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這幾句話,就不是庸脂俗粉所說得出來的。龔定庵心想,若得此人長相廝伴,不但可以談詩、談史,而且可以談禪。轉念到此,心中一動,綺思便如怒馬奔騰,不受羈勒了。
適時素秋來出堂差,看到燕紅春風滿麵的神情,自不免驚異;同時別有會心,悄悄向顧千裏說道:“早點散吧!”
“早點散”是讓龔定庵得與燕紅單獨相處;顧千裏有心撮合這一頭露水姻緣,所以在席麵上開門見山地挑明了。
“燕紅不愧佳人,定庵更是不折不扣的名士。今夕秋夜亦是春宵,我們不打擾了,明天來拜讀定庵的定情吧。”
陪客相偕起身,定庵微笑不作聲;燕紅則避了開去,由她的母親出來周旋。
“辰光還早,各位吃了粥再走。”薛太太說,“是野鴨子香粳米粥。”
“留著明天來吃。”顧千裏一路走,一路回答,卻有意墜後,另有話說。
點燈籠招呼轎子,亂過一陣將兩個陪客打發走了,顧千裏將跟出來送客的龔定庵,拉到僻處去密語。
“這燕紅有意擇人而事。你們今天不妨深談。”
“是的。”龔定庵問道,“明天中午有事沒有?”
“有個約會,不過不要緊,有事嗎?”
“如果你的約會能夠辭掉,明天中午請到我船上來,或許有事奉托。”
“好。”顧千裏慨然應諾。
等龔定庵回到廳上,已是燈火悄悄,但引入燕紅的臥室,卻又別有洞天,簾幕深垂、銀燭高燒,臨窗花梨木的方桌上,另外擺了四樣精致肴果,“五更雞”坐在一把中號銀壺裏,酒香四溢,未飲就先有飄飄之致了。
但桌上卻隻擺著一副杯筷,龔定庵便說:“你怎麽不陪陪我?”
“等一等。”燕紅提起銀壺,先為他斟滿,“且先滿飲一杯,驅驅寒氣。”
龔定庵點點頭,一飲而盡;等她再來斟酒時,他捏住她的手說:“第二杯,得要一起幹了。”
“我,我叫她們拿杯筷來。”
等她回身去喚娘姨時,龔定庵便毫無顧忌地在她身後,恣意注視;她的衣服換過了,卸去灰鼠緞襖,穿一件雪青寧綢密行的薄棉襖,外罩一件玄色軟緞的長比甲,束一條縐紗汗束,腰肢婀娜,裝束俏皮,從背影看去,絕不能想像她會是此地胭脂。
等她回過身來,他依然作劉楨之平視,但見神清如水,秀而不寒,心裏在想:母親大概一定也看得中意。
這樣視線隨著她的身形轉移,毫無顧忌的貪婪神色,倒將燕紅看得不好意思了,垂著眼為他斟著酒說:“索性等我卸了妝再來陪你。你先慢慢喝著吧!”說完,放下酒壺,拿起筷子,為他布菜,最後自己挾了塊素火腿放入口中,一麵咀嚼,一麵走向梳妝台。
坐下來打開鏡套,先卸玉釵,後卸珠環,鬢邊一串珠蘭卻仍留著,然後拔去玳瑁簪子,將頭一晃,抖散了頭發,像一幅黑緞子樣地披在腦後,拿粗齒黃楊木梳略梳一梳,伸雙手到後麵攬起頭發,一轉一盤,鬆鬆地做成一個雲髻,隨即拿起一麵手鏡伸到腦後去照看。
龔定庵手持酒杯,卻仍是滿的;因為一喝酒,雙眼少不得有片刻要離開梳妝台,實在難舍。等著她拿起手鏡,不由得脫口念道:“‘入手三盤梳掠,便攜明鏡出花前。’”
燕紅回眸一笑,隨即持鏡起身,一麵走近龔定庵,一麵說道:“我改三個字好不好?‘便持明鏡到尊前。’”
“尊”字雙關,通酒樽之樽。龔定庵知道她的詩妓之名,不是浪得,便即問道:“拜讀拜讀你的窗課如何?”
“那不等於班門弄斧?”燕紅放下手鏡說道,“我們談談。”
把酒傾談,互道身世。原來燕紅果然出身晉唐以來便為河東大族的薛家。十歲時隨父遷居直隸正定府的石門;來到蘇州,隻是半年前的事。
“半年以前呢?”
“在徽州。十六歲到廣德,十七歲到祁門,十九歲到徽州,二十歲喪父,至今四年。”
“這樣說是二十四歲。”龔定庵說,“花樣年華,正如月到中天。”
“過此就不好了。所以——”她雙眉微蹙,頓現幽怨。
“怎麽?”龔定庵定睛看了一下,舉杯說道,“來,‘與爾同消萬古愁’。”
“為你這句話,我不能不幹。”
相偕幹了杯,龔定庵笑道:“說實在的,我還不知道你的愁是什麽?”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為何不未老先嫁?”
“誰來娶我?”
“我!”龔定庵手指著鼻子,大聲答說。
燕紅斜睇著他,好半天才說了句:“你這個‘我’字,好像說得太快了一點吧?”
“什麽時候才不算快呢?”
“我也不知道。”燕紅低低說道,“隻怕我沒有那份福氣。”
龔定庵不知道是她信口敷衍的話,還是她真的有此感想,想一想隻好用以退為進的說法。
“隻怕倒是我沒有這份福氣。”
“你是客氣話。翩翩濁世,才大如海,隻怕名姝而願為夫子妾者亦大有人在。”
“你這頂高帽子太高了,我實在無法承受。”龔定庵正一正臉色說道:“燕紅,你如果有心,咱們不妨談談;倘若無意,亦當盡今夕之歡。”
燕紅點點頭,卻不作聲;慢慢啜飲著酒,然後問道:“人公子,你猜一猜我這半年來,向往的是誰?”
“誰?”
“河東君。”
明末以來,金陵秦淮、吳門山塘的名妓,不知凡幾,燕紅獨獨向往“河東君”柳如是,足見其胸次不凡。龔定庵心想,她這一見便有委身之意,當然是把他看成“江左三大家”之首的錢牧齋了。但錢牧齋娶柳如是,是在鬆江舟中,花燭交拜,但有元配陳夫人在,是所謂“停妻再娶”,為法所不許;不過這是在流寇遍地的崇禎年間;錢牧齋又是在籍的紳士,所以沒有人來管這種閑事,成了個“兩頭大”的局麵,這比顧眉生嫁“江左三大家”之末的龔芝麓,有妾之名,得妻之實,還受了清朝的誥封,更為難得。
細想這段虞山韻事,龔定庵自然而然地要考慮了,燕紅是不是在暗示,要娶她便得如錢牧齋之於柳如是,以正室相待?這是不可能的,父母不許,吉雲不願,己亦不忍。
於是他亦暗示:“河東君之福是非分之福,以致錢牧齋一死,便生‘家變’,河東君以死相抗。禮法雖非為錢牧齋等人而設,但‘糟糠之妻不下堂’,正妻在而別娶一正妻,蔑視人倫,不能為此老恕。”
“好一番議論!”燕紅笑著回答,不過笑得有點勉強。
原來燕紅確有試探之意。當然也不是真的希望像柳如是那樣,與龔定庵成為花燭夫妻,隻求他能別營金屋,除了歲時令節,平日不必向吉雲夫人修妾媵之禮。卻不知他對這一點,能做到多少?
適時素秋來出堂差,看到燕紅春風滿麵的神情,自不免驚異;同時別有會心,悄悄向顧千裏說道:“早點散吧!”
“早點散”是讓龔定庵得與燕紅單獨相處;顧千裏有心撮合這一頭露水姻緣,所以在席麵上開門見山地挑明了。
“燕紅不愧佳人,定庵更是不折不扣的名士。今夕秋夜亦是春宵,我們不打擾了,明天來拜讀定庵的定情吧。”
陪客相偕起身,定庵微笑不作聲;燕紅則避了開去,由她的母親出來周旋。
“辰光還早,各位吃了粥再走。”薛太太說,“是野鴨子香粳米粥。”
“留著明天來吃。”顧千裏一路走,一路回答,卻有意墜後,另有話說。
點燈籠招呼轎子,亂過一陣將兩個陪客打發走了,顧千裏將跟出來送客的龔定庵,拉到僻處去密語。
“這燕紅有意擇人而事。你們今天不妨深談。”
“是的。”龔定庵問道,“明天中午有事沒有?”
“有個約會,不過不要緊,有事嗎?”
“如果你的約會能夠辭掉,明天中午請到我船上來,或許有事奉托。”
“好。”顧千裏慨然應諾。
等龔定庵回到廳上,已是燈火悄悄,但引入燕紅的臥室,卻又別有洞天,簾幕深垂、銀燭高燒,臨窗花梨木的方桌上,另外擺了四樣精致肴果,“五更雞”坐在一把中號銀壺裏,酒香四溢,未飲就先有飄飄之致了。
但桌上卻隻擺著一副杯筷,龔定庵便說:“你怎麽不陪陪我?”
“等一等。”燕紅提起銀壺,先為他斟滿,“且先滿飲一杯,驅驅寒氣。”
龔定庵點點頭,一飲而盡;等她再來斟酒時,他捏住她的手說:“第二杯,得要一起幹了。”
“我,我叫她們拿杯筷來。”
等她回身去喚娘姨時,龔定庵便毫無顧忌地在她身後,恣意注視;她的衣服換過了,卸去灰鼠緞襖,穿一件雪青寧綢密行的薄棉襖,外罩一件玄色軟緞的長比甲,束一條縐紗汗束,腰肢婀娜,裝束俏皮,從背影看去,絕不能想像她會是此地胭脂。
等她回過身來,他依然作劉楨之平視,但見神清如水,秀而不寒,心裏在想:母親大概一定也看得中意。
這樣視線隨著她的身形轉移,毫無顧忌的貪婪神色,倒將燕紅看得不好意思了,垂著眼為他斟著酒說:“索性等我卸了妝再來陪你。你先慢慢喝著吧!”說完,放下酒壺,拿起筷子,為他布菜,最後自己挾了塊素火腿放入口中,一麵咀嚼,一麵走向梳妝台。
坐下來打開鏡套,先卸玉釵,後卸珠環,鬢邊一串珠蘭卻仍留著,然後拔去玳瑁簪子,將頭一晃,抖散了頭發,像一幅黑緞子樣地披在腦後,拿粗齒黃楊木梳略梳一梳,伸雙手到後麵攬起頭發,一轉一盤,鬆鬆地做成一個雲髻,隨即拿起一麵手鏡伸到腦後去照看。
龔定庵手持酒杯,卻仍是滿的;因為一喝酒,雙眼少不得有片刻要離開梳妝台,實在難舍。等著她拿起手鏡,不由得脫口念道:“‘入手三盤梳掠,便攜明鏡出花前。’”
燕紅回眸一笑,隨即持鏡起身,一麵走近龔定庵,一麵說道:“我改三個字好不好?‘便持明鏡到尊前。’”
“尊”字雙關,通酒樽之樽。龔定庵知道她的詩妓之名,不是浪得,便即問道:“拜讀拜讀你的窗課如何?”
“那不等於班門弄斧?”燕紅放下手鏡說道,“我們談談。”
把酒傾談,互道身世。原來燕紅果然出身晉唐以來便為河東大族的薛家。十歲時隨父遷居直隸正定府的石門;來到蘇州,隻是半年前的事。
“半年以前呢?”
“在徽州。十六歲到廣德,十七歲到祁門,十九歲到徽州,二十歲喪父,至今四年。”
“這樣說是二十四歲。”龔定庵說,“花樣年華,正如月到中天。”
“過此就不好了。所以——”她雙眉微蹙,頓現幽怨。
“怎麽?”龔定庵定睛看了一下,舉杯說道,“來,‘與爾同消萬古愁’。”
“為你這句話,我不能不幹。”
相偕幹了杯,龔定庵笑道:“說實在的,我還不知道你的愁是什麽?”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為何不未老先嫁?”
“誰來娶我?”
“我!”龔定庵手指著鼻子,大聲答說。
燕紅斜睇著他,好半天才說了句:“你這個‘我’字,好像說得太快了一點吧?”
“什麽時候才不算快呢?”
“我也不知道。”燕紅低低說道,“隻怕我沒有那份福氣。”
龔定庵不知道是她信口敷衍的話,還是她真的有此感想,想一想隻好用以退為進的說法。
“隻怕倒是我沒有這份福氣。”
“你是客氣話。翩翩濁世,才大如海,隻怕名姝而願為夫子妾者亦大有人在。”
“你這頂高帽子太高了,我實在無法承受。”龔定庵正一正臉色說道:“燕紅,你如果有心,咱們不妨談談;倘若無意,亦當盡今夕之歡。”
燕紅點點頭,卻不作聲;慢慢啜飲著酒,然後問道:“人公子,你猜一猜我這半年來,向往的是誰?”
“誰?”
“河東君。”
明末以來,金陵秦淮、吳門山塘的名妓,不知凡幾,燕紅獨獨向往“河東君”柳如是,足見其胸次不凡。龔定庵心想,她這一見便有委身之意,當然是把他看成“江左三大家”之首的錢牧齋了。但錢牧齋娶柳如是,是在鬆江舟中,花燭交拜,但有元配陳夫人在,是所謂“停妻再娶”,為法所不許;不過這是在流寇遍地的崇禎年間;錢牧齋又是在籍的紳士,所以沒有人來管這種閑事,成了個“兩頭大”的局麵,這比顧眉生嫁“江左三大家”之末的龔芝麓,有妾之名,得妻之實,還受了清朝的誥封,更為難得。
細想這段虞山韻事,龔定庵自然而然地要考慮了,燕紅是不是在暗示,要娶她便得如錢牧齋之於柳如是,以正室相待?這是不可能的,父母不許,吉雲不願,己亦不忍。
於是他亦暗示:“河東君之福是非分之福,以致錢牧齋一死,便生‘家變’,河東君以死相抗。禮法雖非為錢牧齋等人而設,但‘糟糠之妻不下堂’,正妻在而別娶一正妻,蔑視人倫,不能為此老恕。”
“好一番議論!”燕紅笑著回答,不過笑得有點勉強。
原來燕紅確有試探之意。當然也不是真的希望像柳如是那樣,與龔定庵成為花燭夫妻,隻求他能別營金屋,除了歲時令節,平日不必向吉雲夫人修妾媵之禮。卻不知他對這一點,能做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