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謙虛
“陛下乘乾握紀,纂三統之重光;禦辯登樞,應千齡之累聖。故得河浮五老,啟赤文於帝期;海薦四神,奉丹書於王會。“
“瑞開三脊,祥洽五雲。既而輯總章之舊文,紹辟雍之故事。非煙翼馭,移玉輦於梁陰;若月乘輪,秘金繩於岱巘。“
……
“駱賓王此駢文驪句可為封禪之絕響……”
封禪已經結束,但封禪帶來的餘熱卻在長安、洛陽等地升溫。
尤其是文化層麵的碰撞……
任何時代,但凡國力強盛,隨之而來的文化發展必然不會落下。
文化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精神食糧,尤其是最重視文化傳承的華夏,更是如此……
盛唐體為何能夠發展的如此火熱?
便是趁上了這股勢頭,以大唐之繁盛,打破了南朝固步自封的靡靡之音,迎來了全新的氣象。
盛唐體的推行,讓舉國士人都進入寫文作詩的時代。
士人聚會的主旋律成了詩詞歌賦。
就連青樓酒肆的姑娘們,也通過吟唱盛唐體來抬高身價。
盛唐體引領著風氣,成為了一種時尚。
隻是盛唐體最大的不足就是根基問題……
現在盛唐體的輝煌是靠陳青兕、盧照鄰、駱賓王、富嘉謨、薛元超這一群大神撐著,但事實證明大神隻是彰顯高度,真正維係一個體係茁壯發展的是骨幹,一群小神。
盛唐體現在缺的正是這一群小神……
此番封禪就是一個契機……
想要得到認可的士人,他們跟著封禪的隊伍,經曆了大唐繁盛的氣象,聚在一起,研究詩詞歌賦。
這一次的封禪,刺激了士人的創作熱情,在氣氛的刺激下,不少的佳作誕生。
這些佳作也成為了士人拜讀品評的目標,有生意頭腦之人,甚至將封禪沿途誕生的作品收集起來,印刷出書,出了一本《封禪詩集》,風靡了兩京上下。
其中最受人推崇的還是駱賓王的駢文,他在李治東行途中,寫了一篇歌功頌德的文章,拔得了頭籌。
但除了駱賓王的駢文,此番還有諸多優秀的詩文麵世,如宋令文的《泰山賦》就以泰山的雄偉來歌頌此次封禪的成功。
還有李嶠、崔縣解、徐彥伯、蘇味道等人,他們都有不俗的表現,寫出了讓人讚賞的詩文。
“我倒覺得蘇味道的詩句更有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其實還有一句詩,我覺得不錯,未來可期。月出嵩山東,月明山益空。山人愛清景,散發臥秋風……”
“然後呢?”
“沒了!”
“這算什麽詩?”
“就是妙手偶得一句,並未成詩。但作詩之人,卻是個孩童……”
詩未成,句是好句。
如是名士,自不值得一說,可要是孩童,那就是天才了。
當即就有人道:“楊炯?”
這說及天才孩童,哪少的了楊炯。
“非也!”
“那一定是王勃了!”
王勃因為低調,名氣比不上楊炯,卻是公認的奇才。
“是一位叫劉希夷的少年,是宋令文的堂弟。”
“我大唐當真人才輩出!”
相比之前的幾人獨秀,現在百花齊放的局麵,才是文化發展最有效的成功。
“唉!此次封禪,佳作湧現,可謂文壇一大盛世。隻是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麽……”
“再等等吧!”
少了什麽,在士林中心照不宣。
少了陳青兕的詩文,那就跟少了靈魂一般。
這等盛世盛舉,焉能少的了陳青兕的詩文?
隻是陳青兕自成名之後就極少在人前顯聖,他的詩文都是後來通過各方流露出來的。
至於原因,陳青兕從未給出解釋。
但天下士人卻為他尋得了理由:謙虛,為了給他人發揮的餘地。
否則他一落筆,他人又如何還有信心靈感?
毫無疑問在士人眼中,陳青兕在詩詞方麵已是無敵般的存在,即便他什麽都不幹,也會有人主動為其背書。
至於陳青兕本人,他已經開始為對於高句麗的最後一擊作物質調度。
進攻高句麗,始終無法避開的一點就是攻堅戰。
為了節約將士的生命,得在攻城器械方麵下功夫。
陳青兕並不擅於數理化,但基本的力學原理還是記得一些的。他沒有本事造出超前的回回炮之類的攻城利器,卻也能夠在關鍵地方指點一二。
比如可以加裝齒輪,讓操作員更簡便的將百斤重的巨石拉滿弦,什麽角度射的更遠之類的簡單建議,也讓攻城器械提升了不少的威力。
此次進攻高句麗兵分三路,薛仁貴一路軍從遼東進攻,劉仁軌一路軍從百濟進攻,還有新羅一支援兵從新羅進攻。
新羅方麵陳青兕並不過問,但薛仁貴、劉仁軌兩路兵馬得配備足夠的將作監的人手,讓大唐的百戰兵士少些傷亡。
三月一日,陳青兕收到了朝廷傳下來的消息,二十日,回長安。
李治此番東巡,在洛陽待了兩年有餘,確實是應該回長安了。
盡管李治確實偏愛洛陽一些,但長安終究是大唐的首都,獨一無二的存在。
三月十五日,洛陽牡丹開放。
李治、武皇後兩人一並邀請五品上的官員命婦入宮賞牡丹。
陳青兕帶著蕭妙宸與鏡鏡一並參加。
蕭妙宸坐在車轎裏,鏡鏡騎著小馬駒,跟在陳青兕的身側。
已經五歲的他,能夠自由駕馭小馬駒了。
因為是自小撫養,鏡鏡親自喂食,還幫著給它洗澡刷毛。
小馬駒靈性十足,與鏡鏡配合默契。
年紀小小,便能如臂使指。
一行人來到洛陽宮牡丹園,不少人已經在園內四處賞花。
陳青兕一行人出現以後,不少人紛紛上前打招呼。
終獻的政治資源,已經開始漸漸體現了。
陳青兕這些日子明顯的察覺到自己的人際往來更加順暢。
牡丹花的栽培源於隋朝,興盛於唐代。
尤其是洛陽,此地最適合種植牡丹,歐陽修在《洛陽牡丹圖》中說“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將牡丹在洛陽開的最為旺盛歸於洛陽的地氣、王氣,得益於洛陽的山川形勝。
這自是虛妄之語,不過毫無疑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一方花。
牡丹就在洛陽長的最盛,到了外地,花朵便會縮小,而外地的牡丹本來一般化,到了洛陽,會支楞了起來,花朵能比以往大上一圈。
故而洛陽牡丹甲天下,半點不假。
<divss="contentadv">隨著一聲“皇帝陛下駕到,皇後殿下駕到……”
李治、武皇後這對帝後姍姍而來。
陳青兕向著李治、武皇後的方向望去……
李治身為皇帝,自是走在最前麵,武皇後落後一個身位,位於左側,右側還有一個粉雕玉琢的小孩,搖頭晃腦的拉著李治的衣角,好奇的打量著四周。
陳青兕並沒有見過小孩,卻也能猜透他的身份,曆史上的章懷太子李賢。
李治在眾人的矚目下,信步來到了陳青兕的身前,目光卻落在鏡鏡身上。
“愛卿,這就是令郎?”
李治身為皇帝,他極少如此關照某人。
顯然這也是封禪終獻帶來的結果……
李治最現實不過,到了這一步,他自然要與陳青兕上演一出君臣佳話,成為千古談資。
陳青兕道:“卻是我家大郎!”
這個時代大多人都喜歡自謙的稱自己的兒子為“犬子”,陳青兕卻不樂意,從來不以“犬子”稱呼他。
說著輕輕拍了拍鏡鏡的肩膀,讓他跟李治、武皇後打招呼。
鏡鏡並不認生,上前了一小步,作揖道:“見過皇帝陛下,皇後殿下,祝陛下長壽無疆,祝殿下福壽雙全……”
李治滿意的頷首。
武皇後似乎聽了喜慶的祝福,開心的眉飛色舞道:“好乖巧的孩子。”
李治問道:“朕記得你叫陳謙?”
鏡鏡回禮開心道:“回陛下,小子確實叫陳謙,字相和,小名叫鏡鏡,鏡子的鏡。”
似乎讓李治記著自己的名字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
“鏡鏡!”李治再問:“可知道這鏡字的用意?”
鏡鏡道:“知道,阿耶希望我能以銅為鏡,以人為鏡,以古為鏡……”
“好,好孩子!”李治讚道:“愛卿可有一個好兒子。”
陳青兕道:“謝陛下讚譽!”他也不謙虛,道:“臣也是這麽覺得的。”
李治大笑:“早就聽說,愛卿愛子,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他說著轉身欲走,一旁的李賢卻拉住了他的衣袖。
李治有些不解。
武皇後卻在一旁提醒:“陛下,賢兒求詩。”
“哦!看朕這記性,賢兒你自己說……”李治滿不在乎的說著。
李賢一臉崇拜的看著陳青兕,作揖道:“賢自小崇拜先生,您的詩文,賢全會背誦,一直期盼先生新作。不知是否有幸,求得先生新作。”
陳青兕有些驚訝,李賢敢這麽說,想來沒有的假,他怕詩不達意,弄巧成拙,抄的詩文不多,但為自身利益卻也不算少。
李賢小小年紀,竟能全部背誦?
果然如傳言中的那般,相比仁厚略帶平庸的李弘,這個李賢卻是天惠之人。
陳青兕注意到李治眼神中也有小小的期盼,心裏明悟,怕這求詩背後,這位大唐皇帝也沒少推波助瀾。
想了想,陳青兕求來紙筆,寫下了兩首詩。
一首王維的《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一首杜甫的《望嶽》。
一首歌頌大唐,一首讚美泰山。
一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一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
李治瞬間滿足……
這次封禪最大的贏家毫無疑問就是這位大唐皇帝。
前無古人的封禪規模,前無古人的大唐疆域,以及前無古人的威望……
李治此次封禪,有些討巧,他身上的功勞有一半得算在李世民的身上,他是踩在巨人身上的存在……
但不管如何封禪的是他,接受萬國朝賀的也是他……
萬人恭賀,寫詩文讚美的還是他……
《封禪詩集》李治收藏了好幾本,隻是詩集中沒有陳青兕,讓李治覺得不舒服。
這位除自己之外,最大的受益人,也是文采最出色的詩人,竟沒有為如此成功的封禪作詩?
李治好名,少了陳青兕,就覺得少了味道。
恰好自己這個最聰慧的兒子酷愛陳青兕的文章……
於是有了這次賞花宴。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誠然“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更加震撼,但李治獨愛這一句……
這是大唐現今的寫照,也是最高的榮耀。
李治讚歎道:“難怪愛卿如此自謙,你一人之才,可讓天下文人失色。”
李賢兩眼更是冒著崇拜的小星星。
四周的人就像讓猴子抓撓一般,想知道到底什麽樣的文字,能得如此讚譽。
陳青兕心裏嘀咕:這哪是一人之才,是華夏文化的結晶。
武皇後這時道:“賢兒,你領著陳家大郎隨意玩耍可好?”
在征求陳青兕的同意之後,李賢領著鏡鏡跑開了。
武皇後微微作福道:“就讓陳尚書陪陛下吧,妾身領著陳夫人去內苑走走。”
李治並未拒絕。
蕭妙宸微微作福,跟著武皇後一起離開了。
陳青兕麵色不變,心中卻泛起了小小的疑慮,武皇後似乎變了。
變得沒有那麽強勢,態度似乎和藹友善了不少。
很快在有心人的宣傳下,陳青兕的兩首新作在洛陽上下傳開。
震撼自是震撼,可要說轟動卻也說不上。
諸多士人反而一副果然如此的態度……
然後陳先生,不愧是陳先生。
足夠謙虛,也足夠壓軸。
三月二十日,李治從洛陽起駕,西歸長安。
三十日,青海湖傳來消息。
吐蕃再次入侵……
李治有些氣急敗壞,朝廷這邊剛剛出兵進攻高句麗,吐蕃立刻來襲,顯然是刻意為之。
陳青兕知道論欽陵的本事,席君買盡管是一員難得上將,可真不是論欽陵的對手,他能限製住吐蕃的進攻時間,卻無法將之擊潰。
四月五日,蘇定方再次提兵出征,於吐蕃論欽陵交戰河口……
這一仗打了兩個月,蘇定方再次讓論欽陵嚐到了失敗的滋味。
“陛下乘乾握紀,纂三統之重光;禦辯登樞,應千齡之累聖。故得河浮五老,啟赤文於帝期;海薦四神,奉丹書於王會。“
“瑞開三脊,祥洽五雲。既而輯總章之舊文,紹辟雍之故事。非煙翼馭,移玉輦於梁陰;若月乘輪,秘金繩於岱巘。“
……
“駱賓王此駢文驪句可為封禪之絕響……”
封禪已經結束,但封禪帶來的餘熱卻在長安、洛陽等地升溫。
尤其是文化層麵的碰撞……
任何時代,但凡國力強盛,隨之而來的文化發展必然不會落下。
文化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精神食糧,尤其是最重視文化傳承的華夏,更是如此……
盛唐體為何能夠發展的如此火熱?
便是趁上了這股勢頭,以大唐之繁盛,打破了南朝固步自封的靡靡之音,迎來了全新的氣象。
盛唐體的推行,讓舉國士人都進入寫文作詩的時代。
士人聚會的主旋律成了詩詞歌賦。
就連青樓酒肆的姑娘們,也通過吟唱盛唐體來抬高身價。
盛唐體引領著風氣,成為了一種時尚。
隻是盛唐體最大的不足就是根基問題……
現在盛唐體的輝煌是靠陳青兕、盧照鄰、駱賓王、富嘉謨、薛元超這一群大神撐著,但事實證明大神隻是彰顯高度,真正維係一個體係茁壯發展的是骨幹,一群小神。
盛唐體現在缺的正是這一群小神……
此番封禪就是一個契機……
想要得到認可的士人,他們跟著封禪的隊伍,經曆了大唐繁盛的氣象,聚在一起,研究詩詞歌賦。
這一次的封禪,刺激了士人的創作熱情,在氣氛的刺激下,不少的佳作誕生。
這些佳作也成為了士人拜讀品評的目標,有生意頭腦之人,甚至將封禪沿途誕生的作品收集起來,印刷出書,出了一本《封禪詩集》,風靡了兩京上下。
其中最受人推崇的還是駱賓王的駢文,他在李治東行途中,寫了一篇歌功頌德的文章,拔得了頭籌。
但除了駱賓王的駢文,此番還有諸多優秀的詩文麵世,如宋令文的《泰山賦》就以泰山的雄偉來歌頌此次封禪的成功。
還有李嶠、崔縣解、徐彥伯、蘇味道等人,他們都有不俗的表現,寫出了讓人讚賞的詩文。
“我倒覺得蘇味道的詩句更有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其實還有一句詩,我覺得不錯,未來可期。月出嵩山東,月明山益空。山人愛清景,散發臥秋風……”
“然後呢?”
“沒了!”
“這算什麽詩?”
“就是妙手偶得一句,並未成詩。但作詩之人,卻是個孩童……”
詩未成,句是好句。
如是名士,自不值得一說,可要是孩童,那就是天才了。
當即就有人道:“楊炯?”
這說及天才孩童,哪少的了楊炯。
“非也!”
“那一定是王勃了!”
王勃因為低調,名氣比不上楊炯,卻是公認的奇才。
“是一位叫劉希夷的少年,是宋令文的堂弟。”
“我大唐當真人才輩出!”
相比之前的幾人獨秀,現在百花齊放的局麵,才是文化發展最有效的成功。
“唉!此次封禪,佳作湧現,可謂文壇一大盛世。隻是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麽……”
“再等等吧!”
少了什麽,在士林中心照不宣。
少了陳青兕的詩文,那就跟少了靈魂一般。
這等盛世盛舉,焉能少的了陳青兕的詩文?
隻是陳青兕自成名之後就極少在人前顯聖,他的詩文都是後來通過各方流露出來的。
至於原因,陳青兕從未給出解釋。
但天下士人卻為他尋得了理由:謙虛,為了給他人發揮的餘地。
否則他一落筆,他人又如何還有信心靈感?
毫無疑問在士人眼中,陳青兕在詩詞方麵已是無敵般的存在,即便他什麽都不幹,也會有人主動為其背書。
至於陳青兕本人,他已經開始為對於高句麗的最後一擊作物質調度。
進攻高句麗,始終無法避開的一點就是攻堅戰。
為了節約將士的生命,得在攻城器械方麵下功夫。
陳青兕並不擅於數理化,但基本的力學原理還是記得一些的。他沒有本事造出超前的回回炮之類的攻城利器,卻也能夠在關鍵地方指點一二。
比如可以加裝齒輪,讓操作員更簡便的將百斤重的巨石拉滿弦,什麽角度射的更遠之類的簡單建議,也讓攻城器械提升了不少的威力。
此次進攻高句麗兵分三路,薛仁貴一路軍從遼東進攻,劉仁軌一路軍從百濟進攻,還有新羅一支援兵從新羅進攻。
新羅方麵陳青兕並不過問,但薛仁貴、劉仁軌兩路兵馬得配備足夠的將作監的人手,讓大唐的百戰兵士少些傷亡。
三月一日,陳青兕收到了朝廷傳下來的消息,二十日,回長安。
李治此番東巡,在洛陽待了兩年有餘,確實是應該回長安了。
盡管李治確實偏愛洛陽一些,但長安終究是大唐的首都,獨一無二的存在。
三月十五日,洛陽牡丹開放。
李治、武皇後兩人一並邀請五品上的官員命婦入宮賞牡丹。
陳青兕帶著蕭妙宸與鏡鏡一並參加。
蕭妙宸坐在車轎裏,鏡鏡騎著小馬駒,跟在陳青兕的身側。
已經五歲的他,能夠自由駕馭小馬駒了。
因為是自小撫養,鏡鏡親自喂食,還幫著給它洗澡刷毛。
小馬駒靈性十足,與鏡鏡配合默契。
年紀小小,便能如臂使指。
一行人來到洛陽宮牡丹園,不少人已經在園內四處賞花。
陳青兕一行人出現以後,不少人紛紛上前打招呼。
終獻的政治資源,已經開始漸漸體現了。
陳青兕這些日子明顯的察覺到自己的人際往來更加順暢。
牡丹花的栽培源於隋朝,興盛於唐代。
尤其是洛陽,此地最適合種植牡丹,歐陽修在《洛陽牡丹圖》中說“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將牡丹在洛陽開的最為旺盛歸於洛陽的地氣、王氣,得益於洛陽的山川形勝。
這自是虛妄之語,不過毫無疑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一方花。
牡丹就在洛陽長的最盛,到了外地,花朵便會縮小,而外地的牡丹本來一般化,到了洛陽,會支楞了起來,花朵能比以往大上一圈。
故而洛陽牡丹甲天下,半點不假。
<divss="contentadv">隨著一聲“皇帝陛下駕到,皇後殿下駕到……”
李治、武皇後這對帝後姍姍而來。
陳青兕向著李治、武皇後的方向望去……
李治身為皇帝,自是走在最前麵,武皇後落後一個身位,位於左側,右側還有一個粉雕玉琢的小孩,搖頭晃腦的拉著李治的衣角,好奇的打量著四周。
陳青兕並沒有見過小孩,卻也能猜透他的身份,曆史上的章懷太子李賢。
李治在眾人的矚目下,信步來到了陳青兕的身前,目光卻落在鏡鏡身上。
“愛卿,這就是令郎?”
李治身為皇帝,他極少如此關照某人。
顯然這也是封禪終獻帶來的結果……
李治最現實不過,到了這一步,他自然要與陳青兕上演一出君臣佳話,成為千古談資。
陳青兕道:“卻是我家大郎!”
這個時代大多人都喜歡自謙的稱自己的兒子為“犬子”,陳青兕卻不樂意,從來不以“犬子”稱呼他。
說著輕輕拍了拍鏡鏡的肩膀,讓他跟李治、武皇後打招呼。
鏡鏡並不認生,上前了一小步,作揖道:“見過皇帝陛下,皇後殿下,祝陛下長壽無疆,祝殿下福壽雙全……”
李治滿意的頷首。
武皇後似乎聽了喜慶的祝福,開心的眉飛色舞道:“好乖巧的孩子。”
李治問道:“朕記得你叫陳謙?”
鏡鏡回禮開心道:“回陛下,小子確實叫陳謙,字相和,小名叫鏡鏡,鏡子的鏡。”
似乎讓李治記著自己的名字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
“鏡鏡!”李治再問:“可知道這鏡字的用意?”
鏡鏡道:“知道,阿耶希望我能以銅為鏡,以人為鏡,以古為鏡……”
“好,好孩子!”李治讚道:“愛卿可有一個好兒子。”
陳青兕道:“謝陛下讚譽!”他也不謙虛,道:“臣也是這麽覺得的。”
李治大笑:“早就聽說,愛卿愛子,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他說著轉身欲走,一旁的李賢卻拉住了他的衣袖。
李治有些不解。
武皇後卻在一旁提醒:“陛下,賢兒求詩。”
“哦!看朕這記性,賢兒你自己說……”李治滿不在乎的說著。
李賢一臉崇拜的看著陳青兕,作揖道:“賢自小崇拜先生,您的詩文,賢全會背誦,一直期盼先生新作。不知是否有幸,求得先生新作。”
陳青兕有些驚訝,李賢敢這麽說,想來沒有的假,他怕詩不達意,弄巧成拙,抄的詩文不多,但為自身利益卻也不算少。
李賢小小年紀,竟能全部背誦?
果然如傳言中的那般,相比仁厚略帶平庸的李弘,這個李賢卻是天惠之人。
陳青兕注意到李治眼神中也有小小的期盼,心裏明悟,怕這求詩背後,這位大唐皇帝也沒少推波助瀾。
想了想,陳青兕求來紙筆,寫下了兩首詩。
一首王維的《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一首杜甫的《望嶽》。
一首歌頌大唐,一首讚美泰山。
一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一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
李治瞬間滿足……
這次封禪最大的贏家毫無疑問就是這位大唐皇帝。
前無古人的封禪規模,前無古人的大唐疆域,以及前無古人的威望……
李治此次封禪,有些討巧,他身上的功勞有一半得算在李世民的身上,他是踩在巨人身上的存在……
但不管如何封禪的是他,接受萬國朝賀的也是他……
萬人恭賀,寫詩文讚美的還是他……
《封禪詩集》李治收藏了好幾本,隻是詩集中沒有陳青兕,讓李治覺得不舒服。
這位除自己之外,最大的受益人,也是文采最出色的詩人,竟沒有為如此成功的封禪作詩?
李治好名,少了陳青兕,就覺得少了味道。
恰好自己這個最聰慧的兒子酷愛陳青兕的文章……
於是有了這次賞花宴。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誠然“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更加震撼,但李治獨愛這一句……
這是大唐現今的寫照,也是最高的榮耀。
李治讚歎道:“難怪愛卿如此自謙,你一人之才,可讓天下文人失色。”
李賢兩眼更是冒著崇拜的小星星。
四周的人就像讓猴子抓撓一般,想知道到底什麽樣的文字,能得如此讚譽。
陳青兕心裏嘀咕:這哪是一人之才,是華夏文化的結晶。
武皇後這時道:“賢兒,你領著陳家大郎隨意玩耍可好?”
在征求陳青兕的同意之後,李賢領著鏡鏡跑開了。
武皇後微微作福道:“就讓陳尚書陪陛下吧,妾身領著陳夫人去內苑走走。”
李治並未拒絕。
蕭妙宸微微作福,跟著武皇後一起離開了。
陳青兕麵色不變,心中卻泛起了小小的疑慮,武皇後似乎變了。
變得沒有那麽強勢,態度似乎和藹友善了不少。
很快在有心人的宣傳下,陳青兕的兩首新作在洛陽上下傳開。
震撼自是震撼,可要說轟動卻也說不上。
諸多士人反而一副果然如此的態度……
然後陳先生,不愧是陳先生。
足夠謙虛,也足夠壓軸。
三月二十日,李治從洛陽起駕,西歸長安。
三十日,青海湖傳來消息。
吐蕃再次入侵……
李治有些氣急敗壞,朝廷這邊剛剛出兵進攻高句麗,吐蕃立刻來襲,顯然是刻意為之。
陳青兕知道論欽陵的本事,席君買盡管是一員難得上將,可真不是論欽陵的對手,他能限製住吐蕃的進攻時間,卻無法將之擊潰。
四月五日,蘇定方再次提兵出征,於吐蕃論欽陵交戰河口……
這一仗打了兩個月,蘇定方再次讓論欽陵嚐到了失敗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