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皇叔直說便是,莫不是那趙國暗自裏在弄些什麽詭計?”劉彌神色平淡的說著。
劉幽笑著恭維一句:“陛下所料不錯,近些日子,有商行來報,言說某些在趙國行商的商行正暗地裏大量采購糧食。老臣以為,此事確也值得警惕,需防其實為暗中囤積,以備戰時所用。”
戶部尚書張嘉貞接過話頭,詳細匯報了近期糧食市場的動態及戶部正所采取的應對措施,表示隻要陛下一聲令下,便可加強對糧食流通的監管,防止糧食被非法囤積或走私出境。
劉幽聞言撫須而笑:“張尚書,果然心細,竟然早早便察覺此事,更是做好了應對措施。”
張嘉貞拱手道:“承蒙陛下厚愛,將臣擢升至戶部尚書一職,自然不敢有一絲鬆懈。陛下,臣以為咱們可以加大從齊國走私糧食,而且可以暗地裏在新得之土地上購買百姓手中餘糧,囤積在我國腹地糧倉內。”
正在眾臣仔細品味張嘉貞方才所說條陳之時,內侍來報:“陛下,韋仆射求見。”
劉彌點頭同意,眨眼間,便見那風塵仆仆的韋安大步入內,“臣參見陛下,陛下萬年。”
“起來吧,朕交代你撫慰北境邊軍一事如何?”劉彌開口詢問。
韋安將手中奏報呈上,便言說北境軍諸事,言畢,劉彌笑道:“這陳都督勞苦功高,在北境吃了十六年風霜,這爵位也該升一升,著吏部、禮部去辦。嗯,韋安,看你似乎還有話說?”
韋安躬身回著:“陛下,此一行,發現兩個人才,陳都督再三請求讓臣帶入京來朝見陛下,劉子通、楊家忠兩位都督更是說此二人若是庸才,請陛下斬他兩位的腦袋。臣沒辦法,隻能將二人帶來,如今正在殿外等候。”
眾人聞言皆是一笑,劉彌微微一笑:“這北境軍將還是一如既往的直白,也罷,讓那兩人進來。”
在內侍的傳喚聲中,一身材魁梧、容貌英俊的青年將軍大步邁入,其後半步左右則是跟著一略顯瘦弱、文質彬彬的青年。
“臣薛禮、王介甫,參見陛下。”兩人躬身行禮。
漢帝劉彌出言勉勵幾句,便示意朝臣們去詢問二人本事如何。眾臣未及開口,卻見昭蘇開口:“哈哈,是你這小子,當年不願跟隨本將進京,怎麽,還是讓陳都督送來了?”
見眾人疑惑,昭蘇便將當年固岷之戰時,亂軍中薛禮一箭射落羌王王旗、縱馬持槊往來衝殺之事說出。眾人不由得稱讚幾句。
薛禮也不做作,一一拱手回應。
老臣劉幽作為文官之手,笑嗬嗬的說著:“介甫,放輕鬆些,老夫觀你一身書卷氣,可不像是北境軍中那股匪氣。正巧,老夫等在在商議趙國暗自在我大漢境內收購糧草一事,你可有何看法?大膽直說便是。”
王介甫躬身行禮、略作思索後回應:“陛下,尚書令大人,臣有些許想法。其一趙國國土狹小,產糧自然是比不上我國、齊國。趙國與我國有盟約,卻暗地裏在我國買糧,可見其心不定。陛下可令暗衛查看趙國是否在齊國買糧,若是未見趙國大筆買糧,便可推斷出,趙國或許背地裏已經與齊國串聯。
其二,無論趙國是否背棄盟約,我國都應對趙國暗地裏大筆買糧一事裝作不知。民間事應由民間解決,既然趙國那些商會在買,陛下大可授意我國商行們暗地裏提高售價賣出往年存糧,這價錢該繼續漲一漲。臣老家有句話‘有錢不賺王八蛋’,這操作糧價一事最好交給沒有皇室背景的商行。
其三,齊國產糧豐富,糧價偏低,我國大可低價買入,或是高價賣給趙國,或是暗自囤積。”
眾臣聞言點頭,察覺此人雖然年輕,倒也有真才實學,所言皆是頗具章法。
正當劉彌準備出言勉勵二人時,王介甫忽然說道:“陛下,臣有一策,或可化被動為主動。”
“哦?你可盡管說來。”漢帝劉彌望著王介甫,“隻要利於大漢,直言便可。”
王介甫躬身行禮:“陛下,諸位,此策說來簡單,但需要帝國內諸多商行配合,更需要陛下首肯,諸公配合。此策名曰‘買鐵斷糧’。”
話音剛落,戶部尚書張嘉貞眼前精芒一閃:“介甫,細細說來。”
“臣這一策,意在不動刀兵,而令敵國自亂陣腳,為我大漢東征之路鋪就坦途。”王介甫語調平和,卻字字千鈞,瞬間吸引了殿內文武的注意。
“我大漢雄師百萬,裝備更新,對鐵器之需求猶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絕。然則,我朝鐵礦雖豐,亦難敵連年征戰與改革之需。故,臣建議,不妨在朝野內外散布風聲,言我大漢正急購鐵器,不惜以重金自趙、齊、燕、陳四國購進,以解燃眉之急。”
說到這裏,王介甫微微一頓,目光掃過眾臣,見眾人皆凝神傾聽,便繼續道:“此消息一出,必引起四國商賈之震動。彼等皆為利往,聞我大漢高價求鐵,定會蜂擁而至,不惜一切手段搜集鐵器,以圖厚利。而四國官府雖對鐵器管控甚嚴,但商賈狡黠,必能尋隙而入,暗中交易。”
“更為關鍵者,在於民間。商賈為獲鐵器,必向百姓大肆收購,許以重利。百姓見利忘農,紛紛投身於煉鐵售鐵之業,荒廢田疇,不事耕作。長此以往,待到秋收之際,四國田野荒蕪,糧食歉收,民不聊生。”
王介甫的聲音逐漸變得低沉,仿佛預見了未來的景象:“彼時,四國官府為穩定民心,不得不開倉放糧,以救急難。然則,糧倉之積有限,而民需無窮,反複數次,四國國力必大損,國庫空虛,民心動搖。”
“而我大漢,則可借此良機,養精蓄銳,靜待時機。待我軍東征之日,四國軍隊因糧草不濟,士氣低落,豈能與我王師相抗?此乃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上之策也。”
言畢,王介甫躬身一禮,靜候漢帝劉彌的裁決。
殿內,一片沉寂,唯有燭火劈啪作響,眾臣麵麵相覷,心中無不驚歎於王介甫之智謀深遠、毒辣。
一時之間,眾人皆感後生可畏。
劉幽笑著恭維一句:“陛下所料不錯,近些日子,有商行來報,言說某些在趙國行商的商行正暗地裏大量采購糧食。老臣以為,此事確也值得警惕,需防其實為暗中囤積,以備戰時所用。”
戶部尚書張嘉貞接過話頭,詳細匯報了近期糧食市場的動態及戶部正所采取的應對措施,表示隻要陛下一聲令下,便可加強對糧食流通的監管,防止糧食被非法囤積或走私出境。
劉幽聞言撫須而笑:“張尚書,果然心細,竟然早早便察覺此事,更是做好了應對措施。”
張嘉貞拱手道:“承蒙陛下厚愛,將臣擢升至戶部尚書一職,自然不敢有一絲鬆懈。陛下,臣以為咱們可以加大從齊國走私糧食,而且可以暗地裏在新得之土地上購買百姓手中餘糧,囤積在我國腹地糧倉內。”
正在眾臣仔細品味張嘉貞方才所說條陳之時,內侍來報:“陛下,韋仆射求見。”
劉彌點頭同意,眨眼間,便見那風塵仆仆的韋安大步入內,“臣參見陛下,陛下萬年。”
“起來吧,朕交代你撫慰北境邊軍一事如何?”劉彌開口詢問。
韋安將手中奏報呈上,便言說北境軍諸事,言畢,劉彌笑道:“這陳都督勞苦功高,在北境吃了十六年風霜,這爵位也該升一升,著吏部、禮部去辦。嗯,韋安,看你似乎還有話說?”
韋安躬身回著:“陛下,此一行,發現兩個人才,陳都督再三請求讓臣帶入京來朝見陛下,劉子通、楊家忠兩位都督更是說此二人若是庸才,請陛下斬他兩位的腦袋。臣沒辦法,隻能將二人帶來,如今正在殿外等候。”
眾人聞言皆是一笑,劉彌微微一笑:“這北境軍將還是一如既往的直白,也罷,讓那兩人進來。”
在內侍的傳喚聲中,一身材魁梧、容貌英俊的青年將軍大步邁入,其後半步左右則是跟著一略顯瘦弱、文質彬彬的青年。
“臣薛禮、王介甫,參見陛下。”兩人躬身行禮。
漢帝劉彌出言勉勵幾句,便示意朝臣們去詢問二人本事如何。眾臣未及開口,卻見昭蘇開口:“哈哈,是你這小子,當年不願跟隨本將進京,怎麽,還是讓陳都督送來了?”
見眾人疑惑,昭蘇便將當年固岷之戰時,亂軍中薛禮一箭射落羌王王旗、縱馬持槊往來衝殺之事說出。眾人不由得稱讚幾句。
薛禮也不做作,一一拱手回應。
老臣劉幽作為文官之手,笑嗬嗬的說著:“介甫,放輕鬆些,老夫觀你一身書卷氣,可不像是北境軍中那股匪氣。正巧,老夫等在在商議趙國暗自在我大漢境內收購糧草一事,你可有何看法?大膽直說便是。”
王介甫躬身行禮、略作思索後回應:“陛下,尚書令大人,臣有些許想法。其一趙國國土狹小,產糧自然是比不上我國、齊國。趙國與我國有盟約,卻暗地裏在我國買糧,可見其心不定。陛下可令暗衛查看趙國是否在齊國買糧,若是未見趙國大筆買糧,便可推斷出,趙國或許背地裏已經與齊國串聯。
其二,無論趙國是否背棄盟約,我國都應對趙國暗地裏大筆買糧一事裝作不知。民間事應由民間解決,既然趙國那些商會在買,陛下大可授意我國商行們暗地裏提高售價賣出往年存糧,這價錢該繼續漲一漲。臣老家有句話‘有錢不賺王八蛋’,這操作糧價一事最好交給沒有皇室背景的商行。
其三,齊國產糧豐富,糧價偏低,我國大可低價買入,或是高價賣給趙國,或是暗自囤積。”
眾臣聞言點頭,察覺此人雖然年輕,倒也有真才實學,所言皆是頗具章法。
正當劉彌準備出言勉勵二人時,王介甫忽然說道:“陛下,臣有一策,或可化被動為主動。”
“哦?你可盡管說來。”漢帝劉彌望著王介甫,“隻要利於大漢,直言便可。”
王介甫躬身行禮:“陛下,諸位,此策說來簡單,但需要帝國內諸多商行配合,更需要陛下首肯,諸公配合。此策名曰‘買鐵斷糧’。”
話音剛落,戶部尚書張嘉貞眼前精芒一閃:“介甫,細細說來。”
“臣這一策,意在不動刀兵,而令敵國自亂陣腳,為我大漢東征之路鋪就坦途。”王介甫語調平和,卻字字千鈞,瞬間吸引了殿內文武的注意。
“我大漢雄師百萬,裝備更新,對鐵器之需求猶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絕。然則,我朝鐵礦雖豐,亦難敵連年征戰與改革之需。故,臣建議,不妨在朝野內外散布風聲,言我大漢正急購鐵器,不惜以重金自趙、齊、燕、陳四國購進,以解燃眉之急。”
說到這裏,王介甫微微一頓,目光掃過眾臣,見眾人皆凝神傾聽,便繼續道:“此消息一出,必引起四國商賈之震動。彼等皆為利往,聞我大漢高價求鐵,定會蜂擁而至,不惜一切手段搜集鐵器,以圖厚利。而四國官府雖對鐵器管控甚嚴,但商賈狡黠,必能尋隙而入,暗中交易。”
“更為關鍵者,在於民間。商賈為獲鐵器,必向百姓大肆收購,許以重利。百姓見利忘農,紛紛投身於煉鐵售鐵之業,荒廢田疇,不事耕作。長此以往,待到秋收之際,四國田野荒蕪,糧食歉收,民不聊生。”
王介甫的聲音逐漸變得低沉,仿佛預見了未來的景象:“彼時,四國官府為穩定民心,不得不開倉放糧,以救急難。然則,糧倉之積有限,而民需無窮,反複數次,四國國力必大損,國庫空虛,民心動搖。”
“而我大漢,則可借此良機,養精蓄銳,靜待時機。待我軍東征之日,四國軍隊因糧草不濟,士氣低落,豈能與我王師相抗?此乃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上之策也。”
言畢,王介甫躬身一禮,靜候漢帝劉彌的裁決。
殿內,一片沉寂,唯有燭火劈啪作響,眾臣麵麵相覷,心中無不驚歎於王介甫之智謀深遠、毒辣。
一時之間,眾人皆感後生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