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卿,你詳細說說!”


    “陛下,將材武科是萬曆末年有大臣提出對武科的改革,意在重視武科,疏通武舉仕途停滯之弊端,將考試內容分為了三場,


    初場考武藝,科目為馬步箭及槍、刀、劍、戟、拳搏、擊刺等法;


    二場考營陣、地雷、火藥、戰車等項;


    三場考兵法、天文、地理等;”


    聽著孫傳庭的回應,崇禎眼中滿是驚訝之色。


    他雖然不知道這三場考試的考核標準是什麽,但這三場考試確實很全麵了。


    很少有人精通這三場考試,有人精通其中一項,也有兩項的,但就看怎麽用了。


    初場武藝高強之人可放進基層帶兵,一位武藝高強的人對基層是一種鼓舞,屬於實幹型人才。


    二場的地雷、火藥都是技術性的活,如果精通可以放入火器營中,屬於技術人才。


    三場的兵法、地理等,可以帶兵,也可以做個副手,出謀劃策等等,屬於指揮型人才。


    如此有前瞻性的建議,朝廷竟然沒有重視,當真是可惜了。


    從另一角度來看,皇帝是真的不重視武舉。


    “陛下,武舉的考核方式可以這麽做,但武舉三甲錄取武進士人數以及授予的官職還沒有定下來,這些也需要確定下來,”


    崇禎聽完麵帶思索之色。


    大明至今兩百多年,每場文科差不多錄取兩百到三百人,這是因為用人的地方多,但武舉肯定不能錄取這麽多。


    一來參加的人數不是太多,二來是錄取多了,空缺少,待推的又多了,弊端還是革除不掉。


    現在有兩百八十萬軍隊,按照他的設想,以後軍人走職業化路線。


    不再有軍戶、軍屯了,軍人就是軍人,負責打仗,百姓就好好種地,各不相幹。


    現在的這種戰時為軍,和時為民,簡直就是有些不倫不類。


    看似沒有消耗百姓和朝廷的糧食,實際上軍田都被各級將領給私吞了。


    等平了建奴後,大明王朝的軍隊除了鎮守九邊的軍隊,以及禁軍和京營外,兩京十三省,每省各有三到五萬軍隊就足夠了。


    算下來,大明職業總軍數控製在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萬是最好的,再弄30萬的預備役就足夠了。


    如果各省是五萬人,就是十個衛所,指揮使、指揮同知在三十人左右,兩京十三省合計需要四百五十人,千戶更是七百五十人。


    ……


    崇禎慢慢的算著賬,群臣也看著沉思的崇禎,武舉錄取人數的多少直接關係到他們的利益。


    好一會兒後崇禎才出聲,群臣精神一震。


    “自此以後,武舉每科錄取科人數為八十八人,設一甲三名、二甲十七人名、三甲六十八名。”


    聽著人數,群臣暗自點頭。


    這個人數符合他們的預期,人數確定了,那就看看授予的官職和品秩了。


    “狀元授正三品、榜眼從三品、探花正四品,二甲皆授從四品,三甲前十名授正五品官職,後五十八名授從五品官職,以科考所擅長項調配。”


    群臣暗自鬆了口氣,還好皇帝沒搞個正二品出來,否則他們寧願冒著被怒罵的風險,也要反駁了。


    一個武狀元就要跟六部九卿的老大平級,這口氣怎麽能咽的下?


    三甲最低是從五品,如果放到地方衛所中,也是副千戶,月俸十四石,也算是不錯了。


    武舉最低的都比文舉狀元也隻是授予從五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等官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斬盡奸臣後,大明盛世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斬盡奸臣後,大明盛世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