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
徐貞明見到朱翊鏐沒有說話,便上前半步,顯得有些急躁,繼續說道,“這遼東1地,水害若是不去,則屯田根本難以興辦,田即非田,尚何營乎?”
“遼東1地,向來多有旱澇,這災害無備,屯田難收,皆因水利未興所致,所以殿下。”
徐貞明說到這,語氣變得更加快速了些,“勢必是要廣修堰堤,以北方水利之興緩南北漕運之急。”
“徐先生莫急。”
朱翊鏐輕笑著搖頭道,“本王也是支持你興建水利的,這點你可以放心。”
“殿下,某這次沿途到遼陽也前往查勘過了,曆勘周詳,區畫繪圖,對於整個遼西已經甚為明晰。”
“嗯嗯——”
朱翊鏐先是1個點頭,而後簡單稱讚1句,“徐先生,遍治諸河,使盈縮操縱於掌心之上,本王得遇這般人才,實在可喜啊。”
見到徐貞明還有想要說些什麽,朱翊鏐直接出言打斷,“好了,徐先生,這遼東1地,治水是擺在前麵的,完全沒有錯。”
“不過,本王所擁有的莊田,主要在遼陽1帶,以及遼河以東,這水害倒是不重,也並未首要的。”
朱翊鏐怕徐貞明還是想要去往治水方麵靠,幹脆也就直接挑明了此次找他的目的。
畢竟若是治水,這當下又有誰能比得上潘季馴?
朱翊鏐找徐貞明來可是為了推行這田地1事。
“徐先生啊。”
朱翊鏐對著徐貞明開口道,“你看啊,這遼東雖為畿輔,據地千裏,但多為瘠區,往往仰食東南,轉粟自南,亦不是長久之計。”
“國家轉運1次,所費甚多,往往遼東城倉之內1石之儲,需糜數石之費。所以國家大力行屯田1事。”
“確實如此,殿下。”
徐貞明也不客氣,直接插話道,“這屯田之法,古皆有之,往往以邊防出發,無論魏晉,且論隋唐,都能省征調,足軍餉。”
“這遼東東拱神京,瀕河濱海,又多泉深土肥無人耕種之地,若是能好生操辦此事,募兵民以行屯政,這於遼鎮民食倉儲,大有裨益。”
“是的,徐先生。”
朱翊鏐對於徐貞明很是客氣,絲毫沒有因為他插話而有什麽生氣的反應,反倒是順著他的話說下去。
“這田疇乃我遼東衣食之源,本王還想聽聽你對於這營田1事,有什麽看法。”
“殿下,這立意甚高啊,這是為國家開粒食之原。”
徐貞明言語當中絲毫不吝嗇對於朱翊鏐的讚美之詞,“這天下有大計,想要寬東南之民力,讓國家裕足食之源,莫如於遼東1帶,行水田,種水稻之事。”
“種水稻…”
朱翊鏐聽到種水稻這幾個字,不由得臉色微微1變,有些話看起來朱翊鏐是想要說的,但還是在最後給咽回去了。
“是的,殿下!”
“這遼東原本小麥1類,畝產有超過兩石的,已經是屬於上田了,但若是引水,做那水田,推行水稻,便可增長數成,少說是5成啊,殿下!”
“某之前在太平府實地種過,某那1畝之田,也不是豐收年際,算是中熟之歲,收穀約有5石,為米2石5鬥!”
“殿下若能將府中4萬頃莊田全數,不,隻要半數改成那水田,數十裏皆為稻鄉,那麽1年便可收米5百萬石啊,殿下。”
“這南方蘇鬆等府的正耗漕糧,往北運送的漕糧都不過是4百萬石米。”
“你要種水稻??”朱翊鏐又重複了1遍,言語當中帶著些許不確定和懷疑。
“是的,殿下。”
徐貞明這個時候也聽出來了眼前潞王話中含著的意味,當即便開口解釋道,“殿下,在這北地種植水稻,可並不是什麽開創。”
“這漢朝的張堪,就在那狐奴山腳下,引動整個白河水,開種8千頃稻田。”
“北魏的幽州刺史裴延,立渠溉田,也有著上萬頃。”
“唐瀛州刺史盧暉,溉田5百頃,宋霸州節度使何承矩興堰6百裏。”
“哪怕是眼下,某也聽聞這順天巡撫張國彥,也在天津永平1帶,開種了上千畝水稻。”
見到徐貞明越說越激動,朱翊鏐頓時感到有些哭笑不得,這人的個性自己算是看出來了,這是頭強驢啊,而且還是個耿直,且辦事風風火火的主。
往往自己的話都還沒有說完,他就急了。
“不不,你理解錯本王的意思了。”
朱翊鏐還是很有耐心,絲毫不把自己藩王的身份放在心上,“徐先生,為國計民生,盡心經畫,甚屬可嘉。”
“遼東完全可以屯田,也是要推廣水田的,本王也是支持的,畢竟大明當下,這遊民太多了,而遼東又缺少百姓。”
“若是1味鎮壓屠殺,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
“若是本王這4萬頃莊田能好生改造1番,吸納4方遊民,使遊民有所歸,那麽便可以驅民歸田之利解遊民4起之危。”
“但是,對於這水稻,本王建議,是不要種的。”
“至於原因嘛。”
朱翊鏐見到徐貞明又要開口,當即加快了語速,“就1個,其實就1個原因。”
“殿下難道是擔心那些百姓不願意種水稻。”
徐貞明也不等朱翊鏐說完話,便直接順著他的話接了下去,“這畢竟畝產上去了,要繳納的賦稅變多了?”
謔。
好家夥,這人確實有幾分個性啊。
朱翊鏐聽到這話,那話語當中怎麽聽怎麽別扭,尤其是後半句。
朱翊鏐可不是愚笨之輩,他自然是聽明白了徐貞明的話。
早在西漢時期,就有很多百姓不願意積累財富,甚至不願意種田,其根本原因就是越好的田地其稅賦越重,這是生物本能當中的趨利避害。
這1點值得所有統治者深思,包括後世做著複興美夢,卻1路滑向腐敗深淵的朝代。
“啊?這個本王沒有想過啊。”
朱翊鏐直接搖了搖手,“這子粒銀,本王又怎麽會多收。”
“不是這個原因,本王擔心的是…”
朱翊鏐說到這,伸手指向天空,往上戳了戳。
“是皇上??”
“呃——”
“不是,是天氣。”
“天氣??”
徐貞明對於朱翊鏐提出的這個原因自然是不懂的,畢竟有著時代局限性。
“是啊,就是天氣。”
朱翊鏐點了點頭,緩緩吐出幾個字來,“小冰河啊。”
“小冰河??”
徐貞明眼中的迷茫更加濃了幾分,很顯然他是不理解朱翊鏐剛剛所說的話。
“徐先生啊,這樣吧,本王給你打個比方,不,也不比方了,直接讓你想1想。”
朱翊鏐開始循循善誘起來,“這曆代王朝,除了周能有8百年的延續之外,其餘的朝代1般都為多少年。”
“呃——”
徐貞明聽到這個問題,自然是感到有些奇怪的,但是他本就是個耿直的人,也不想太多,殿下問什麽,自己就答什麽。
“不會超過4百年,殿下。”
“誒,說多了,3百多年而已。”
朱翊鏐微微搖頭,否認了徐貞明的話,而後又提出1個新的問題,“那麽這些朝代為何會滅亡?”
“因為流民?”
徐貞明脫口而出,但是下1刻,耿直如驢1般的他也發覺不對勁了,因為這流民問題正是大明當下所麵臨的問題。
1想到這,徐貞明自然也就閉口不言了。
“是流民沒有錯。”
朱翊鏐點了點頭,“曆代王朝,都要追求穩定,想著把農民都固定在土地之上,這樣也不會造反。”
朱翊鏐身為藩王,而且錦衣衛還是他的勢力範疇,這說起話來,自然沒有太多約束。
“但是卻有著很多因素造成了不穩定,使得那些原本寄生在土地上的農民被迫成為了流民。”
“賦稅?土地?”
徐貞明1連提出多個問題,但是都被朱翊鏐搖頭否認了。
“不,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畝產,是小農經濟當中最賴以為生的畝產量!”
朱翊鏐說到這,臉色有些嚴肅,“而畝產量下降的原因,就是氣候!”
“縱覽曆史,徐先生,你會發現,這氣候的周期變化造成了王朝的更替!”
“往往盛世之際,就是氣候溫暖之際,那隋唐時期,黃河流域可是有著竹子的!”
朱翊鏐直直盯著徐貞明,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再說近的,這成祖時期的京城1帶,可比現在要暖和多了吧。”
“殿下——”
徐貞明的言語當中帶著些許遲疑和些許畏懼,畏懼他內心深處冒出的想法,“您是想說這王朝末年往往是氣候寒冷之際。”
“唉——”
1聲長歎從朱翊鏐口中冒出,“這是1種曆史的慣性啊,徐先生,你查閱過國家開創之際到如今,這漕運的時間嗎?”
“什麽時候開漕?什麽時候閉漕?”
“未曾,殿下。”徐貞明很是老實地搖了搖頭。
“誒,本王告訴你吧。”
“現如今,這1年當中,不能漕運的天數是1百07天。”
朱翊鏐將最後幾個字咬字咬得很重,臉色也很是嚴肅,“而成祖時期,不能漕運的天數,隻有5十6天。”
“也就是說,這百年間,整個北方溫度下降了,本王可以肯定,這之後的時間內,還會下降更多!”
“而這,便是本王所說的小冰河期!”
徐貞明見到朱翊鏐沒有說話,便上前半步,顯得有些急躁,繼續說道,“這遼東1地,水害若是不去,則屯田根本難以興辦,田即非田,尚何營乎?”
“遼東1地,向來多有旱澇,這災害無備,屯田難收,皆因水利未興所致,所以殿下。”
徐貞明說到這,語氣變得更加快速了些,“勢必是要廣修堰堤,以北方水利之興緩南北漕運之急。”
“徐先生莫急。”
朱翊鏐輕笑著搖頭道,“本王也是支持你興建水利的,這點你可以放心。”
“殿下,某這次沿途到遼陽也前往查勘過了,曆勘周詳,區畫繪圖,對於整個遼西已經甚為明晰。”
“嗯嗯——”
朱翊鏐先是1個點頭,而後簡單稱讚1句,“徐先生,遍治諸河,使盈縮操縱於掌心之上,本王得遇這般人才,實在可喜啊。”
見到徐貞明還有想要說些什麽,朱翊鏐直接出言打斷,“好了,徐先生,這遼東1地,治水是擺在前麵的,完全沒有錯。”
“不過,本王所擁有的莊田,主要在遼陽1帶,以及遼河以東,這水害倒是不重,也並未首要的。”
朱翊鏐怕徐貞明還是想要去往治水方麵靠,幹脆也就直接挑明了此次找他的目的。
畢竟若是治水,這當下又有誰能比得上潘季馴?
朱翊鏐找徐貞明來可是為了推行這田地1事。
“徐先生啊。”
朱翊鏐對著徐貞明開口道,“你看啊,這遼東雖為畿輔,據地千裏,但多為瘠區,往往仰食東南,轉粟自南,亦不是長久之計。”
“國家轉運1次,所費甚多,往往遼東城倉之內1石之儲,需糜數石之費。所以國家大力行屯田1事。”
“確實如此,殿下。”
徐貞明也不客氣,直接插話道,“這屯田之法,古皆有之,往往以邊防出發,無論魏晉,且論隋唐,都能省征調,足軍餉。”
“這遼東東拱神京,瀕河濱海,又多泉深土肥無人耕種之地,若是能好生操辦此事,募兵民以行屯政,這於遼鎮民食倉儲,大有裨益。”
“是的,徐先生。”
朱翊鏐對於徐貞明很是客氣,絲毫沒有因為他插話而有什麽生氣的反應,反倒是順著他的話說下去。
“這田疇乃我遼東衣食之源,本王還想聽聽你對於這營田1事,有什麽看法。”
“殿下,這立意甚高啊,這是為國家開粒食之原。”
徐貞明言語當中絲毫不吝嗇對於朱翊鏐的讚美之詞,“這天下有大計,想要寬東南之民力,讓國家裕足食之源,莫如於遼東1帶,行水田,種水稻之事。”
“種水稻…”
朱翊鏐聽到種水稻這幾個字,不由得臉色微微1變,有些話看起來朱翊鏐是想要說的,但還是在最後給咽回去了。
“是的,殿下!”
“這遼東原本小麥1類,畝產有超過兩石的,已經是屬於上田了,但若是引水,做那水田,推行水稻,便可增長數成,少說是5成啊,殿下!”
“某之前在太平府實地種過,某那1畝之田,也不是豐收年際,算是中熟之歲,收穀約有5石,為米2石5鬥!”
“殿下若能將府中4萬頃莊田全數,不,隻要半數改成那水田,數十裏皆為稻鄉,那麽1年便可收米5百萬石啊,殿下。”
“這南方蘇鬆等府的正耗漕糧,往北運送的漕糧都不過是4百萬石米。”
“你要種水稻??”朱翊鏐又重複了1遍,言語當中帶著些許不確定和懷疑。
“是的,殿下。”
徐貞明這個時候也聽出來了眼前潞王話中含著的意味,當即便開口解釋道,“殿下,在這北地種植水稻,可並不是什麽開創。”
“這漢朝的張堪,就在那狐奴山腳下,引動整個白河水,開種8千頃稻田。”
“北魏的幽州刺史裴延,立渠溉田,也有著上萬頃。”
“唐瀛州刺史盧暉,溉田5百頃,宋霸州節度使何承矩興堰6百裏。”
“哪怕是眼下,某也聽聞這順天巡撫張國彥,也在天津永平1帶,開種了上千畝水稻。”
見到徐貞明越說越激動,朱翊鏐頓時感到有些哭笑不得,這人的個性自己算是看出來了,這是頭強驢啊,而且還是個耿直,且辦事風風火火的主。
往往自己的話都還沒有說完,他就急了。
“不不,你理解錯本王的意思了。”
朱翊鏐還是很有耐心,絲毫不把自己藩王的身份放在心上,“徐先生,為國計民生,盡心經畫,甚屬可嘉。”
“遼東完全可以屯田,也是要推廣水田的,本王也是支持的,畢竟大明當下,這遊民太多了,而遼東又缺少百姓。”
“若是1味鎮壓屠殺,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
“若是本王這4萬頃莊田能好生改造1番,吸納4方遊民,使遊民有所歸,那麽便可以驅民歸田之利解遊民4起之危。”
“但是,對於這水稻,本王建議,是不要種的。”
“至於原因嘛。”
朱翊鏐見到徐貞明又要開口,當即加快了語速,“就1個,其實就1個原因。”
“殿下難道是擔心那些百姓不願意種水稻。”
徐貞明也不等朱翊鏐說完話,便直接順著他的話接了下去,“這畢竟畝產上去了,要繳納的賦稅變多了?”
謔。
好家夥,這人確實有幾分個性啊。
朱翊鏐聽到這話,那話語當中怎麽聽怎麽別扭,尤其是後半句。
朱翊鏐可不是愚笨之輩,他自然是聽明白了徐貞明的話。
早在西漢時期,就有很多百姓不願意積累財富,甚至不願意種田,其根本原因就是越好的田地其稅賦越重,這是生物本能當中的趨利避害。
這1點值得所有統治者深思,包括後世做著複興美夢,卻1路滑向腐敗深淵的朝代。
“啊?這個本王沒有想過啊。”
朱翊鏐直接搖了搖手,“這子粒銀,本王又怎麽會多收。”
“不是這個原因,本王擔心的是…”
朱翊鏐說到這,伸手指向天空,往上戳了戳。
“是皇上??”
“呃——”
“不是,是天氣。”
“天氣??”
徐貞明對於朱翊鏐提出的這個原因自然是不懂的,畢竟有著時代局限性。
“是啊,就是天氣。”
朱翊鏐點了點頭,緩緩吐出幾個字來,“小冰河啊。”
“小冰河??”
徐貞明眼中的迷茫更加濃了幾分,很顯然他是不理解朱翊鏐剛剛所說的話。
“徐先生啊,這樣吧,本王給你打個比方,不,也不比方了,直接讓你想1想。”
朱翊鏐開始循循善誘起來,“這曆代王朝,除了周能有8百年的延續之外,其餘的朝代1般都為多少年。”
“呃——”
徐貞明聽到這個問題,自然是感到有些奇怪的,但是他本就是個耿直的人,也不想太多,殿下問什麽,自己就答什麽。
“不會超過4百年,殿下。”
“誒,說多了,3百多年而已。”
朱翊鏐微微搖頭,否認了徐貞明的話,而後又提出1個新的問題,“那麽這些朝代為何會滅亡?”
“因為流民?”
徐貞明脫口而出,但是下1刻,耿直如驢1般的他也發覺不對勁了,因為這流民問題正是大明當下所麵臨的問題。
1想到這,徐貞明自然也就閉口不言了。
“是流民沒有錯。”
朱翊鏐點了點頭,“曆代王朝,都要追求穩定,想著把農民都固定在土地之上,這樣也不會造反。”
朱翊鏐身為藩王,而且錦衣衛還是他的勢力範疇,這說起話來,自然沒有太多約束。
“但是卻有著很多因素造成了不穩定,使得那些原本寄生在土地上的農民被迫成為了流民。”
“賦稅?土地?”
徐貞明1連提出多個問題,但是都被朱翊鏐搖頭否認了。
“不,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畝產,是小農經濟當中最賴以為生的畝產量!”
朱翊鏐說到這,臉色有些嚴肅,“而畝產量下降的原因,就是氣候!”
“縱覽曆史,徐先生,你會發現,這氣候的周期變化造成了王朝的更替!”
“往往盛世之際,就是氣候溫暖之際,那隋唐時期,黃河流域可是有著竹子的!”
朱翊鏐直直盯著徐貞明,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再說近的,這成祖時期的京城1帶,可比現在要暖和多了吧。”
“殿下——”
徐貞明的言語當中帶著些許遲疑和些許畏懼,畏懼他內心深處冒出的想法,“您是想說這王朝末年往往是氣候寒冷之際。”
“唉——”
1聲長歎從朱翊鏐口中冒出,“這是1種曆史的慣性啊,徐先生,你查閱過國家開創之際到如今,這漕運的時間嗎?”
“什麽時候開漕?什麽時候閉漕?”
“未曾,殿下。”徐貞明很是老實地搖了搖頭。
“誒,本王告訴你吧。”
“現如今,這1年當中,不能漕運的天數是1百07天。”
朱翊鏐將最後幾個字咬字咬得很重,臉色也很是嚴肅,“而成祖時期,不能漕運的天數,隻有5十6天。”
“也就是說,這百年間,整個北方溫度下降了,本王可以肯定,這之後的時間內,還會下降更多!”
“而這,便是本王所說的小冰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