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曆的第三點好處,就是為了宣揚自己,尋找到一個可投靠的明主。


    畢竟自己的學說理念,都隻是紙上談兵。如果不能實踐,學說寫的再漂亮,也是傳不長久的。


    因此就需要一個發揮才能的機會,這就要看他遊曆了,這裏不能得到重用,隻能去別的地方試試,就這樣一路試下來。


    太尉和司馬他們為何認識江夫子,就因為江夫子遊曆來到了炎國,拜訪過他們,宣揚過自己。


    為何這些百家的人,願意為貴族或者人王人皇效力,道理很簡單,還是為了名聲。


    自己積累多慢,到處走一輩子也走不了太遠。但是為這些貴族服務,名聲積累起來也就快了很多。


    尤其是人王和人皇,這可是最大的明星,這就是很好的明星效應了。


    如果能夠做出一些成績,讓國強民強,那麽他們名聲還不坐火箭一樣往上竄,今天名士,明天就變成了巨子(钜子),就問你怕不怕。


    所以來到炎國,太傅等人推薦他成為相國,他是十分高興的。


    一般的話,這些百家人不會拒絕效忠權貴的,除非成為巨子或者聖人,已經天下皆知了,才不需要依靠權貴來增加名聲。


    這就不得不說儒家了,人家就提出:學會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帝王不用,賣與識家,識家不用,仗義行俠!


    舉例就是用百家積累名望的方式,這也成了百家的慣例。


    炎國雖小,但也是個國啊,效忠大王是最優選擇。實在不行,才去退而求其次,投靠那些願意用自己的貴族或者大臣,成為臣子的臣。


    這還不行的話,那就隻能繼續遊曆,到處宣揚學說,到處行俠仗義了。


    其中儒家就是大家,因為人家提出的學說,一般都比較適合統治者,甚至為了統治者改變自己的一些觀點理論,兼容並蓄,讓自己去適應統治者,而不是讓統治者適應自己。


    也有一些學說比較死板,不願意因為統治者的喜好改變,從而就造成傳播困難,被稱作小家。


    因此百家當中,也是存在大小家之分的。


    “下臣的理論學說是:上者不可有所好,然則下必效其焉。以及明主可用不可為兩個學說。


    都是下臣幾十年讀史書所得出來的經驗,故而史書所得,算是得到了史家眾人的認可,因此下臣也是史家的一份子。”


    一說到這些,江夫子立刻自信了很多。


    這畢竟是自己信仰,他怎麽可能不熟悉。


    “細說!”


    厲夏找了一個舒服的位置坐下,也讓江夫子坐下來再說。


    他在考較江夫子立場的同時,自然也不能放棄對方的學問,畢竟這是輔助自己的相國,大王和臣子間的紐帶。


    “第一篇上者不可有所好,然則下必效其焉,算是修身篇。


    意思很簡單,就是上位者不能有自己喜好,不然的話會影響下麵的人,甚至會有人投機取巧,敗壞道德製度等等。


    下臣看了眾多曆史,上到人王,下到平民鬥比較適用。


    以前的洛國隻是一個小國,然而他的國王愛好木工,不理朝政,上行下效。臣子也都沉迷於此,官員選拔不看學派,也不看能力,而是看木工做的好不好。


    導致洛國差點滅國。


    還有就是當初人皇喜歡細腰,導致各國流行以細腰為美,人王卿大夫都喜歡細腰女子,從而讓女人纏腰。


    使得很多女子斷腰,五髒移位等慘劇。同時女子腰易折,男子打仗,從而使耕種無人,導致糧食減產等等。”


    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常見,難不成其他人就發現不了嗎?


    其實也不一樣,就跟寫論文一樣,很多名字相同的,核心觀點也是一樣的,但是分析的角度不同。


    同一個例子,別人可能是根據真實情況,提出自己的學說理論。


    就跟洛國這個例子,儒家可能會說玩物喪誌,從這個觀點出發,去告誡大家不要這樣。


    而江夫子是從曆史中看到的,從而有感而發。畢竟江夫子不生活在那個時代,也沒有去過那個國家,他隻能從讀曆史中,去發表自己的觀點。


    雖然這修身篇有點俗氣,沒有什麽太新穎的地方,但還是引起了一定的反響,同時江夫子也盡可能舉一些不一樣的例子,讓大家都能明白其核心想法。


    當然了,想要提出太新穎的觀點也不那麽容易,畢竟發展了這麽多年,容易發現的觀點都已經差不多了。


    如果真的能夠提出新穎觀點,可能也不至於隻是名宿了。


    隨便一個名士,大道理可能都懂,但是能不能領悟新的道理就難說了,有的人聰慧,幾歲就能說出人生大道理,做出什麽大事來。


    也有的窮經皓首,依舊隻是先生而不是夫子。


    不知道是誰,把所有的理論觀點歸納於五點,分別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


    從那以後,很多觀點都喜歡這樣分,當然了也不是全部觀點學說,隻能說大部分學說。


    像醫家製作出了新的藥方,發明了新的農具或者機器等等,就不太適合這個分類。


    當然了,不管是哪一種,目的都是為了告誡人,也為了讓人更容易明白。


    “另外一篇是治國篇:明主可用不可為。”


    “哦!竟然是治國篇。既然能夠傳出去,那就說明並不是信口開河,為何沒人願意接納夫子呢?


    夫子也不要介意,孤並沒有嘲諷的意思,難不成治國篇要求太高了?”


    價值最大傳播速度最快最廣的,就是治國和平天下,就是告誡人如何治國和爭霸的。


    按理來說,江夫子都能提出治國篇,那麽洛國怎麽可能會輕易放人過來呢?


    雖然各國都說自己是明主,不幹預這些大才的原則,但也不是真的一點不幹預。


    例如推遲放行,提高待遇,以及封賞為貴族等等,就是為了留下人才。


    炎國就因為太偏僻了,而且文風不顯,才導致這裏十分尚武,卻缺少很多治世之大才。


    炎國通往洛國隻有一條路,羅國不傻的話,不可能輕易放人過來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族崛起之崢嶸百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朝碧海暮蒼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朝碧海暮蒼梧並收藏人族崛起之崢嶸百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