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釋義】
上等的“德”不有意識地追求德,而是自然行德,德能夠隨時權變,隨時更新,所以是真正的有德;下等的“德”有意識地保持德,容易造成對某種具體形態的德的拘執,結果德不能因順自然而調整和更新,所以實質上是無德。
上等的“德”因順自然不另有所為,所以不做有局限性之為。下等的“德”無為不是出於順自然,而是把無為當做一個對象去刻意追求。其表麵看在追求無為,其實仍是有為。
上等的“仁”做好事隻是為了愛他人,沒有具體目的。上等的“義”做好事是要有所慮,即因時因事因人。
上等的“禮”講求禮尚往來。若來而不往,則擼起胳膊強行拽人,怒其不懂禮。
所以實在做不到“道”就追求“德”,實在做不到“德”就追求“仁”,實在做不到“仁”就追求“義”,實在做不到“義”就追求“禮”。“禮”的出現說明:“忠信”非常稀少,亂的開端出現了。
自認為觀念比世人超前,因而不願順自然,其實得到的隻是“道”的某些特殊表現。雖然花哨,但畢竟不是“道”本身,不厚實,不牢靠。陶醉於此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居於厚實的“道”,不陶醉於做成的幾件具體的事情。要實實在在的內容,不要表麵的花架子。總之,不沉溺於“道”的表現形式,而要“道”本身。
【啟示】
本文從“道”、“德”、“仁”、“義”、“禮”幾個層次詮釋了道的幾個境界,道的形態越趨於有形,就越難把握真正的“道”,“道”不需用條條框框來約束。
【致用】
本章講的是“道”、“德”、“仁”、“義”、“禮”幾個層次的境界。“德”是“道”的體現;“仁”是“德”的體現;“義”是“仁”的體現;“禮”是“義”的體現。所有這些環節對於落實“道”都是必要的。但也要看到,這些環節越往下越具體,越往下應用的範圍越窄,越往下越外化,越往下越固定,越往下越僵化,所以越往下脫離“道”的危險越大。“禮”已是外表固定的條條,反映出人的內心已不好測度,隻好用條規從外部加以約束。由“道”到“禮”,環節越多,越有可能弱化“道”、扭曲“道”,甚至拋棄“道”。因此,需要加大“道”向每一個環節滲透的力度,特別是“禮”的環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釋義】
上等的“德”不有意識地追求德,而是自然行德,德能夠隨時權變,隨時更新,所以是真正的有德;下等的“德”有意識地保持德,容易造成對某種具體形態的德的拘執,結果德不能因順自然而調整和更新,所以實質上是無德。
上等的“德”因順自然不另有所為,所以不做有局限性之為。下等的“德”無為不是出於順自然,而是把無為當做一個對象去刻意追求。其表麵看在追求無為,其實仍是有為。
上等的“仁”做好事隻是為了愛他人,沒有具體目的。上等的“義”做好事是要有所慮,即因時因事因人。
上等的“禮”講求禮尚往來。若來而不往,則擼起胳膊強行拽人,怒其不懂禮。
所以實在做不到“道”就追求“德”,實在做不到“德”就追求“仁”,實在做不到“仁”就追求“義”,實在做不到“義”就追求“禮”。“禮”的出現說明:“忠信”非常稀少,亂的開端出現了。
自認為觀念比世人超前,因而不願順自然,其實得到的隻是“道”的某些特殊表現。雖然花哨,但畢竟不是“道”本身,不厚實,不牢靠。陶醉於此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居於厚實的“道”,不陶醉於做成的幾件具體的事情。要實實在在的內容,不要表麵的花架子。總之,不沉溺於“道”的表現形式,而要“道”本身。
【啟示】
本文從“道”、“德”、“仁”、“義”、“禮”幾個層次詮釋了道的幾個境界,道的形態越趨於有形,就越難把握真正的“道”,“道”不需用條條框框來約束。
【致用】
本章講的是“道”、“德”、“仁”、“義”、“禮”幾個層次的境界。“德”是“道”的體現;“仁”是“德”的體現;“義”是“仁”的體現;“禮”是“義”的體現。所有這些環節對於落實“道”都是必要的。但也要看到,這些環節越往下越具體,越往下應用的範圍越窄,越往下越外化,越往下越固定,越往下越僵化,所以越往下脫離“道”的危險越大。“禮”已是外表固定的條條,反映出人的內心已不好測度,隻好用條規從外部加以約束。由“道”到“禮”,環節越多,越有可能弱化“道”、扭曲“道”,甚至拋棄“道”。因此,需要加大“道”向每一個環節滲透的力度,特別是“禮”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