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太太暗暗心驚,但世家大族,處事另有法度;當時聲色不動,將信重新封好,箱子亦依舊上鎖,吩咐劉成照他們原定的辦法,送阿興到蘇州辦完事,直接回杭州。
到了晚上,等龔暗齋到簽押房去看公事以後,龔太太第三次傳阿興到上房問話。
“這燕紅是誰?”
“是——”阿興心一橫,不再想法子為龔定庵掩飾了,因而清清楚楚地答說,“是山塘的姑娘。”
龔太太在蘇州住過,知道這所謂“山塘的姑娘”便是勾欄中人,當下又問:“你見過沒有?”
“見過。”
“是怎麽樣的人。”
“山西人。”
“我不是問她的籍貫,是問她的人品。”
這一下是阿興發問了:“太太是問她的相貌,還是本事?”
“都要問。”
“相貌是好的。本事會作詩。”
龔太太不覺失聲:“原來是詩妓。”
“還會吹簫。”阿興又說,“大少爺就是聽見她的簫聲,才同顧二少爺尋了去的。”
“喔,大少爺一共跟她見過幾次麵?”
“兩次。”
“隻有兩次,就要娶她回來了?”
這話阿興就無從回答了,龔太太是從信中看出龔定庵與燕紅有嫁娶之約,阿興卻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
“另外二百兩銀子是送燕紅的?”龔太太問,“大少爺是怎麽交代你的?”
“交代我順便打聽打聽,有個姓楊的秀才,有沒有到燕紅那裏去嚕嗦?”
“那是怎麽回事?”
“我不曉得。”
“你不曉得怎麽去打聽?”
“不曉得莫非就不能打聽?”
居然是搶白的語氣,龔太太貼身的丫頭月華便即嗬斥:“阿興你昏頭了!哪好這樣子對太太說話?”
龔太太倒沒有生氣,沉吟了一會說:“阿興,你明天跟劉成一起走好了。回杭州以後,不要跟大少爺說我問過你燕紅的事。”
“是。”
於是龔太太命月華將信照樣封好,交了給阿興。然後跟月華談論心事。
“你看大少爺荒唐不荒唐?老爺要知道了,一定是場大風波。”
原來龔家詩禮相傳,最重敦品勵行,龔定庵的祖父龔敬身,以理學文章自任,以程朱韓柳為宗師;龔暗齋做學問,所致力的是《禮記》。龔家的家規,若非年過四十而無子,不準納妾,更莫說作狎邪遊。
但龔定庵生性不中繩墨,隻為他才氣大,且為獨子,所以龔暗齋格外容忍。這回準他納妾,是出於龔太太的成全,因為吉雲雖然賢淑,但直率而欠含蓄,缺少一份溫柔婉轉的女人味道,所以龔定庵對她,隻有夫婦之義,稍欠伉儷之情。知子莫若母,龔太太認為要羈縻龔定庵,能改變氣質,留意功名,隻有柔情;因而以需要吉雲留在南邊為理由,拿納妾作為龔定庵中進士的獎品,好不容易勸得龔暗齋點頭,但龔定庵將來所納之妾,自然是小家碧玉,說娶個勾欄中人回來,龔暗齋是斷然不容的。
月華卻另有看法。“既然準大少爺娶姨奶奶,當然要他自己歡喜的,才能在家裏守得住。”她說,“不是說會作詩嗎,將來陪太太、陪二小姐唱和,也是滿風雅、滿好玩的事。”
龔太太失笑了。原來龔太太不但會作詩,而且刻過集子,名為《綠華吟榭詩草》;二小姐其實是長女,子女大排行才稱為“二小姐”,閨名自璋,號瑟君,也善吟詠,一筆小楷,尤其娟秀,與吉雲並稱雙璧。本來龔家就有“一門風雅”之稱,再加上一個燕紅,名氣便越發大了。
“月華,”龔太太問計,“這件事,你看我該怎麽辦?”
“依我說,太太先裝作不知道,看看人品再說。”
“人品再好,老爺也不會答應。詩禮傳家,已經五世,老爺把門風看得極重的,怎麽肯讓這種人進門?”
“這要看太太怎麽勸了——”月華說道,“會吹簫不足為奇,會作詩,看起來是好人家出身,淪落風塵,一定也是迫不得已。”
“這倒也是說得過去的道理。果然是好人家出身,人品又好,‘出淤泥而不染’,老爺或許會答應。”
“頂要緊的是大少爺自己要爭氣,但願明年中個鼎甲,老爺一高興,什麽話都好說了。”
“你在說夢話。”龔太太說,“除非二小姐能替他去寫大卷子,不然連點翰林都難。”
連著有四五天,龔太太始終對這件事不能釋懷,少不得又要跟月華商量。“我想叫大少爺到上海來過年,當麵問一問他,”她說,“大少爺有一樣好處,在我麵前從不敢說假話。”
“太太何必這樣子心急?如果叫大少爺來過年,馬上就會起風波。”
“怎麽呢?”
“太太倒想,”月華說道,“老爺特為叫大少爺回杭州,因為過年供祖宗神像,不能沒有人磕頭;如今把他叫了來,老爺一定會追問緣故,叫大少爺怎麽說?說假話,將來事情更難辦;說實話,不就是一場風波?”
想想也是,龔太太不由得歎了口氣。
“而況這時候就叫了大少爺來問,也問不出一個究竟。太太關心的是燕紅的人品,現在大少爺正心熱的時候,問她一定說好;倒不如冷一冷再看。”月華又說,“大少爺明年二月裏進京,我猜想他一定會先到蘇州去看一看;第二次看到燕紅,如果什麽都沒有變,才是真的好。如果變過了,大少爺的心自然也就涼了,根本不必太太再替他操心。”
這番話說得很透徹,龔太太隻好死心塌地,靜等明年二月,再作道理。
到了晚上,等龔暗齋到簽押房去看公事以後,龔太太第三次傳阿興到上房問話。
“這燕紅是誰?”
“是——”阿興心一橫,不再想法子為龔定庵掩飾了,因而清清楚楚地答說,“是山塘的姑娘。”
龔太太在蘇州住過,知道這所謂“山塘的姑娘”便是勾欄中人,當下又問:“你見過沒有?”
“見過。”
“是怎麽樣的人。”
“山西人。”
“我不是問她的籍貫,是問她的人品。”
這一下是阿興發問了:“太太是問她的相貌,還是本事?”
“都要問。”
“相貌是好的。本事會作詩。”
龔太太不覺失聲:“原來是詩妓。”
“還會吹簫。”阿興又說,“大少爺就是聽見她的簫聲,才同顧二少爺尋了去的。”
“喔,大少爺一共跟她見過幾次麵?”
“兩次。”
“隻有兩次,就要娶她回來了?”
這話阿興就無從回答了,龔太太是從信中看出龔定庵與燕紅有嫁娶之約,阿興卻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
“另外二百兩銀子是送燕紅的?”龔太太問,“大少爺是怎麽交代你的?”
“交代我順便打聽打聽,有個姓楊的秀才,有沒有到燕紅那裏去嚕嗦?”
“那是怎麽回事?”
“我不曉得。”
“你不曉得怎麽去打聽?”
“不曉得莫非就不能打聽?”
居然是搶白的語氣,龔太太貼身的丫頭月華便即嗬斥:“阿興你昏頭了!哪好這樣子對太太說話?”
龔太太倒沒有生氣,沉吟了一會說:“阿興,你明天跟劉成一起走好了。回杭州以後,不要跟大少爺說我問過你燕紅的事。”
“是。”
於是龔太太命月華將信照樣封好,交了給阿興。然後跟月華談論心事。
“你看大少爺荒唐不荒唐?老爺要知道了,一定是場大風波。”
原來龔家詩禮相傳,最重敦品勵行,龔定庵的祖父龔敬身,以理學文章自任,以程朱韓柳為宗師;龔暗齋做學問,所致力的是《禮記》。龔家的家規,若非年過四十而無子,不準納妾,更莫說作狎邪遊。
但龔定庵生性不中繩墨,隻為他才氣大,且為獨子,所以龔暗齋格外容忍。這回準他納妾,是出於龔太太的成全,因為吉雲雖然賢淑,但直率而欠含蓄,缺少一份溫柔婉轉的女人味道,所以龔定庵對她,隻有夫婦之義,稍欠伉儷之情。知子莫若母,龔太太認為要羈縻龔定庵,能改變氣質,留意功名,隻有柔情;因而以需要吉雲留在南邊為理由,拿納妾作為龔定庵中進士的獎品,好不容易勸得龔暗齋點頭,但龔定庵將來所納之妾,自然是小家碧玉,說娶個勾欄中人回來,龔暗齋是斷然不容的。
月華卻另有看法。“既然準大少爺娶姨奶奶,當然要他自己歡喜的,才能在家裏守得住。”她說,“不是說會作詩嗎,將來陪太太、陪二小姐唱和,也是滿風雅、滿好玩的事。”
龔太太失笑了。原來龔太太不但會作詩,而且刻過集子,名為《綠華吟榭詩草》;二小姐其實是長女,子女大排行才稱為“二小姐”,閨名自璋,號瑟君,也善吟詠,一筆小楷,尤其娟秀,與吉雲並稱雙璧。本來龔家就有“一門風雅”之稱,再加上一個燕紅,名氣便越發大了。
“月華,”龔太太問計,“這件事,你看我該怎麽辦?”
“依我說,太太先裝作不知道,看看人品再說。”
“人品再好,老爺也不會答應。詩禮傳家,已經五世,老爺把門風看得極重的,怎麽肯讓這種人進門?”
“這要看太太怎麽勸了——”月華說道,“會吹簫不足為奇,會作詩,看起來是好人家出身,淪落風塵,一定也是迫不得已。”
“這倒也是說得過去的道理。果然是好人家出身,人品又好,‘出淤泥而不染’,老爺或許會答應。”
“頂要緊的是大少爺自己要爭氣,但願明年中個鼎甲,老爺一高興,什麽話都好說了。”
“你在說夢話。”龔太太說,“除非二小姐能替他去寫大卷子,不然連點翰林都難。”
連著有四五天,龔太太始終對這件事不能釋懷,少不得又要跟月華商量。“我想叫大少爺到上海來過年,當麵問一問他,”她說,“大少爺有一樣好處,在我麵前從不敢說假話。”
“太太何必這樣子心急?如果叫大少爺來過年,馬上就會起風波。”
“怎麽呢?”
“太太倒想,”月華說道,“老爺特為叫大少爺回杭州,因為過年供祖宗神像,不能沒有人磕頭;如今把他叫了來,老爺一定會追問緣故,叫大少爺怎麽說?說假話,將來事情更難辦;說實話,不就是一場風波?”
想想也是,龔太太不由得歎了口氣。
“而況這時候就叫了大少爺來問,也問不出一個究竟。太太關心的是燕紅的人品,現在大少爺正心熱的時候,問她一定說好;倒不如冷一冷再看。”月華又說,“大少爺明年二月裏進京,我猜想他一定會先到蘇州去看一看;第二次看到燕紅,如果什麽都沒有變,才是真的好。如果變過了,大少爺的心自然也就涼了,根本不必太太再替他操心。”
這番話說得很透徹,龔太太隻好死心塌地,靜等明年二月,再作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