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三確認小屁孩沒聽錯後,楊慶有順著小屁孩指引的方向朝和平裏走。
但是,七繞八繞之後,楊慶有越走越迷糊。
他麵前不是狹窄的胡同,低矮的四合院,而是一棟棟的筒子樓,用紅磚圍牆圍著,看起來極具現代感,有種誤入八十年代的感覺。
這不扯淡嘛!
這年頭一般人能住起筒子樓?
楊慶有頭皮一陣發麻,他盼著是自己找錯方向,可千萬別是這兒。
恰巧小區門口,暫且稱作小區吧!
有幾個大爺坐在小區門前的空地上下象棋,楊慶有走過去,敬煙問道:
“大爺,麻煩問您一下,和平裏在哪?”
旁邊看熱鬧的大爺接過煙,警惕的問道:
“小夥子,你去和平裏幹什麽?”
大爺專業,跟朝陽群眾似的。
楊慶有掏出工作證遞給大爺,解釋道:
“家裏人信上說,我們家在京城還有親戚,說是住在和平裏,這不今兒有空,我過來找找。”
此話一出,下象棋的倆大爺紛紛停手,齊齊看向楊慶有。
倆人也不說話,隻是上下打量他。
最開始接話茬那大爺,估計有老花眼,拿證件的手都快懟楊慶有臉上了。
看一眼證件,瞅一眼真人,來來回回好幾次後,才張嘴說道:
“嗯,證件沒錯。”
聽聞此言,下象棋的倆大爺立馬變臉,其中一位笑嗬嗬的問道:
“小夥子你家親戚叫什麽啊?這附近我們熟得很,你說出名兒,我們興許知道。”
這話說的,好像這兒就是和平裏似的。
艸,這兒就是和平裏?
楊慶有趕忙遞上煙,弱弱問道:
“大爺,這兒就是和平裏嗎?”
大爺接過煙,喜滋滋的點上,深吸一口後,右手在空中劃了一個大大圈,解釋道:
“瞧見遠處的筒子樓沒?這兒一直到那兒,全是和平裏。”
“咱這片兒是北和平裏,過了馬路,南邊更大,從北到南,分六個區。”
“指著你自個找,得找到猴年馬月去,所以我才問你們家親戚叫什麽名兒,興許就在北和平裏呢!”
楊慶有聽完懵了,尼瑪小屁孩忒不靠譜。
這麽大,自己還不知道林老大叫什麽名字,這怎麽找?
總不能去回去把小屁孩拎來,在小區門口守著認人吧!
不過,還好楊慶有機智,不知道名字,他可以瞎編啊!
“那個.....我們家親戚叫林大強,您聽過沒?”
“林大強?”
大爺嘀咕了兩句,可能沒聽說過,轉頭看向另外倆大爺,問道:
“老李,老劉,咱這兒有叫林大強的嗎?”
“沒聽說過。”
“不知道。”
見另外倆大爺齊齊搖頭,這位大爺回道:
“看樣不在我們這兒,小夥子,你去南區轉轉吧!”
楊慶有繼續遞煙,苦笑道:
“我待會再去那邊轉,大爺,咱們這兒姓林的多不?老家信上說,他有可能改名了,解放前他在老家得罪了當官的,是逃出來的。”
“這麽說也有可能。”
一邊的劉姓大爺回道:
“我們這兒倒是有幾家姓林的,老王,你們樓上不就有一家嘛!”
“對,是有一家,可他才二十來歲,解放前還是小屁孩呐!”
王姓大爺倒是沒說錯,小屁孩甭說得罪當官的,讓他跑,他能跑多遠?
此時,一直閑著的李姓大爺猛地一拍大腿,樂道:
“我想起來了,我隔壁那棟,有一家姓林,工程處的,大高個,四十來歲,興許是他。”
“對對對,是有這麽個人,跟悶葫蘆似的,他兒子倒挺活泛,七八歲的年紀,天天惹是生非,忒討人厭。”
“對,就是他,跟我兒子一個部門,我兒媳婦還給他介紹過對象,那寡婦帶著一個女兒,正好兩家湊個好字,也不知因為啥,最後沒成。”
“嗐!他一悶葫蘆,能成才怪。”
“對,要我說幸虧沒成,要是成了,你兒媳婦那是害人家,你想想他那兒子,這後媽可不好當。”
“哎吆歪,這麽一說也是,到時候女方怪罪起來,我們家裏外不是人。”
“大爺,勞煩您給我指個道,我去樓下等會兒他,好不容易來一趟,總得認認人,看看對不對。”
眼瞅著仨老頭兒越說越離譜,楊慶有趕忙打斷他們的嘮家常。
他敢確定,就是這家夥。
能被小屁孩打的,隻能是小屁孩。
七八歲,年紀正好對上。
李姓大爺指向遠處,介紹道:
“就是那棟,瞧見沒,第二排,從東往西數,第三棟就是,他家不是四層,就是五層,具體我忘了。”
“謝謝您,我這去瞅瞅,您老忙著。”
楊慶有再次給仨大爺分完煙,推著自行車直奔那棟樓。
他琢磨好了,先認認地兒,回頭晚上再摸過來,給丫來記狠的。
仨老頭所說的工程處,是指煤炭工業部工程處,專門負責在全國各地勘探有煤炭能源的地兒。
按理說,工程處應該在全國各地到處流浪。
可這姓林的,卻在京城分了房,天天按時上下班,照這樣看,估摸著他可能是個文職。
文職好哇!
文職體弱,扛不住鐵拳。
楊慶有進了小區後,又在樓下碰見一大媽。
幾句閑聊之後,才確定這孫子住五樓東戶,家裏就一七歲兒子,這會兒在學校上課。
就你了,孫子,洗幹淨在家等著,爺夜裏再來拜訪你。
楊慶有衝著五樓狠狠的豎了個中指後,騎上自行車,從另一側大門離開。
今兒正月十五,他還得去蘇穎家吃元宵呐!
出了十五就得跟春節說拜拜了。
因此,群眾們也陷入最後的瘋狂,不論位置對不對,大街上全是擺攤的。
都想在投機倒把合法化的最後一天撈一筆。
吃的賣不起,家裏更沒多餘的糧食,大夥隻能賣非食用品。
舊家具、舊書、舊衣服,紙糊的燈籠、彩色的蠟燭,隻要是家裏用不到的,全搬胡同口擺上,萬一有人眼瞎,瞧上了呢!
當然了,廟會上更熱鬧,說人擠人也不為過。
各種表演雜耍的、猜燈謎的、舞龍舞獅的,節目豐富多彩,再不來看,又得等一年。
至於各種小吃,那就算了。
群眾們都不富裕,該嚐鮮的早就嚐過了,小孩們的零花錢更留不住,大家口袋都空空如也,還吃個屁。
因此,綿延好幾條街的廟會,就數吃飯那條街生意慘淡。
但是,七繞八繞之後,楊慶有越走越迷糊。
他麵前不是狹窄的胡同,低矮的四合院,而是一棟棟的筒子樓,用紅磚圍牆圍著,看起來極具現代感,有種誤入八十年代的感覺。
這不扯淡嘛!
這年頭一般人能住起筒子樓?
楊慶有頭皮一陣發麻,他盼著是自己找錯方向,可千萬別是這兒。
恰巧小區門口,暫且稱作小區吧!
有幾個大爺坐在小區門前的空地上下象棋,楊慶有走過去,敬煙問道:
“大爺,麻煩問您一下,和平裏在哪?”
旁邊看熱鬧的大爺接過煙,警惕的問道:
“小夥子,你去和平裏幹什麽?”
大爺專業,跟朝陽群眾似的。
楊慶有掏出工作證遞給大爺,解釋道:
“家裏人信上說,我們家在京城還有親戚,說是住在和平裏,這不今兒有空,我過來找找。”
此話一出,下象棋的倆大爺紛紛停手,齊齊看向楊慶有。
倆人也不說話,隻是上下打量他。
最開始接話茬那大爺,估計有老花眼,拿證件的手都快懟楊慶有臉上了。
看一眼證件,瞅一眼真人,來來回回好幾次後,才張嘴說道:
“嗯,證件沒錯。”
聽聞此言,下象棋的倆大爺立馬變臉,其中一位笑嗬嗬的問道:
“小夥子你家親戚叫什麽啊?這附近我們熟得很,你說出名兒,我們興許知道。”
這話說的,好像這兒就是和平裏似的。
艸,這兒就是和平裏?
楊慶有趕忙遞上煙,弱弱問道:
“大爺,這兒就是和平裏嗎?”
大爺接過煙,喜滋滋的點上,深吸一口後,右手在空中劃了一個大大圈,解釋道:
“瞧見遠處的筒子樓沒?這兒一直到那兒,全是和平裏。”
“咱這片兒是北和平裏,過了馬路,南邊更大,從北到南,分六個區。”
“指著你自個找,得找到猴年馬月去,所以我才問你們家親戚叫什麽名兒,興許就在北和平裏呢!”
楊慶有聽完懵了,尼瑪小屁孩忒不靠譜。
這麽大,自己還不知道林老大叫什麽名字,這怎麽找?
總不能去回去把小屁孩拎來,在小區門口守著認人吧!
不過,還好楊慶有機智,不知道名字,他可以瞎編啊!
“那個.....我們家親戚叫林大強,您聽過沒?”
“林大強?”
大爺嘀咕了兩句,可能沒聽說過,轉頭看向另外倆大爺,問道:
“老李,老劉,咱這兒有叫林大強的嗎?”
“沒聽說過。”
“不知道。”
見另外倆大爺齊齊搖頭,這位大爺回道:
“看樣不在我們這兒,小夥子,你去南區轉轉吧!”
楊慶有繼續遞煙,苦笑道:
“我待會再去那邊轉,大爺,咱們這兒姓林的多不?老家信上說,他有可能改名了,解放前他在老家得罪了當官的,是逃出來的。”
“這麽說也有可能。”
一邊的劉姓大爺回道:
“我們這兒倒是有幾家姓林的,老王,你們樓上不就有一家嘛!”
“對,是有一家,可他才二十來歲,解放前還是小屁孩呐!”
王姓大爺倒是沒說錯,小屁孩甭說得罪當官的,讓他跑,他能跑多遠?
此時,一直閑著的李姓大爺猛地一拍大腿,樂道:
“我想起來了,我隔壁那棟,有一家姓林,工程處的,大高個,四十來歲,興許是他。”
“對對對,是有這麽個人,跟悶葫蘆似的,他兒子倒挺活泛,七八歲的年紀,天天惹是生非,忒討人厭。”
“對,就是他,跟我兒子一個部門,我兒媳婦還給他介紹過對象,那寡婦帶著一個女兒,正好兩家湊個好字,也不知因為啥,最後沒成。”
“嗐!他一悶葫蘆,能成才怪。”
“對,要我說幸虧沒成,要是成了,你兒媳婦那是害人家,你想想他那兒子,這後媽可不好當。”
“哎吆歪,這麽一說也是,到時候女方怪罪起來,我們家裏外不是人。”
“大爺,勞煩您給我指個道,我去樓下等會兒他,好不容易來一趟,總得認認人,看看對不對。”
眼瞅著仨老頭兒越說越離譜,楊慶有趕忙打斷他們的嘮家常。
他敢確定,就是這家夥。
能被小屁孩打的,隻能是小屁孩。
七八歲,年紀正好對上。
李姓大爺指向遠處,介紹道:
“就是那棟,瞧見沒,第二排,從東往西數,第三棟就是,他家不是四層,就是五層,具體我忘了。”
“謝謝您,我這去瞅瞅,您老忙著。”
楊慶有再次給仨大爺分完煙,推著自行車直奔那棟樓。
他琢磨好了,先認認地兒,回頭晚上再摸過來,給丫來記狠的。
仨老頭所說的工程處,是指煤炭工業部工程處,專門負責在全國各地勘探有煤炭能源的地兒。
按理說,工程處應該在全國各地到處流浪。
可這姓林的,卻在京城分了房,天天按時上下班,照這樣看,估摸著他可能是個文職。
文職好哇!
文職體弱,扛不住鐵拳。
楊慶有進了小區後,又在樓下碰見一大媽。
幾句閑聊之後,才確定這孫子住五樓東戶,家裏就一七歲兒子,這會兒在學校上課。
就你了,孫子,洗幹淨在家等著,爺夜裏再來拜訪你。
楊慶有衝著五樓狠狠的豎了個中指後,騎上自行車,從另一側大門離開。
今兒正月十五,他還得去蘇穎家吃元宵呐!
出了十五就得跟春節說拜拜了。
因此,群眾們也陷入最後的瘋狂,不論位置對不對,大街上全是擺攤的。
都想在投機倒把合法化的最後一天撈一筆。
吃的賣不起,家裏更沒多餘的糧食,大夥隻能賣非食用品。
舊家具、舊書、舊衣服,紙糊的燈籠、彩色的蠟燭,隻要是家裏用不到的,全搬胡同口擺上,萬一有人眼瞎,瞧上了呢!
當然了,廟會上更熱鬧,說人擠人也不為過。
各種表演雜耍的、猜燈謎的、舞龍舞獅的,節目豐富多彩,再不來看,又得等一年。
至於各種小吃,那就算了。
群眾們都不富裕,該嚐鮮的早就嚐過了,小孩們的零花錢更留不住,大家口袋都空空如也,還吃個屁。
因此,綿延好幾條街的廟會,就數吃飯那條街生意慘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