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明熹宗朱由校
新書開局盤點十大武將 作者:a李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明熹宗朱由校,生於萬曆三十三年十一月甲辰,即公元1605年12月23日。
乃明光宗朱常洛長子,生母王氏,孝和皇後也。
王氏卒,由李選侍撫育,與明思宗朱由檢為異母兄弟。
熹宗之祖父明神宗朱翊鈞雖為其命名,然熹宗自幼不為神宗所重,竟未得讀書之機,故史稱其為“文盲皇帝”。
萬曆四十八年,神宗崩,光宗即位。
光宗臨終,已向大臣明示,傳位於朱由校。
光宗薨時,熹宗年方十六。
其養母李選侍,欲以母後自居,幹預朝政,遂與東林黨人起激烈衝突。
賴楊漣等人力爭,及太監王安之恐嚇,李選侍移出乾清宮。
泰昌元年九月,熹宗即帝位。
十月,葬神宗萬曆皇帝、孝端顯皇後於定陵。
十一月,追諡皇妣孝元貞皇後,生母孝和皇太後。
旋詔改次年為天啟元年。
熹宗即位之初,得楊漣、左光鬥、周嘉謨等東林黨人與太監王安之助,故對東林黨人甚為倚重。
遂起用一批於萬曆朝遭排斥之東林官吏,斥方從哲等亂政者。
時人譽之曰“東林勢勝,眾正盈朝”。
熹宗整頓吏治,澄清銓政,廣納官員之議。
又為解士兵之困,四次發內帑之錢犒賞邊疆士卒,合計發放五百三十萬金。
且引進紅夷大炮。
於邊疆戰事,熹宗即位後,誤信熊廷弼政敵之讒言,罷堅持正確方略之熊廷弼,起用袁應泰為遼東經略,薛國用為巡撫。
天啟元年三月,八旗兵逼沈陽城下,因袁應泰之誤策,沈陽淪陷,遼陽亦失。
天啟二年二月十二日,熹宗下令免天下帶征錢糧二年。
七月,複起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以王化貞為遼東巡撫。
然王化貞主主動出擊,熊廷弼主積極防禦,經撫不和。熹宗納王化貞之議,致廣寧失陷。
後又因讒言,將熊廷弼下獄,不久斬首,傳首九邊,使遼東防務陷危機。
天啟五年四月,閹黨霍維華上疏,求將“梃擊”“紅丸”“移宮”三案全麵翻案,熹宗許之。
翻案之際,閹黨欲將新官方結論寫入史書。
天啟六年,熹宗頒聖旨,準禮科給事中楊所修之修書建議,定名其書為《三朝要典》。
天啟六年正月,熹宗信讒言罷遼東經略孫承宗。
然其將領袁崇煥獲寧遠保衛戰之勝。三月,熹宗任袁崇煥為遼東巡撫,袁崇煥又取寧錦大捷。
同年五月,北京王恭廠發生大爆炸,傷亡慘重。
熹宗寵幸乳母客氏與太監魏忠賢。
二人因熹宗之寵,受重用優待,為東林派官吏所反對,然得東林黨政敵之支持,遂與東林黨政敵成閹黨。
天啟四年六月一日,楊漣上彈劾魏忠賢二十四罪疏。
客氏與司禮監太監王體乾於熹宗旁進讒言,為魏忠賢開脫。
熹宗下詔,留魏忠賢之職,始疏遠楊漣。致東林黨人屢遭魏忠賢迫害。
在魏忠賢讒言下,熹宗貶斥東林黨之趙南星、高攀龍等,革楊漣、左光鬥等人之職,任閹黨顧秉乾為內閣首輔,興迫害東林黨人之大獄,如天啟六年之六君子之獄、七君子之獄等。
天啟五年五月,熹宗至西苑,與小太監泛舟為戲。
船至深水處翻覆,雖獲救,然落下病根。
後身體稍複,又飲酒作樂,為求永生,飲“仙方靈露飲”。
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二日,熹宗崩於乾清宮,終年二十三歲。
遺詔其五弟信王朱由檢繼位。
諡號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廟號熹宗,葬於明十三陵之德陵。
【後世評價】:
《明史》載:“明自世宗而後,綱紀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廢壞極矣。雖有剛明英武之君,已難複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寄園寄所寄》雲:“明熹宗天性極巧,癖愛木工,手操斧斫,營建棟宇,即大匠不能及。”
崔瑞德言:天啟朝乃中國曆史之災厄時期,在明朝不肖之統治者中,天啟皇帝名聲最惡。
張鳴曰:南朝東昏侯成天與嬪妃玩買賣遊戲,明熹宗整日唯知做木匠活,實乃心思未置於大事,論智商,恐未必甚差。
林洛雲:熹宗最大之長乃做木匠活,且手藝精湛。若為木匠,倒亦稱職,奈何為帝。熹宗又為一匪夷所思之皇帝。其對明朝最大“貢獻”,乃重用魏忠賢以治國家。
熹宗之功,在位初期,東林黨勢大,吏製稍清。重用楊漣、左光鬥、趙南星、袁可立等東林黨人。
在其輔佐下,提拔孫承宗、袁崇煥等防邊。於澳門問題,態度強硬,與荷蘭殖民者兩次於澎湖交戰,且獲勝利。
天啟四年,遣遊擊張燾向澳門波加勞鑄炮廠購大炮,由葡炮手護送赴京。
熹宗之過,縱容乳母客氏與宦官魏忠賢專權,致其胡作非為,陷害忠良,尤酷虐迫害欲改良明朝政治之東林黨人,製造“乙醜詔獄”“丙寅詔獄”等冤獄。
魏忠賢遍樹黨羽,排斥異己,致政治黑暗,朝廷正人君子殆盡。
熹宗對親人頗善,因愛張皇後,使魏忠賢、客氏雖權勢滔天,亦不能動皇後。
臨終,毅然傳位於弟朱由檢,且囑其善待張皇後,頗有情義。
熹宗酷愛木工,或因專注木工而忘國家大事。
即位後罷有膽知兵之熊廷弼,致遼東局勢日危。
熹宗有“木匠皇帝”之稱,以其心靈手巧,於製造木器興趣濃厚,凡刀鋸斧鑿、丹青髹漆之類木匠活,皆親力親為,且手藝精妙。
熹宗之統治,對明朝影響重大。
一方麵,閹黨專權與政治腐敗,加劇社會矛盾,使明朝統治搖搖欲墜。
東林黨人遭迫害,致政治生態惡化,正直之士難展其能,國家治理受嚴重影響。
另一方麵,遼東局勢惡化,後金對明朝威脅日重,給明朝邊防帶來巨大壓力。
然不可將明朝滅亡之責盡歸熹宗。
明朝後期諸多問題,如宗室臃腫、土地兼並嚴重、財政壓力巨大等,在熹宗之前已漸積累。
乃明光宗朱常洛長子,生母王氏,孝和皇後也。
王氏卒,由李選侍撫育,與明思宗朱由檢為異母兄弟。
熹宗之祖父明神宗朱翊鈞雖為其命名,然熹宗自幼不為神宗所重,竟未得讀書之機,故史稱其為“文盲皇帝”。
萬曆四十八年,神宗崩,光宗即位。
光宗臨終,已向大臣明示,傳位於朱由校。
光宗薨時,熹宗年方十六。
其養母李選侍,欲以母後自居,幹預朝政,遂與東林黨人起激烈衝突。
賴楊漣等人力爭,及太監王安之恐嚇,李選侍移出乾清宮。
泰昌元年九月,熹宗即帝位。
十月,葬神宗萬曆皇帝、孝端顯皇後於定陵。
十一月,追諡皇妣孝元貞皇後,生母孝和皇太後。
旋詔改次年為天啟元年。
熹宗即位之初,得楊漣、左光鬥、周嘉謨等東林黨人與太監王安之助,故對東林黨人甚為倚重。
遂起用一批於萬曆朝遭排斥之東林官吏,斥方從哲等亂政者。
時人譽之曰“東林勢勝,眾正盈朝”。
熹宗整頓吏治,澄清銓政,廣納官員之議。
又為解士兵之困,四次發內帑之錢犒賞邊疆士卒,合計發放五百三十萬金。
且引進紅夷大炮。
於邊疆戰事,熹宗即位後,誤信熊廷弼政敵之讒言,罷堅持正確方略之熊廷弼,起用袁應泰為遼東經略,薛國用為巡撫。
天啟元年三月,八旗兵逼沈陽城下,因袁應泰之誤策,沈陽淪陷,遼陽亦失。
天啟二年二月十二日,熹宗下令免天下帶征錢糧二年。
七月,複起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以王化貞為遼東巡撫。
然王化貞主主動出擊,熊廷弼主積極防禦,經撫不和。熹宗納王化貞之議,致廣寧失陷。
後又因讒言,將熊廷弼下獄,不久斬首,傳首九邊,使遼東防務陷危機。
天啟五年四月,閹黨霍維華上疏,求將“梃擊”“紅丸”“移宮”三案全麵翻案,熹宗許之。
翻案之際,閹黨欲將新官方結論寫入史書。
天啟六年,熹宗頒聖旨,準禮科給事中楊所修之修書建議,定名其書為《三朝要典》。
天啟六年正月,熹宗信讒言罷遼東經略孫承宗。
然其將領袁崇煥獲寧遠保衛戰之勝。三月,熹宗任袁崇煥為遼東巡撫,袁崇煥又取寧錦大捷。
同年五月,北京王恭廠發生大爆炸,傷亡慘重。
熹宗寵幸乳母客氏與太監魏忠賢。
二人因熹宗之寵,受重用優待,為東林派官吏所反對,然得東林黨政敵之支持,遂與東林黨政敵成閹黨。
天啟四年六月一日,楊漣上彈劾魏忠賢二十四罪疏。
客氏與司禮監太監王體乾於熹宗旁進讒言,為魏忠賢開脫。
熹宗下詔,留魏忠賢之職,始疏遠楊漣。致東林黨人屢遭魏忠賢迫害。
在魏忠賢讒言下,熹宗貶斥東林黨之趙南星、高攀龍等,革楊漣、左光鬥等人之職,任閹黨顧秉乾為內閣首輔,興迫害東林黨人之大獄,如天啟六年之六君子之獄、七君子之獄等。
天啟五年五月,熹宗至西苑,與小太監泛舟為戲。
船至深水處翻覆,雖獲救,然落下病根。
後身體稍複,又飲酒作樂,為求永生,飲“仙方靈露飲”。
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二日,熹宗崩於乾清宮,終年二十三歲。
遺詔其五弟信王朱由檢繼位。
諡號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廟號熹宗,葬於明十三陵之德陵。
【後世評價】:
《明史》載:“明自世宗而後,綱紀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廢壞極矣。雖有剛明英武之君,已難複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寄園寄所寄》雲:“明熹宗天性極巧,癖愛木工,手操斧斫,營建棟宇,即大匠不能及。”
崔瑞德言:天啟朝乃中國曆史之災厄時期,在明朝不肖之統治者中,天啟皇帝名聲最惡。
張鳴曰:南朝東昏侯成天與嬪妃玩買賣遊戲,明熹宗整日唯知做木匠活,實乃心思未置於大事,論智商,恐未必甚差。
林洛雲:熹宗最大之長乃做木匠活,且手藝精湛。若為木匠,倒亦稱職,奈何為帝。熹宗又為一匪夷所思之皇帝。其對明朝最大“貢獻”,乃重用魏忠賢以治國家。
熹宗之功,在位初期,東林黨勢大,吏製稍清。重用楊漣、左光鬥、趙南星、袁可立等東林黨人。
在其輔佐下,提拔孫承宗、袁崇煥等防邊。於澳門問題,態度強硬,與荷蘭殖民者兩次於澎湖交戰,且獲勝利。
天啟四年,遣遊擊張燾向澳門波加勞鑄炮廠購大炮,由葡炮手護送赴京。
熹宗之過,縱容乳母客氏與宦官魏忠賢專權,致其胡作非為,陷害忠良,尤酷虐迫害欲改良明朝政治之東林黨人,製造“乙醜詔獄”“丙寅詔獄”等冤獄。
魏忠賢遍樹黨羽,排斥異己,致政治黑暗,朝廷正人君子殆盡。
熹宗對親人頗善,因愛張皇後,使魏忠賢、客氏雖權勢滔天,亦不能動皇後。
臨終,毅然傳位於弟朱由檢,且囑其善待張皇後,頗有情義。
熹宗酷愛木工,或因專注木工而忘國家大事。
即位後罷有膽知兵之熊廷弼,致遼東局勢日危。
熹宗有“木匠皇帝”之稱,以其心靈手巧,於製造木器興趣濃厚,凡刀鋸斧鑿、丹青髹漆之類木匠活,皆親力親為,且手藝精妙。
熹宗之統治,對明朝影響重大。
一方麵,閹黨專權與政治腐敗,加劇社會矛盾,使明朝統治搖搖欲墜。
東林黨人遭迫害,致政治生態惡化,正直之士難展其能,國家治理受嚴重影響。
另一方麵,遼東局勢惡化,後金對明朝威脅日重,給明朝邊防帶來巨大壓力。
然不可將明朝滅亡之責盡歸熹宗。
明朝後期諸多問題,如宗室臃腫、土地兼並嚴重、財政壓力巨大等,在熹宗之前已漸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