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假太監:從攻略皇太後開始 作者:白小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475章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大軍一路南下。
天氣驟然變的暖和起來。
暖和的天氣,讓那些跨越上千裏路程,遠距離遷徙的難民們,少遭多少罪。
而這一路上,隔一段路程,林楓就能看到當地官府開設的粥棚。
長途跋涉,累了餓了的難民們,能停下來歇歇腳,補充下精力和體力。
讓林楓趕到欣慰的是,這一路南下,幾乎沒有看到因為餓肚子,倒在半路上的難民,也沒有難民作亂的情況。
在廖輝的統籌安排下,難民們井然有序,沒有一絲混亂。自古以來,百姓逃荒的情況,不是沒有過,但是,數十萬人的大遷徙,能做到這一步,不得不說,這是非常難得的。
這些難民抵達遼東後,會被遼陽府統一整頓,然後安置到各個地方,今後,他們便會在那裏紮根發芽,世世代代生活在那裏。
大亂之後,必有大治。
亙古不變的規律。
遼東經曆多年戰亂,一朝平定,那周邊所有的勢力,都土崩瓦解。
可以說,如今的遼東,就是一片沒有開發起來的沃土,沒有錯綜複雜的勢力,沒有太多的羈絆。
這樣的地方,發展起來,要比中原各州,迅速的多。
政令通達,上行下效,沒有貪腐,欣欣向榮。“如今,女真兵敗逃離,遼東沒有了外患,一切都欣欣向榮,老百姓們到了那裏,安居樂業,想來日子會好過上許多。”蘇興昌跟在林楓身後,望著從旁邊路過的難民們,由衷的感慨道。
這次北上,蘇興昌本以為,如同往常一樣,抗擊外敵,慘烈的大戰,保衛邊疆安穩。
戰爭的確是一場都沒有少下。
或許,在許多軍士們眼裏,他們取得了大捷,斬殺了諸多外敵,贏的轟轟烈烈。
可蘇興昌清楚,這次的大捷,來之不易。
這次戰爭,比起以往來,要更加的危險,更加的慘烈。
來回輾轉上千裏,前後經曆的三場大戰,都不能說是輕鬆,每一場大戰,但凡有一個疏忽,他們都有可能葬身在茫茫草原上。
如果不是林公運籌帷幄,計算到了每一次的變化,甚至連人心都算計進去,便是有著強大的火器部隊作為支撐,要想取勝,也絕不是那麽容易的。
而戰爭,自是其次。
他隨著林楓從宣化輾轉遼東,親眼目睹了遼東的變化。
這片世人口中的荒茫之地,從原來的人煙稀少,物資貧瘠,到如今,欣欣向榮,從原來戰爭帶來的滿目瘡痍,到現在的厚積薄發。
這一切,更是這位林公的傑作。
這樣的想法,不止是體現在他一個人身上,整個遼東上下,從官場到百姓,也都是這麽認為的。
從原來的貧瘠苦寒之地,到如今,轟轟烈烈的大開發,塞外江南,已經不是一個念想,不久的將來,將會呈現在世人眼前。
這樣的壯舉,其實簡單的令人驚歎幾個字能夠形容的。“宇朝浩大,遼東終於隻是一隅之地。”
“要想徹底改變老百姓的日子,這條路,還很長,很遠。”
“不過,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隻要去做,沒有到不了的彼岸。”
林楓望著遠方,笑了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在這個世界上,懂得大道理的人,從來不在少數。
但是,世俗的眼光,人性的枷鎖,使得很多人邁不出那一步。
如今,他便是要以一己之力,挑戰延續了上千年的社會秩序,他倒是要看看,那些高高在上的士族門閥們,究竟能拿讓如何。
幾日的行軍,浩浩蕩蕩的隊伍,越過了山海關。關內的官道上,還有漫長的難民隊伍,一眼望去,如同一條長龍。
隻是,一座關卡要塞,內外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
一邊欣欣向榮,生機勃勃,另一邊,死寂沉沉。
林楓笑了笑,心裏也能理解。
畢竟,自古以來,都是關外的百姓,擠破腦袋,想要入關,何曾有過大量的百姓,從關內遷徙到關外呢。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活不下去了,沒有人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不過,他相信,等這些難民到了遼東,見識到遼東的情況後,就會如先到的那些人一樣,煥發新生。
一座山海關,猶如巨大的黑洞,將所有北上的難民,全部吞了進去。如今,整個宇朝上下,很多人都在納悶,這些難民到了遼東,該怎麽生活。
要知道,這可不是三萬兩萬人,而是好幾十萬難民,每一日對糧食的消耗,都是個天文數字,沒有哪個地方官府,能養得起這麽多的難民。
遼東,更不可能。
那些用心險惡的官員們,甚至還在默默期待著,期待著這些難民到了遼東,揭竿而起。
到時候,他們便可以將這個罪責,扣到林楓頭上。
然而,一兩個月的時間下來,他們期待的暴亂,始終沒有發生,反而,還在不斷的接手著難民。
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了。
過了山海關,距離京師就不算太遠了。
數百裏的路程,林楓帶著三萬大軍,走走停停。難民的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是,內閣以及背後的士族,已經成了現在最棘手的問題。
此次回到京師,刻不容緩,必須得對這些人下手了。
這沿途的歸程,或許就是最後的清閑。
八月十二。
大軍終於抵達京師地界。
城西十裏的官道驛站,朝廷的幾位大員,已經在這裏等著。
這一次徹底抵定了北邊,朝廷下令普天同慶。
如今,征戰的英雄們,凱旋歸來,迎接的儀式,自然是不能少的。
領頭的,不是旁人,正是兵部尚書於正。
此次迎接大軍凱旋的差事,早早就落在於正身上。於正站在那裏,看著遠方而來的隊伍長龍,心中,說不出的滋味。
曾經歸隱山林前,於正便坐在兵部尚書的位子上,看著家國破碎,外敵肆虐,他也曾為此努力過,想要驅除外敵,光複宇朝河山。
奈何,官場上的蠅營狗苟,官員間的爾虞我詐,朝臣們為了權力和利益,不擇手段,根本無心戰事。
萬般無奈,心灰意冷,他放棄了高高在上的官位,退出了這個泥潭。
後來,魏賢邀請他重歸朝堂。
他也是為林楓的所作所為,感到欽服。
那顆冰冷麻木的心,被重新點燃,想要再為天下黎民,做一點事,盡最後一份力。
但是,誰能想到,這才短短幾個月,他願意為之窮盡一生的目標,就這麽實現了呢。
…...
大軍一路南下。
天氣驟然變的暖和起來。
暖和的天氣,讓那些跨越上千裏路程,遠距離遷徙的難民們,少遭多少罪。
而這一路上,隔一段路程,林楓就能看到當地官府開設的粥棚。
長途跋涉,累了餓了的難民們,能停下來歇歇腳,補充下精力和體力。
讓林楓趕到欣慰的是,這一路南下,幾乎沒有看到因為餓肚子,倒在半路上的難民,也沒有難民作亂的情況。
在廖輝的統籌安排下,難民們井然有序,沒有一絲混亂。自古以來,百姓逃荒的情況,不是沒有過,但是,數十萬人的大遷徙,能做到這一步,不得不說,這是非常難得的。
這些難民抵達遼東後,會被遼陽府統一整頓,然後安置到各個地方,今後,他們便會在那裏紮根發芽,世世代代生活在那裏。
大亂之後,必有大治。
亙古不變的規律。
遼東經曆多年戰亂,一朝平定,那周邊所有的勢力,都土崩瓦解。
可以說,如今的遼東,就是一片沒有開發起來的沃土,沒有錯綜複雜的勢力,沒有太多的羈絆。
這樣的地方,發展起來,要比中原各州,迅速的多。
政令通達,上行下效,沒有貪腐,欣欣向榮。“如今,女真兵敗逃離,遼東沒有了外患,一切都欣欣向榮,老百姓們到了那裏,安居樂業,想來日子會好過上許多。”蘇興昌跟在林楓身後,望著從旁邊路過的難民們,由衷的感慨道。
這次北上,蘇興昌本以為,如同往常一樣,抗擊外敵,慘烈的大戰,保衛邊疆安穩。
戰爭的確是一場都沒有少下。
或許,在許多軍士們眼裏,他們取得了大捷,斬殺了諸多外敵,贏的轟轟烈烈。
可蘇興昌清楚,這次的大捷,來之不易。
這次戰爭,比起以往來,要更加的危險,更加的慘烈。
來回輾轉上千裏,前後經曆的三場大戰,都不能說是輕鬆,每一場大戰,但凡有一個疏忽,他們都有可能葬身在茫茫草原上。
如果不是林公運籌帷幄,計算到了每一次的變化,甚至連人心都算計進去,便是有著強大的火器部隊作為支撐,要想取勝,也絕不是那麽容易的。
而戰爭,自是其次。
他隨著林楓從宣化輾轉遼東,親眼目睹了遼東的變化。
這片世人口中的荒茫之地,從原來的人煙稀少,物資貧瘠,到如今,欣欣向榮,從原來戰爭帶來的滿目瘡痍,到現在的厚積薄發。
這一切,更是這位林公的傑作。
這樣的想法,不止是體現在他一個人身上,整個遼東上下,從官場到百姓,也都是這麽認為的。
從原來的貧瘠苦寒之地,到如今,轟轟烈烈的大開發,塞外江南,已經不是一個念想,不久的將來,將會呈現在世人眼前。
這樣的壯舉,其實簡單的令人驚歎幾個字能夠形容的。“宇朝浩大,遼東終於隻是一隅之地。”
“要想徹底改變老百姓的日子,這條路,還很長,很遠。”
“不過,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隻要去做,沒有到不了的彼岸。”
林楓望著遠方,笑了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在這個世界上,懂得大道理的人,從來不在少數。
但是,世俗的眼光,人性的枷鎖,使得很多人邁不出那一步。
如今,他便是要以一己之力,挑戰延續了上千年的社會秩序,他倒是要看看,那些高高在上的士族門閥們,究竟能拿讓如何。
幾日的行軍,浩浩蕩蕩的隊伍,越過了山海關。關內的官道上,還有漫長的難民隊伍,一眼望去,如同一條長龍。
隻是,一座關卡要塞,內外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
一邊欣欣向榮,生機勃勃,另一邊,死寂沉沉。
林楓笑了笑,心裏也能理解。
畢竟,自古以來,都是關外的百姓,擠破腦袋,想要入關,何曾有過大量的百姓,從關內遷徙到關外呢。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活不下去了,沒有人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不過,他相信,等這些難民到了遼東,見識到遼東的情況後,就會如先到的那些人一樣,煥發新生。
一座山海關,猶如巨大的黑洞,將所有北上的難民,全部吞了進去。如今,整個宇朝上下,很多人都在納悶,這些難民到了遼東,該怎麽生活。
要知道,這可不是三萬兩萬人,而是好幾十萬難民,每一日對糧食的消耗,都是個天文數字,沒有哪個地方官府,能養得起這麽多的難民。
遼東,更不可能。
那些用心險惡的官員們,甚至還在默默期待著,期待著這些難民到了遼東,揭竿而起。
到時候,他們便可以將這個罪責,扣到林楓頭上。
然而,一兩個月的時間下來,他們期待的暴亂,始終沒有發生,反而,還在不斷的接手著難民。
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了。
過了山海關,距離京師就不算太遠了。
數百裏的路程,林楓帶著三萬大軍,走走停停。難民的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是,內閣以及背後的士族,已經成了現在最棘手的問題。
此次回到京師,刻不容緩,必須得對這些人下手了。
這沿途的歸程,或許就是最後的清閑。
八月十二。
大軍終於抵達京師地界。
城西十裏的官道驛站,朝廷的幾位大員,已經在這裏等著。
這一次徹底抵定了北邊,朝廷下令普天同慶。
如今,征戰的英雄們,凱旋歸來,迎接的儀式,自然是不能少的。
領頭的,不是旁人,正是兵部尚書於正。
此次迎接大軍凱旋的差事,早早就落在於正身上。於正站在那裏,看著遠方而來的隊伍長龍,心中,說不出的滋味。
曾經歸隱山林前,於正便坐在兵部尚書的位子上,看著家國破碎,外敵肆虐,他也曾為此努力過,想要驅除外敵,光複宇朝河山。
奈何,官場上的蠅營狗苟,官員間的爾虞我詐,朝臣們為了權力和利益,不擇手段,根本無心戰事。
萬般無奈,心灰意冷,他放棄了高高在上的官位,退出了這個泥潭。
後來,魏賢邀請他重歸朝堂。
他也是為林楓的所作所為,感到欽服。
那顆冰冷麻木的心,被重新點燃,想要再為天下黎民,做一點事,盡最後一份力。
但是,誰能想到,這才短短幾個月,他願意為之窮盡一生的目標,就這麽實現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