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支山南麓。天蒙蒙亮。
一支回鶻軍隊蜿蜒前行,為首的是回鶻大將拔也古都拉,他身後軍隊雖說零散,殘破,但是個個都麵露喜色。
這回鶻一族久居焉支山,對地貌山形極其熟悉,幾經徘徊,來到一處隱蔽洞口。拔也古都拉對著身後那名漢人模樣的將領點點頭,然後一隊人馬一點點消失在那山洞深處……
三月甘涼,鶯飛草長。
萬裏煙雲,滿地花黃。
泉如玉露,山似劍芒。
六畜繁息,滋殖稼檣。
吟嘯徐行,信馬馳韁。
君歌且休,聽我蕭篁。
城闕千重,不及吾鄉。
祁連脈脈,弱水泱泱。
……
十多年間,這首甘涼民謠總是徘徊在耳邊。提醒他當年策馬奔馳在那甘涼大地上時,那忐忑的、急迫的,又有些許懊悔的心情。
他見到了他的對手李元昊,他猜的不錯,那李元昊在今後的數十年裏,成為了他最強大的對手。他並沒有被李元昊的氣勢所嚇倒,甚至他們之間產生了,某種亦敵亦友的,惺惺相惜的感情。但是這並不能抹殺掉自己的愚蠢,那命喪在焉支山間的百餘名禁軍的性命永遠都回不來了。官家事後亦明白,若非王德用10萬大軍伏擊在焉支山外圍,將山裏山外圍得跟鐵通一般,那李元昊怎能爽快跟自己達成協議,將自己放行?自己那一點點小聰明豈是能主持疆場大局之料?
誰也不知道官家此夜經曆了什麽。當時,兩百多名禁軍中,隻有狄青突出重圍,循著青鬃馬的足跡一路拚力抗敵,行至水泉子峽西平糧倉,在一軍帳內救得五花大綁,且昏迷不醒的官家。
那官家醒後,直言撤兵,開拔回東京。竟是連那甘州城外的營寨都不願回,便命狄青集齊剩餘人馬回京。那清泉坡遭遇伏擊,犧牲百餘人,餘下禁軍不及百人。
“官家不回甘州城與回鶻可汗……”
官家揚手,打斷狄青言語。半晌開口道:“此次多虧了狄侍衛,才有朕生還之幸。他日若朕親政,定當重用狄侍衛。”
“謝官家,救駕是屬下本職,官家毋需另眼相待。”
官家微微一笑道:“我大宋一向重文輕武,但狄侍衛你不一樣,若有朝一日,有人輕視於你,朕定力排眾議,保你青雲直上。隻是此次出行,乃朕一意孤行,行為亦隱蔽。回京之後,還得委屈狄侍衛繼續留在殿前司,朕會一點點提拔你。”
時,狄青聽聞此言,幾欲墜落下馬。被皇帝如此許諾,絕非好事,狄青雖年少,但做了多年“賊配軍”,在禁軍營裏不過散員,世態炎涼是早早便看透,今日帝王青睞,誰知他日他不願提及此經曆。或還有殺頭之危……而且,狄青觀那官家情狀,不像是受了黨項人刑罰之態,這倒不像是那西平軍的做派,這小主子不知道經曆了什麽,竟然扔下那回鶻,徑直率軍離去。
卻說那甘州回鶻,竟是在一夜之間被李元昊率領的西平軍攻了城,那夜落紇通順通順豕突狼奔,一路逃至涼州,誰也不知道那鐵桶一般的甘州城門是怎麽被攻破的。但是狄青卻記得,官家當時與可汗的約定,火燒糧草之後便在焉支山南麵匯合。
尋得官家時,那水泉子峽火光衝天,也不知那火從何而來。
官家並未命狄青前去焉支山南匯合,狄青隻猜到了一種可能,西平軍隊滅了大部分回鶻軍隊,然後扮成宋軍和回鶻軍的模樣,前去焉支山匯合,回鶻人親自將那李元昊的部隊帶進了甘州城……
這李元昊如何得知匯合地點和匯合暗號的?都隻道是阿布思紮德倒戈,但狄青心下卻有疑惑,那阿布思紮德很有可能隻知劫糧草,未必知曉匯合之事。當晚僅官家與那夜落紇通順、拔也古都拉聚首商談,因此,那焉支山南麓入口是拔也古都拉負責接應……狄青觀官家情狀,疑官家與李元昊有梗,卻不敢明言,便將這或明或暗的秘密生生的咽在肚子裏過了這十幾年。
官家當日回轉東京,聽聞太後在其出征後降旨,選舒州三祖寺為道場,為官家增壽,建造“資壽寶塔”,降賜佛牙舍利,用金銀匣盛裝,藏於塔座。想起經年往事,雖劉氏性剛烈倔強,但對官家卻嗬護備至、盡心撫育,禮儀之教從不假手於人。故念及母子之情,帝心內柔腸寸斷。而此次回鶻之行,若非劉氏暗中派王德用10萬大軍應援,李元昊是否能被自己說服也未可知。
當日回京,帝見劉氏,鼻中一酸,雙膝一軟,跪於地。口中隻喊聲“娘”,便是淚如雨下。
劉氏見狀,慌忙跪於帝前道,“益兒此次回鶻之戰,旬月未回,為娘心若油烹。此次能全身而退,不論結果,為娘都心內大石落地。”
旋即又收了眼淚,正色道:“官家,哀家亦知有親政之心。然您年紀尚年輕,未有治國方略。待兒勵精圖治,哀家定將政事雙手奉還。”
趙禎泫然,默然不語,亦未再提及親政一事。
至明道元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繼西平王之位。明道二年,歲在癸酉,太後薨。帝聽聞左右言及劉氏當年“奪子”之事,方知其母另有其人——李宸妃是也。想起兒時數次遇李宸妃情形,不禁大哭。乃追封生母為太後。同年,西平王李元昊推翻其父李德明之睦宋政策,謀求去宋化,派軍攻占吐蕃貓牛城,大肆屠城,生靈塗炭。而此時,趙禎已然不再是18歲時的熱血少年,麵對吐蕃的援兵請求,官家淡然以對——甘州也好,貓牛城也罷,所謂兼濟天下,也得自己“聞達”,而官家認為,自己的江山還並不穩固。
寶元元年,清明。
官家興致頗高,一早便讓陸懷熙領一眾小太監鑽木取火,引燃榆木條。再將木炭分賜眾臣。官家喜這分賜新火的習俗,頗有點傳承的意思。
話說這鑽木取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官家便在後宮排開陣勢,引了眾妃嬪觀太監取火,誰先引燃榆木枝,便是重重有賞。官家命人擺了果盤、飴糖並麻花、饊子一大桌,與妃嬪圍坐取樂,倒是頗有點人間天倫的意味。官家情知這帝王家,後宮別院,女眷勾心鬥角之事少不了,也無從整理。隻得每年節日,聚眾逗樂,領略些許尋常人家的布衣之歡。
五代時和凝有宮詞曰:
司膳廚中也禁煙,春宮相對畫秋千。
清明節日頒新火,蠟炬星飛下九天。
官家與眾女眷邊吃邊賞太監鑽木取火,待第一名出現已經過了三個時辰,滿桌子點心也都一一進了眾人的肚子。官家笑著攬了皇後曹氏,親自賞了小太監三尺紅綢,黃金百兩,那小太監樂得眉開眼笑。
鬧了幾個時辰,官家也乏了。便扔下妃嬪,一個人徑直回了福寧宮。這福寧宮自太祖皇帝開始,皇上便在此就寢,戒備森嚴,宦官、近侍均有看護。卻說這日清明,官家分賜新火之後,回了福寧宮,摒退左右,隻留了陸懷熙伺候更衣。那陸懷熙隨手將出門前官家搭在案幾上的寢衣拿起,隻聽得“咣哴”一聲,似乎一金屬物件自幾上滑落。陸懷熙蹲下身子拾起,遞給官家,“皇上,這是什麽,奴才沒見過呢?”
官家接過那金屬物件,定睛一看,乃一青銅燒製而成的刀幣。手感輕小,長約4寸左右,瞧這模樣倒是很有點春秋時期燕明刀的意思。
“刀!皇上這是刀?!”
“嗯,嚴格說來是一枚刀幣。”
“哎呀,刀!不好了,有人要刺殺皇上了!”那陸懷熙聽得“刀”字便大驚失色,不由分說張口便喊。
官家哭笑不得,慌忙掩了他的嘴,“喊什麽喊,要刺殺朕,還等那麽久?朕踏進這間屋子便沒命了。”
“那皇上,這刀什麽意思?這刀哪裏來的?這刀是誰放的?這刀……刀……”
“別大驚小怪,這不是刀,隻是一枚刀幣。刀幣知道嗎?是春秋時期,嗯,古代的銅板。”官家覺得陸懷熙沒什麽文化,多說無益,便簡略地說明刀幣的由來,那小太監才鬆了一口氣。
“皇上,敢情有人給你送銅板來啊。”
官家神色一凜,“有人給朕送銅板來!”想想這皇宮大內,尤其是這後宮,戒備森嚴,如何有人能在神不知鬼不覺之時給朕送銅板呢?而且這個銅板是何意思?
細觀那刀幣,刀背略彎,刀身上寬下窄,確實很像是古書中記載的春秋時期,燕國的刀幣“明刀”,這燕明刀的刀身刻有古體字“明”。但是觀此刀幣,刀身亦有刻字,但此字官家卻不識。
官家更衣後摒退陸懷熙,並且吩咐其對此事守口如瓶。官家看著這枚刀幣,刀身上的刻字,字體方正,筆劃較繁瑣。官家看著刀幣沉思良久,忽的想起之前有潛於興慶府的探子密報,李元昊有自創文字之心。若是如此,難道這刀幣上的字,是李元昊創的文字?官家心下一動,若這刀幣果真是李元昊的西平之物,他巴巴地“送”了過來,想必也是大費周章:貨幣、文字、刀分別代表著商業、文化、軍事……這小小一枚刀幣涵蓋的意思卻極深極廣。官家意識到,這李元昊是真要立國了,送這刀幣,便是告訴官家,當年所謂的“三國鼎立”之言要實現了。
李元昊果真沒有忘記當年的那一番對話,也在一一兌現。最為可怕的是,這深宮大內,高手如林,什麽人能夠將這刀幣神不知鬼不覺地放於他福寧宮的案幾上。這可是戒備最為森嚴的地方,這可是一國之君就寢的地方,竟然被人輕易“攻破”,所有的防線皆失靈,趙禎不由地生出某種恐懼,有那麽一刻,趙禎不敢相信任何人——尤其是身邊最親近的人!
官家緊緊攥著那枚刀幣,那刀幣上的涼意似乎浸入了骨髓,再一點點涼了他的一顆心。
旬月過,李元昊稱帝,建都興州,國號夏。
較量才真正開始,大幕正徐徐升起。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一支回鶻軍隊蜿蜒前行,為首的是回鶻大將拔也古都拉,他身後軍隊雖說零散,殘破,但是個個都麵露喜色。
這回鶻一族久居焉支山,對地貌山形極其熟悉,幾經徘徊,來到一處隱蔽洞口。拔也古都拉對著身後那名漢人模樣的將領點點頭,然後一隊人馬一點點消失在那山洞深處……
三月甘涼,鶯飛草長。
萬裏煙雲,滿地花黃。
泉如玉露,山似劍芒。
六畜繁息,滋殖稼檣。
吟嘯徐行,信馬馳韁。
君歌且休,聽我蕭篁。
城闕千重,不及吾鄉。
祁連脈脈,弱水泱泱。
……
十多年間,這首甘涼民謠總是徘徊在耳邊。提醒他當年策馬奔馳在那甘涼大地上時,那忐忑的、急迫的,又有些許懊悔的心情。
他見到了他的對手李元昊,他猜的不錯,那李元昊在今後的數十年裏,成為了他最強大的對手。他並沒有被李元昊的氣勢所嚇倒,甚至他們之間產生了,某種亦敵亦友的,惺惺相惜的感情。但是這並不能抹殺掉自己的愚蠢,那命喪在焉支山間的百餘名禁軍的性命永遠都回不來了。官家事後亦明白,若非王德用10萬大軍伏擊在焉支山外圍,將山裏山外圍得跟鐵通一般,那李元昊怎能爽快跟自己達成協議,將自己放行?自己那一點點小聰明豈是能主持疆場大局之料?
誰也不知道官家此夜經曆了什麽。當時,兩百多名禁軍中,隻有狄青突出重圍,循著青鬃馬的足跡一路拚力抗敵,行至水泉子峽西平糧倉,在一軍帳內救得五花大綁,且昏迷不醒的官家。
那官家醒後,直言撤兵,開拔回東京。竟是連那甘州城外的營寨都不願回,便命狄青集齊剩餘人馬回京。那清泉坡遭遇伏擊,犧牲百餘人,餘下禁軍不及百人。
“官家不回甘州城與回鶻可汗……”
官家揚手,打斷狄青言語。半晌開口道:“此次多虧了狄侍衛,才有朕生還之幸。他日若朕親政,定當重用狄侍衛。”
“謝官家,救駕是屬下本職,官家毋需另眼相待。”
官家微微一笑道:“我大宋一向重文輕武,但狄侍衛你不一樣,若有朝一日,有人輕視於你,朕定力排眾議,保你青雲直上。隻是此次出行,乃朕一意孤行,行為亦隱蔽。回京之後,還得委屈狄侍衛繼續留在殿前司,朕會一點點提拔你。”
時,狄青聽聞此言,幾欲墜落下馬。被皇帝如此許諾,絕非好事,狄青雖年少,但做了多年“賊配軍”,在禁軍營裏不過散員,世態炎涼是早早便看透,今日帝王青睞,誰知他日他不願提及此經曆。或還有殺頭之危……而且,狄青觀那官家情狀,不像是受了黨項人刑罰之態,這倒不像是那西平軍的做派,這小主子不知道經曆了什麽,竟然扔下那回鶻,徑直率軍離去。
卻說那甘州回鶻,竟是在一夜之間被李元昊率領的西平軍攻了城,那夜落紇通順通順豕突狼奔,一路逃至涼州,誰也不知道那鐵桶一般的甘州城門是怎麽被攻破的。但是狄青卻記得,官家當時與可汗的約定,火燒糧草之後便在焉支山南麵匯合。
尋得官家時,那水泉子峽火光衝天,也不知那火從何而來。
官家並未命狄青前去焉支山南匯合,狄青隻猜到了一種可能,西平軍隊滅了大部分回鶻軍隊,然後扮成宋軍和回鶻軍的模樣,前去焉支山匯合,回鶻人親自將那李元昊的部隊帶進了甘州城……
這李元昊如何得知匯合地點和匯合暗號的?都隻道是阿布思紮德倒戈,但狄青心下卻有疑惑,那阿布思紮德很有可能隻知劫糧草,未必知曉匯合之事。當晚僅官家與那夜落紇通順、拔也古都拉聚首商談,因此,那焉支山南麓入口是拔也古都拉負責接應……狄青觀官家情狀,疑官家與李元昊有梗,卻不敢明言,便將這或明或暗的秘密生生的咽在肚子裏過了這十幾年。
官家當日回轉東京,聽聞太後在其出征後降旨,選舒州三祖寺為道場,為官家增壽,建造“資壽寶塔”,降賜佛牙舍利,用金銀匣盛裝,藏於塔座。想起經年往事,雖劉氏性剛烈倔強,但對官家卻嗬護備至、盡心撫育,禮儀之教從不假手於人。故念及母子之情,帝心內柔腸寸斷。而此次回鶻之行,若非劉氏暗中派王德用10萬大軍應援,李元昊是否能被自己說服也未可知。
當日回京,帝見劉氏,鼻中一酸,雙膝一軟,跪於地。口中隻喊聲“娘”,便是淚如雨下。
劉氏見狀,慌忙跪於帝前道,“益兒此次回鶻之戰,旬月未回,為娘心若油烹。此次能全身而退,不論結果,為娘都心內大石落地。”
旋即又收了眼淚,正色道:“官家,哀家亦知有親政之心。然您年紀尚年輕,未有治國方略。待兒勵精圖治,哀家定將政事雙手奉還。”
趙禎泫然,默然不語,亦未再提及親政一事。
至明道元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繼西平王之位。明道二年,歲在癸酉,太後薨。帝聽聞左右言及劉氏當年“奪子”之事,方知其母另有其人——李宸妃是也。想起兒時數次遇李宸妃情形,不禁大哭。乃追封生母為太後。同年,西平王李元昊推翻其父李德明之睦宋政策,謀求去宋化,派軍攻占吐蕃貓牛城,大肆屠城,生靈塗炭。而此時,趙禎已然不再是18歲時的熱血少年,麵對吐蕃的援兵請求,官家淡然以對——甘州也好,貓牛城也罷,所謂兼濟天下,也得自己“聞達”,而官家認為,自己的江山還並不穩固。
寶元元年,清明。
官家興致頗高,一早便讓陸懷熙領一眾小太監鑽木取火,引燃榆木條。再將木炭分賜眾臣。官家喜這分賜新火的習俗,頗有點傳承的意思。
話說這鑽木取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官家便在後宮排開陣勢,引了眾妃嬪觀太監取火,誰先引燃榆木枝,便是重重有賞。官家命人擺了果盤、飴糖並麻花、饊子一大桌,與妃嬪圍坐取樂,倒是頗有點人間天倫的意味。官家情知這帝王家,後宮別院,女眷勾心鬥角之事少不了,也無從整理。隻得每年節日,聚眾逗樂,領略些許尋常人家的布衣之歡。
五代時和凝有宮詞曰:
司膳廚中也禁煙,春宮相對畫秋千。
清明節日頒新火,蠟炬星飛下九天。
官家與眾女眷邊吃邊賞太監鑽木取火,待第一名出現已經過了三個時辰,滿桌子點心也都一一進了眾人的肚子。官家笑著攬了皇後曹氏,親自賞了小太監三尺紅綢,黃金百兩,那小太監樂得眉開眼笑。
鬧了幾個時辰,官家也乏了。便扔下妃嬪,一個人徑直回了福寧宮。這福寧宮自太祖皇帝開始,皇上便在此就寢,戒備森嚴,宦官、近侍均有看護。卻說這日清明,官家分賜新火之後,回了福寧宮,摒退左右,隻留了陸懷熙伺候更衣。那陸懷熙隨手將出門前官家搭在案幾上的寢衣拿起,隻聽得“咣哴”一聲,似乎一金屬物件自幾上滑落。陸懷熙蹲下身子拾起,遞給官家,“皇上,這是什麽,奴才沒見過呢?”
官家接過那金屬物件,定睛一看,乃一青銅燒製而成的刀幣。手感輕小,長約4寸左右,瞧這模樣倒是很有點春秋時期燕明刀的意思。
“刀!皇上這是刀?!”
“嗯,嚴格說來是一枚刀幣。”
“哎呀,刀!不好了,有人要刺殺皇上了!”那陸懷熙聽得“刀”字便大驚失色,不由分說張口便喊。
官家哭笑不得,慌忙掩了他的嘴,“喊什麽喊,要刺殺朕,還等那麽久?朕踏進這間屋子便沒命了。”
“那皇上,這刀什麽意思?這刀哪裏來的?這刀是誰放的?這刀……刀……”
“別大驚小怪,這不是刀,隻是一枚刀幣。刀幣知道嗎?是春秋時期,嗯,古代的銅板。”官家覺得陸懷熙沒什麽文化,多說無益,便簡略地說明刀幣的由來,那小太監才鬆了一口氣。
“皇上,敢情有人給你送銅板來啊。”
官家神色一凜,“有人給朕送銅板來!”想想這皇宮大內,尤其是這後宮,戒備森嚴,如何有人能在神不知鬼不覺之時給朕送銅板呢?而且這個銅板是何意思?
細觀那刀幣,刀背略彎,刀身上寬下窄,確實很像是古書中記載的春秋時期,燕國的刀幣“明刀”,這燕明刀的刀身刻有古體字“明”。但是觀此刀幣,刀身亦有刻字,但此字官家卻不識。
官家更衣後摒退陸懷熙,並且吩咐其對此事守口如瓶。官家看著這枚刀幣,刀身上的刻字,字體方正,筆劃較繁瑣。官家看著刀幣沉思良久,忽的想起之前有潛於興慶府的探子密報,李元昊有自創文字之心。若是如此,難道這刀幣上的字,是李元昊創的文字?官家心下一動,若這刀幣果真是李元昊的西平之物,他巴巴地“送”了過來,想必也是大費周章:貨幣、文字、刀分別代表著商業、文化、軍事……這小小一枚刀幣涵蓋的意思卻極深極廣。官家意識到,這李元昊是真要立國了,送這刀幣,便是告訴官家,當年所謂的“三國鼎立”之言要實現了。
李元昊果真沒有忘記當年的那一番對話,也在一一兌現。最為可怕的是,這深宮大內,高手如林,什麽人能夠將這刀幣神不知鬼不覺地放於他福寧宮的案幾上。這可是戒備最為森嚴的地方,這可是一國之君就寢的地方,竟然被人輕易“攻破”,所有的防線皆失靈,趙禎不由地生出某種恐懼,有那麽一刻,趙禎不敢相信任何人——尤其是身邊最親近的人!
官家緊緊攥著那枚刀幣,那刀幣上的涼意似乎浸入了骨髓,再一點點涼了他的一顆心。
旬月過,李元昊稱帝,建都興州,國號夏。
較量才真正開始,大幕正徐徐升起。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