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重生零二年,從小鎮走向人生巔峰 作者:佚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圍的一些地皮都可以劃過去,到時候會比兩三個鎮都更大,足夠形成一個區。醫療、教育、文化休閑等場所市裏也會配套的建設,保證比現在更加漂亮,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周長青越說越興奮,這次的五十億招商引資的功勞落不到他頭上,但他可以要後續的功勞,而且能變得更大。
先申請一個省級的高新區,出了成果之後,就能申請國家級高新區,到時候省裏肯定也會主動幫忙去跑部委,都不用他發愁。
在他的任上出現一個國家級高新區,這政績還能少了?他再過三四年,就能接任孫穎的位置,一躍成為省委常委兼市委書記。
雖然那比預想中的晚了幾年,但也不算太晚。
看到張恪清臉上的遲疑,周長青繼續說道:“恪清同誌,你有做這個的經驗,這個工作就交給你來負責。”
“高新區成立之後,你來兼任管委會主任,這麽重要的位置,肯定要是市委常委來兼任的,這也是慣例。”
他這已經不是暗示,是明示了。
就不信這麽大的利益,張恪清能拒絕?
高新區籌建,一年時間就差不多了,張恪清能在一年內成為市委常委嗎?
靠著黃書記留下的那些人脈,再加上孫穎的幫忙,成功的希望很大。
利益交換而已,他也不是不會。
張恪清坐直了身體,將煙頭在煙灰缸裏按滅:“周市長,你說我們馬上著手成立一個省級高新區,目標成為國家級高新區?”
“這件事,我反對!”
周長青震驚的看著張恪清:“你說什麽?你反對?你反對什麽?”
反對成立高新區,還是反對負責高新區,送到嘴邊的政績都不要?
這可是跨入市委常委的好機會,哪怕是有孫穎支持,有黃誌奎留下的人脈,張恪清這個年紀想當上市委常委也不容易。
這種出政績,又能升官的好事,張恪清反對什麽?
張恪清耐心的解釋道:“周市長,現在很多地方都在申請高新區,目前國內已經有近百個國家級高新區了,後續還能批複多少?”
“我們確實有了一些高新技術的基礎,但同類的產業在其他地方也有。就說這次招商引資過來的那家電池企業,他們就在沿海的一個城市有個子公司處於國家級高新區。”
“你說他們出了成果,是放在總公司申請,還是放在子公司?成果重複申請,上麵會批複嗎?”
“而且高新區需要配套投入的資源也是天文數字,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才能收回成本,這期間投入的資金從哪兒來?”
“咱們廬市資金本來就不富裕,省裏現如今也一樣,如果非要成立高新區,目標還是國家級高新區,咱們的招商引資方向也就固定了,後續的招商引資還怎麽做?不是高新技術產業就不要了嗎?”
周長青反駁道:“當然是同時進行,隻要條件合適的企業,當然都可以繼續招商引資,高新區之外就不能讓企業落戶了嗎?”
“資金不足我們可以想辦法解決,不能因為有困難就害怕,畏縮不前吧?”
這件事還不好解決,先做個框架出來,然後做到一半沒錢了,省裏還能不想辦法給解決?
實在不行就多賣幾塊地皮,這個他也考慮的很清楚了,如此既能得到一大筆資金,還能讓省內其他地市的人都來省城買房,增加省城的人口,增強消費能力,也讓他之前招來的那些建築企業有活幹,能繼續發展壯大。
周長青越說越興奮,這次的五十億招商引資的功勞落不到他頭上,但他可以要後續的功勞,而且能變得更大。
先申請一個省級的高新區,出了成果之後,就能申請國家級高新區,到時候省裏肯定也會主動幫忙去跑部委,都不用他發愁。
在他的任上出現一個國家級高新區,這政績還能少了?他再過三四年,就能接任孫穎的位置,一躍成為省委常委兼市委書記。
雖然那比預想中的晚了幾年,但也不算太晚。
看到張恪清臉上的遲疑,周長青繼續說道:“恪清同誌,你有做這個的經驗,這個工作就交給你來負責。”
“高新區成立之後,你來兼任管委會主任,這麽重要的位置,肯定要是市委常委來兼任的,這也是慣例。”
他這已經不是暗示,是明示了。
就不信這麽大的利益,張恪清能拒絕?
高新區籌建,一年時間就差不多了,張恪清能在一年內成為市委常委嗎?
靠著黃書記留下的那些人脈,再加上孫穎的幫忙,成功的希望很大。
利益交換而已,他也不是不會。
張恪清坐直了身體,將煙頭在煙灰缸裏按滅:“周市長,你說我們馬上著手成立一個省級高新區,目標成為國家級高新區?”
“這件事,我反對!”
周長青震驚的看著張恪清:“你說什麽?你反對?你反對什麽?”
反對成立高新區,還是反對負責高新區,送到嘴邊的政績都不要?
這可是跨入市委常委的好機會,哪怕是有孫穎支持,有黃誌奎留下的人脈,張恪清這個年紀想當上市委常委也不容易。
這種出政績,又能升官的好事,張恪清反對什麽?
張恪清耐心的解釋道:“周市長,現在很多地方都在申請高新區,目前國內已經有近百個國家級高新區了,後續還能批複多少?”
“我們確實有了一些高新技術的基礎,但同類的產業在其他地方也有。就說這次招商引資過來的那家電池企業,他們就在沿海的一個城市有個子公司處於國家級高新區。”
“你說他們出了成果,是放在總公司申請,還是放在子公司?成果重複申請,上麵會批複嗎?”
“而且高新區需要配套投入的資源也是天文數字,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才能收回成本,這期間投入的資金從哪兒來?”
“咱們廬市資金本來就不富裕,省裏現如今也一樣,如果非要成立高新區,目標還是國家級高新區,咱們的招商引資方向也就固定了,後續的招商引資還怎麽做?不是高新技術產業就不要了嗎?”
周長青反駁道:“當然是同時進行,隻要條件合適的企業,當然都可以繼續招商引資,高新區之外就不能讓企業落戶了嗎?”
“資金不足我們可以想辦法解決,不能因為有困難就害怕,畏縮不前吧?”
這件事還不好解決,先做個框架出來,然後做到一半沒錢了,省裏還能不想辦法給解決?
實在不行就多賣幾塊地皮,這個他也考慮的很清楚了,如此既能得到一大筆資金,還能讓省內其他地市的人都來省城買房,增加省城的人口,增強消費能力,也讓他之前招來的那些建築企業有活幹,能繼續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