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假如秦王政遇到李世民(四)
穿越大唐,沙雕幼崽她又坑人了 作者:圓小圓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南邊的魏國西境,王翦大軍也麵臨同樣的局麵。
短短時間內,趙軍竟然已經接管魏國邊境,就說明他們知道魏國必亡,早已做好準備。
那魏軍又去了何處?
李斯帶著金銀趕到燕國,試圖說服燕王一同伐趙。
若秦、燕協力夾擊,趙必破。
燕王一頓哥倆好地同他交心,好酒好肉,美貌的歌姬舞姬伺候著,就是沒有明確表明要出兵的意思。
這與李斯設想得不太一樣。
他立即派燕國的探子去查,趙國近期是不是與燕國達成了什麽協議。
這般過了幾日,在李斯決定要放棄燕國,南下遊說齊國伐趙時,探子送來了消息。
燕、趙於半月前合圍齊國。
齊王建昏庸無能,齊相國後勝又是一個貪財無厭之徒,齊國上下毫無鬥誌。
才失了兩座城,就急吼吼投降了。
燕與趙按之前的協議,瓜分了齊國。
李斯整個人都不好了。
秦國的探子遍布天下,為什麽從趙國攻打魏國起,便一直沒有得到消息。
按道理說,大隊人馬急行軍,消息根本瞞不住。
探子對李斯說:“燕國大軍就駐紮在邊境,他們是突襲齊地。而趙軍……”
“趙軍從魏入齊,似是分了好幾路,隱匿在百姓中,直搗齊都。魏軍便在齊、魏邊境擾亂齊軍視線。”
“齊王建想要棄城而逃時,被趙軍逮個正著。”
李斯cpu都要幹燒了。
這一環扣著一環的,也太順利了。
無論如何,至此趙國的大旗,插在了魏都大梁和齊都臨淄之上。
燕人占據齊國北部,坑殺了半數齊軍。而趙國將魏軍、齊軍收編,用滅魏分齊得來的一部分糧草物資,來養兵練兵。
邯鄲城正好處於趙、魏、齊三地的中心,李世民便以邯鄲為大本營,將三國的文臣武將打亂重組,相互製衡,分三路統管三國。
而李牧鎮守趙、魏西境,以二十萬大軍對抗秦三十萬大軍,秦軍強攻不下,轉去攻韓。
即便是很快攻滅了韓國,秦國東出滅六國的計劃,還是被趙國打亂了。
秦國花了許多年,一點一點消耗了其他幾國的國力,如今卻叫趙國撿了便宜。
嬴政心中極度不悅。
9
兩年後,李世民在北邊把匈奴打得嗷嗷叫,秦國也和南邊的楚國打得不可開交,攻下了楚國半壁疆域。
楚國泱泱大國,疆域麵積比趙、燕、齊、魏加起來都大,楚地不但富庶,人口也多。
秦軍以全力攻之,也得打上幾年。
畢竟楚地的氣候與秦地完全不同,秦軍入楚,容易水土不服,大大降低了勝率。
北邊的李世民耗光了搶來的糧草,又盯上了之前的“盟友”燕國。
等到趙王遷五年,代地會發生地震,從樂徐以西,北到平陰,樓台房屋牆垣大半震毀。
趙王遷六年,趙國又發生大饑荒。
這兩場天災,也加速了趙國滅亡。
若是滅了燕國,代地的百姓就可以就近轉移到燕國。
當然,此事還得從長計議,畢竟燕國也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李世民先回了邯鄲,休養生息。
回邯鄲前,他去了一趟齊地,在濮陽城外與一隊人馬擦肩而過。
隻一眼,李世民便停了馬。
對麵的馬隊也停了下來。
鮮衣怒馬的少年郎,與戴著鬥笠、通身貴氣的高大青年,隔著十幾丈,遙遙相望。
這是李世民第一次見到嬴政其人。
也是曆史上最偉大的兩位帝王,跨越時空,第一次相見。
嬴政笑了笑,原來如此。
他們一直以為年少的趙王背後,定是有高人指點,卻原來,是這樣一個肆意張揚的少年。
他絕非池中物。
他自己便是那個高人。
李世民卻是微微一歎。
踏馬的,沒想到第一次見麵,輸在了身高上。
感覺氣勢頓時矮了一截。
趙王遷這個小辣雞,倒是再長長啊!
李世民身側的將軍見他麵色不虞,問道:“大王,對麵是何人?可有異常?需不需要……?”
對麵的嬴政一行人,都警戒了起來。
李世民一言難盡地看向一旁的心腹:“你自詡上過戰場,連對麵是誰都不知道?還要我告訴你???”
“大王給你當好不好啊???”
心腹摸摸鼻子:其實倒也不是不可以。
李世民眼含深意地看了嬴政一眼,調轉頭馬:“走!”
一隊人迅速離開。
嬴政身側的蒙恬麵色嚴肅:“大王,那少年便是趙王?”
“他為何看出咱們的身份,卻還放過咱們?”
“他們的人馬也不多,咱們要不要趁機……?”
嬴政也調轉馬頭:“這裏現在已經是趙國的地盤,莫要生事。”
“不過……這趙王倒是有些意思。”
“寡人倒是期待起,與他正麵對上的那一天了。”
10
趙王遷五年,李世民終於攻下了燕國。
燕人難馴,不適合收編,李世民將燕軍打散,分批趕他們去燕國北邊的匈奴草原種地。
種幾年地就老實了。
代地的地震如期來襲,百姓們早已轉移到燕地,倒也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
而在南邊的秦國,此時也已經接管了楚國。
自此,在中原的版圖上,趙國盤踞東北,占領了三分之一的疆域,與秦國南北相望。
趙人的生活質量也有所提高,他們仿佛看到了希望。
趙國原本,就是戰國七雄裏的強國啊!
盡管長平之戰死了四十多萬精銳,但他們仍舊是秦國東出路上最有力的競爭對手。
短短時間內,趙軍竟然已經接管魏國邊境,就說明他們知道魏國必亡,早已做好準備。
那魏軍又去了何處?
李斯帶著金銀趕到燕國,試圖說服燕王一同伐趙。
若秦、燕協力夾擊,趙必破。
燕王一頓哥倆好地同他交心,好酒好肉,美貌的歌姬舞姬伺候著,就是沒有明確表明要出兵的意思。
這與李斯設想得不太一樣。
他立即派燕國的探子去查,趙國近期是不是與燕國達成了什麽協議。
這般過了幾日,在李斯決定要放棄燕國,南下遊說齊國伐趙時,探子送來了消息。
燕、趙於半月前合圍齊國。
齊王建昏庸無能,齊相國後勝又是一個貪財無厭之徒,齊國上下毫無鬥誌。
才失了兩座城,就急吼吼投降了。
燕與趙按之前的協議,瓜分了齊國。
李斯整個人都不好了。
秦國的探子遍布天下,為什麽從趙國攻打魏國起,便一直沒有得到消息。
按道理說,大隊人馬急行軍,消息根本瞞不住。
探子對李斯說:“燕國大軍就駐紮在邊境,他們是突襲齊地。而趙軍……”
“趙軍從魏入齊,似是分了好幾路,隱匿在百姓中,直搗齊都。魏軍便在齊、魏邊境擾亂齊軍視線。”
“齊王建想要棄城而逃時,被趙軍逮個正著。”
李斯cpu都要幹燒了。
這一環扣著一環的,也太順利了。
無論如何,至此趙國的大旗,插在了魏都大梁和齊都臨淄之上。
燕人占據齊國北部,坑殺了半數齊軍。而趙國將魏軍、齊軍收編,用滅魏分齊得來的一部分糧草物資,來養兵練兵。
邯鄲城正好處於趙、魏、齊三地的中心,李世民便以邯鄲為大本營,將三國的文臣武將打亂重組,相互製衡,分三路統管三國。
而李牧鎮守趙、魏西境,以二十萬大軍對抗秦三十萬大軍,秦軍強攻不下,轉去攻韓。
即便是很快攻滅了韓國,秦國東出滅六國的計劃,還是被趙國打亂了。
秦國花了許多年,一點一點消耗了其他幾國的國力,如今卻叫趙國撿了便宜。
嬴政心中極度不悅。
9
兩年後,李世民在北邊把匈奴打得嗷嗷叫,秦國也和南邊的楚國打得不可開交,攻下了楚國半壁疆域。
楚國泱泱大國,疆域麵積比趙、燕、齊、魏加起來都大,楚地不但富庶,人口也多。
秦軍以全力攻之,也得打上幾年。
畢竟楚地的氣候與秦地完全不同,秦軍入楚,容易水土不服,大大降低了勝率。
北邊的李世民耗光了搶來的糧草,又盯上了之前的“盟友”燕國。
等到趙王遷五年,代地會發生地震,從樂徐以西,北到平陰,樓台房屋牆垣大半震毀。
趙王遷六年,趙國又發生大饑荒。
這兩場天災,也加速了趙國滅亡。
若是滅了燕國,代地的百姓就可以就近轉移到燕國。
當然,此事還得從長計議,畢竟燕國也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李世民先回了邯鄲,休養生息。
回邯鄲前,他去了一趟齊地,在濮陽城外與一隊人馬擦肩而過。
隻一眼,李世民便停了馬。
對麵的馬隊也停了下來。
鮮衣怒馬的少年郎,與戴著鬥笠、通身貴氣的高大青年,隔著十幾丈,遙遙相望。
這是李世民第一次見到嬴政其人。
也是曆史上最偉大的兩位帝王,跨越時空,第一次相見。
嬴政笑了笑,原來如此。
他們一直以為年少的趙王背後,定是有高人指點,卻原來,是這樣一個肆意張揚的少年。
他絕非池中物。
他自己便是那個高人。
李世民卻是微微一歎。
踏馬的,沒想到第一次見麵,輸在了身高上。
感覺氣勢頓時矮了一截。
趙王遷這個小辣雞,倒是再長長啊!
李世民身側的將軍見他麵色不虞,問道:“大王,對麵是何人?可有異常?需不需要……?”
對麵的嬴政一行人,都警戒了起來。
李世民一言難盡地看向一旁的心腹:“你自詡上過戰場,連對麵是誰都不知道?還要我告訴你???”
“大王給你當好不好啊???”
心腹摸摸鼻子:其實倒也不是不可以。
李世民眼含深意地看了嬴政一眼,調轉頭馬:“走!”
一隊人迅速離開。
嬴政身側的蒙恬麵色嚴肅:“大王,那少年便是趙王?”
“他為何看出咱們的身份,卻還放過咱們?”
“他們的人馬也不多,咱們要不要趁機……?”
嬴政也調轉馬頭:“這裏現在已經是趙國的地盤,莫要生事。”
“不過……這趙王倒是有些意思。”
“寡人倒是期待起,與他正麵對上的那一天了。”
10
趙王遷五年,李世民終於攻下了燕國。
燕人難馴,不適合收編,李世民將燕軍打散,分批趕他們去燕國北邊的匈奴草原種地。
種幾年地就老實了。
代地的地震如期來襲,百姓們早已轉移到燕地,倒也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
而在南邊的秦國,此時也已經接管了楚國。
自此,在中原的版圖上,趙國盤踞東北,占領了三分之一的疆域,與秦國南北相望。
趙人的生活質量也有所提高,他們仿佛看到了希望。
趙國原本,就是戰國七雄裏的強國啊!
盡管長平之戰死了四十多萬精銳,但他們仍舊是秦國東出路上最有力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