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會
荼(艸+縻)香夢怯春寒,
翠掩重門燕子閑。
敲斷玉釵紅燭冷,
計程應說到常山。
注釋
荼(艸+縻):落葉小灌木,花呈白色,有香氣。怯:怕。重門:一重重的門。玉釵:玉製的婦女發飾。計程:計算旅程。常山:地名,在今浙江西部。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離別家鄉後,對家鄉親人充滿了思念之情。但是,詩人的寫法很特別,他不是寫自己如何思念親人,而是從親人的角度來寫,寫他們如何思念自己,顯得很巧妙,而且更加深刻感人。
【釋義】
荼(艸+縻)花的香氣,催人進入香甜的夢鄉。最怕的是這美夢被早春的寒意凍醒。我看到綠樹掩蓋著重重的門戶,燕子悠閑地在巢中嬉戲。此時,我夢見遠方的她,深夜無眠,手裏拿著玉釵,頻頻拔著燈花,我一遍又一遍地算著歸期:“心上人啊,該到常山了吧?”
【典故】
大禹治水為蒼生
古時候,黃河經常泛濫成災。在堯為帝王時,中原一帶經常洪水泛濫,淹沒莊稼和房屋,使百姓貧病交加、流離失所。堯四處求訪治水的能人,後在眾臣的推薦下,他啟用夏後氏的首領鯀治理洪水。
鯀辦事果斷,但剛愎自用。他隻知道水來土擋,造堤築壩,堵截洪水,結果洪水依然沒有治好。鯀治水用了9年時間,直到舜繼承帝位,洪水也沒退,反而泛濫得更加肆無忌憚。舜大怒,下令革去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裏,再沒有回來。
舜麵對奔騰的洪水,同樣束手無策。他征求大臣的意見。看誰能治退洪水,大臣們說:“非禹莫屬,雖然他是鯀的兒子,但德行修養大不相同,禹做事認真,為人謙遜。儉樸善良,而且智慧超常。”舜當即決定派禹去治理泛濫的洪水。
禹身負治水重任,父親的死又給了他很大壓力,因此,他下決心,一定要平複水患,拯救萬民,完成父親留下的事業。
禹不敢怠慢,他決定用疏導的方法將黃河水引走。當時,禹剛剛新婚,但他毅然離別妻子,帶著契、後稷等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
禹常常手拿準繩和規矩,小心謹慎地各處測量、勘探,同時他發動各地群眾一起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禹都在和人民一同運石伐木,開河挖渠。這項浩大的治水工程在風霜雨雪中緩慢而艱難地進行著。
一天,禹正帶人由甘肅積石山一路疏通黃河河道而下,走到黃河中遊(今山西河津和陝西韓城交界地),有一座大山擋住了黃河的去路。禹看到黃河水疏通不暢,水位逐漸升高,就立即叫人將大山劈開一個豁口,黃河水立刻奔瀉而出,至此暢通無阻,禹即將此處命名為龍門。後世人為追念禹,把龍門又稱作禹門口。另外,還有一處大山,禹在那裏鑿了三道門,把它們稱為神門、鬼門、人門,這也就是今天著名的三門峽。禹的足跡可以說踏遍了黃河兩岸,所到之處皆令水流暢通。無所阻礙,黃河水終於被製服了。
禹前後共花了13年時間治理黃河,他人累瘦了,指甲磨禿了,腳底生了腳墊。其間,他曾“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天,禹治水經過自家門前,聽到妻子塗山氏生的兒子啟正啼哭不止,可他沒進去看一眼,狠了狠心,又奔向被水淹沒的河灘。
禹的使命順利完成。舜看到昔日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偉岸的輪廓,荒棄的農田變成豐滿的糧倉,百姓也都重建屋舍,過上了幸福生活,激動萬分。他召見禹,讓禹談治水之道,禹卻謙遜地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我隻是采納眾人良好的建議而已。”舜大喜,他知道自己擁有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賢才,於是便把部落首領的位置禪讓給禹。
荼(艸+縻)香夢怯春寒,
翠掩重門燕子閑。
敲斷玉釵紅燭冷,
計程應說到常山。
注釋
荼(艸+縻):落葉小灌木,花呈白色,有香氣。怯:怕。重門:一重重的門。玉釵:玉製的婦女發飾。計程:計算旅程。常山:地名,在今浙江西部。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離別家鄉後,對家鄉親人充滿了思念之情。但是,詩人的寫法很特別,他不是寫自己如何思念親人,而是從親人的角度來寫,寫他們如何思念自己,顯得很巧妙,而且更加深刻感人。
【釋義】
荼(艸+縻)花的香氣,催人進入香甜的夢鄉。最怕的是這美夢被早春的寒意凍醒。我看到綠樹掩蓋著重重的門戶,燕子悠閑地在巢中嬉戲。此時,我夢見遠方的她,深夜無眠,手裏拿著玉釵,頻頻拔著燈花,我一遍又一遍地算著歸期:“心上人啊,該到常山了吧?”
【典故】
大禹治水為蒼生
古時候,黃河經常泛濫成災。在堯為帝王時,中原一帶經常洪水泛濫,淹沒莊稼和房屋,使百姓貧病交加、流離失所。堯四處求訪治水的能人,後在眾臣的推薦下,他啟用夏後氏的首領鯀治理洪水。
鯀辦事果斷,但剛愎自用。他隻知道水來土擋,造堤築壩,堵截洪水,結果洪水依然沒有治好。鯀治水用了9年時間,直到舜繼承帝位,洪水也沒退,反而泛濫得更加肆無忌憚。舜大怒,下令革去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裏,再沒有回來。
舜麵對奔騰的洪水,同樣束手無策。他征求大臣的意見。看誰能治退洪水,大臣們說:“非禹莫屬,雖然他是鯀的兒子,但德行修養大不相同,禹做事認真,為人謙遜。儉樸善良,而且智慧超常。”舜當即決定派禹去治理泛濫的洪水。
禹身負治水重任,父親的死又給了他很大壓力,因此,他下決心,一定要平複水患,拯救萬民,完成父親留下的事業。
禹不敢怠慢,他決定用疏導的方法將黃河水引走。當時,禹剛剛新婚,但他毅然離別妻子,帶著契、後稷等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
禹常常手拿準繩和規矩,小心謹慎地各處測量、勘探,同時他發動各地群眾一起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禹都在和人民一同運石伐木,開河挖渠。這項浩大的治水工程在風霜雨雪中緩慢而艱難地進行著。
一天,禹正帶人由甘肅積石山一路疏通黃河河道而下,走到黃河中遊(今山西河津和陝西韓城交界地),有一座大山擋住了黃河的去路。禹看到黃河水疏通不暢,水位逐漸升高,就立即叫人將大山劈開一個豁口,黃河水立刻奔瀉而出,至此暢通無阻,禹即將此處命名為龍門。後世人為追念禹,把龍門又稱作禹門口。另外,還有一處大山,禹在那裏鑿了三道門,把它們稱為神門、鬼門、人門,這也就是今天著名的三門峽。禹的足跡可以說踏遍了黃河兩岸,所到之處皆令水流暢通。無所阻礙,黃河水終於被製服了。
禹前後共花了13年時間治理黃河,他人累瘦了,指甲磨禿了,腳底生了腳墊。其間,他曾“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天,禹治水經過自家門前,聽到妻子塗山氏生的兒子啟正啼哭不止,可他沒進去看一眼,狠了狠心,又奔向被水淹沒的河灘。
禹的使命順利完成。舜看到昔日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偉岸的輪廓,荒棄的農田變成豐滿的糧倉,百姓也都重建屋舍,過上了幸福生活,激動萬分。他召見禹,讓禹談治水之道,禹卻謙遜地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我隻是采納眾人良好的建議而已。”舜大喜,他知道自己擁有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賢才,於是便把部落首領的位置禪讓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