部長”;他是民初陳英士任滬軍都督時的幕僚。周佛海與他的侄子,地方自治專家趙如珩在日本同學;趙正普通過這層關係,與周佛海接上了線。
第二個是岑春煊的兒子岑德廣;由他的關係,又拉攏了一批清朝末年達官貴人的子弟,如楊士氣的侄子楊毓恂等人。第三個是大夏大學的校長,章太炎的侄女婿傅式說;他是”日本通”之一,浙江溫州人,與梅思平小同鄉。
第四個是富滇銀行上海分行的負責人袁硯公。他跟前麵三個人不同,趙正平是過氣政客;岑德廣是紈絝”遺少”;傅式說雖為大學校長,而在學術界並無多大地位,號召力有限,而袁硯公是龍雲及雲南大老李根源的駐滬代表,他之參加”和平運動”,可能會影響雲南的穩定,因而為軍統判為製裁的對象,而且很快地被執行了。
但在中下層”幹部”方麵,由於自正金銀行提來,整箱簇新聯號的交通銀行10元鈔票的魅力,到設在威海衛路太陽公寓的招兵買馬機構來登記的卻很不少,籌備”組府”的初期,足已夠用。但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粉墨登場的初步條件,雖已具備;而且陳璧君在內,周佛海、梅思平在外,交相”勸駕”;汪精衛卻臨事躊躇,不敢輕發。因為過去在政治上的翻覆,畢竟是在國內;如今卻牽連到外敵!汪精衛不好貨而好名;清夜捫心,不能不想到”身後是非”。
陳璧君心裏雪亮,汪精衛要一個人來壯他的膽,這個人若非顧孟餘,就應該是陳公博。顧孟餘的態度很堅決,早有”割席”之勢;而且陳璧君於汪係人物,唯一所畏憚的也隻是顧孟餘,不敢自討沒趣。因此,集中全力在陳公博身上下工夫。
到了香港,陳璧君去看陳公博,談到組府問題,陳璧君表示汪精衛並無成見,決定召集一次幹部會議,以多數的意見為意見。陳公博便從”黨不可分,國必統一”的原則,談到汪精衛個人的利害,滔滔不絕地舉出不應”組府”的理由。
陳璧君一直不作聲;等他講完,平靜地說一句:“你自己跟汪先生去說。”
陳公博默然。於是陳璧君展開”攻勢”,極力相勸;說隻有陳公博對汪精衛是有說服力,而這分”說服力”隻有在促膝傾談時,才能發揮。
陳公博考慮了好久,終於還是拒絕了。
於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一方麵由汪精衛打了電報;一方麵由陳璧君再度作香港之行,向陳公博提出要求,如果他真的不願參加幹部會議,希望他派一個代表。
這時在香港能夠代表陳公博發言的親信,隻有一個何炳賢。但是,何炳賢不願淌渾水,一口拒絕。
禁不起函電交馳,隻是動之以情,陳公博便又再一次去挽請何炳賢作代表,仍然遭到峻拒。何炳賢的理由是:去也是白去;因為如果能有幾分之一的希望,勸得汪精衛懸崖勒馬,還值得去一趟,無奈汪精衛的至親,如陳春圃等人,已經在放空氣,說汪精衛在離開重慶之前,有一封信留給蔣委員長,中有”今後兄為其易,而弟為其難”的話;所謂”難易”,汪精衛的解釋是,在本位工作上堅持到底,大不了一死殉國,這一點容易做到;將個人的一切拋開,明知豈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比較難了。由此可知,汪精衛已經決定”組府”了;召開”幹部會議”,完全是表麵文章。
此外有人為陳公博進一步指出,陳璧君隻是利用陳公博。因為目前在汪精衛身邊得勢的周佛海與梅思平,都不是汪精衛的基本幹部;梅思平分量不夠,周佛海曆史甚淺,他是西安事變後,汪精衛由歐洲兼程返國時,奉蔣委員長之命到香港迎接,因為談得投機,才逐漸接近,過去並無淵源。既然如此,這個”幹部會議”所作成的決議,汪精衛是可聽可不聽的;換句話說:“組府”不”組府”,完全是汪精衛個人的事。
但如有”陳公博”之字牽涉在內,情形就不同了,即令是代表,即令是反對”組府”,總還有一句話好說:“當時幹部會議”,陳公博也派了代表參加的”。這個藉口可以使人產生一種錯覺:汪精衛的組府是陳公博他們都讚成的。
話雖如此,陳公博終於忍受不住情麵的壓力,苦勸何炳賢為他去了卻一筆”人情債”。又說:不去有”默認”之嫌;去了,提出反對的理由,態度鮮明,是非自有公論。這個說法很有力;何炳賢終於同意,充當以陳公博代表的身分,參加了汪精衛的”幹部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