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引之是江蘇高郵人,他的父親叫王念孫,與段玉裁同為戴震的門生,以古音求古義,為當代訓詁權威;王引之家學淵源,著述甚富,一看這個怪字便說:“是‘覓’字。這句詩是‘誰將奇句覓’。”
“請問有沒有出處?”
“有。出在《龍龕手鑒》上。”
李裕堂與向知縣,連這部書的書名都未曾聽過。原來這部書是遼金時的一個法名行均的高僧所撰,專談古今偏旁部首不同的寫法,“覓”字上麵一“爪”,擺在“見”字之左之右,均無不可。
王引之將那首詩看完,點點頭說:“這一卷一定是龔定庵。剛才我就在想,會看《龍龕手鑒》這種於世務無多大用處的僻書的,大概是他;看這首詩,決之無疑。”接著提筆在詩上密密加圈,批了“瑰偉冠場”四字。
如果不是寫了那個怪字,龔定庵便可能是解元;但第四名仍在“五經魁”之內,看過他的闈墨的人,都說他會“聯捷”,哪知嘉慶廿四年恩科,廿五年正科,連年落第。龔暗齋便匯了一筆銀子到京,命龔定庵捐了個內閣中書;因為這個官職如為舉人出身,照例可報考軍機章京,是一條終南捷徑。
第二年便是道光元年,夏天考軍機章京,龔定庵亦報了名。事先有人跟他說,軍機大臣領班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最好吹毛求疵,千萬別寫怪字。龔定庵一笑置之,寫怪字如故,果然被“刷”了下來。
龔定庵大為憤慨,考軍機章京不是考書手;至於世俗之所謂奇字、怪字,無一沒有出典,身居黃扉的大學士不學,怨得了誰?此外由考試到揭曉,還有目睹耳聞的弊端及不合理之處,使得他胸中的那股突兀不平之氣,一發不可抑止,必欲一吐為快。
於是他破戒作詩了。龔定庵當時頗有誌用世,為了讀經世致用之書,特意“戒詩”;這時破戒所作是十五首《遊仙詞》。自晚唐以來,詩中有這樣一種體裁,托名仙女的故事,仙家的景物,暗寓時事,仙凡之間,不必盡同,隻要扯得上一點關係,便可用來比擬。這裏的仙境,自然是指軍機處,一遊即歸,未得之駐,所以祖為“小遊仙”。第一首是:
曆劫月砂道未成,天風鸞鶴怨三生;
是誰指與遊仙路?抄過蓬萊隔岸行。
第一句是說科場不利;第二句說家人怨詬;三四兩句說有人指點,考上軍機章京,亦是登仙之異途。用“是誰”二字,有自怨誤聽人言之意在內。第二首是:
九關虎豹不識訶,香案偏頭院落多;
賴是小時清夢到,紅牆西去即銀河。
考試軍機章京在武英殿後的方略館。這首詩是說,入宮至方略館赴考時,各處侍衛雖不攔阻,但千門萬戶,院落甚多,不易尋覓。幸而從小隨他父親到過——龔暗齋曾做軍機章京,值宿時得攜仆從至方略館,龔定庵可扮作小跟班,一瞻九重,此時依稀還能記得去路。
第三首以下便迷離愉悅,不甚可曉了,但第十一首相當清楚:
諦睹真誥久徘徊,仙楮同功一繭裁;
姊妹勸書塵世字,莫倉頡不仙才。
很顯然地,龔定庵把主試的大臣看成“仙才”了;殊不知此輩隻識塵世之字。想到李義山“自有仙才自不知”的詩句,龔定庵隻好自歎“自知仙才”,更為不幸。
“抄過蓬萊隔岸行”,自然不想再試了,但卻仍是“曆劫丹砂道未成”,道光二年壬午“今上”登極恩科,三年癸未正科,兩試不售;而詩卻作得不少,自作小遊仙詞至丁憂,所作的詩編為一卷,題名《破戒草》。
這三四年之中,龔定庵的心情,非常苦悶,他有滿懷的雄心壯誌,亦有一肚皮的奇謀遠略,更有巴不得眼見國泰民安、升平盛世的一腔熱情,因此初任內閣中書,派充國史館重修《大清一統誌》的校對官,眼看高居上位者,凡事敷衍,有名無實,忍不住“上書各中堂、各大人、各先生”,本乎自古“有僚屬言於長官之言”,痛陳西北兩塞外部落,世係風俗形勢,源流合分,提出《一統誌》中關於此部分的缺失十八條,建議應如何修訂。自忖此書一上,“中堂”一定會召見垂詢,哪知過了幾天,原件退還,還帶來兩句話:“曹中堂說:什麽‘布魯特安集延痕都斯坦’?嘰哩咕嚕看不懂。”
龔定庵氣得發誓,從今隻做“仗馬”——大朝儀中作為儀仗之用的馬匹,食五品料,但必須不開口;朝會中昂首一嘶,立即剔出,五品料也吃不成了。
哪知道不多久,又忍不住要長嘶了。他自己很坦白地說,看到不合理之事,在大庭廣眾之中,不以為有什麽不對,而“夢覺獨居,胸弗謂是”;入東華門坐在直廬中,昏然而安,亦不覺得有何不對,但一出東華門,“神明湛然,胸弗謂是”。同事都笑他“有痼疾”,他亦不辯,但他知道他是對的。平時將種種“胸弗謂是”的事記下來,小者五十餘條,大者六事。如今上書大學士,自然是言其大。
他所建議的六大事是:第一、中堂宜到內閣看題本;第二、變軍機處為內閣的分支,而非附庸;第三、內閣侍讀之權不宜太重;第四、漢侍讀宜多增一員;第五、內閣中書與翰林同為清班,應加尊重;最後一條是論掛朝珠的體製。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無一條為“中堂大人”所采納。
這使得他很不平。官場出現一種麻木不仁的風氣是他最不能忍受的;讀書人不重是非,以姑息怕事為明哲保身,在他更認為是無恥。因而便不免想起意氣飛揚的乾隆朝士,隻要能言、敢言,言之有物,自然會讓人看重。哪怕再不得意如汪容甫,盡管他的行徑為有些人所厭惡,但畢竟還是尊重忌憚的居多;而且即使是厭惡,也是一種重視,比起嘉道之際不痛不癢,假仁假義,笑罵由他的那種教人萬般無奈的士習,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因此他寫了一首詩,題名“寥落”:
寥落吾徒可奈何,青山青史兩蹉跎,
乾隆朝士不相識,無故飛揚入夢多。
如果不能像乾隆朝士那樣意興飛揚,龔定庵情願買山歸隱;他曾托名“送南歸者”,寫了這樣一首詩:
布衣三十上書回,揮手東華事可哀。
且買青山且酣臥,料無富貴逼人來。
“請問有沒有出處?”
“有。出在《龍龕手鑒》上。”
李裕堂與向知縣,連這部書的書名都未曾聽過。原來這部書是遼金時的一個法名行均的高僧所撰,專談古今偏旁部首不同的寫法,“覓”字上麵一“爪”,擺在“見”字之左之右,均無不可。
王引之將那首詩看完,點點頭說:“這一卷一定是龔定庵。剛才我就在想,會看《龍龕手鑒》這種於世務無多大用處的僻書的,大概是他;看這首詩,決之無疑。”接著提筆在詩上密密加圈,批了“瑰偉冠場”四字。
如果不是寫了那個怪字,龔定庵便可能是解元;但第四名仍在“五經魁”之內,看過他的闈墨的人,都說他會“聯捷”,哪知嘉慶廿四年恩科,廿五年正科,連年落第。龔暗齋便匯了一筆銀子到京,命龔定庵捐了個內閣中書;因為這個官職如為舉人出身,照例可報考軍機章京,是一條終南捷徑。
第二年便是道光元年,夏天考軍機章京,龔定庵亦報了名。事先有人跟他說,軍機大臣領班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最好吹毛求疵,千萬別寫怪字。龔定庵一笑置之,寫怪字如故,果然被“刷”了下來。
龔定庵大為憤慨,考軍機章京不是考書手;至於世俗之所謂奇字、怪字,無一沒有出典,身居黃扉的大學士不學,怨得了誰?此外由考試到揭曉,還有目睹耳聞的弊端及不合理之處,使得他胸中的那股突兀不平之氣,一發不可抑止,必欲一吐為快。
於是他破戒作詩了。龔定庵當時頗有誌用世,為了讀經世致用之書,特意“戒詩”;這時破戒所作是十五首《遊仙詞》。自晚唐以來,詩中有這樣一種體裁,托名仙女的故事,仙家的景物,暗寓時事,仙凡之間,不必盡同,隻要扯得上一點關係,便可用來比擬。這裏的仙境,自然是指軍機處,一遊即歸,未得之駐,所以祖為“小遊仙”。第一首是:
曆劫月砂道未成,天風鸞鶴怨三生;
是誰指與遊仙路?抄過蓬萊隔岸行。
第一句是說科場不利;第二句說家人怨詬;三四兩句說有人指點,考上軍機章京,亦是登仙之異途。用“是誰”二字,有自怨誤聽人言之意在內。第二首是:
九關虎豹不識訶,香案偏頭院落多;
賴是小時清夢到,紅牆西去即銀河。
考試軍機章京在武英殿後的方略館。這首詩是說,入宮至方略館赴考時,各處侍衛雖不攔阻,但千門萬戶,院落甚多,不易尋覓。幸而從小隨他父親到過——龔暗齋曾做軍機章京,值宿時得攜仆從至方略館,龔定庵可扮作小跟班,一瞻九重,此時依稀還能記得去路。
第三首以下便迷離愉悅,不甚可曉了,但第十一首相當清楚:
諦睹真誥久徘徊,仙楮同功一繭裁;
姊妹勸書塵世字,莫倉頡不仙才。
很顯然地,龔定庵把主試的大臣看成“仙才”了;殊不知此輩隻識塵世之字。想到李義山“自有仙才自不知”的詩句,龔定庵隻好自歎“自知仙才”,更為不幸。
“抄過蓬萊隔岸行”,自然不想再試了,但卻仍是“曆劫丹砂道未成”,道光二年壬午“今上”登極恩科,三年癸未正科,兩試不售;而詩卻作得不少,自作小遊仙詞至丁憂,所作的詩編為一卷,題名《破戒草》。
這三四年之中,龔定庵的心情,非常苦悶,他有滿懷的雄心壯誌,亦有一肚皮的奇謀遠略,更有巴不得眼見國泰民安、升平盛世的一腔熱情,因此初任內閣中書,派充國史館重修《大清一統誌》的校對官,眼看高居上位者,凡事敷衍,有名無實,忍不住“上書各中堂、各大人、各先生”,本乎自古“有僚屬言於長官之言”,痛陳西北兩塞外部落,世係風俗形勢,源流合分,提出《一統誌》中關於此部分的缺失十八條,建議應如何修訂。自忖此書一上,“中堂”一定會召見垂詢,哪知過了幾天,原件退還,還帶來兩句話:“曹中堂說:什麽‘布魯特安集延痕都斯坦’?嘰哩咕嚕看不懂。”
龔定庵氣得發誓,從今隻做“仗馬”——大朝儀中作為儀仗之用的馬匹,食五品料,但必須不開口;朝會中昂首一嘶,立即剔出,五品料也吃不成了。
哪知道不多久,又忍不住要長嘶了。他自己很坦白地說,看到不合理之事,在大庭廣眾之中,不以為有什麽不對,而“夢覺獨居,胸弗謂是”;入東華門坐在直廬中,昏然而安,亦不覺得有何不對,但一出東華門,“神明湛然,胸弗謂是”。同事都笑他“有痼疾”,他亦不辯,但他知道他是對的。平時將種種“胸弗謂是”的事記下來,小者五十餘條,大者六事。如今上書大學士,自然是言其大。
他所建議的六大事是:第一、中堂宜到內閣看題本;第二、變軍機處為內閣的分支,而非附庸;第三、內閣侍讀之權不宜太重;第四、漢侍讀宜多增一員;第五、內閣中書與翰林同為清班,應加尊重;最後一條是論掛朝珠的體製。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無一條為“中堂大人”所采納。
這使得他很不平。官場出現一種麻木不仁的風氣是他最不能忍受的;讀書人不重是非,以姑息怕事為明哲保身,在他更認為是無恥。因而便不免想起意氣飛揚的乾隆朝士,隻要能言、敢言,言之有物,自然會讓人看重。哪怕再不得意如汪容甫,盡管他的行徑為有些人所厭惡,但畢竟還是尊重忌憚的居多;而且即使是厭惡,也是一種重視,比起嘉道之際不痛不癢,假仁假義,笑罵由他的那種教人萬般無奈的士習,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因此他寫了一首詩,題名“寥落”:
寥落吾徒可奈何,青山青史兩蹉跎,
乾隆朝士不相識,無故飛揚入夢多。
如果不能像乾隆朝士那樣意興飛揚,龔定庵情願買山歸隱;他曾托名“送南歸者”,寫了這樣一首詩:
布衣三十上書回,揮手東華事可哀。
且買青山且酣臥,料無富貴逼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