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又寫了複燕紅的信,向賬房支了四百銀子,將阿興喚了來吩咐,專程到蘇州去投信,四百銀子一半還顧千裏,一半給燕紅過年。


    “你到了燕紅姑娘那裏,悄悄打聽一下,是不是有個姓楊的在糾纏騷擾?”龔定庵格外囑咐,“要私下打聽,不要著痕跡。”


    “是。”阿興問道,“要不要等回信?”


    “要的。”龔定庵忽然想起一件事,沉吟了好一會說,“你把信跟銀子交了以後,不妨問一聲:是不是有回信?燕紅姑娘一定會說:有的。這時候你就說:最好信上能帶一筆,問一問少奶奶好。這話要說得很自然,作為你自己的意思。”


    阿興有些困惑,這話做下人的何可胡亂建議?不過主人如此吩咐,隻好先答應下來再說。


    正在書房中談著,吉雲來了;她是聽老媽子說,阿興要去蘇州;又知道龔定庵在賬房裏支了四百兩銀子,特為來問個究竟。


    “我在蘇州搖了一場攤,輸了幾百銀子,跟顧千裏借的;快過年了,人家等錢用,我不能不叫阿興送去還他。”


    吉雲並不懷疑他在撒謊,隻說:“那就索性到上海去一趟,晚兩三天再走。”


    “為什麽呢?”


    “我要做點點心,給老太太送去。”


    杭州的風俗,包粽子不在端午,而在年下;包粽子有好幾道手續,所以需要兩三天的工夫。


    “遲兩三天倒無所謂,不過東西太多,他一個人照顧不下來。再派一個人吧!”


    於是另外派了一名仆人劉成,隨同阿興一起出發,船到嘉興要分手了,往東是上海,直北是蘇州。這是到上海的航船,應該阿興上岸,另行覓舟;哪知他路上受寒重傷風,雖不是要緊的病,體力畢竟受影響,一隻皮箱裏八個大元寶,竟提它不動了。


    “阿成哥,沒辦法,你要送我到蘇州。”


    劉成同意送他到蘇州,但途徑不一樣,主張先一起到上海,然後轉往蘇州。理由是:第一,這年天時不正,臘月中忽然回暖,如果先到蘇州,再轉上海,耽延日子,那些點心可能會變味;其次,航船直到上海,不必換船,比較方便;最後,到了上海道衙門裏,要人要船,都很方便,不比在嘉興雇船,費錢費力。


    “格外還有一項好處,老爺衙門裏有兩位師爺,醫道好得很;請他們開一帖藥你吃,出一身汗病好了,輕輕鬆鬆到蘇州,有多好?”


    阿興為他說動了,跟著他原船到了上海,見了“老爺”沒有什麽話說;見了“太太”話就多了,老家的上上下下都要問到。尤其是對阿興,他是“大少爺”貼身的書僮,送點心是“大少奶奶”派的差使,怎麽會派到他。


    “我是要到蘇州,大少爺派我去還一筆銀子。”


    “是哪個?”


    “顧二少爺。”


    “是不是號叫千裏的顧二少爺?”


    “是的。”


    “大少爺跟他借的錢?”


    “大概是的。”


    “為什麽跟他借?”龔太太問,“是不是大少爺賭輸了?”


    阿興知道“老爺”、“太太”對“大少爺”愛賭這件事,都很討厭;而且事實上也並沒有賭,所以斬釘截鐵地分辯:“不是,大少爺在蘇州連牌都沒有打一場。”


    “那麽,為什麽跟人家借錢呢?”


    “這,這就不曉得了。”


    看阿興支吾其詞,龔太太越發追問得緊:“大少爺這趟回去,在蘇州耽擱了幾天?”


    “我算算看。”阿興屈著手指數,“一共四天三夜。”


    “為什麽要耽擱四天三夜?”


    “因為朋友請客,都留他。”


    這是人之常情,龔太太不疑有他,便又問說:“借了顧二少爺多少銀子?”


    “二百兩。”


    龔太太心想,顧千裏家道殷實,二百兩銀子在他不算回事,何必特為派專差去送還?而且這筆款子究竟作何用處呢?


    疑雲一起,便私下又找了劉成來問,這一問發現了阿興的話不實在。於是而有第二次的查問。


    “大少爺叫你直接到蘇州去的,是不是?”龔太太問。


    “是的。”


    “你到嘉興要換船,因為箱子太重提不動,要劉成送了你去?”


    “是的。”


    “箱子裏裝了幾個元寶,你提不動?”


    這一下,阿興知道有麻煩了;意慌心亂之下,猶冀打個馬虎眼可以過關,便回答說:“大少爺自己裝的箱,裏頭有多少我不知道。”


    “劉成!”龔太太說,“你同阿興去把那口皮箱抬了來,他一個人提不動。”


    皮箱是暫存在內賬房,在中門以外,阿興在路上埋怨劉成,不該說實話,劉成自然不服。


    “我怎麽曉得大少爺另外有話交代你?太太問我,我當然要老實說,這哪裏好怪我?”


    想想也真難怪他,如今隻好向劉成問計了:“箱子一提進去,太太當然要打開來看,數目不符,我怎麽說?”


    “你不是已經說了嗎,不知道!沒有開箱不知道,開了箱子你就知道了,這是啥道理?”


    “啊,啊。”阿興恍然大悟,反正咬定“不知道”就不錯。


    於是等箱子一打開,整整齊齊八個大元寶排列在箱內,四周塞著舊棉絮,以防滑動。“大元寶”是俗稱,正式的稱呼名為“官寶”;各省征收漕米,例有“折實”,即是繳銀代米,那些散碎銀兩,由藩司衙門同爐熔化,鑄成元寶存庫,所以稱為“官寶”,定製足五十兩一個,八個便是四百兩,與阿興所說的數目不符。


    “怎麽會是四百兩?”


    “回太太,我剛才說過了,大少爺自己裝的箱,我不知道。”


    龔太太想了一下說:“大少爺總有信給顧二少爺,你拿來我看。”


    阿興無奈,隻有把信交了上去;龔太太叫丫頭用熱手巾將封緘之處,慢慢燙透,小心揭開封皮,抽出信來一看,真相大白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丁香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陽並收藏丁香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