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平步青雲 第一章
紅頂商人胡雪岩(胡雪岩全傳) 作者:高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
有個福州人,名叫王有齡,他的父親是候補道,分發浙江,在杭州一住數年,沒有奉委過什麽好差使。老病侵尋,心情抑鬱,死在異鄉。身後沒有留下多少錢,運靈柩回福州,要好一筆盤纏,而且家鄉也沒有什麽可以倚靠的親友,王有齡就隻好奉母寄居在異地了。
境況不好,而且舉目無親,王有齡混得很不成樣子,每天在“梅花碑”一家茶店裏窮泡,一壺“龍井”泡成白開水還舍不得走,中午四個製錢買兩個燒餅,算是一頓。
三十歲的人,潦倒落拓,無精打采,叫人看了起反感。他的架子還大,經常兩眼朝天,那就越發沒有人愛理他了。
唯一的例外是個二十歲左右的少年,王有齡隻知道他叫“小胡”。小胡生得一雙四麵八方都照顧得到的眼睛,加上一張常開的笑口,而且為人“四海”,所以人緣極好。不過,王有齡跟他隻是點頭之交,也識不透他的身分,有時很闊氣,有時似乎很窘,但不管如何,總是衣衫光鮮,象這初夏的天氣,一件細白夏布長衫,漿洗得極其挺括,裏麵是紡綢小褂褲,腳上白竹布的襪子,玄色貢緞的雙梁鞋,跟王有齡身上那件打過補釘的青布長衫一比,小胡真可以說是“公子哥兒”了。
他倒是有意結交王有齡,王有齡卻以自慚形穢,淡淡地不肯跟他接近。這一天下午的茶客特別多,小胡跟王有齡“拚桌”,他去下了兩盤象棋,笑嘻嘻走回來說:“王有齡,走,走,我請你去‘擺一碗’。”擺一碗是杭州的鄉談,意思是到小酒店去對酌一番。
“謝謝。不必破費。”
“自有人請客。你看!”他打開手巾包,裏麵包有二兩碎銀子,得意地笑道:“第一盤‘雙車錯’,第二盤‘馬後炮’,第三盤,小卒‘逼宮’,殺得路斷人稀。不然,我還要贏。”
為了盛情難卻,王有齡跟著去了。一路走到“城隍山”——“立馬吳山第一峰”的吳山,挑了個可以眺望萬家燈火的空曠地方,一麵喝酒一麵閑談。
酒到半酣,閑話也說得差不多了,小胡忽然提高了聲音說:“王有齡,我有句話,老早想問你了。我看你不是沒本事的人,而且我也懂點‘麻衣相法’,看你是大貴之相,何以一天到晚‘孵’茶店?”
王有齡搖搖頭,拈了塊城隍山上有名的油餅,慢慢咬著,雙眼望著遠處,是那種說不出來的茫然落寞。
“叫我說什麽?”王有齡轉過臉來盯著小胡,仿佛要跟他吵架似的,“做生意要本錢,做官也要本錢,沒本錢說什麽?”
“做官?”小胡大為詫異,“怎麽做法?你同我一樣,連‘學’都沒有‘進’過,是個白丁。哪裏來的官做?”
“不可以‘捐班’嗎?”
小胡默然。心裏有些看不起王有齡。捐官的情形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做生意發了財,富而不貴,美中不足,捐個功名好提高身價,象揚州的鹽商,個個都是花幾千兩銀子捐來的道台,那一來便可以與地方官稱兄道弟,平起平坐,否則就不算“縉紳先生”,育事上得公堂,要跪著回話。再有一種,本是官員家的子弟,書也讀得不錯,就是運氣不好,三年大比,次次名落孫山,年紀大了,家計也艱窘了,總得想個謀生之道,走的就是“做官”的這條路,改行也無從改起,隻好賣田賣地,拜托親友,湊一筆去捐個官做。象王有齡這樣,年紀還輕,應該刻苦用功,從正途上去巴結,不此之圖,而況又窮得衣食不周,卻癡心妄想去捐班,豈不是沒出息?
王有齡看出他心裏的意思,有幾杯酒在肚裏,便不似平時那麽沉著了,“小胡!”他說,“我告訴你一句話,信不信由你,先父在日,替我捐過一個‘鹽大使’。”
小胡最機警,一看他的神情,就知道決非假話,隨即笑道:“唷!失敬,失敬,原來是王老爺,一直連名帶姓叫你,不知者不罪。”
“不要挖苦我了!”王有齡苦笑道,“說句實話,除非是你,別人麵前我再也不說,說了反惹人恥笑。”
“我不是笑你。”小胡放出莊重的神態問道,“不過,有一層我不明白,既然你是鹽大使,我們浙江沿海有好幾十個鹽場,為什麽不給你補缺?”
“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捐官隻是捐一個虛銜,憑一張吏部所發的“執照”,取得某一類官員的資格,如果要想補缺,必得到吏部報到,稱為“投供”,然後抽簽分發到某一省候補。王有齡尚未“投供”,哪裏談得到補缺?
講完這些捐官補缺的程序,王有齡又說:“我所說的要‘本錢’,就是進京投供的盤纏。如果境況再寬裕些,我還想‘改捐’。”
“改捐個什麽‘班子’?”
“改捐個知縣。鹽大使正八品,知縣正七品,改捐花不了多少錢。出路可就大不相同了。”
“怎麽呢?”
“鹽大使隻管鹽場,出息倒也不錯,不過沒有意思。知縣雖小,一縣的父母官,能殺人也能活人,可以好好做一番事業。”
這兩句話使得小胡肅然起敬,把剛才看不起他的那點感想,一掃而空了。“再說,知縣到底是正印官,不比鹽大使,說起來總是佐雜,又是捐班的佐雜,到處做‘磕頭蟲’,與我的性情也不相宜。”
“對,對!”小胡不斷點頭,“那麽,這一來,你要多少‘本錢’才夠呢?”
“總得五百兩銀子。”
“噢!”小胡沒有再接口,王有齡也不再提,五百兩銀子不是小數目,小胡不見得會有,就有也不見得肯借。
兩人各有心事,吃悶酒無味,天也黑上來了,王有齡推杯告辭,小胡也不留他,隻說:“明天下午,我仍舊在這裏等你,你來!”
“有事嗎?”王有齡微感詫異,“何不此刻就說?”
“我有點小事托你,此刻還沒有想停當。還是明天下午再談。你一定要來,我在這裏坐等,不見不散。”
看他如此叮囑,王有齡也就答應了。到了第二天下午,依約而至,不見小胡的蹤影。泡一碗茶得好幾文錢,對王有齡來說,是一種浪費,於是沿著山路一直走了過去。城隍山上有好幾座廟,廟前有耍把戲的,打拳賣膏藥的,擺象棋攤的,不花錢而可以消磨時光的地方多得很。他這裏立一會,那麵看一看,到紅日銜山,方始走回原處,依舊不見小胡。
是“不見不散”的死約會。王有齡頓感進退兩難,不等是自己失約,要等,天色已暮,晚飯尚無著落。呆了半天,越想越急,頓一頓足,往山下便走,心中自語:明天見著小胡,非說他幾句不可!他又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境況,在外麵吃碗茶都得先算一算,何苦捉弄人?
走了不多幾步,聽見後麵有人在叫:“王有齡,王有齡!”
轉身一看,正是小胡,手裏拿著手巾包,跑得氣喘籲籲,滿臉是汗。見著了他的麵,王有齡的氣消了一半,問道:“你怎麽這時候才來?”
“我知道你等得久了,對不起,對不起!”小胡欣慰地笑著,“總算還好,耽遲不耽錯。來,來,坐下來再說。”
王有齡也不知道他這話是什麽意思?默默地跟著他走向一副設在櫥下的座頭,泡了兩碗茶。小胡有些魂不守舍似的,目送著經過的行人,手裏緊捏住那個手巾包。
“小胡!”王有齡忍不住問了:“你說有事托我,快說吧!”
“你打開來看,不要給人看見。”他低聲地說,把手巾包遞了給王有齡。他避開行人,悄悄啟視,裏麵是一疊銀票,還有些碎銀子,約莫有十幾兩。
“怎麽回事?”
“這就是你做官的本錢。”
王有齡愣住了,一下子心裏發酸,眼眶發熱,盡力忍住眼淚,把手巾包放在桌上,卻不知怎麽說才好。
“你最好點一點數。其中有一張三百兩的,是京城裏‘大德恒’的票子,認票不認人,你要當心失落。另外我又替你換了些零碎票子,都是有名的‘字號’,一路上通行無阻。”小胡又說:“如果不為換票子,我早就來了。”
這裏王有齡才想出來一句話:“小胡,你為什麽待我這麽好?”
“朋友嘛!”小胡答道,“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陽,英雄末路,心裏說不出的難過,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著覺。”
“唉!”王有齡畢竟忍不住了,兩行熱淚,牽連不斷。
“何必,何必?這不是大丈夫氣概!”
這句話是很好的安慰,也是很好的激勵、王有齡收拾涕淚,定一定神,才想起一件事,相交至今,受人絕大的恩惠,卻是對他的名氏、身世,一無所知,豈不荒唐?
於是他微有窘色地問道:“小胡,還沒有請教台甫?”
“我叫胡光墉,字雪岩,你呢,你的大號叫什麽?”
“我叫雪軒。”
“雪軒,雪岩!”胡雪岩自己念了兩遍,撫掌笑道:“好極了,聲音很近,好象一個人。你叫我雪岩,我叫你雪軒。”
“是,是!雪岩,我還要請教你,府上”
這是問他的家世,胡雪岩笑笑不肯多說:“守一點薄產過日了,沒有什麽談頭。雪軒,我問你,你幾時動身?”
“我不敢耽擱。把舍間咯略安排一番,總在三、五日內就動身。如果一切順利,年底就可以回來。雪岩,我一定要走路子,分發到浙江來,你我弟兄好在一起。”
“好極了。”胡雪岩的“好極了”,已成口頭禪,“後天我們仍舊在這裏會麵,我給你餞行。”
“我一定來。”
到了第三天,王有齡午飯剛過,就來赴約。他穿了估衣鋪買的直羅長衫,亮紗馬褂,手裏拿一柄“舒蓮記”有名的“杭扇”,泡著茶等,等到夭黑不見胡雪岩的蹤影,尋亦沒處尋,隻好再等。
天氣熱了,城隍山上來品茗納涼的,絡繹不絕。王有齡目迎目送著每一個行人,把脖子都擺得酸了,就是盼不著胡雪岩。
夜深客散,茶店收攤子,這下才把王有齡攆走。他已經雇好了船,無法不定,第二天五更時分上船,竟不能與胡雪岩見一麵話別。
在王有齡北上不久,浙江的政局有了變化:巡撫常大淳調湖北,雲南巡撫黃宗漢改調浙江,未到任以前由布政使——通稱“藩司”、老百姓尊稱為“藩台”的旗人椿壽署理。
黃宗漢字壽臣,福建晉江人。他是道光十五年乙未正科的翰林,這一榜人才濟濟,科運甚隆,那年,鹹豐二年,當到巡撫的就有三個,廣東葉名琛、江西張芾,當到二品大員的有何桂清、呂賢基、彭蘊章、羅惇衍,還有杭州的許乃釗,與他老兄許乃普,都當內閣學士。
這黃宗漢據說是個很能幹的人,但是關於他的操守與治家,批評極壞。到任以後,傳說他向椿壽索賄四萬兩銀子,椿壽沒有買他的帳,於是多事了。
其時漕運正在改變辦法。因為海禁已開,而且河道湮淤,加以洪楊的起事,所以江蘇的蘇、鬆、太各屬改用海運,浙江則是試辦,椿壽既為藩司,又署理巡撫,責無旁貸,當然要親自料理這件公事。
漕運的漕,原來就是以舟運穀的意思。多少年來都是河運,先是黃河,後來是運河,而運河又有多少次的變遷興作,直到康熙年間,治河名臣靳輔,於成龍先後開“中河”,曆時千餘年的運河,才算大功告成。
這條南起杭州,北抵京師,流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全長兩千多裏的水道,為大清朝帶來了一百五十年的盛運。不幸的是,黃河的情況,越來越壞,有些地方,河底積淤,高過人家屋脊,全靠兩麵堤防約束,“春水船如天上行”,真到了束手無策的地步。而運河受黃河的累,在嘉慶末年,幾乎也成了“絕症”。於是道光初年有海運之議。
在嘉應末年時有齊彥槐其人,著有一篇《海運南僧議》,條分縷析斷言“一舉而眾善備”,但地方大吏不願輕易更張。直到湖南安化的陶文毅公陶澍,由安徽巡撫調江蘇,銳意革新,消除鹽、漕兩事的積弊,齊彥槐的建議,才有一個實驗的機會。
這次實驗由陶澍親自主持,在上海設立“海運總局”,他親自雇好專門運載關東豆麥的“沙船”一千艘,名為“三不象”的海船幾十艘,分兩次運米一百五十多萬石到天津,結果獲得極大的成功,省時省費,米質受損極微。承運的船商,運漕而北,回程運豆,一向漕船南下“回空”,海船北上“回空”,現在平白多一筆收入,而且出力的船商,還“賞給頂戴”做了官,真正是皆大歡喜。
但是到了第二年,這樣的好事竟不再做下去!依然恢複河運。因為,不知道有多少人靠這條運河的漕船來剝削老百姓,他們不願意革新!
漕運的弊端與征糧的弊端是不可分的,征糧的權責屬於州縣,這七品的正印官,特稱為“大老爺”,在任兩件大事:刑名、錢穀。延請“紹興師爺”至少亦得兩名:“刑名師爺”和“錢穀師爺”。縣大老爺的成名發財,都靠這兩個人。
錢穀師爺的本事不在算盤上,在於能了解情況,善於應付幾種人,第一種是書辦,世代相傳,每人手裏有一本底冊,哪家有多少田?該納糧多少?
都記載在這本冊子上,為不傳之秘。第二種是“特殊人物”,他們所納的糧,都有專門名稱,做過官的紳士人家的“衿米”,舉人、秀才、監生是“料米”,這兩種米不能多收,該多少就多少,否則便有麻煩。再有一種名為“訟米”,專好無事生非打官司的訟棍所納的糧,也要當心。總而言這一名話,刁惡霸道,不易對付的那班“特殊人物”,必須敷衍,分量不足,米色粗劣,亦得照收不誤。甚至虛給“糧串”——納糧的憑證,買得個安靜二字。
有人占便宜,當然有人吃虧,各種剝削耗費,加上縣大老爺自己的好處,統統都出在良善小民頭上,這叫做“浮收”,最“黑”的地方,“浮收”到正額的一半以上,該納一石米的,起碼要納一石五鬥。於是有所謂“包戶”,他們或者與官吏有勾結,或者能挾製官吏,小戶如托他們“包繳”,比自己到糧櫃上去繳納,便宜得多。
第三種就是漕船上的人。漕船都是官船,額定數字過萬,實際僅六千餘艘,分駐運河各地,一地稱為一幫。這就是遊俠組織“青幫”之幫的出典。幫中的管事及水手,都稱為幫丁,其中又有屯丁、旗丁、尖丁之分。尖丁是實際上的頭目,連護漕的千總、把總都得聽他的指揮。州縣衙門開倉怔糧,糧戶繳納,漕船開到,驗收裝船,名為“受兌”。一麵征糧,一麵受兌,川流不息,那自然是再順利不過的事,但是這一來漕船上就玩不出花樣來了。他們的第一個花樣是“看米色”。由於漕船過淮安時,漕運總督要“盤糧”點數,到通州起岸入倉時,倉場侍郎要驗看米質,如有不符,都由漕船負責,因此,他們在受兌時,驗看米色,原是分所當為。但米色好壞,僅憑目視,並無標準,這樣就可以挑剔了,一廒一廒看過去,不是說米色太雜,就是不夠幹燥,不肯受兌。
以一般的情況而言,開倉十日,所有的倉厥就都裝滿了,此時如不疏運上船,則後來的糧戶,無倉可以貯米,勢必停征。糧戶也就要等待,一天兩天還不要緊,老百姓無非發發牢騷而已,日子一久,廢時失業,還要貼上盤纏,自然非吵不可,這叫做“鬧潛”,是件極嚴重的事,地方官往往會得到極嚴厲的處分。倘或是個刮地皮的貪官,這一鬧漕就不定就會激起民變,更是件可以送命的大禍。
因此,錢穀師爺,便要指揮書辦出來與“看米色”的旗丁講斤頭,倘或講不下來,而督運的委員,怕誤了限期,催令啟程,那些幫丁就不問兌足不兌足,隻管自己開船。這時的州縣可就苦了,必須設法自運漕米,一路趕上去補足,稱為“隨幫交兌”。
幸而取得妥協,漕米兌竣,應該出給名為“通關”的收據,這時尖丁出麵了,先議“私費”,就是他個人的“好處”,私費議妥,再議“通幫公費”,是全幫的好處。這些看米色所受的勒索,以及尖丁私費、通幫公費,自然羊毛出在羊身上,由浮收來支付。
這以後,就該幫丁受勒索了,首先是“過淮”投文過堂,照例有各種陋規,一幫船總要花到五六百兩到一千兩銀子。這一關一過,沿路過閘過壩,處處要送紅包,大概每一艘船要十幾兩銀子。最後到了通州,花樣更好,要投四個衙門的文,有人專門代辦,每船十三兩銀子,十兩鋪排四個衙門,三兩是代辦者的酬勞。等漕米上岸入倉,伸手要錢的人數不清,總要花到三五十兩。所以幫丁勒索州縣,無非悖入悖出。
幫丁的苦楚猶不止此,一路還要受人的欺侮。在運河裏,遇到運銅運鉛的船,以及木排,千萬要當心,那是在運河是蠻不講理出了名的,撞沉了漕船,他們可以逃散,幫丁則非傾家蕩產來賠不可,因為如此,幫丁便格外團結,以求自保,“青幫”之起因如此,所以,他們的“海底”名為“通漕”,並不是世俗所稱的“通草”。
一度行之有效,但以積習已深,慣於更張的南漕海運,終於鹹豐元年舊事重提。這出於兩個原因,第一個是人,第二個是地。
這個人是兩江總督陸建瀛,湖北人,極能幹,而且善於結交,所以公卿延譽,負一時物望。他頗有意步武陶澍,留一番政績。陶澍改鹽法,淮北行之大效,而淮南依舊,陸建瀛在淮南繼陶未竟之功。漕運也是如此,他得到戶部尚書孫瑞珍的支持,準備恢複海運。
適逢其會的是,運河出了問題,在徐州附近的豐縣以北決口,“全河北趨,由沛縣之華山、戚山分注微山、昭陽等湖,挾清水外泛,運河閘、壩、纖堤,均已漫淹”,朝廷一方麵撥巨款搶救,一方麵也加強了改用海運的決心。
海運之議,奉旨由兩江總督陸建瀛、江蘇巡撫楊文定、浙江巡撫常大淳,會同籌劃。結果決定鹹豐二年江蘇的蘇州,鬆江、常州、鎮江、太倉等四府一州的溜米,改用海運。浙江則是試辦,但其間又有反複,未成定議。
就在這段期間中,椿壽由湖南布政使調浙江。當朝命初下時,黃宗漢是掌理一省司法的浙江按察使,通稱“臬司”,等椿壽到任時,他已經調差了。第二天,洪軍由廣西而湖南,湖北吃緊,清文宗把善於“捕盜”的常大淳,調為湖北巡撫。浙江巡撫由藩司椿壽署理。
椿壽的運氣太壞。這年的浙江,省城杭州及附近各州縣,自五月以後,雨量稀少,旱荒已成,於是對他發生兩大不利,第一是錢糧征收不起,第二是河淺不利於舟行,影響漕運。
江蘇的海運,非常順利,四府一州的漕糧,糙米三十二萬多石,白米二萬七千餘石,於三月間出海北上,安然運到。而浙江的漕米,到九月間還未啟運,這是前所未有現象。
在此以前,也就是漸江正鬧旱災的五月間,為了軍事上的需要,各省巡撫有個小小的調整,雲南巡撫張亮基調湖南,遺缺由甘肅布政使黃宗漢接充。他不願意去雲南,經過一番活動,很快地改調浙江。不過一年的功夫,重回杭州時,已非昔比。
署理巡撫椿壽交卸以後,仍舊幹他的藩司。據說黃宗漢在第一天接見椿壽時,就作了個暗示,椿壽的“紗帽”在他手裏,如果想保全,趕快送四萬兩銀子的“紅包”過去。黃宗漢敢於作此勒索,就因為椿壽在漕運上,已經遲延,如果上司肯替他說話。可以在天災上找理由,有處分,亦屬輕微。否則,耽延了“天瘦正供”,將獲嚴譴。
椿壽沒有理會他,於是黃宗漢想了個極狠毒的手法來“整”人。他認為本年漕糧,啟運太遲,到達通州交倉,糧船不能依照限期“回空”,這樣便要影響下一年的漕運。就在這個言之成理的說法上來整椿壽。
心裏已有成算,表麵絲毫不露,把椿壽請到撫院來談公事,問起清運的情形。
一提到這上麵,椿壽自己先就緊張,“回大人的話,”他說,“今年浙江的漕運,無比如何要擔處分了!”
“誰擔處分啊?”黃宗漢故意這樣問。
“自然是司裏。”藩、臬兩司向巡撫回話,照例自稱“司裏”。“這也不擔處分的事。”黃宗漢用這句話先做一個伏筆,卻又立即撇開不談,“貴司倒先說說看,究竟因何遲誤?”“自然是因為天旱水淺,河道幹淤。已經奏報過的。”“天旱是五月以後的事。請問,照定例,本省漕船,每年什麽時候開,什麽時候‘過淮’,什麽時候‘回空’?”一連三問,把椿壽堵得啞口無言。照定例,江西和浙江的漕船,限在二月底以前盡數開行。年深日久,定例有變,但至遲亦不會過四月。現在秋風已起,漕船開行的還不過一半,這該怎麽說呢?
他遲遲不答,黃宗漢也不開口,是逼著他非說不可。椿壽無奈,隻好這樣答道:“大人也在浙江待過,漕幫的積弊,還有什麽不明白的?漕丁有種種花樣,譬如說陳漕帶私貨羅??”
椿壽的話未完,撫台便一個釘子碰了過來:“天下烏鴉一般黑,各省漕丁都是一樣的。”
“今年略微不同,因為奉旨籌議南漕海運,漕幫不免觀望,這也是延誤的原因之一。”
“觀望什麽?”黃宗漢大聲問道,“議辦海運是來年新漕之事,跟今年何幹?”
振振有詞一問,椿壽語塞,既然來年有此改變之議,漕丁自不免有所瞻顧,以致鼓不起勁來,但身為藩司,署理撫院,這些地方正該督催,否則便是失職,所以椿壽無同可解。
“現在怎麽辦呢?”黃宗漢又憂形於色地說,“事情總要辦通才行啊!”
“是,是!”椿壽趕緊答道,“司裏盡力去催,總在這個把月裏,一定可以全數啟運。”
“個把月?”黃宗漢皺著眉說,“說老實話,這上麵我還不大弄得清楚。
反正本年漕運,自前任常中丞調任以後,都由老兄一手經理。以後該如何辦理,等我商量了再說。”
他這段話有兩層用意,第一是說目前還不甚了解漕運的情況,等了解了又當別論,留下翻覆的餘地,第二是“一手經理”四個字,指明了全部責任。椿壽原是“上三旗”的公子哥兒,這幾年在外麵曆練了一番。紈袴的積習,固已大減,而人心的險,卻無深知,哪裏去理會得黃宗漢的深意?還隻當撫台語氣緩和,事無大礙,所以連聲應諾,辭出撫院,趕緊召集手下,商議如何設法把未走的船,能夠早日開行,隻要一出浙江省境,責任就輕得多了。於是椿壽即刻召集督糧道和其他經辦漕運的官員,一麵宣達了撫台的意思,一麵力竭聲嘶地要大家“各秉天良”,務必在最短期間內,設法讓漕船全數開出。別處都還好辦,麻煩的是湖屬八幫,浙江湖川府是東南膏腴之區,額定漕糧三十八萬八千餘石,關係重大,偏偏這八幫的漕船,一艘都動彈不得。椿壽看看情勢嚴重,不得不親自到湖州去督催。
湖州運漕,有朵運河的支流,往東沿太湖南岸,入江蘇省境平望的大運河。這種交流不到一百裏長,但所經的雙林,南潯兩鎮,為膏腴中的膏腴。南潯的殷富,號稱“四獅八象”,海內聞名。聽得藩台駕到,照例以捐班道台的身分,盡地主之誼,他們飲食起居的講究,雖不比鹽商、河工的窮奢極侈,但已遠非一般宮貴之家可比。
身處名匠經營的園林,坐對水陸並陳的盛饌,開宴照例開戲,南潯富家都有自己的戲班,砌末、行頭,無不精美,這時集合精英,奏演名曲,而椿壽索然寡歡,卻又不得不勉強敷衍,因而這樣豪華享受的場台,在他反覺得受罪,耳中聽著《長生毆》的《夜雨聞鈴》,心裏想的卻是怎得下他三天三夜的大雨,運河水滿,讓擱淺的漕船,得以趁一帆西風,往東而去?
想著漕船,椿壽無論如何坐不住了。托詞“身子不爽”,向主人再三道歉告辭,回到行轅。
行轅裏已經有許多人在等著。這些人分為三類,一類是漕幫中的“領運千總”,名義上算是押運的武官,照原來的傳統,多由武舉人中選拔,一類是臨時委派的押運官,大多為候補州縣,走路子鑽上這個差使,多少弄幾文“調劑調劑”,再一類就是各幫中真正的頭腦:“尖丁”。
“尖丁”的身分是小兵,這還是明朝“衛所”演變下來的製度。小兵與二品大員的藩台,身分相差不知幾許?照平日來說,連見椿壽的麵都難,但此刻也顧不得這些官派了!要設法能讓漕船開動,非找尖丁來談,才商議得出切實的辦法,所以椿壽吩咐,一體傳見。
行轅借在一家富戶的兩進屋子,時已入夜,軒敞的大廳上,點起明晃晃的火油燈,照出椿壽的滿麵愁容!他居中坐在紅木炕床上,兩旁梨花木的“太師椅”上,坐的是候補州縣身分的押運官,千總和尖丁便隻有站的份兒了。在鴉雀無聲的沉重的氣氛中,椿壽扯開嘶啞的嗓子說道:“今年的漕糧,到底還運得出去,運不出去?”
這一同大家麵麵相覷,都要看一看對方的臉色。最有資格答話的是尖丁,但以身分關係,還輪不到他們開口。
“我在撫台麵前,拍了胸脯的,一個月當中,一定全數開船。現在看了實在情形,我覺得我的話說得過分了。今天一定先要定個宗旨出來,船能動是動的辦法,不能動是不能動的辦法。這樣子一天一天等下去,非把腦袋等掉了不可。”
這是提出了要砍腦袋的警告,在座的人,無不悚然!坐在左首太師椅上的一名候補州縣,便欠身說道:“總得仰仗大人主持全局,屬下便賠上性命,也得把漕船開出去。漕糧關乎國家正用,今年天旱水淺,縱然耽遲,還有可說,倘或不走,那就是耽錯了。”
“耽遲不耽錯”這一說,凡是坐在大師椅上的,無不齊聲附和。這些候補州縣,沒有一個不鬧窮,有些在省城住了十幾年,始終沒有補上一個缺,窮得隻剩下一疊當票,好不容易才派上這一個押運的差使,指望著漕船一動,便好先支一筆公費安家。至於這一去什麽時候才能到達通州,他們不必擔心,遲延的處分,落不到他們頭上。
倘說漕船不走,他們便回不得省城,因為船不走,便無所謂押運,不僅萬事全休,而且比不得這個差使還要壞——不得這個差使,不必借了盤纏來到差。現在兩手空空回杭州,債主那裏如何交代?
椿壽當然明白他們的用心,而且也知道這些人無足輕重,既出不了什麽力,也擔不了什麽責任,所以不理他們的話,望著站在他們身後的“領運千總”說:“他們有什麽主意,說出來商量。”
“領運千總”的想法,與那些候補州縣差不多,隻是他們不能胡亂作主,凡事要聽尖丁的招呼,因而有個年紀大些的便這樣回答:“請大人作主!”
“如果我說不走呢?”
大家都不響,沒有一個人讚成他的主意,隻是不敢駁回。但這樣不作聲,也就很明顯地表示出反對的意思了。
在座的一個實缺同知,此時忍不住開口:“跟大人回話,還是讓他們推出一兩個人來,看看有何話說?”
“他們”是指尖丁,椿壽點點頭,對那些尖丁說:“我看也非你們有句話不可。”
“是!”有個“有頭有臉”的尖丁答應一聲,請個安說:“請大人先休息。我們商量出一個宗旨,再跟大人回稟。”
“好,好,你們商量。”椿壽坐在炕床上咕嚕嚕吸水煙,八幫的尖丁便退到廊下去悄悄商議,好久尚無結論,因為各幫的情況不同,看法各異,牽涉的因素很多。今年的漕運,吃力不討好是公認的看法,但走與不走,卻有相反的主張,一派認為賠累已不可免,不加不走,還省些事,一派則以在漕船上帶著許多私貨,不走則還要賠一筆,“公私交困”,簡直要傾家蕩產了。
談來談會,莫衷一是,椿壽已經派人來催了,隻好聽憑上麵雲決定走與不走。不過總算也有了一點協議“那就是走也好,不走也好,各幫的賠累,隻能一次,不能兩次。
“如果不走,本年的漕糧便要變價繳納,戶部定章是每石二兩銀子,現在市價多少?”椿壽問。“這要看米的成色。”被推定去回話的那個尖丁答道:“總在七錢到八錢這個數目之間。”
“船上的漕糧有多少?”“一共二十七萬六千石。”
“那麽,”椿壽問道,“就算每石賠一兩二錢銀子,共該多少?”
那尖丁的心算極快,略略遲疑了一下,便報出確數:“共該三十三萬一千二百兩銀子。”
“如果漕船不走,奏請變價繳銀,上頭一定會準的。不過,”椿壽麵色凝重地問,“這三十三萬兩銀子,該誰來賠?”“大人曉得的,湖屬八幫是‘疲幫’,力量實在夠不上。總要請大人格外體恤,留漕丁一條命。”
“哼!”椿壽冷笑,“你們要命,難道我的命就可以不要?”這是雙方討價還價,有意做作。漕幫有“屯田”,有“公費”,遇到這種情形,便得從公眾的產業和收入中,提出款子來賠,賠累的成數,並無定章,但以上壓下,首先要看幫的好壞,公產多的“旺幫”便賠得多,負債累累的“疲幫”便賠得少。說也奇怪,越是富庶的地區,漕幫越疲,第一疲幫是江蘇鬆江府屬各幫,溯州府屬八幫的境況也不見得好,這因為是越富庶的地區,剝削越多的緣故。
這賠累的差額,除了漕幫以外,主要的使得由藩司從征收漕糧的各種陋規和“浮收”中,提成分賠。所以處理這件棘手的案子,實際上隻是藩台衙門和湖屬八幫間的事。椿壽軟哄硬逼,總算把分賠的成數談好了。
然而這也不過是萬不得已的退路。眼光總是朝前看的,能夠把漕船開出去,交了差,也免了賠累,何樂不為?所以椿壽又回過頭來問:“照你們看,漕船到底能不能動呢?能動還是照開的好。”
這一句話自然大受歡迎,在座的候補州縣,一看事有轉機,無不精神夏振,紛紛頌讚椿壽的明智。惟有那名代表漕幫說話的尖丁,大搖其頭。不過他首先聲明,他自己有點意見,並有代表漕幫,不知該說不該說?“說,說!集思廣益,說出來商量。”照那尖丁個人的看法,漕船要能開行,首先得要疏浚河床,同時在各支流加閘,提高運河中的水位,然後另雇民船分載漕米,減輕漕船的載重,這樣雙管齊下,才有“動”的可能。
“那就這樣辦啊!有何不可呢?”有個押運官興奮地說。那尖丁苦笑了一下,沒有作聲。椿壽卻明白他的意思,以譏嘲的口吻答道:“老兄說得容易!可知道這一來要多少錢?”“於其賠累,何不把賠累的錢,花在疏浚河床和雇用民船上?不但交的差,而且治理了運河,也是大人的勞績。”這兩句話說動了椿壽的心,點著頭沉吟,“這倒也是一說。”他自語似的問:“就不知道要多少日子?”疏浚的計劃,施工的日程,要多少工、多少料,都要仔細計算,才能知道確數,在這樣人多口雜的場台中,是不可能得到結果的,所以椿壽叫大家散一散,別外找了些實際能負責,能辦事的人來重作商量。
這個少數人的集議,首先要談的就是工料的來源。這實在也隻有一個字:錢。漕幫中被推派出來說話的那名尖丁,以久曆江湖的經驗,預感到此舉不妥,但人微言輕,無法扭轉椿壽的“如意算盤”,便很幹脆地答應了所派的經費,而且保證漕幫一定全力支持這件事。不過他也很鄭重地聲明,漕幫出了這筆錢,漕船不管如何非走不可。如果再出了什麽花樣。漕幫不能負責。於是疏浚河道的計劃,很快地便見諸實際行動。這件事地方官原來也有責任,隻是湖州府和運河所經的烏程、歸安、德清三縣,要辦這件事惟有派工派料。公文往返,以及召集紳士磋商,需要好久才能動工,未免緩不濟急。為了與天爭時,自己拿錢出來征雇民工是最切實的辦法。等這一切安排好了,預計八月底以前,漕船一定可以開行。這樣,椿壽才算鬆了一口氣,動身回省。
走的那天,秋風秋雨,一般行旅悶損不樂的天氣,在椿壽卻大為高興,心裏在想,這雨最好落大些,連下幾天,前溪水漲,起漕的時間,還好提前。
***
回到省城,他第一件事便是去見撫台黃宗漢。
聽完報告,黃宗漢還誇獎了一番,說他實心辦事。還告訴他一些京裏來的消息,說朝廷已有旨意,嚴飭直隸總督和駐北通州的倉場侍郎,自天津楊村地方,調派一千五百艘駁船到山東臨清,準備駁運漕糧。不過直隸總督已經複奏,怕楊村的駁船,到達臨清,河水已經結冰,所以這樣請求:江浙的漕糧在臨清、德州一帶卸下來,暫時存貯,到明年開春解凍,再轉漕北上,這個請求,能不能奉準,尚不可知。
椿壽認為這是個好消息,他原有顧慮,怕北地天寒,到了十月以後,河裏結冰,漕船依舊受阻。現在既有直隸總督據實奏陳,等於為他把心裏想說的話說了出來,格於事實,朝廷不能不準,這樣就隻要到了臨清,便算達成任務。倘說遲延,則各地情形相同,處分的案子混在一起,變成“通案”就不要緊了。椿壽吃了這顆定心丸,對於疏浚河道的工程,進度不甚理想,就不太著急。他最關心的是直隸總督那個複奏的下文,等漕船開出,才看到明發上諭:“浙江嘉杭等幫米石,如能撥船趕運,當仍遵前旨,酌撥楊村船隻,趁此天氣晴和,迅往撥運。設或沿途必須截卸,臨情、德州等倉,是否足資容納?著倉場侍郎、直隸總督、漕運總督、山東巡撫各將現在應辦急務,迅速妥為辦理,毋得聽任屬員推諉惡習,各分畛域,再赴貽誤。懍之!”
“虧得趕運出去。”椿壽心裏在想,“照上諭來看,在臨清、德州截卸,暫時存貯,已經準了。不過糧倉恐怕不夠,湖幫的漕米到了那裏,倘或無倉可儲,倒是棘手之事。”
於是,他“上院”去見撫台。黃宗漢一見他就說:“啊,來得正好。我正要叫‘戈什哈’去請你,有件要緊事商量。”
“請大人吩咐。”“不,不!你有事你先說。”
椿壽便說明來意,意思是想請撫台出奏,浙江湖屬八幫的漕米,已出省境北上。如果到了臨清,無法駁運,需要截卸時,請飭下漕運總督及山東巡撫,預留空倉。他是怕湖屬八幫的漕船最後到達,倉位為他幫捷足先登,所以有此要求。
黃宗漢一麵聽,一麵不斷搖頭,等他說完,俯身向前問道:“漕運一事,貴司內行,而且今年由貴司一手料理,我要請問,可曾計算過‘回空’的日子?”
原來是這一層顧慮,椿壽略略放了心,“回大人的話,”他說,“回空自然要衍期??”“衍期多少時候?”黃宗漢不待辭畢,槍著問道,“請貴司算與我聽一聽。”
“這要看臨清的情形。如果在那裏截卸,等明年開凍駁運,又要看前麵漕船的多寡,多則慢,少則快。
“最快什麽時候?”
“總要到明年四月。”“回空呢?”“也要兩個月。”
“這就是說,漕船明年夏天才能回家,還要經過一番修補,又得費個把月,最快也得在七月裏才能到各縣受兌漕米。請問貴司,明年新漕,不是又跟今年一樣,遲到八九月才能啟運嗎?”
“是!”椿壽答道,“不過明年改用海運,亦無關係。”“什麽叫沒有關係?”黃宗漢勃然變色,“你說得好輕巧。年年把漕期延後,何時始得恢複正常?須知今年是貴司責無旁貸,明年就完全是我的責任。貴司這樣子做法,簡直是有意跟我過不去呀!”
椿壽一看撫台變臉,大出意外,他亦是旗下公子哥兒出身,一個忍不住,當即頂撞了過去:“大人言重了!既然我責無旁貸,該殺該剮,自然由我負責,大人何必如此氣急敗壞?”
“好,好!”黃宗漢一半真的生氣,一半有意做作,臉上一陣青,一陣紅地說:“你負責,你負責!請教,這責任如何負法?”
“本年漕運雖由我主管,但自從大人到任,凡事亦曾稟命而行。今年江蘇試辦海運,成效甚佳,請大人出奏,明年浙省仿照江蘇成例,不就行了嗎?”“哼,哼!”黃宗漢不斷冷笑,“看貴司的話,好象軍機大臣的口吻,我倒再要請教,如果上頭不準呢?”“沒有不準之理。”
“又是這樣的口吻!”黃宗漢一拍炕幾,大聲嗬斥,“你到底是來議事,還是來抬杠?”
椿壽做了二十幾年的官,從未見過這樣的上司,心裏在想:我是科甲出身,我亦不是捐班佐雜爬上來的,受慣了氣的,論宦途經曆,我放浙江藩司,你還不過是浙江臬司,隻不過朝中有人,道光十五年乙未那一榜??
轉念到此,椿壽打了個寒噤,暗叫一聲:大事不好!黃宗漢的同年,已有當了軍機大臣的,那是蘇州的彭蘊章。還有戶部兩侍郎,一個是福建的王慶雲,最愛照應同鄉,另一個又是他的同年,而且是好友的伺桂清。
俗語說得好,“朝裏無人莫做官。”黃宗漢敢於如此目中無人,無非仗著內有奧援,而且聽說他今年進京,皇上召見六次之多,聖眷正隆,自己無論如何碰不過他。這些念頭雷轟電掣般閃過心頭,頓感氣餒,隻得忍氣吞聲地陪個罪。
“大人息怒。我豈敢跟大人抬杠?一切還求大人維持。”這一說,黃宗漢的臉色才和緩了一些,“既為同僚,能維持總要維持。
不過,”他使勁搖著頭,一字一句地說:“難,難!”
椿壽的心越發往下沉,強自鎮靜著問道:“大人有何高見?要請教誨。”“豈敢,豈敢。等我想一想再說吧!”說完,端一端茶碗,堂下侍候的戈什哈便拉開嗓子:“送客!”這送客等於逐客。椿壽出了撫台衙門,坐在轎子裏,隻催轎扶加快,急急趕回本衙門,讓聽差把文案請到“簽押房”,關上房門,細說了上院的經過,驚疑不定地問道:“各位看看,黃撫台這是什麽意思?”“黃撫台外號‘黃閻羅’,翻臉不認人是出名的,這件事要好好鋪排一下。”
“唉!”椿壽搖搖頭,欲言又止,失悔在黃撫台剛到任,不理他索賄的暗示。
“‘天大的公事,地大的銀子’,”有個文案說很很率直,“先去探探口氣看,院上到底打的什麽主意?”於是連夜走路子去打聽,總算有了確實的消息,據說黃宗漢為了明年的新漕得以早日受兌裝載,照限期抵達通州,決定上奏,把湖屬八幫的瘤船追了回來,漕米卸岸入倉,連同明年的新漕,一起裝運。這樣做法,隻苦了漕幫,白白賠上一筆疏浚河道的費用。其次,那些奉委押運的候補州縣,沒有“公費”可派,一筆過年的盤纏便落空了。椿壽心中雖有不忍,但到底是別人的事,藩司能夠不賠,已是上上大吉,隻好狠一狠心不理他們了。
果然,第二天撫台衙門來了正式公事,惟恐影響來年新漕的期限,“所有本年湖屬八幫漕船,仰該司即便遵照,全數追回,候命辦理。”椿壽不敢怠慢,立即派出人去,把湖屬八幫的漕船截了回來,同時上院去見撫台,請示所謂“候命辦理”是如何辦法?
黃宗漢一直托病不見。過了有五、六天,一角公文送到,拆開一看,椿壽幾乎昏厥,頓足罵道,“黃壽臣,黃壽臣,你好狠的心!我與你問冤何仇,你要置我於死地!”黃宗漢的手段,的確太毒辣了,他以一省最高行政長官的地位,統籌漕運全局的理由,為了使來年新漕的輸運,如期完成,以期此後各年均得恢複正常,作了一個決定,本年湖屬八幫的漕米,留浙變價,全部漕米二十七萬六千石,照戶部所定價格,每石二兩銀子,共該五十五萬二千兩,限期一個月報繳。
這是椿壽與尖丁早已算過了的,市價與部價的差額,一共要三十三萬兩銀子。如果在他第一次到湖州開會之前,撫台就作了這個決定,那麽漕幫賠大部分,藩司賠小部分,這筆小部分的賠款,也還可以在浮收的款項中撥付,說起來隻是今年白吃一場辛苦,沒有“好處”而已。但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了,漕幫負擔了疏浚河道的全部經費,事先已經聲明,出了這筆錢,漕船非走不可,於今截回不定,已覺愧對漕幫,再要他們分賠差額,就是漕幫肯賠,自己也難啟齒,何況看情形是決無此可能的。
至於浮收的“好處”,早已按股照派,“分潤”有夫人員,哪裏再去追索?即使追索得到,也不過五、六萬銀子,還差著一大截呢!
事情的演變,竟會弄得全部責任,落在自己一個人頭上。椿壽悔恨交並,而仍不能不拚命作最後的掙紮,愁眉苦臉地召集了親信來商議,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解鈴還須係鈴人”,惟有去求撫台,收回“變價”的成命,應解的二十多萬石漕米,隨明年新漕一起啟運。就這樣起卸入倉,從船上搬到岸上,明年再從岸上搬到船上,來回周折的運費、倉費,以及兩次搬動的損耗,算起來也要賠好幾萬兩銀子,而且一定還會受到處分,但無論如何總比賠三十三萬兩銀子來得好。
兩害相權取其輕,椿壽隻得硬著頭皮上院,把“手本”送了進去,門上出來答道:“上頭人不舒服,請大人回去吧!上頭交代,等病好了,再請大人過來相敘。”
棒壽憤不可遏,吩咐跟班說:“回去取鋪蓋!撫台不見我不走,就借官廳的炕床睡。”門上一看,這不象話,趕緊陪笑道:“大人不必,不必!想來是有急要公事要回,我再到上房去跑一趟。”
於是椿壽就在官廳中坐等,等了半個時辰,黃宗漢出來了,仰著頭,板著臉,一見麵不等椿壽開口,就先大聲問道:“你非見我不可?”
“是!”椿壽低聲下氣地回答:“大人貴恙在身,本不該打攪,隻是實在有萬分困難的下情上稟。”“如果是湖屬漕米的事,你不必談。已經出奏了。”這句話就如焦雷轟頂,一時天旋地轉,不得不頹然坐倒,等定定神看時,黃宗漢已無蹤影,撫院的戈什哈低聲向他說道:“大人請回吧!轎子已經伺侯半天了。”
椿壽閉上眼,眼角流出兩滴眼淚,拿馬蹄袖拭一拭幹淨,由聽差扶掖著,一步懶似一步地走官廳。
就在這天晚上,椿壽在藩司衙門後院的簽押房裏,上吊自殺。第二天一早為家人發覺,哭聲震動內外,少不得有人獻殷勤,把這個不幸的消息,飛報撫台。
黃宗漢一聽,知道闖了禍,逼死二品大貝,罪名不輕。但轉念想起一重公案,覺得可以如法炮製,心便放了一半。
他想起的是陝西蒲城王鼎屍諫的往事,這重公案發生在十年以前,王鼎與奸臣穆彰阿,同為大學士值軍機。這位“蒲城相國”性情剛烈,嫉惡如仇,而遇到穆彰阿是陰柔奸險的性格,每在禦前爭執,一個聲色俱厲,一個從容自如,宣宗偏聽不明,總覺得王鼎不免過分。
道光二十二年,為了保薦林則徐夏用,王鼎不惜自殺屍諫,遺疏痛劾穆彰阿。那時有個軍機章京叫陳孚恩,是穆彰阿的走狗,一看王鼎不曾入值,亦未請假,心裏一支,借故出宮,趕到王鼎家一看,聽得哭聲震天,越發有數。趁王鼎的兒子,翰林院編修王抗驟遭大故,五中昏瞀的當兒,勸他把王鼎的屍首解下來,同時把遺疏抓到手裏,一看內容,不出所料,便又勸王抗以個人前程為重,不必得罪穆彰阿,又說“上頭”對王鼎印象不佳,而大臣自殺,有傷國體,說不定天顏震怒,不但王鼎身後的恤典落空,而且別有不測之禍。
這一番威脅利誘,教王抗上了當,聽從穆彰阿更改遺疏,並以暴疾身故奏報。宣宗也有些疑心,但穆彰阿布置周密,“上頭”無法獲知真相,也就算了。
陳孚恩幫了穆彰阿這個大忙,收獲也下小,不久,穆彰阿就保他當山東巡撫。而王抗則以不能成父之誌,為他父親的門生,他自己的同年,以及陝甘同鄉所不齒,辭官回裏,鬱鬱以終。
穆彰阿是道光十五年乙未科會試的大主考,黃宗漢是他的門生,頗為巴結這位老師。秦檜門下有“十客”,穆彰阿門下有“十子”,黃宗漢與陳孚恩都在“穆門十子”之數,自然熟知其事。所以,一遇椿壽的變故,他立即遣派親信,以釜底抽薪的宗旨,先設法把椿壽的遺囑弄到手,然後親自拜訪駐防的將軍和浙江學政,因為這兩個人是可以專折奏事的,先要把他們穩住,才可以不使真相上聞。
當然,另一方麵他還要間接拜托旗籍的官員,安撫椿壽的家屬,然後奏報藩司出缺。上吊自殺是瞞不住的,所以另外附了個“夾片”,說是“浙江錢漕諸務支出,本年久旱歲歉,征解尤難,該司恐誤公事,日夜焦急,以至迫切輕生。”把湖屬八幫應運漕米,留浙變價的事,隻字不提,同時錄呈了經過修改的椿壽的遺囑。鹹豐帝此時初登大寶,相當精明,看遺囑內有“因情節所逼,勢不能生”兩句話,大為疑惑,認為即令公事難辦,何至遽爾自盡?是否另有別情,命令黃宗漢“再行詳細訪察,據實奏聞,毋稍隱飾。”接著,浙江學政萬青藜也有專折奏報,說椿壽身後,留有遺囑,“實因公事棘手,遽行自盡。”與黃宗漢的奏折,桴鼓相應。皇帝批示:“已有旨,令黃宗漢詳查具報。汝近在省垣,若有所聞,亦可據實具奏。”看來事情要鬧得很大,但事態真正嚴重的關鍵所在,隻有黃宗漢自己知道。因為椿壽的自盡,如果真的是由於他的措施嚴峻、則雖良心有愧,亦不過課以道義上的責任,在公事上可以交代得過,那就不必有所畏懼。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椿壽之死,是死在他虛言恫嚇的一句話上。
所謂“留浙變價”,原是黃宗漢有意跟椿壽為難的一種說法,暗地裏他並不堅持這樣做,不但不堅持,他還留著後手,以防椿壽無法做到時,自己有轉圜的餘地。
由於在軍機處和戶部都有極好的關係,所以黃宗漢對來年新漕改用海運,以及本年湖屬各幫漕米,不能如限北運的處置辦法,都有十足的把握,私底下書函往還,幾乎已有成議。但這些情形,椿壽無從知道,他亦瞞著不說。以改用海運並無把握,河運糧船難以依限回空的理由,下令截回漕船,留浙變價,這一套措施與他所奏報的改革辦法,完全不符。他向椿壽所說的,留浙變價一事,“已經出奏”,事情到了推車撞壁的地步,再也無可挽回,這才使椿壽感到已入絕路,不能不一死了之。其實,“已經出奏”這句話,根本是瞎說。
就憑這句謊言,黃宗漢便得對椿壽之死,負起全部責任。因而他必須多方設法掩飾遮蓋,不使真相上聞,一麵活動萬青藜等人,幫著他瞞謊,一麵遣派親信,攜帶巨賢,到京師活動。當然,象軍機大臣彭蘊章那裏,是不必也不能行賄的,隻有以同年的身份,拜托關顧照應。
不過這樣一件案子,也不是輕易壓得下去的。椿壽是“上三旗”的旗人,親戚之中,頗有貴官,認為他的死因可疑,自然要出頭為他講話,這樣軍機處要幫黃宗漢的忙,就不能不費一番手腳,來遮人耳目。
照一向的慣例,類似這種情況,一定簡派大員密查。既稱密查,自然不能讓被查的人知道,可是一二品的大員出京,無論如何是件瞞不住的事,於是便有許多掩護其行蹤及任務的方法,一種是聲東擊西,譬如明發上諭:“著派某某人馳往江蘇查案”,這人便是“欽差”的身分,所經之處,接待的禮節極其隆重。這樣一路南下,到了濟南,忽然不定了,用欽差大臣的關防,谘會山東巡撫,開出一張名單,請即傳提到案,迅雷不及掩耳地展開了查案的工作。
再有一種是暗渡陳倉,乘某某大員外放到任的機會,密諭赴某處查案。
這道密諭照例不發“邸抄”,被查的省分,毫無所知,行到目的地,拜訪總督或巡撫,出示密諭,於是一夕之間,可以掀起大獄。查黃宗漢逼死椿壽一案,就是用的這一種辦法,所以在表麵上看不出黃宗漢出了毛病的痕跡。這當然又是軍機處幫他的忙。
這位欽差名叫何桂清,是黃宗漢的同年。在他們乙未一榜中,何桂清的年紀比較輕,儀表清俊,吐囑淵雅,人緣極好。這年秋天,由戶部侍郎外放江蘇學政,在京裏餞行送別的應酬甚多,所以一直遲遲不能啟程。就在這殷摒擋行囊,準備到任的期間內,出了椿壽這件案子,彭蘊章和他一些在京同年商量的結果,奏請密派問桂清於赴江蘇學政途中,順道查辦。“上頭”隻對椿壽的死因懷疑,不曾想到是他所信任的黃宗漢幹的好事,自然不會以何桂清與黃是同年為嫌,便準了軍機處的建議。
這個消息,很快、很秘密地傳到了杭州,黃宗漢等於服下一位定心丸。
有個福州人,名叫王有齡,他的父親是候補道,分發浙江,在杭州一住數年,沒有奉委過什麽好差使。老病侵尋,心情抑鬱,死在異鄉。身後沒有留下多少錢,運靈柩回福州,要好一筆盤纏,而且家鄉也沒有什麽可以倚靠的親友,王有齡就隻好奉母寄居在異地了。
境況不好,而且舉目無親,王有齡混得很不成樣子,每天在“梅花碑”一家茶店裏窮泡,一壺“龍井”泡成白開水還舍不得走,中午四個製錢買兩個燒餅,算是一頓。
三十歲的人,潦倒落拓,無精打采,叫人看了起反感。他的架子還大,經常兩眼朝天,那就越發沒有人愛理他了。
唯一的例外是個二十歲左右的少年,王有齡隻知道他叫“小胡”。小胡生得一雙四麵八方都照顧得到的眼睛,加上一張常開的笑口,而且為人“四海”,所以人緣極好。不過,王有齡跟他隻是點頭之交,也識不透他的身分,有時很闊氣,有時似乎很窘,但不管如何,總是衣衫光鮮,象這初夏的天氣,一件細白夏布長衫,漿洗得極其挺括,裏麵是紡綢小褂褲,腳上白竹布的襪子,玄色貢緞的雙梁鞋,跟王有齡身上那件打過補釘的青布長衫一比,小胡真可以說是“公子哥兒”了。
他倒是有意結交王有齡,王有齡卻以自慚形穢,淡淡地不肯跟他接近。這一天下午的茶客特別多,小胡跟王有齡“拚桌”,他去下了兩盤象棋,笑嘻嘻走回來說:“王有齡,走,走,我請你去‘擺一碗’。”擺一碗是杭州的鄉談,意思是到小酒店去對酌一番。
“謝謝。不必破費。”
“自有人請客。你看!”他打開手巾包,裏麵包有二兩碎銀子,得意地笑道:“第一盤‘雙車錯’,第二盤‘馬後炮’,第三盤,小卒‘逼宮’,殺得路斷人稀。不然,我還要贏。”
為了盛情難卻,王有齡跟著去了。一路走到“城隍山”——“立馬吳山第一峰”的吳山,挑了個可以眺望萬家燈火的空曠地方,一麵喝酒一麵閑談。
酒到半酣,閑話也說得差不多了,小胡忽然提高了聲音說:“王有齡,我有句話,老早想問你了。我看你不是沒本事的人,而且我也懂點‘麻衣相法’,看你是大貴之相,何以一天到晚‘孵’茶店?”
王有齡搖搖頭,拈了塊城隍山上有名的油餅,慢慢咬著,雙眼望著遠處,是那種說不出來的茫然落寞。
“叫我說什麽?”王有齡轉過臉來盯著小胡,仿佛要跟他吵架似的,“做生意要本錢,做官也要本錢,沒本錢說什麽?”
“做官?”小胡大為詫異,“怎麽做法?你同我一樣,連‘學’都沒有‘進’過,是個白丁。哪裏來的官做?”
“不可以‘捐班’嗎?”
小胡默然。心裏有些看不起王有齡。捐官的情形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做生意發了財,富而不貴,美中不足,捐個功名好提高身價,象揚州的鹽商,個個都是花幾千兩銀子捐來的道台,那一來便可以與地方官稱兄道弟,平起平坐,否則就不算“縉紳先生”,育事上得公堂,要跪著回話。再有一種,本是官員家的子弟,書也讀得不錯,就是運氣不好,三年大比,次次名落孫山,年紀大了,家計也艱窘了,總得想個謀生之道,走的就是“做官”的這條路,改行也無從改起,隻好賣田賣地,拜托親友,湊一筆去捐個官做。象王有齡這樣,年紀還輕,應該刻苦用功,從正途上去巴結,不此之圖,而況又窮得衣食不周,卻癡心妄想去捐班,豈不是沒出息?
王有齡看出他心裏的意思,有幾杯酒在肚裏,便不似平時那麽沉著了,“小胡!”他說,“我告訴你一句話,信不信由你,先父在日,替我捐過一個‘鹽大使’。”
小胡最機警,一看他的神情,就知道決非假話,隨即笑道:“唷!失敬,失敬,原來是王老爺,一直連名帶姓叫你,不知者不罪。”
“不要挖苦我了!”王有齡苦笑道,“說句實話,除非是你,別人麵前我再也不說,說了反惹人恥笑。”
“我不是笑你。”小胡放出莊重的神態問道,“不過,有一層我不明白,既然你是鹽大使,我們浙江沿海有好幾十個鹽場,為什麽不給你補缺?”
“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捐官隻是捐一個虛銜,憑一張吏部所發的“執照”,取得某一類官員的資格,如果要想補缺,必得到吏部報到,稱為“投供”,然後抽簽分發到某一省候補。王有齡尚未“投供”,哪裏談得到補缺?
講完這些捐官補缺的程序,王有齡又說:“我所說的要‘本錢’,就是進京投供的盤纏。如果境況再寬裕些,我還想‘改捐’。”
“改捐個什麽‘班子’?”
“改捐個知縣。鹽大使正八品,知縣正七品,改捐花不了多少錢。出路可就大不相同了。”
“怎麽呢?”
“鹽大使隻管鹽場,出息倒也不錯,不過沒有意思。知縣雖小,一縣的父母官,能殺人也能活人,可以好好做一番事業。”
這兩句話使得小胡肅然起敬,把剛才看不起他的那點感想,一掃而空了。“再說,知縣到底是正印官,不比鹽大使,說起來總是佐雜,又是捐班的佐雜,到處做‘磕頭蟲’,與我的性情也不相宜。”
“對,對!”小胡不斷點頭,“那麽,這一來,你要多少‘本錢’才夠呢?”
“總得五百兩銀子。”
“噢!”小胡沒有再接口,王有齡也不再提,五百兩銀子不是小數目,小胡不見得會有,就有也不見得肯借。
兩人各有心事,吃悶酒無味,天也黑上來了,王有齡推杯告辭,小胡也不留他,隻說:“明天下午,我仍舊在這裏等你,你來!”
“有事嗎?”王有齡微感詫異,“何不此刻就說?”
“我有點小事托你,此刻還沒有想停當。還是明天下午再談。你一定要來,我在這裏坐等,不見不散。”
看他如此叮囑,王有齡也就答應了。到了第二天下午,依約而至,不見小胡的蹤影。泡一碗茶得好幾文錢,對王有齡來說,是一種浪費,於是沿著山路一直走了過去。城隍山上有好幾座廟,廟前有耍把戲的,打拳賣膏藥的,擺象棋攤的,不花錢而可以消磨時光的地方多得很。他這裏立一會,那麵看一看,到紅日銜山,方始走回原處,依舊不見小胡。
是“不見不散”的死約會。王有齡頓感進退兩難,不等是自己失約,要等,天色已暮,晚飯尚無著落。呆了半天,越想越急,頓一頓足,往山下便走,心中自語:明天見著小胡,非說他幾句不可!他又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境況,在外麵吃碗茶都得先算一算,何苦捉弄人?
走了不多幾步,聽見後麵有人在叫:“王有齡,王有齡!”
轉身一看,正是小胡,手裏拿著手巾包,跑得氣喘籲籲,滿臉是汗。見著了他的麵,王有齡的氣消了一半,問道:“你怎麽這時候才來?”
“我知道你等得久了,對不起,對不起!”小胡欣慰地笑著,“總算還好,耽遲不耽錯。來,來,坐下來再說。”
王有齡也不知道他這話是什麽意思?默默地跟著他走向一副設在櫥下的座頭,泡了兩碗茶。小胡有些魂不守舍似的,目送著經過的行人,手裏緊捏住那個手巾包。
“小胡!”王有齡忍不住問了:“你說有事托我,快說吧!”
“你打開來看,不要給人看見。”他低聲地說,把手巾包遞了給王有齡。他避開行人,悄悄啟視,裏麵是一疊銀票,還有些碎銀子,約莫有十幾兩。
“怎麽回事?”
“這就是你做官的本錢。”
王有齡愣住了,一下子心裏發酸,眼眶發熱,盡力忍住眼淚,把手巾包放在桌上,卻不知怎麽說才好。
“你最好點一點數。其中有一張三百兩的,是京城裏‘大德恒’的票子,認票不認人,你要當心失落。另外我又替你換了些零碎票子,都是有名的‘字號’,一路上通行無阻。”小胡又說:“如果不為換票子,我早就來了。”
這裏王有齡才想出來一句話:“小胡,你為什麽待我這麽好?”
“朋友嘛!”小胡答道,“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陽,英雄末路,心裏說不出的難過,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著覺。”
“唉!”王有齡畢竟忍不住了,兩行熱淚,牽連不斷。
“何必,何必?這不是大丈夫氣概!”
這句話是很好的安慰,也是很好的激勵、王有齡收拾涕淚,定一定神,才想起一件事,相交至今,受人絕大的恩惠,卻是對他的名氏、身世,一無所知,豈不荒唐?
於是他微有窘色地問道:“小胡,還沒有請教台甫?”
“我叫胡光墉,字雪岩,你呢,你的大號叫什麽?”
“我叫雪軒。”
“雪軒,雪岩!”胡雪岩自己念了兩遍,撫掌笑道:“好極了,聲音很近,好象一個人。你叫我雪岩,我叫你雪軒。”
“是,是!雪岩,我還要請教你,府上”
這是問他的家世,胡雪岩笑笑不肯多說:“守一點薄產過日了,沒有什麽談頭。雪軒,我問你,你幾時動身?”
“我不敢耽擱。把舍間咯略安排一番,總在三、五日內就動身。如果一切順利,年底就可以回來。雪岩,我一定要走路子,分發到浙江來,你我弟兄好在一起。”
“好極了。”胡雪岩的“好極了”,已成口頭禪,“後天我們仍舊在這裏會麵,我給你餞行。”
“我一定來。”
到了第三天,王有齡午飯剛過,就來赴約。他穿了估衣鋪買的直羅長衫,亮紗馬褂,手裏拿一柄“舒蓮記”有名的“杭扇”,泡著茶等,等到夭黑不見胡雪岩的蹤影,尋亦沒處尋,隻好再等。
天氣熱了,城隍山上來品茗納涼的,絡繹不絕。王有齡目迎目送著每一個行人,把脖子都擺得酸了,就是盼不著胡雪岩。
夜深客散,茶店收攤子,這下才把王有齡攆走。他已經雇好了船,無法不定,第二天五更時分上船,竟不能與胡雪岩見一麵話別。
在王有齡北上不久,浙江的政局有了變化:巡撫常大淳調湖北,雲南巡撫黃宗漢改調浙江,未到任以前由布政使——通稱“藩司”、老百姓尊稱為“藩台”的旗人椿壽署理。
黃宗漢字壽臣,福建晉江人。他是道光十五年乙未正科的翰林,這一榜人才濟濟,科運甚隆,那年,鹹豐二年,當到巡撫的就有三個,廣東葉名琛、江西張芾,當到二品大員的有何桂清、呂賢基、彭蘊章、羅惇衍,還有杭州的許乃釗,與他老兄許乃普,都當內閣學士。
這黃宗漢據說是個很能幹的人,但是關於他的操守與治家,批評極壞。到任以後,傳說他向椿壽索賄四萬兩銀子,椿壽沒有買他的帳,於是多事了。
其時漕運正在改變辦法。因為海禁已開,而且河道湮淤,加以洪楊的起事,所以江蘇的蘇、鬆、太各屬改用海運,浙江則是試辦,椿壽既為藩司,又署理巡撫,責無旁貸,當然要親自料理這件公事。
漕運的漕,原來就是以舟運穀的意思。多少年來都是河運,先是黃河,後來是運河,而運河又有多少次的變遷興作,直到康熙年間,治河名臣靳輔,於成龍先後開“中河”,曆時千餘年的運河,才算大功告成。
這條南起杭州,北抵京師,流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全長兩千多裏的水道,為大清朝帶來了一百五十年的盛運。不幸的是,黃河的情況,越來越壞,有些地方,河底積淤,高過人家屋脊,全靠兩麵堤防約束,“春水船如天上行”,真到了束手無策的地步。而運河受黃河的累,在嘉慶末年,幾乎也成了“絕症”。於是道光初年有海運之議。
在嘉應末年時有齊彥槐其人,著有一篇《海運南僧議》,條分縷析斷言“一舉而眾善備”,但地方大吏不願輕易更張。直到湖南安化的陶文毅公陶澍,由安徽巡撫調江蘇,銳意革新,消除鹽、漕兩事的積弊,齊彥槐的建議,才有一個實驗的機會。
這次實驗由陶澍親自主持,在上海設立“海運總局”,他親自雇好專門運載關東豆麥的“沙船”一千艘,名為“三不象”的海船幾十艘,分兩次運米一百五十多萬石到天津,結果獲得極大的成功,省時省費,米質受損極微。承運的船商,運漕而北,回程運豆,一向漕船南下“回空”,海船北上“回空”,現在平白多一筆收入,而且出力的船商,還“賞給頂戴”做了官,真正是皆大歡喜。
但是到了第二年,這樣的好事竟不再做下去!依然恢複河運。因為,不知道有多少人靠這條運河的漕船來剝削老百姓,他們不願意革新!
漕運的弊端與征糧的弊端是不可分的,征糧的權責屬於州縣,這七品的正印官,特稱為“大老爺”,在任兩件大事:刑名、錢穀。延請“紹興師爺”至少亦得兩名:“刑名師爺”和“錢穀師爺”。縣大老爺的成名發財,都靠這兩個人。
錢穀師爺的本事不在算盤上,在於能了解情況,善於應付幾種人,第一種是書辦,世代相傳,每人手裏有一本底冊,哪家有多少田?該納糧多少?
都記載在這本冊子上,為不傳之秘。第二種是“特殊人物”,他們所納的糧,都有專門名稱,做過官的紳士人家的“衿米”,舉人、秀才、監生是“料米”,這兩種米不能多收,該多少就多少,否則便有麻煩。再有一種名為“訟米”,專好無事生非打官司的訟棍所納的糧,也要當心。總而言這一名話,刁惡霸道,不易對付的那班“特殊人物”,必須敷衍,分量不足,米色粗劣,亦得照收不誤。甚至虛給“糧串”——納糧的憑證,買得個安靜二字。
有人占便宜,當然有人吃虧,各種剝削耗費,加上縣大老爺自己的好處,統統都出在良善小民頭上,這叫做“浮收”,最“黑”的地方,“浮收”到正額的一半以上,該納一石米的,起碼要納一石五鬥。於是有所謂“包戶”,他們或者與官吏有勾結,或者能挾製官吏,小戶如托他們“包繳”,比自己到糧櫃上去繳納,便宜得多。
第三種就是漕船上的人。漕船都是官船,額定數字過萬,實際僅六千餘艘,分駐運河各地,一地稱為一幫。這就是遊俠組織“青幫”之幫的出典。幫中的管事及水手,都稱為幫丁,其中又有屯丁、旗丁、尖丁之分。尖丁是實際上的頭目,連護漕的千總、把總都得聽他的指揮。州縣衙門開倉怔糧,糧戶繳納,漕船開到,驗收裝船,名為“受兌”。一麵征糧,一麵受兌,川流不息,那自然是再順利不過的事,但是這一來漕船上就玩不出花樣來了。他們的第一個花樣是“看米色”。由於漕船過淮安時,漕運總督要“盤糧”點數,到通州起岸入倉時,倉場侍郎要驗看米質,如有不符,都由漕船負責,因此,他們在受兌時,驗看米色,原是分所當為。但米色好壞,僅憑目視,並無標準,這樣就可以挑剔了,一廒一廒看過去,不是說米色太雜,就是不夠幹燥,不肯受兌。
以一般的情況而言,開倉十日,所有的倉厥就都裝滿了,此時如不疏運上船,則後來的糧戶,無倉可以貯米,勢必停征。糧戶也就要等待,一天兩天還不要緊,老百姓無非發發牢騷而已,日子一久,廢時失業,還要貼上盤纏,自然非吵不可,這叫做“鬧潛”,是件極嚴重的事,地方官往往會得到極嚴厲的處分。倘或是個刮地皮的貪官,這一鬧漕就不定就會激起民變,更是件可以送命的大禍。
因此,錢穀師爺,便要指揮書辦出來與“看米色”的旗丁講斤頭,倘或講不下來,而督運的委員,怕誤了限期,催令啟程,那些幫丁就不問兌足不兌足,隻管自己開船。這時的州縣可就苦了,必須設法自運漕米,一路趕上去補足,稱為“隨幫交兌”。
幸而取得妥協,漕米兌竣,應該出給名為“通關”的收據,這時尖丁出麵了,先議“私費”,就是他個人的“好處”,私費議妥,再議“通幫公費”,是全幫的好處。這些看米色所受的勒索,以及尖丁私費、通幫公費,自然羊毛出在羊身上,由浮收來支付。
這以後,就該幫丁受勒索了,首先是“過淮”投文過堂,照例有各種陋規,一幫船總要花到五六百兩到一千兩銀子。這一關一過,沿路過閘過壩,處處要送紅包,大概每一艘船要十幾兩銀子。最後到了通州,花樣更好,要投四個衙門的文,有人專門代辦,每船十三兩銀子,十兩鋪排四個衙門,三兩是代辦者的酬勞。等漕米上岸入倉,伸手要錢的人數不清,總要花到三五十兩。所以幫丁勒索州縣,無非悖入悖出。
幫丁的苦楚猶不止此,一路還要受人的欺侮。在運河裏,遇到運銅運鉛的船,以及木排,千萬要當心,那是在運河是蠻不講理出了名的,撞沉了漕船,他們可以逃散,幫丁則非傾家蕩產來賠不可,因為如此,幫丁便格外團結,以求自保,“青幫”之起因如此,所以,他們的“海底”名為“通漕”,並不是世俗所稱的“通草”。
一度行之有效,但以積習已深,慣於更張的南漕海運,終於鹹豐元年舊事重提。這出於兩個原因,第一個是人,第二個是地。
這個人是兩江總督陸建瀛,湖北人,極能幹,而且善於結交,所以公卿延譽,負一時物望。他頗有意步武陶澍,留一番政績。陶澍改鹽法,淮北行之大效,而淮南依舊,陸建瀛在淮南繼陶未竟之功。漕運也是如此,他得到戶部尚書孫瑞珍的支持,準備恢複海運。
適逢其會的是,運河出了問題,在徐州附近的豐縣以北決口,“全河北趨,由沛縣之華山、戚山分注微山、昭陽等湖,挾清水外泛,運河閘、壩、纖堤,均已漫淹”,朝廷一方麵撥巨款搶救,一方麵也加強了改用海運的決心。
海運之議,奉旨由兩江總督陸建瀛、江蘇巡撫楊文定、浙江巡撫常大淳,會同籌劃。結果決定鹹豐二年江蘇的蘇州,鬆江、常州、鎮江、太倉等四府一州的溜米,改用海運。浙江則是試辦,但其間又有反複,未成定議。
就在這段期間中,椿壽由湖南布政使調浙江。當朝命初下時,黃宗漢是掌理一省司法的浙江按察使,通稱“臬司”,等椿壽到任時,他已經調差了。第二天,洪軍由廣西而湖南,湖北吃緊,清文宗把善於“捕盜”的常大淳,調為湖北巡撫。浙江巡撫由藩司椿壽署理。
椿壽的運氣太壞。這年的浙江,省城杭州及附近各州縣,自五月以後,雨量稀少,旱荒已成,於是對他發生兩大不利,第一是錢糧征收不起,第二是河淺不利於舟行,影響漕運。
江蘇的海運,非常順利,四府一州的漕糧,糙米三十二萬多石,白米二萬七千餘石,於三月間出海北上,安然運到。而浙江的漕米,到九月間還未啟運,這是前所未有現象。
在此以前,也就是漸江正鬧旱災的五月間,為了軍事上的需要,各省巡撫有個小小的調整,雲南巡撫張亮基調湖南,遺缺由甘肅布政使黃宗漢接充。他不願意去雲南,經過一番活動,很快地改調浙江。不過一年的功夫,重回杭州時,已非昔比。
署理巡撫椿壽交卸以後,仍舊幹他的藩司。據說黃宗漢在第一天接見椿壽時,就作了個暗示,椿壽的“紗帽”在他手裏,如果想保全,趕快送四萬兩銀子的“紅包”過去。黃宗漢敢於作此勒索,就因為椿壽在漕運上,已經遲延,如果上司肯替他說話。可以在天災上找理由,有處分,亦屬輕微。否則,耽延了“天瘦正供”,將獲嚴譴。
椿壽沒有理會他,於是黃宗漢想了個極狠毒的手法來“整”人。他認為本年漕糧,啟運太遲,到達通州交倉,糧船不能依照限期“回空”,這樣便要影響下一年的漕運。就在這個言之成理的說法上來整椿壽。
心裏已有成算,表麵絲毫不露,把椿壽請到撫院來談公事,問起清運的情形。
一提到這上麵,椿壽自己先就緊張,“回大人的話,”他說,“今年浙江的漕運,無比如何要擔處分了!”
“誰擔處分啊?”黃宗漢故意這樣問。
“自然是司裏。”藩、臬兩司向巡撫回話,照例自稱“司裏”。“這也不擔處分的事。”黃宗漢用這句話先做一個伏筆,卻又立即撇開不談,“貴司倒先說說看,究竟因何遲誤?”“自然是因為天旱水淺,河道幹淤。已經奏報過的。”“天旱是五月以後的事。請問,照定例,本省漕船,每年什麽時候開,什麽時候‘過淮’,什麽時候‘回空’?”一連三問,把椿壽堵得啞口無言。照定例,江西和浙江的漕船,限在二月底以前盡數開行。年深日久,定例有變,但至遲亦不會過四月。現在秋風已起,漕船開行的還不過一半,這該怎麽說呢?
他遲遲不答,黃宗漢也不開口,是逼著他非說不可。椿壽無奈,隻好這樣答道:“大人也在浙江待過,漕幫的積弊,還有什麽不明白的?漕丁有種種花樣,譬如說陳漕帶私貨羅??”
椿壽的話未完,撫台便一個釘子碰了過來:“天下烏鴉一般黑,各省漕丁都是一樣的。”
“今年略微不同,因為奉旨籌議南漕海運,漕幫不免觀望,這也是延誤的原因之一。”
“觀望什麽?”黃宗漢大聲問道,“議辦海運是來年新漕之事,跟今年何幹?”
振振有詞一問,椿壽語塞,既然來年有此改變之議,漕丁自不免有所瞻顧,以致鼓不起勁來,但身為藩司,署理撫院,這些地方正該督催,否則便是失職,所以椿壽無同可解。
“現在怎麽辦呢?”黃宗漢又憂形於色地說,“事情總要辦通才行啊!”
“是,是!”椿壽趕緊答道,“司裏盡力去催,總在這個把月裏,一定可以全數啟運。”
“個把月?”黃宗漢皺著眉說,“說老實話,這上麵我還不大弄得清楚。
反正本年漕運,自前任常中丞調任以後,都由老兄一手經理。以後該如何辦理,等我商量了再說。”
他這段話有兩層用意,第一是說目前還不甚了解漕運的情況,等了解了又當別論,留下翻覆的餘地,第二是“一手經理”四個字,指明了全部責任。椿壽原是“上三旗”的公子哥兒,這幾年在外麵曆練了一番。紈袴的積習,固已大減,而人心的險,卻無深知,哪裏去理會得黃宗漢的深意?還隻當撫台語氣緩和,事無大礙,所以連聲應諾,辭出撫院,趕緊召集手下,商議如何設法把未走的船,能夠早日開行,隻要一出浙江省境,責任就輕得多了。於是椿壽即刻召集督糧道和其他經辦漕運的官員,一麵宣達了撫台的意思,一麵力竭聲嘶地要大家“各秉天良”,務必在最短期間內,設法讓漕船全數開出。別處都還好辦,麻煩的是湖屬八幫,浙江湖川府是東南膏腴之區,額定漕糧三十八萬八千餘石,關係重大,偏偏這八幫的漕船,一艘都動彈不得。椿壽看看情勢嚴重,不得不親自到湖州去督催。
湖州運漕,有朵運河的支流,往東沿太湖南岸,入江蘇省境平望的大運河。這種交流不到一百裏長,但所經的雙林,南潯兩鎮,為膏腴中的膏腴。南潯的殷富,號稱“四獅八象”,海內聞名。聽得藩台駕到,照例以捐班道台的身分,盡地主之誼,他們飲食起居的講究,雖不比鹽商、河工的窮奢極侈,但已遠非一般宮貴之家可比。
身處名匠經營的園林,坐對水陸並陳的盛饌,開宴照例開戲,南潯富家都有自己的戲班,砌末、行頭,無不精美,這時集合精英,奏演名曲,而椿壽索然寡歡,卻又不得不勉強敷衍,因而這樣豪華享受的場台,在他反覺得受罪,耳中聽著《長生毆》的《夜雨聞鈴》,心裏想的卻是怎得下他三天三夜的大雨,運河水滿,讓擱淺的漕船,得以趁一帆西風,往東而去?
想著漕船,椿壽無論如何坐不住了。托詞“身子不爽”,向主人再三道歉告辭,回到行轅。
行轅裏已經有許多人在等著。這些人分為三類,一類是漕幫中的“領運千總”,名義上算是押運的武官,照原來的傳統,多由武舉人中選拔,一類是臨時委派的押運官,大多為候補州縣,走路子鑽上這個差使,多少弄幾文“調劑調劑”,再一類就是各幫中真正的頭腦:“尖丁”。
“尖丁”的身分是小兵,這還是明朝“衛所”演變下來的製度。小兵與二品大員的藩台,身分相差不知幾許?照平日來說,連見椿壽的麵都難,但此刻也顧不得這些官派了!要設法能讓漕船開動,非找尖丁來談,才商議得出切實的辦法,所以椿壽吩咐,一體傳見。
行轅借在一家富戶的兩進屋子,時已入夜,軒敞的大廳上,點起明晃晃的火油燈,照出椿壽的滿麵愁容!他居中坐在紅木炕床上,兩旁梨花木的“太師椅”上,坐的是候補州縣身分的押運官,千總和尖丁便隻有站的份兒了。在鴉雀無聲的沉重的氣氛中,椿壽扯開嘶啞的嗓子說道:“今年的漕糧,到底還運得出去,運不出去?”
這一同大家麵麵相覷,都要看一看對方的臉色。最有資格答話的是尖丁,但以身分關係,還輪不到他們開口。
“我在撫台麵前,拍了胸脯的,一個月當中,一定全數開船。現在看了實在情形,我覺得我的話說得過分了。今天一定先要定個宗旨出來,船能動是動的辦法,不能動是不能動的辦法。這樣子一天一天等下去,非把腦袋等掉了不可。”
這是提出了要砍腦袋的警告,在座的人,無不悚然!坐在左首太師椅上的一名候補州縣,便欠身說道:“總得仰仗大人主持全局,屬下便賠上性命,也得把漕船開出去。漕糧關乎國家正用,今年天旱水淺,縱然耽遲,還有可說,倘或不走,那就是耽錯了。”
“耽遲不耽錯”這一說,凡是坐在大師椅上的,無不齊聲附和。這些候補州縣,沒有一個不鬧窮,有些在省城住了十幾年,始終沒有補上一個缺,窮得隻剩下一疊當票,好不容易才派上這一個押運的差使,指望著漕船一動,便好先支一筆公費安家。至於這一去什麽時候才能到達通州,他們不必擔心,遲延的處分,落不到他們頭上。
倘說漕船不走,他們便回不得省城,因為船不走,便無所謂押運,不僅萬事全休,而且比不得這個差使還要壞——不得這個差使,不必借了盤纏來到差。現在兩手空空回杭州,債主那裏如何交代?
椿壽當然明白他們的用心,而且也知道這些人無足輕重,既出不了什麽力,也擔不了什麽責任,所以不理他們的話,望著站在他們身後的“領運千總”說:“他們有什麽主意,說出來商量。”
“領運千總”的想法,與那些候補州縣差不多,隻是他們不能胡亂作主,凡事要聽尖丁的招呼,因而有個年紀大些的便這樣回答:“請大人作主!”
“如果我說不走呢?”
大家都不響,沒有一個人讚成他的主意,隻是不敢駁回。但這樣不作聲,也就很明顯地表示出反對的意思了。
在座的一個實缺同知,此時忍不住開口:“跟大人回話,還是讓他們推出一兩個人來,看看有何話說?”
“他們”是指尖丁,椿壽點點頭,對那些尖丁說:“我看也非你們有句話不可。”
“是!”有個“有頭有臉”的尖丁答應一聲,請個安說:“請大人先休息。我們商量出一個宗旨,再跟大人回稟。”
“好,好,你們商量。”椿壽坐在炕床上咕嚕嚕吸水煙,八幫的尖丁便退到廊下去悄悄商議,好久尚無結論,因為各幫的情況不同,看法各異,牽涉的因素很多。今年的漕運,吃力不討好是公認的看法,但走與不走,卻有相反的主張,一派認為賠累已不可免,不加不走,還省些事,一派則以在漕船上帶著許多私貨,不走則還要賠一筆,“公私交困”,簡直要傾家蕩產了。
談來談會,莫衷一是,椿壽已經派人來催了,隻好聽憑上麵雲決定走與不走。不過總算也有了一點協議“那就是走也好,不走也好,各幫的賠累,隻能一次,不能兩次。
“如果不走,本年的漕糧便要變價繳納,戶部定章是每石二兩銀子,現在市價多少?”椿壽問。“這要看米的成色。”被推定去回話的那個尖丁答道:“總在七錢到八錢這個數目之間。”
“船上的漕糧有多少?”“一共二十七萬六千石。”
“那麽,”椿壽問道,“就算每石賠一兩二錢銀子,共該多少?”
那尖丁的心算極快,略略遲疑了一下,便報出確數:“共該三十三萬一千二百兩銀子。”
“如果漕船不走,奏請變價繳銀,上頭一定會準的。不過,”椿壽麵色凝重地問,“這三十三萬兩銀子,該誰來賠?”“大人曉得的,湖屬八幫是‘疲幫’,力量實在夠不上。總要請大人格外體恤,留漕丁一條命。”
“哼!”椿壽冷笑,“你們要命,難道我的命就可以不要?”這是雙方討價還價,有意做作。漕幫有“屯田”,有“公費”,遇到這種情形,便得從公眾的產業和收入中,提出款子來賠,賠累的成數,並無定章,但以上壓下,首先要看幫的好壞,公產多的“旺幫”便賠得多,負債累累的“疲幫”便賠得少。說也奇怪,越是富庶的地區,漕幫越疲,第一疲幫是江蘇鬆江府屬各幫,溯州府屬八幫的境況也不見得好,這因為是越富庶的地區,剝削越多的緣故。
這賠累的差額,除了漕幫以外,主要的使得由藩司從征收漕糧的各種陋規和“浮收”中,提成分賠。所以處理這件棘手的案子,實際上隻是藩台衙門和湖屬八幫間的事。椿壽軟哄硬逼,總算把分賠的成數談好了。
然而這也不過是萬不得已的退路。眼光總是朝前看的,能夠把漕船開出去,交了差,也免了賠累,何樂不為?所以椿壽又回過頭來問:“照你們看,漕船到底能不能動呢?能動還是照開的好。”
這一句話自然大受歡迎,在座的候補州縣,一看事有轉機,無不精神夏振,紛紛頌讚椿壽的明智。惟有那名代表漕幫說話的尖丁,大搖其頭。不過他首先聲明,他自己有點意見,並有代表漕幫,不知該說不該說?“說,說!集思廣益,說出來商量。”照那尖丁個人的看法,漕船要能開行,首先得要疏浚河床,同時在各支流加閘,提高運河中的水位,然後另雇民船分載漕米,減輕漕船的載重,這樣雙管齊下,才有“動”的可能。
“那就這樣辦啊!有何不可呢?”有個押運官興奮地說。那尖丁苦笑了一下,沒有作聲。椿壽卻明白他的意思,以譏嘲的口吻答道:“老兄說得容易!可知道這一來要多少錢?”“於其賠累,何不把賠累的錢,花在疏浚河床和雇用民船上?不但交的差,而且治理了運河,也是大人的勞績。”這兩句話說動了椿壽的心,點著頭沉吟,“這倒也是一說。”他自語似的問:“就不知道要多少日子?”疏浚的計劃,施工的日程,要多少工、多少料,都要仔細計算,才能知道確數,在這樣人多口雜的場台中,是不可能得到結果的,所以椿壽叫大家散一散,別外找了些實際能負責,能辦事的人來重作商量。
這個少數人的集議,首先要談的就是工料的來源。這實在也隻有一個字:錢。漕幫中被推派出來說話的那名尖丁,以久曆江湖的經驗,預感到此舉不妥,但人微言輕,無法扭轉椿壽的“如意算盤”,便很幹脆地答應了所派的經費,而且保證漕幫一定全力支持這件事。不過他也很鄭重地聲明,漕幫出了這筆錢,漕船不管如何非走不可。如果再出了什麽花樣。漕幫不能負責。於是疏浚河道的計劃,很快地便見諸實際行動。這件事地方官原來也有責任,隻是湖州府和運河所經的烏程、歸安、德清三縣,要辦這件事惟有派工派料。公文往返,以及召集紳士磋商,需要好久才能動工,未免緩不濟急。為了與天爭時,自己拿錢出來征雇民工是最切實的辦法。等這一切安排好了,預計八月底以前,漕船一定可以開行。這樣,椿壽才算鬆了一口氣,動身回省。
走的那天,秋風秋雨,一般行旅悶損不樂的天氣,在椿壽卻大為高興,心裏在想,這雨最好落大些,連下幾天,前溪水漲,起漕的時間,還好提前。
***
回到省城,他第一件事便是去見撫台黃宗漢。
聽完報告,黃宗漢還誇獎了一番,說他實心辦事。還告訴他一些京裏來的消息,說朝廷已有旨意,嚴飭直隸總督和駐北通州的倉場侍郎,自天津楊村地方,調派一千五百艘駁船到山東臨清,準備駁運漕糧。不過直隸總督已經複奏,怕楊村的駁船,到達臨清,河水已經結冰,所以這樣請求:江浙的漕糧在臨清、德州一帶卸下來,暫時存貯,到明年開春解凍,再轉漕北上,這個請求,能不能奉準,尚不可知。
椿壽認為這是個好消息,他原有顧慮,怕北地天寒,到了十月以後,河裏結冰,漕船依舊受阻。現在既有直隸總督據實奏陳,等於為他把心裏想說的話說了出來,格於事實,朝廷不能不準,這樣就隻要到了臨清,便算達成任務。倘說遲延,則各地情形相同,處分的案子混在一起,變成“通案”就不要緊了。椿壽吃了這顆定心丸,對於疏浚河道的工程,進度不甚理想,就不太著急。他最關心的是直隸總督那個複奏的下文,等漕船開出,才看到明發上諭:“浙江嘉杭等幫米石,如能撥船趕運,當仍遵前旨,酌撥楊村船隻,趁此天氣晴和,迅往撥運。設或沿途必須截卸,臨情、德州等倉,是否足資容納?著倉場侍郎、直隸總督、漕運總督、山東巡撫各將現在應辦急務,迅速妥為辦理,毋得聽任屬員推諉惡習,各分畛域,再赴貽誤。懍之!”
“虧得趕運出去。”椿壽心裏在想,“照上諭來看,在臨清、德州截卸,暫時存貯,已經準了。不過糧倉恐怕不夠,湖幫的漕米到了那裏,倘或無倉可儲,倒是棘手之事。”
於是,他“上院”去見撫台。黃宗漢一見他就說:“啊,來得正好。我正要叫‘戈什哈’去請你,有件要緊事商量。”
“請大人吩咐。”“不,不!你有事你先說。”
椿壽便說明來意,意思是想請撫台出奏,浙江湖屬八幫的漕米,已出省境北上。如果到了臨清,無法駁運,需要截卸時,請飭下漕運總督及山東巡撫,預留空倉。他是怕湖屬八幫的漕船最後到達,倉位為他幫捷足先登,所以有此要求。
黃宗漢一麵聽,一麵不斷搖頭,等他說完,俯身向前問道:“漕運一事,貴司內行,而且今年由貴司一手料理,我要請問,可曾計算過‘回空’的日子?”
原來是這一層顧慮,椿壽略略放了心,“回大人的話,”他說,“回空自然要衍期??”“衍期多少時候?”黃宗漢不待辭畢,槍著問道,“請貴司算與我聽一聽。”
“這要看臨清的情形。如果在那裏截卸,等明年開凍駁運,又要看前麵漕船的多寡,多則慢,少則快。
“最快什麽時候?”
“總要到明年四月。”“回空呢?”“也要兩個月。”
“這就是說,漕船明年夏天才能回家,還要經過一番修補,又得費個把月,最快也得在七月裏才能到各縣受兌漕米。請問貴司,明年新漕,不是又跟今年一樣,遲到八九月才能啟運嗎?”
“是!”椿壽答道,“不過明年改用海運,亦無關係。”“什麽叫沒有關係?”黃宗漢勃然變色,“你說得好輕巧。年年把漕期延後,何時始得恢複正常?須知今年是貴司責無旁貸,明年就完全是我的責任。貴司這樣子做法,簡直是有意跟我過不去呀!”
椿壽一看撫台變臉,大出意外,他亦是旗下公子哥兒出身,一個忍不住,當即頂撞了過去:“大人言重了!既然我責無旁貸,該殺該剮,自然由我負責,大人何必如此氣急敗壞?”
“好,好!”黃宗漢一半真的生氣,一半有意做作,臉上一陣青,一陣紅地說:“你負責,你負責!請教,這責任如何負法?”
“本年漕運雖由我主管,但自從大人到任,凡事亦曾稟命而行。今年江蘇試辦海運,成效甚佳,請大人出奏,明年浙省仿照江蘇成例,不就行了嗎?”“哼,哼!”黃宗漢不斷冷笑,“看貴司的話,好象軍機大臣的口吻,我倒再要請教,如果上頭不準呢?”“沒有不準之理。”
“又是這樣的口吻!”黃宗漢一拍炕幾,大聲嗬斥,“你到底是來議事,還是來抬杠?”
椿壽做了二十幾年的官,從未見過這樣的上司,心裏在想:我是科甲出身,我亦不是捐班佐雜爬上來的,受慣了氣的,論宦途經曆,我放浙江藩司,你還不過是浙江臬司,隻不過朝中有人,道光十五年乙未那一榜??
轉念到此,椿壽打了個寒噤,暗叫一聲:大事不好!黃宗漢的同年,已有當了軍機大臣的,那是蘇州的彭蘊章。還有戶部兩侍郎,一個是福建的王慶雲,最愛照應同鄉,另一個又是他的同年,而且是好友的伺桂清。
俗語說得好,“朝裏無人莫做官。”黃宗漢敢於如此目中無人,無非仗著內有奧援,而且聽說他今年進京,皇上召見六次之多,聖眷正隆,自己無論如何碰不過他。這些念頭雷轟電掣般閃過心頭,頓感氣餒,隻得忍氣吞聲地陪個罪。
“大人息怒。我豈敢跟大人抬杠?一切還求大人維持。”這一說,黃宗漢的臉色才和緩了一些,“既為同僚,能維持總要維持。
不過,”他使勁搖著頭,一字一句地說:“難,難!”
椿壽的心越發往下沉,強自鎮靜著問道:“大人有何高見?要請教誨。”“豈敢,豈敢。等我想一想再說吧!”說完,端一端茶碗,堂下侍候的戈什哈便拉開嗓子:“送客!”這送客等於逐客。椿壽出了撫台衙門,坐在轎子裏,隻催轎扶加快,急急趕回本衙門,讓聽差把文案請到“簽押房”,關上房門,細說了上院的經過,驚疑不定地問道:“各位看看,黃撫台這是什麽意思?”“黃撫台外號‘黃閻羅’,翻臉不認人是出名的,這件事要好好鋪排一下。”
“唉!”椿壽搖搖頭,欲言又止,失悔在黃撫台剛到任,不理他索賄的暗示。
“‘天大的公事,地大的銀子’,”有個文案說很很率直,“先去探探口氣看,院上到底打的什麽主意?”於是連夜走路子去打聽,總算有了確實的消息,據說黃宗漢為了明年的新漕得以早日受兌裝載,照限期抵達通州,決定上奏,把湖屬八幫的瘤船追了回來,漕米卸岸入倉,連同明年的新漕,一起裝運。這樣做法,隻苦了漕幫,白白賠上一筆疏浚河道的費用。其次,那些奉委押運的候補州縣,沒有“公費”可派,一筆過年的盤纏便落空了。椿壽心中雖有不忍,但到底是別人的事,藩司能夠不賠,已是上上大吉,隻好狠一狠心不理他們了。
果然,第二天撫台衙門來了正式公事,惟恐影響來年新漕的期限,“所有本年湖屬八幫漕船,仰該司即便遵照,全數追回,候命辦理。”椿壽不敢怠慢,立即派出人去,把湖屬八幫的漕船截了回來,同時上院去見撫台,請示所謂“候命辦理”是如何辦法?
黃宗漢一直托病不見。過了有五、六天,一角公文送到,拆開一看,椿壽幾乎昏厥,頓足罵道,“黃壽臣,黃壽臣,你好狠的心!我與你問冤何仇,你要置我於死地!”黃宗漢的手段,的確太毒辣了,他以一省最高行政長官的地位,統籌漕運全局的理由,為了使來年新漕的輸運,如期完成,以期此後各年均得恢複正常,作了一個決定,本年湖屬八幫的漕米,留浙變價,全部漕米二十七萬六千石,照戶部所定價格,每石二兩銀子,共該五十五萬二千兩,限期一個月報繳。
這是椿壽與尖丁早已算過了的,市價與部價的差額,一共要三十三萬兩銀子。如果在他第一次到湖州開會之前,撫台就作了這個決定,那麽漕幫賠大部分,藩司賠小部分,這筆小部分的賠款,也還可以在浮收的款項中撥付,說起來隻是今年白吃一場辛苦,沒有“好處”而已。但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了,漕幫負擔了疏浚河道的全部經費,事先已經聲明,出了這筆錢,漕船非走不可,於今截回不定,已覺愧對漕幫,再要他們分賠差額,就是漕幫肯賠,自己也難啟齒,何況看情形是決無此可能的。
至於浮收的“好處”,早已按股照派,“分潤”有夫人員,哪裏再去追索?即使追索得到,也不過五、六萬銀子,還差著一大截呢!
事情的演變,竟會弄得全部責任,落在自己一個人頭上。椿壽悔恨交並,而仍不能不拚命作最後的掙紮,愁眉苦臉地召集了親信來商議,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解鈴還須係鈴人”,惟有去求撫台,收回“變價”的成命,應解的二十多萬石漕米,隨明年新漕一起啟運。就這樣起卸入倉,從船上搬到岸上,明年再從岸上搬到船上,來回周折的運費、倉費,以及兩次搬動的損耗,算起來也要賠好幾萬兩銀子,而且一定還會受到處分,但無論如何總比賠三十三萬兩銀子來得好。
兩害相權取其輕,椿壽隻得硬著頭皮上院,把“手本”送了進去,門上出來答道:“上頭人不舒服,請大人回去吧!上頭交代,等病好了,再請大人過來相敘。”
棒壽憤不可遏,吩咐跟班說:“回去取鋪蓋!撫台不見我不走,就借官廳的炕床睡。”門上一看,這不象話,趕緊陪笑道:“大人不必,不必!想來是有急要公事要回,我再到上房去跑一趟。”
於是椿壽就在官廳中坐等,等了半個時辰,黃宗漢出來了,仰著頭,板著臉,一見麵不等椿壽開口,就先大聲問道:“你非見我不可?”
“是!”椿壽低聲下氣地回答:“大人貴恙在身,本不該打攪,隻是實在有萬分困難的下情上稟。”“如果是湖屬漕米的事,你不必談。已經出奏了。”這句話就如焦雷轟頂,一時天旋地轉,不得不頹然坐倒,等定定神看時,黃宗漢已無蹤影,撫院的戈什哈低聲向他說道:“大人請回吧!轎子已經伺侯半天了。”
椿壽閉上眼,眼角流出兩滴眼淚,拿馬蹄袖拭一拭幹淨,由聽差扶掖著,一步懶似一步地走官廳。
就在這天晚上,椿壽在藩司衙門後院的簽押房裏,上吊自殺。第二天一早為家人發覺,哭聲震動內外,少不得有人獻殷勤,把這個不幸的消息,飛報撫台。
黃宗漢一聽,知道闖了禍,逼死二品大貝,罪名不輕。但轉念想起一重公案,覺得可以如法炮製,心便放了一半。
他想起的是陝西蒲城王鼎屍諫的往事,這重公案發生在十年以前,王鼎與奸臣穆彰阿,同為大學士值軍機。這位“蒲城相國”性情剛烈,嫉惡如仇,而遇到穆彰阿是陰柔奸險的性格,每在禦前爭執,一個聲色俱厲,一個從容自如,宣宗偏聽不明,總覺得王鼎不免過分。
道光二十二年,為了保薦林則徐夏用,王鼎不惜自殺屍諫,遺疏痛劾穆彰阿。那時有個軍機章京叫陳孚恩,是穆彰阿的走狗,一看王鼎不曾入值,亦未請假,心裏一支,借故出宮,趕到王鼎家一看,聽得哭聲震天,越發有數。趁王鼎的兒子,翰林院編修王抗驟遭大故,五中昏瞀的當兒,勸他把王鼎的屍首解下來,同時把遺疏抓到手裏,一看內容,不出所料,便又勸王抗以個人前程為重,不必得罪穆彰阿,又說“上頭”對王鼎印象不佳,而大臣自殺,有傷國體,說不定天顏震怒,不但王鼎身後的恤典落空,而且別有不測之禍。
這一番威脅利誘,教王抗上了當,聽從穆彰阿更改遺疏,並以暴疾身故奏報。宣宗也有些疑心,但穆彰阿布置周密,“上頭”無法獲知真相,也就算了。
陳孚恩幫了穆彰阿這個大忙,收獲也下小,不久,穆彰阿就保他當山東巡撫。而王抗則以不能成父之誌,為他父親的門生,他自己的同年,以及陝甘同鄉所不齒,辭官回裏,鬱鬱以終。
穆彰阿是道光十五年乙未科會試的大主考,黃宗漢是他的門生,頗為巴結這位老師。秦檜門下有“十客”,穆彰阿門下有“十子”,黃宗漢與陳孚恩都在“穆門十子”之數,自然熟知其事。所以,一遇椿壽的變故,他立即遣派親信,以釜底抽薪的宗旨,先設法把椿壽的遺囑弄到手,然後親自拜訪駐防的將軍和浙江學政,因為這兩個人是可以專折奏事的,先要把他們穩住,才可以不使真相上聞。
當然,另一方麵他還要間接拜托旗籍的官員,安撫椿壽的家屬,然後奏報藩司出缺。上吊自殺是瞞不住的,所以另外附了個“夾片”,說是“浙江錢漕諸務支出,本年久旱歲歉,征解尤難,該司恐誤公事,日夜焦急,以至迫切輕生。”把湖屬八幫應運漕米,留浙變價的事,隻字不提,同時錄呈了經過修改的椿壽的遺囑。鹹豐帝此時初登大寶,相當精明,看遺囑內有“因情節所逼,勢不能生”兩句話,大為疑惑,認為即令公事難辦,何至遽爾自盡?是否另有別情,命令黃宗漢“再行詳細訪察,據實奏聞,毋稍隱飾。”接著,浙江學政萬青藜也有專折奏報,說椿壽身後,留有遺囑,“實因公事棘手,遽行自盡。”與黃宗漢的奏折,桴鼓相應。皇帝批示:“已有旨,令黃宗漢詳查具報。汝近在省垣,若有所聞,亦可據實具奏。”看來事情要鬧得很大,但事態真正嚴重的關鍵所在,隻有黃宗漢自己知道。因為椿壽的自盡,如果真的是由於他的措施嚴峻、則雖良心有愧,亦不過課以道義上的責任,在公事上可以交代得過,那就不必有所畏懼。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椿壽之死,是死在他虛言恫嚇的一句話上。
所謂“留浙變價”,原是黃宗漢有意跟椿壽為難的一種說法,暗地裏他並不堅持這樣做,不但不堅持,他還留著後手,以防椿壽無法做到時,自己有轉圜的餘地。
由於在軍機處和戶部都有極好的關係,所以黃宗漢對來年新漕改用海運,以及本年湖屬各幫漕米,不能如限北運的處置辦法,都有十足的把握,私底下書函往還,幾乎已有成議。但這些情形,椿壽無從知道,他亦瞞著不說。以改用海運並無把握,河運糧船難以依限回空的理由,下令截回漕船,留浙變價,這一套措施與他所奏報的改革辦法,完全不符。他向椿壽所說的,留浙變價一事,“已經出奏”,事情到了推車撞壁的地步,再也無可挽回,這才使椿壽感到已入絕路,不能不一死了之。其實,“已經出奏”這句話,根本是瞎說。
就憑這句謊言,黃宗漢便得對椿壽之死,負起全部責任。因而他必須多方設法掩飾遮蓋,不使真相上聞,一麵活動萬青藜等人,幫著他瞞謊,一麵遣派親信,攜帶巨賢,到京師活動。當然,象軍機大臣彭蘊章那裏,是不必也不能行賄的,隻有以同年的身份,拜托關顧照應。
不過這樣一件案子,也不是輕易壓得下去的。椿壽是“上三旗”的旗人,親戚之中,頗有貴官,認為他的死因可疑,自然要出頭為他講話,這樣軍機處要幫黃宗漢的忙,就不能不費一番手腳,來遮人耳目。
照一向的慣例,類似這種情況,一定簡派大員密查。既稱密查,自然不能讓被查的人知道,可是一二品的大員出京,無論如何是件瞞不住的事,於是便有許多掩護其行蹤及任務的方法,一種是聲東擊西,譬如明發上諭:“著派某某人馳往江蘇查案”,這人便是“欽差”的身分,所經之處,接待的禮節極其隆重。這樣一路南下,到了濟南,忽然不定了,用欽差大臣的關防,谘會山東巡撫,開出一張名單,請即傳提到案,迅雷不及掩耳地展開了查案的工作。
再有一種是暗渡陳倉,乘某某大員外放到任的機會,密諭赴某處查案。
這道密諭照例不發“邸抄”,被查的省分,毫無所知,行到目的地,拜訪總督或巡撫,出示密諭,於是一夕之間,可以掀起大獄。查黃宗漢逼死椿壽一案,就是用的這一種辦法,所以在表麵上看不出黃宗漢出了毛病的痕跡。這當然又是軍機處幫他的忙。
這位欽差名叫何桂清,是黃宗漢的同年。在他們乙未一榜中,何桂清的年紀比較輕,儀表清俊,吐囑淵雅,人緣極好。這年秋天,由戶部侍郎外放江蘇學政,在京裏餞行送別的應酬甚多,所以一直遲遲不能啟程。就在這殷摒擋行囊,準備到任的期間內,出了椿壽這件案子,彭蘊章和他一些在京同年商量的結果,奏請密派問桂清於赴江蘇學政途中,順道查辦。“上頭”隻對椿壽的死因懷疑,不曾想到是他所信任的黃宗漢幹的好事,自然不會以何桂清與黃是同年為嫌,便準了軍機處的建議。
這個消息,很快、很秘密地傳到了杭州,黃宗漢等於服下一位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