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升階納陛,


    弁轉疑星。


    右通廣內,


    左達承明。


    【注釋】


    陛:台階,這裏特指帝王宮殿裏的台階。弁:古代的官帽,有爵弁和皮弁之分,爵弁是天子、諸侯戴的,皮弁是文武百官戴的。疑:疑似,仿佛。廣內:即廣內殿,是古代皇帝收藏圖書典籍的地方。承明:即承明殿,是古代皇帝會見文武大臣的地方。


    這四句話的前兩句向我們描述了文武大臣們進宮上殿向皇上奏明國家大事的情景,後麵兩句則描繪了西京長安皇宮裏麵的建築——廣內殿和承明殿。


    【釋義】


    文武百官們登上堂前一級一級的台階,進入宮殿,每個人都戴著官帽,官帽上麵的玉石、珠寶轉來轉去,在燈光的照映下,就像星星一樣明亮閃爍。皇宮裏麵,向右走便通向了皇帝收藏圖書典籍的廣內殿,向左走便通向了皇帝會見文武百官的承明殿。


    【典故】


    高允誠實不欺


    高允是北魏太武帝時的一位大臣。他奉皇上之命協助另一位大臣崔浩編寫北魏的史書《國記》,同時他又是景穆太子的老師。


    公元451年夏,景穆太子倉皇地騎著馬到高允,告訴他父皇把崔浩抓起來了。高允急忙詢問原因。


    太子說是因為崔浩不聽先生勸阻,將《國記》、刻在了石碑上,豎在都城大街兩邊,泄露了國家機密,並說此事恐怕要牽連到先生,所以急急來報,希望早早考慮對策。


    高允感慨地說:“崔浩一意孤行,今日之禍在所難免!”正說著,聖旨已經傳來,太武帝要召高允進宮。


    太子一路陪伴著高允來到宮門口,告訴高允要保持沉默,由他來回答父皇的話。


    等太武帝問完話,景穆太子便搶先答話:“父皇,高允是兒臣的先生,為人一向小心謹慎。《國記》擺到大街上,絕非他的主意,是崔浩想向國人示範:寫史要用直筆。高允先生是反對擺到大街上的,我懇求父皇赦免先生!”太武帝聽了不再追問此事,轉而問高允是否《國記》都是崔浩一人撰寫。高允回答說是他和崔浩共同撰寫的,而且自己執筆的部分比崔浩要多。太武帝勃然大怒。


    景穆太子一聽,趕忙為高允開脫罪責。高允聽見太子在為自己開脫,立即下跪聲稱自己的罪過的確實比崔浩大。


    太武帝對高允說:“你能一事當前,敢於對寡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是誠實無欺的態度,還算是忠貞的大臣。現在,由你替我起草一道詔令:將崔浩全家一律處死。”


    高允卻不見好就收,他想自己不能見死不救,便忙為崔浩求情,說崔浩曾為本朝立過大功,不應以一次的錯誤而處斬他。太武帝大怒,命人將高允關押了起來。


    景穆太子見此十分著急,又懇切地說:“父皇啊!高允誠實不欺君您英明地赦免了他,現在高允堅持事實,仍然誠實不欺。您為何扣押他呢?”


    太武帝反複考慮,覺得此話有理,所以赦免了高允,讓他繼續當太子的老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千字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震並收藏千字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