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假如秦王政遇到李世民(五)
穿越大唐,沙雕幼崽她又坑人了 作者:圓小圓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邯鄲,趙王宮。
李世民與李牧正在對弈。
如今的趙遷已經是十八九歲的少年,褪去了青澀,舉手投足間,自有一番君王威儀。
李牧落下一子,對他說:“如今我們兵強馬壯,亦不缺糧食,不說與秦勢均力敵,也是可以經得起持久戰的。”
趙軍如今加上收編的降兵,勉強拚湊出四十五萬大軍。
而秦軍有六十萬之眾,且都是秦人。
李世民也隨手落下一子:“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奮六世之餘烈,不斷鯨吞蠶食山東諸國。”
“如今將韓、楚收歸囊中,使他們領土廣袤,人丁興旺,國力強盛。”
“韓國礦多,可鍛造兵器,楚國富庶,補平了連年征戰的損耗。”
“將領方麵,有王翦父子,蒙恬兄弟,李信等人。”
李世民無奈輕笑:“秦王政莫不是天選之子不成?”
李牧皺眉:“大王怎可長他人之誌氣,滅自己之威風?”
“幾年前,趙軍被秦軍打得節節敗退,秦軍一邊與我趙國對戰,還能抽調人馬去挑釁韓國。”
“可如今,秦便是要伐趙,也得傾舉國之力,還要三思再三思。”
李世民沒有說話。
代地的地動如約而至,隨之而來的大饑荒也不會遠了。
他們可以轉移百姓至魏、齊、燕三地,可背離故土,趙還是趙嗎?
那三地也有各自百姓要養活,送趙人進去瓜分資源,隻會都討不到好。
天若是要亡趙,便不會給趙人一絲翻身的機會。
李世民穿越一場,雖然改變了曆史,扭轉了結局,可等他回頭再看時……
他滅魏國,沒有殺魏王,隻將他流放邊城,可魏王最後還是死在秦軍突襲。他如史書記載那樣,死在了秦將王賁手上。
他平齊國,將齊王建囚禁齊宮,可齊王最後也如史書記載,被餓死了。
還有燕王喜,逃到遼東,不知所蹤。
而秦軍雖然始終未能突破邊境殺入趙地,可秦國的上將軍桓齮,還是死在了李牧手上。
這所有的一切,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即便事情偏離了原本的方向,結局都會被拉回正軌。
11
可是,李世民的一生中,從未有過認命的時候。
他少年從軍,鼓動父親晉陽起兵,又四方征戰,滅西秦政權,大敗劉武周,生擒王世充與竇建德,平定劉黑闥,打下了大唐半壁江山。
便是在兄弟反目,父親猜忌的情況下,他也能當機立斷先一步發動政變,登基稱帝。
他的一生,都在逆風翻盤。
不管是封無可封的“天策上將”,還是威震四海的“天可汗”,都是他應得的榮耀。
這一回,他也不認命。
12
趙王遷七年,在趙國爆發大饑荒後的一年,秦國大舉興兵攻打趙國。
嬴政的王駕行至渭水邊,與李世民隔水相對。
上輩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北邊東突厥趁大唐政權不穩,率二十萬大軍南下,試圖瓜分中原。
李世民便是在渭水邊,僅率六騎與突厥可汗斬白馬立下盟約。
快被人打到家門口,卻沒有還手之力。那次渭水之盟,是李世民心中的奇恥大辱。
所以在大唐恢複生息後,他第一時間派李靖、李世積等人去滅了東突厥。
而這一回,又是在渭水。
李世民翻身下馬,解了兵器丟給身側的將士,獨自一人往木橋上走去。
身後傳來驚呼:“大王不可!!!”
李世民沒有理會,從容地行至木橋中央。
對麵的嬴政原本立在戰車上,見狀微微一笑。
他也走下了戰車。
一旁的王翦連忙阻止:“大王,那趙王頗有勇武。”
嬴政淡淡看了他一眼,對方低下頭,不再說話。
他解下秦王劍,交給一旁的侍人,也上了木橋。
兩國大王在橋中央,隔著幾步距離,對麵而立。
嬴政:“果然英雄出少年,上回匆匆一見,未能深交,實乃政生平之憾事。”
李世民麵上沉熟冷靜,心裏卻淚流成河。
他如今在趙人當中,已經算是身姿挺拔,高大英武了。
可還是沒有始皇帝高!
誰懂啊?兩人對峙,高個者總顯得更有氣勢些。
“遷有一事,想與秦王約定。”
嬴政麵色不動:“請講。”
李世民轉身看向渭水的盡頭:“此一戰,便要定天下。”
“不論誰勝誰負,日後再無秦人趙人之分。不殺功臣,不毀典籍史冊,對有能力之人,不論出身哪裏,一視同仁。”
嬴政眉心微蹙。
他做這些決定可以,但是別人要求他做這些,便是在挑戰他的權威。
李世民沒有聽到他的回答,偏頭看過來,目光中充滿了壓迫感。
嬴政麵上看不出情緒,心中卻是有些震驚。
眼前這個少年明明才繼位幾年,那眼神,卻像是身居高位多年的掌權者。
最終,嬴政一甩袖,說道:“你趙軍雖強,但秦滅趙國,隻是時間問題。我大秦耗得起。”
“你希望寡人善待趙人,可你若是一意孤行,負隅頑抗,不正是置趙人於死地麽?”
李世民輕嗤一聲。
“秦王,我趙軍破魏滅齊,在北境大敗匈奴,抵住外敵入侵中原,又打下遼東,啃下燕地這塊硬骨頭。”
“你以為全是靠運氣麽?”
“這一戰不為天下。”
“這一戰,打得是我趙人曆經數代傳承下來的骨氣,打得是我趙軍將士鐵骨錚錚的意誌。”
“趙國立國近二百年,若是以不戰而降落下帷幕,我趙遷何以麵對曆代先王?又如何對那些死在保家衛國路上的將士交代?”
他轉過身,釋放出帝王威壓:“我之疆域,尺寸不可讓人。身後有趙國百姓,我軍將士知必死而不會後退一步。”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李世民指指身後的大軍:“你問問我身後的將士,誰願意不戰而退?”
嬴政眼中難得露出驚愕。
不得不說,這一代趙王,是難得一遇的對手。
他如此年輕,已然是一方霸主。若是易地而處,或是再給他一些時間,未必不能問鼎天下。
嬴政對原本篤定的戰局,陡然間生出了一絲不確定。
但他很快便調整了情緒:“如此,便在戰場上見真章。”
他轉過身走了兩步,又突然停下來。
“趙王遷,請務必好好活下來。下一回見麵,寡人必定煮酒相迎,與君暢飲三大盞。”
話落,他沒有再猶豫,高大的身影漸行漸遠,直至回到戰車上。
李世民也下了橋,他翻身上馬,一抬手,身後的李牧將他的長弓遞給他。
李世民對準頭頂的天空,將空弦拉滿,然後倏然鬆手。
“嗡”地一聲響,驚起無數飛禽。
秦軍那邊一直緊緊盯著他的動作,有膽小的士兵竟被嚇倒在地。
趙軍爆發出劇烈的歡呼聲:“大王威武!!!”
“大王威武!!!”
這一場巔峰戰役,自此拉開了序幕。
而此時遙遙相望的兩位大王,誰也猜不透最終的結局。
但戰爭,總會有一個結果。
當一切結束後,這片廣闊的中原土地上,將迎來全新的紀年。
天下一統,是為華夏。
李世民與李牧正在對弈。
如今的趙遷已經是十八九歲的少年,褪去了青澀,舉手投足間,自有一番君王威儀。
李牧落下一子,對他說:“如今我們兵強馬壯,亦不缺糧食,不說與秦勢均力敵,也是可以經得起持久戰的。”
趙軍如今加上收編的降兵,勉強拚湊出四十五萬大軍。
而秦軍有六十萬之眾,且都是秦人。
李世民也隨手落下一子:“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奮六世之餘烈,不斷鯨吞蠶食山東諸國。”
“如今將韓、楚收歸囊中,使他們領土廣袤,人丁興旺,國力強盛。”
“韓國礦多,可鍛造兵器,楚國富庶,補平了連年征戰的損耗。”
“將領方麵,有王翦父子,蒙恬兄弟,李信等人。”
李世民無奈輕笑:“秦王政莫不是天選之子不成?”
李牧皺眉:“大王怎可長他人之誌氣,滅自己之威風?”
“幾年前,趙軍被秦軍打得節節敗退,秦軍一邊與我趙國對戰,還能抽調人馬去挑釁韓國。”
“可如今,秦便是要伐趙,也得傾舉國之力,還要三思再三思。”
李世民沒有說話。
代地的地動如約而至,隨之而來的大饑荒也不會遠了。
他們可以轉移百姓至魏、齊、燕三地,可背離故土,趙還是趙嗎?
那三地也有各自百姓要養活,送趙人進去瓜分資源,隻會都討不到好。
天若是要亡趙,便不會給趙人一絲翻身的機會。
李世民穿越一場,雖然改變了曆史,扭轉了結局,可等他回頭再看時……
他滅魏國,沒有殺魏王,隻將他流放邊城,可魏王最後還是死在秦軍突襲。他如史書記載那樣,死在了秦將王賁手上。
他平齊國,將齊王建囚禁齊宮,可齊王最後也如史書記載,被餓死了。
還有燕王喜,逃到遼東,不知所蹤。
而秦軍雖然始終未能突破邊境殺入趙地,可秦國的上將軍桓齮,還是死在了李牧手上。
這所有的一切,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即便事情偏離了原本的方向,結局都會被拉回正軌。
11
可是,李世民的一生中,從未有過認命的時候。
他少年從軍,鼓動父親晉陽起兵,又四方征戰,滅西秦政權,大敗劉武周,生擒王世充與竇建德,平定劉黑闥,打下了大唐半壁江山。
便是在兄弟反目,父親猜忌的情況下,他也能當機立斷先一步發動政變,登基稱帝。
他的一生,都在逆風翻盤。
不管是封無可封的“天策上將”,還是威震四海的“天可汗”,都是他應得的榮耀。
這一回,他也不認命。
12
趙王遷七年,在趙國爆發大饑荒後的一年,秦國大舉興兵攻打趙國。
嬴政的王駕行至渭水邊,與李世民隔水相對。
上輩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北邊東突厥趁大唐政權不穩,率二十萬大軍南下,試圖瓜分中原。
李世民便是在渭水邊,僅率六騎與突厥可汗斬白馬立下盟約。
快被人打到家門口,卻沒有還手之力。那次渭水之盟,是李世民心中的奇恥大辱。
所以在大唐恢複生息後,他第一時間派李靖、李世積等人去滅了東突厥。
而這一回,又是在渭水。
李世民翻身下馬,解了兵器丟給身側的將士,獨自一人往木橋上走去。
身後傳來驚呼:“大王不可!!!”
李世民沒有理會,從容地行至木橋中央。
對麵的嬴政原本立在戰車上,見狀微微一笑。
他也走下了戰車。
一旁的王翦連忙阻止:“大王,那趙王頗有勇武。”
嬴政淡淡看了他一眼,對方低下頭,不再說話。
他解下秦王劍,交給一旁的侍人,也上了木橋。
兩國大王在橋中央,隔著幾步距離,對麵而立。
嬴政:“果然英雄出少年,上回匆匆一見,未能深交,實乃政生平之憾事。”
李世民麵上沉熟冷靜,心裏卻淚流成河。
他如今在趙人當中,已經算是身姿挺拔,高大英武了。
可還是沒有始皇帝高!
誰懂啊?兩人對峙,高個者總顯得更有氣勢些。
“遷有一事,想與秦王約定。”
嬴政麵色不動:“請講。”
李世民轉身看向渭水的盡頭:“此一戰,便要定天下。”
“不論誰勝誰負,日後再無秦人趙人之分。不殺功臣,不毀典籍史冊,對有能力之人,不論出身哪裏,一視同仁。”
嬴政眉心微蹙。
他做這些決定可以,但是別人要求他做這些,便是在挑戰他的權威。
李世民沒有聽到他的回答,偏頭看過來,目光中充滿了壓迫感。
嬴政麵上看不出情緒,心中卻是有些震驚。
眼前這個少年明明才繼位幾年,那眼神,卻像是身居高位多年的掌權者。
最終,嬴政一甩袖,說道:“你趙軍雖強,但秦滅趙國,隻是時間問題。我大秦耗得起。”
“你希望寡人善待趙人,可你若是一意孤行,負隅頑抗,不正是置趙人於死地麽?”
李世民輕嗤一聲。
“秦王,我趙軍破魏滅齊,在北境大敗匈奴,抵住外敵入侵中原,又打下遼東,啃下燕地這塊硬骨頭。”
“你以為全是靠運氣麽?”
“這一戰不為天下。”
“這一戰,打得是我趙人曆經數代傳承下來的骨氣,打得是我趙軍將士鐵骨錚錚的意誌。”
“趙國立國近二百年,若是以不戰而降落下帷幕,我趙遷何以麵對曆代先王?又如何對那些死在保家衛國路上的將士交代?”
他轉過身,釋放出帝王威壓:“我之疆域,尺寸不可讓人。身後有趙國百姓,我軍將士知必死而不會後退一步。”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李世民指指身後的大軍:“你問問我身後的將士,誰願意不戰而退?”
嬴政眼中難得露出驚愕。
不得不說,這一代趙王,是難得一遇的對手。
他如此年輕,已然是一方霸主。若是易地而處,或是再給他一些時間,未必不能問鼎天下。
嬴政對原本篤定的戰局,陡然間生出了一絲不確定。
但他很快便調整了情緒:“如此,便在戰場上見真章。”
他轉過身走了兩步,又突然停下來。
“趙王遷,請務必好好活下來。下一回見麵,寡人必定煮酒相迎,與君暢飲三大盞。”
話落,他沒有再猶豫,高大的身影漸行漸遠,直至回到戰車上。
李世民也下了橋,他翻身上馬,一抬手,身後的李牧將他的長弓遞給他。
李世民對準頭頂的天空,將空弦拉滿,然後倏然鬆手。
“嗡”地一聲響,驚起無數飛禽。
秦軍那邊一直緊緊盯著他的動作,有膽小的士兵竟被嚇倒在地。
趙軍爆發出劇烈的歡呼聲:“大王威武!!!”
“大王威武!!!”
這一場巔峰戰役,自此拉開了序幕。
而此時遙遙相望的兩位大王,誰也猜不透最終的結局。
但戰爭,總會有一個結果。
當一切結束後,這片廣闊的中原土地上,將迎來全新的紀年。
天下一統,是為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