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嘉慶二十五年庚辰。龔定庵會試不第,捐了內閣中書,在京當差。秋天請假南歸,為的是段玉裁的《經韻樓集》十二卷,已經開雕,需要他去襄助校對的工作。在蘇州住了一個多月,深秋回杭州,而就在啟程的前一天,在十裏山塘邂逅了二十歲的燕紅。
這天是他的朋友顧千裏,為他在山塘妓家餞行,酒闌燈,正待賦歸時,忽然聽得笛聲自冷雨中飄來;離思滿懷的龔定庵,覺得嗚嗚咽咽,格外淒清,便即問道:“深宵寒笛誰家院?”
“‘寒笛’二字甚新。”顧千裏笑道,“可有循聲往訪的興致?”
“三少省省吧!”顧千裏的相好素秋接口,“燕紅的脾氣那麽強,龔大少去了一定惹一肚子的氣,何必?”
原來這燕紅是山西人,半年前來到山塘,以詩妓為標榜,崖岸自高,落落寡合;腦滿腸肥,胸無點墨的豪客,哪怕脫手千金,亦不屑一顧,即便騷人墨客,詩文不能讓她佩服的,亦是冷顏相對。幾個月來,在她妝閣申請過客,而罰誓“永遠不再來”的大有人在。
聽顧千裏講完,龔定庵大為驚異,不道風塵之中,亦有此不合時宜之人。不過,他走南走北,閱曆甚深,有“妝點山林大架子”的名士,就有矯揉造作、純盜虛聲的名妓;這燕紅是不是這類人物,先要打聽打聽。
“她的詩怎麽樣?”
“還不錯。”顧千裏答說,“早個幾十年,應該列入隨園門牆。”
“有捉刀的人沒有?”
“沒有,沒有。我當麵看她作過詩。”
“這笛子吹得不錯,想來是好音樂的?”
“不錯,她倒是多才多藝,也會吹簫,也會彈箏。”顧千裏說,“也怨不得她架子大。”
聽這一說,龔定庵便決意要訪一訪燕紅;不過,“藝是如此,”他問:“色又如何?”
顧千裏想了一下,以兩字為答:“冷豔。”
龔定庵便急於要見識了,他說:“常說風塵中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不道山塘墮溷,可與鄧尉之花等量齊觀。走,走,這回是我作東。”
一行四眾,敲開燕紅的妝閣,來應門的是個五十多歲的老嫗;她就是燕紅的生母,自然認識顧千裏。大概是車馬久稀,所以看深夜有客見訪,頗有驚喜之色,叫出人來將燈燭都點了起來;連閣外回廊的羊角風燈都發光了。
“薛太太,你不必太費事;這位龔老爺是當今大名士,慕你家姑娘的名,特為來看看她。龔老爺明天就要回杭州,辰光不多,你把你姑娘請出來吧!”
但燕紅卻一時不能現身,薛太太亦不見露麵,縱使茶果滿桌,殷勤款待,亦不免慢客之嫌;顧千裏的一個朋友,也是蘇州世家子弟的徐子森便冷笑著說:“拿熱臉換她的冷氣,真犯不著。如果不是陪龔大哥,我早就走了。”
龔定庵卻有耐心,因為原知她架子大,心裏已有準備;他擔心的是顧千裏言過其實,燕紅並非風塵中的梅花。
原來燕紅姓薛。龔定庵心想,自南北朝以來,河東薛氏,便是大族;便即問道:“她是山西什麽地方人?”
“不知道。”顧千裏答說,“等下你自己問她。”
他此時的心境約略如試後望榜。到得簾鉤微響,定睛看時,又恰如鄉試中第四名時的那種感覺。高中在“五經魁”之內,多少是喜出望外的。
“顧老爺,多日不見了。”燕紅問道,“哪位是人公子?”
行了!顧千裏心上一塊石頭落地了。他雖覺得燕紅對龔定庵會另眼相看,但並無十足的把握,倘或仍舊端起她那自命不凡的架子,豈非大煞風景,照現在的情形看,是無論如何不會有焚琴煮鶴的出現。
“你也知道‘人公子’這個稱呼?一定是讀過歸佩珊的詞。”顧千裏指點著說,“這位便是。”
燕紅便殷殷下拜,口中說道:“在我真是幸會。不過——”她笑笑沒有再說下去。
接著,又跟其餘兩客見了禮,薛太太已用幹淨手巾,裹著一把烏木鑲銀的筷子,帶著娘姨來擺席了。
“寒夜客來,幸而有酒。不過沒有什麽好東西吃,請包涵。”
龔定庵隻含笑看著她招呼席麵;顧千裏自告奮勇做主人,吩咐拿局票來,兩個陪客都不肯叫局,說夜深了。隻有顧千裏寫了素秋的局票,叫相幫傳送。
燕紅待客,倒不是那種冷若冰霜的神態,一一敬酒,最後到了龔定庵身邊,斟滿了酒,在他身後坐了下來。
於是龔定庵開口了:“燕紅,你是山西哪一府?”
“蒲州。”
“果不其然,我猜想你應該是蒲州人。”
“這一猜從何而來?”
“聽你的口音。”
燕紅不信,“我生在蒲州,久居正定。”她說,“家鄉口音很少了。”
“雖少瞞不過龔老爺。”顧千裏說,“燕紅,你知道不知這龔老爺家世?”
“隻知道是上海道龔大人的大少爺。”
“那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你知道不知道龔大人是金壇段家的乘龍快婿?”
“原來人公子是段老先生的外孫,那就怪不得能聽出我的微薄鄉音了。”燕紅舉杯說道,“請飲第一杯。”
“好個請飲第一杯。”顧千裏笑道,“看來定庵今天是不醉無歸了。”
“那不正好滅燭留嗎?”有個陪客接口。
勾欄人家當然容許開開這種玩笑,但初次見麵,而燕紅的身份又與眾不同,這“滅燭留”四字便顯得有些輕薄,因此沒有人答腔。
龔定庵仍舊接續他自己的話題:“蒲州我到過;舜都蒲阪,就是蒲州,古跡無其數。”他問,“你是哪一縣?”
“城裏。”
“那就是永濟縣?”
“是。永濟附郭。”
“永濟的古跡,”顧千裏笑道,“應該是普救寺吧?”
這也有點開玩笑的意味,《會真記》中“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西廂”,便在普救寺中;燕紅點點頭說:“我小時候去過,那時還不知道張生跟鶯鶯的故事;等知道了,反倒覺得當時不知道的好。”
“其故安在?”
“因為可以為我留下一片悵惘之思,心裏常常在想:當時要知道有這麽一段哀感婉豔的故事,細細憑吊,那有多好?”燕紅又說,“如果真的憑吊過了,也就丟開了。”
這天是他的朋友顧千裏,為他在山塘妓家餞行,酒闌燈,正待賦歸時,忽然聽得笛聲自冷雨中飄來;離思滿懷的龔定庵,覺得嗚嗚咽咽,格外淒清,便即問道:“深宵寒笛誰家院?”
“‘寒笛’二字甚新。”顧千裏笑道,“可有循聲往訪的興致?”
“三少省省吧!”顧千裏的相好素秋接口,“燕紅的脾氣那麽強,龔大少去了一定惹一肚子的氣,何必?”
原來這燕紅是山西人,半年前來到山塘,以詩妓為標榜,崖岸自高,落落寡合;腦滿腸肥,胸無點墨的豪客,哪怕脫手千金,亦不屑一顧,即便騷人墨客,詩文不能讓她佩服的,亦是冷顏相對。幾個月來,在她妝閣申請過客,而罰誓“永遠不再來”的大有人在。
聽顧千裏講完,龔定庵大為驚異,不道風塵之中,亦有此不合時宜之人。不過,他走南走北,閱曆甚深,有“妝點山林大架子”的名士,就有矯揉造作、純盜虛聲的名妓;這燕紅是不是這類人物,先要打聽打聽。
“她的詩怎麽樣?”
“還不錯。”顧千裏答說,“早個幾十年,應該列入隨園門牆。”
“有捉刀的人沒有?”
“沒有,沒有。我當麵看她作過詩。”
“這笛子吹得不錯,想來是好音樂的?”
“不錯,她倒是多才多藝,也會吹簫,也會彈箏。”顧千裏說,“也怨不得她架子大。”
聽這一說,龔定庵便決意要訪一訪燕紅;不過,“藝是如此,”他問:“色又如何?”
顧千裏想了一下,以兩字為答:“冷豔。”
龔定庵便急於要見識了,他說:“常說風塵中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不道山塘墮溷,可與鄧尉之花等量齊觀。走,走,這回是我作東。”
一行四眾,敲開燕紅的妝閣,來應門的是個五十多歲的老嫗;她就是燕紅的生母,自然認識顧千裏。大概是車馬久稀,所以看深夜有客見訪,頗有驚喜之色,叫出人來將燈燭都點了起來;連閣外回廊的羊角風燈都發光了。
“薛太太,你不必太費事;這位龔老爺是當今大名士,慕你家姑娘的名,特為來看看她。龔老爺明天就要回杭州,辰光不多,你把你姑娘請出來吧!”
但燕紅卻一時不能現身,薛太太亦不見露麵,縱使茶果滿桌,殷勤款待,亦不免慢客之嫌;顧千裏的一個朋友,也是蘇州世家子弟的徐子森便冷笑著說:“拿熱臉換她的冷氣,真犯不著。如果不是陪龔大哥,我早就走了。”
龔定庵卻有耐心,因為原知她架子大,心裏已有準備;他擔心的是顧千裏言過其實,燕紅並非風塵中的梅花。
原來燕紅姓薛。龔定庵心想,自南北朝以來,河東薛氏,便是大族;便即問道:“她是山西什麽地方人?”
“不知道。”顧千裏答說,“等下你自己問她。”
他此時的心境約略如試後望榜。到得簾鉤微響,定睛看時,又恰如鄉試中第四名時的那種感覺。高中在“五經魁”之內,多少是喜出望外的。
“顧老爺,多日不見了。”燕紅問道,“哪位是人公子?”
行了!顧千裏心上一塊石頭落地了。他雖覺得燕紅對龔定庵會另眼相看,但並無十足的把握,倘或仍舊端起她那自命不凡的架子,豈非大煞風景,照現在的情形看,是無論如何不會有焚琴煮鶴的出現。
“你也知道‘人公子’這個稱呼?一定是讀過歸佩珊的詞。”顧千裏指點著說,“這位便是。”
燕紅便殷殷下拜,口中說道:“在我真是幸會。不過——”她笑笑沒有再說下去。
接著,又跟其餘兩客見了禮,薛太太已用幹淨手巾,裹著一把烏木鑲銀的筷子,帶著娘姨來擺席了。
“寒夜客來,幸而有酒。不過沒有什麽好東西吃,請包涵。”
龔定庵隻含笑看著她招呼席麵;顧千裏自告奮勇做主人,吩咐拿局票來,兩個陪客都不肯叫局,說夜深了。隻有顧千裏寫了素秋的局票,叫相幫傳送。
燕紅待客,倒不是那種冷若冰霜的神態,一一敬酒,最後到了龔定庵身邊,斟滿了酒,在他身後坐了下來。
於是龔定庵開口了:“燕紅,你是山西哪一府?”
“蒲州。”
“果不其然,我猜想你應該是蒲州人。”
“這一猜從何而來?”
“聽你的口音。”
燕紅不信,“我生在蒲州,久居正定。”她說,“家鄉口音很少了。”
“雖少瞞不過龔老爺。”顧千裏說,“燕紅,你知道不知這龔老爺家世?”
“隻知道是上海道龔大人的大少爺。”
“那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你知道不知道龔大人是金壇段家的乘龍快婿?”
“原來人公子是段老先生的外孫,那就怪不得能聽出我的微薄鄉音了。”燕紅舉杯說道,“請飲第一杯。”
“好個請飲第一杯。”顧千裏笑道,“看來定庵今天是不醉無歸了。”
“那不正好滅燭留嗎?”有個陪客接口。
勾欄人家當然容許開開這種玩笑,但初次見麵,而燕紅的身份又與眾不同,這“滅燭留”四字便顯得有些輕薄,因此沒有人答腔。
龔定庵仍舊接續他自己的話題:“蒲州我到過;舜都蒲阪,就是蒲州,古跡無其數。”他問,“你是哪一縣?”
“城裏。”
“那就是永濟縣?”
“是。永濟附郭。”
“永濟的古跡,”顧千裏笑道,“應該是普救寺吧?”
這也有點開玩笑的意味,《會真記》中“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西廂”,便在普救寺中;燕紅點點頭說:“我小時候去過,那時還不知道張生跟鶯鶯的故事;等知道了,反倒覺得當時不知道的好。”
“其故安在?”
“因為可以為我留下一片悵惘之思,心裏常常在想:當時要知道有這麽一段哀感婉豔的故事,細細憑吊,那有多好?”燕紅又說,“如果真的憑吊過了,也就丟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