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許聞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才好,不明白厲夏這樣詢問的目的。
而厲夏也沒有意識到眾人的反應,不過他還是開口解釋道:“一旦強行推行法典的話,你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那些反對你的人,就會一直盯著你,盯著你的一舉一動,一旦發現你有一點違背法典,勢必會進行落井下石,甚至有可能小題大做丟掉生命。
如果你不死的話,就無法保證法典的公正與權威,而你一旦死了的話,也就合了他們的心意,有可能因為你的死亡,法典就此被廢。
因此你也就成了關鍵,畢竟人無完人,誰又能保證一輩子不犯錯,也因為這個原因,主動變法的人,往往因為自己的變法而死。
變法之人不死的變法,一般都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公平的。
孤可以肯定,你這主張一發表,必定會成為眾矢之的,而且變法成功的那天,很可能也是你死亡的那一天。
如果真的有這麽一天,你願意用自己的命來成全自己的道嗎?
你可要想清楚了,一旦真的殉道了,那就永遠不可能有成聖機會了,畢竟死人又如何成聖。”
厲夏這話一說,所有的人都沉默了下來。
因為認真分析的話,厲夏說的也確實不是什麽大話,而是正兒八經的大實話,為何主動變法的人不多,都是要求維持現狀。
大家千辛萬苦發表主張,到處宣傳主張,目的還不是為了成聖,現在告訴他,讓他以死殉道,估計也沒有多少人真的傻。
所以許聞猶豫了,別忘了他是狂徒。
還沒有出名,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前,他可不想心安理得的去送死,但是法典的事情又不能輕易放棄。
因此才會糾結,才會沉默。
他感覺自己非常的丟人現眼,口口聲聲喊著法典,張口閉口以法代儒,可是連一點犧牲都不願意付出。
這就是可憐的事實。
因為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有想過這一點,隻想努力編撰法典,然後用一生去完善。
不是說許聞就真的怕死,這真的怕死就不會跟法家唱反調,被人當做棄徒了。
隻不過他的性格比較狂,想要證明自己。如果沒有證明自己就死了,他自己是不願意的。
許聞沒有立刻回答,厲夏心裏已經有了答案。
他也沒有責怪許聞貪生怕死,別說是許聞了,厲夏自己也怕死啊,至少許聞尊重他這位人王,單獨給拋開法律之外了。
而且即使沉默,也沒有敷衍或者欺騙厲夏,這也是讓厲夏比較看好的點之一。
“無論是你說的法典,還是說你師尊的主張,其實都不太好,能不能把兩者結合起來,再進行完善一下。
好在如今這件事也不太著急,路上你可以慢慢思考。”
許聞想了想,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
其實厲夏對許聞的法典還是比較看好的,就是跨度有點太大了,他希望能夠循序漸進,不斷的完善,而不是一下子就到位。
想要在這個禮樂為主的社會,一下子到位是很難的,後遺症根本就受不了。
而且這麽龐大的工程,想要許聞一個人考慮到方方麵麵,那也是很困難的事情。
“對了,為了增加法典的權威性,可以給法典增加一個前綴:人王犯法與平民同罪。
就連人王都要遵守,那麽所有的人都應該遵守才對。”
厲夏不想太激進,卻又給了法典一個公平公正,是不是顯得有點前後矛盾,其實厲夏目的還是出於自私,而不是為了公平。
他的想法,還是能夠把自己單獨摘出來,但又不是完全摘出來,這個度就需要好好把握了。
例如把他單獨摘出來,就是法典單獨給規定,這個規定比較鬆,對於其他人規定比較嚴重。
假如法典規定,人王一天隻能吃四頓飯,平民隻能吃兩頓。那麽人王和平民都遵守法典,人王吃四頓飯就是遵守法典,沒有違反。
而平民吃四頓飯,那就是犯法了,畢竟法典對人王和平民的約束程度是不一樣的,但是都在法典的規定之下。
這就是厲夏的目的,他不希望自己摘除,就是在給法典一個權威性,沒有人可以說不遵守法典,但是他又希望摘除,那就隻能單獨列出來,標準和平民標準不一樣才行。
至於許聞能不能領悟,就看許聞是否聰明了,反正厲夏已經給了法典合法性,看他如何去製定這套法典了。
對待人王如此,對待貴族同樣如此,也可以給貴族一些不一樣的標準,不至於不同階級都反對。
一旦這麽做了,不就回到了許聞師尊的想法上了嗎,公平性就無法得到了保證,法典還是不太行啊。
所以厲夏才認為,應該把兩人的想法給融合起來,把兩者都兼顧上,至於如何做,才能做到兩者兼顧,厲夏自己也沒有想到。
如果什麽都讓厲夏想到了,厲夏還招收那些百家人才幹嘛,他自己就把所有事情幹完了。
他最多隻是提供一個思路,一個想法,就看手下的人如何去完善了,如果法典編纂的不好,也是厲夏拍板,大不了否定就是了。
雖然這麽做很難,但是不試試怎麽知道就不行了。
厲夏不擔心失敗,擔心的是你不去實驗。
當今這個社會,種姓等級製度都能和現在的法律共存,這麽多人口都能做到共存,想要找到兼顧性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如果真的做到了最好,那就是兩全其美的想法。
做不到的話也無所謂,變革肯定是要繼續的,隻不過在法律這方麵可能有點缺陷,但是也沒有達到禮樂崩潰的地步。
依舊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就是了,可能變革的速度和效果,會有點大打折扣而已。
也就是說變革不徹底,因為厲夏一直沒有找到可以代替貴族的方法,又不敢真的把貴族廢掉,所以一直在受到掣肘。
不是說廷議上的掣肘,廷議上厲夏占據了優勢,他擔憂的是民間抵製,就像村正被殺這類事一樣。
厲如果全村都被帶節奏參與了,厲夏真的要屠村嗎?總需要有一個標準吧,可以約束大家這麽做。
許聞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才好,不明白厲夏這樣詢問的目的。
而厲夏也沒有意識到眾人的反應,不過他還是開口解釋道:“一旦強行推行法典的話,你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那些反對你的人,就會一直盯著你,盯著你的一舉一動,一旦發現你有一點違背法典,勢必會進行落井下石,甚至有可能小題大做丟掉生命。
如果你不死的話,就無法保證法典的公正與權威,而你一旦死了的話,也就合了他們的心意,有可能因為你的死亡,法典就此被廢。
因此你也就成了關鍵,畢竟人無完人,誰又能保證一輩子不犯錯,也因為這個原因,主動變法的人,往往因為自己的變法而死。
變法之人不死的變法,一般都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公平的。
孤可以肯定,你這主張一發表,必定會成為眾矢之的,而且變法成功的那天,很可能也是你死亡的那一天。
如果真的有這麽一天,你願意用自己的命來成全自己的道嗎?
你可要想清楚了,一旦真的殉道了,那就永遠不可能有成聖機會了,畢竟死人又如何成聖。”
厲夏這話一說,所有的人都沉默了下來。
因為認真分析的話,厲夏說的也確實不是什麽大話,而是正兒八經的大實話,為何主動變法的人不多,都是要求維持現狀。
大家千辛萬苦發表主張,到處宣傳主張,目的還不是為了成聖,現在告訴他,讓他以死殉道,估計也沒有多少人真的傻。
所以許聞猶豫了,別忘了他是狂徒。
還沒有出名,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前,他可不想心安理得的去送死,但是法典的事情又不能輕易放棄。
因此才會糾結,才會沉默。
他感覺自己非常的丟人現眼,口口聲聲喊著法典,張口閉口以法代儒,可是連一點犧牲都不願意付出。
這就是可憐的事實。
因為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有想過這一點,隻想努力編撰法典,然後用一生去完善。
不是說許聞就真的怕死,這真的怕死就不會跟法家唱反調,被人當做棄徒了。
隻不過他的性格比較狂,想要證明自己。如果沒有證明自己就死了,他自己是不願意的。
許聞沒有立刻回答,厲夏心裏已經有了答案。
他也沒有責怪許聞貪生怕死,別說是許聞了,厲夏自己也怕死啊,至少許聞尊重他這位人王,單獨給拋開法律之外了。
而且即使沉默,也沒有敷衍或者欺騙厲夏,這也是讓厲夏比較看好的點之一。
“無論是你說的法典,還是說你師尊的主張,其實都不太好,能不能把兩者結合起來,再進行完善一下。
好在如今這件事也不太著急,路上你可以慢慢思考。”
許聞想了想,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
其實厲夏對許聞的法典還是比較看好的,就是跨度有點太大了,他希望能夠循序漸進,不斷的完善,而不是一下子就到位。
想要在這個禮樂為主的社會,一下子到位是很難的,後遺症根本就受不了。
而且這麽龐大的工程,想要許聞一個人考慮到方方麵麵,那也是很困難的事情。
“對了,為了增加法典的權威性,可以給法典增加一個前綴:人王犯法與平民同罪。
就連人王都要遵守,那麽所有的人都應該遵守才對。”
厲夏不想太激進,卻又給了法典一個公平公正,是不是顯得有點前後矛盾,其實厲夏目的還是出於自私,而不是為了公平。
他的想法,還是能夠把自己單獨摘出來,但又不是完全摘出來,這個度就需要好好把握了。
例如把他單獨摘出來,就是法典單獨給規定,這個規定比較鬆,對於其他人規定比較嚴重。
假如法典規定,人王一天隻能吃四頓飯,平民隻能吃兩頓。那麽人王和平民都遵守法典,人王吃四頓飯就是遵守法典,沒有違反。
而平民吃四頓飯,那就是犯法了,畢竟法典對人王和平民的約束程度是不一樣的,但是都在法典的規定之下。
這就是厲夏的目的,他不希望自己摘除,就是在給法典一個權威性,沒有人可以說不遵守法典,但是他又希望摘除,那就隻能單獨列出來,標準和平民標準不一樣才行。
至於許聞能不能領悟,就看許聞是否聰明了,反正厲夏已經給了法典合法性,看他如何去製定這套法典了。
對待人王如此,對待貴族同樣如此,也可以給貴族一些不一樣的標準,不至於不同階級都反對。
一旦這麽做了,不就回到了許聞師尊的想法上了嗎,公平性就無法得到了保證,法典還是不太行啊。
所以厲夏才認為,應該把兩人的想法給融合起來,把兩者都兼顧上,至於如何做,才能做到兩者兼顧,厲夏自己也沒有想到。
如果什麽都讓厲夏想到了,厲夏還招收那些百家人才幹嘛,他自己就把所有事情幹完了。
他最多隻是提供一個思路,一個想法,就看手下的人如何去完善了,如果法典編纂的不好,也是厲夏拍板,大不了否定就是了。
雖然這麽做很難,但是不試試怎麽知道就不行了。
厲夏不擔心失敗,擔心的是你不去實驗。
當今這個社會,種姓等級製度都能和現在的法律共存,這麽多人口都能做到共存,想要找到兼顧性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如果真的做到了最好,那就是兩全其美的想法。
做不到的話也無所謂,變革肯定是要繼續的,隻不過在法律這方麵可能有點缺陷,但是也沒有達到禮樂崩潰的地步。
依舊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就是了,可能變革的速度和效果,會有點大打折扣而已。
也就是說變革不徹底,因為厲夏一直沒有找到可以代替貴族的方法,又不敢真的把貴族廢掉,所以一直在受到掣肘。
不是說廷議上的掣肘,廷議上厲夏占據了優勢,他擔憂的是民間抵製,就像村正被殺這類事一樣。
厲如果全村都被帶節奏參與了,厲夏真的要屠村嗎?總需要有一個標準吧,可以約束大家這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