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趁著農閑把房蓋
穿成農家老婦,賣豆腐還債致富 作者:宅大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鄭晴琅在家裏帶人做醬,卻也沒忘記將薛家蓋房子的事情提上日程。
去年秋收暴雨時,她臥室上方漏雨,雖然後麵薛滿山給修好了,但是這給她提了個醒,薛家竹屋已經許多年了,確實該翻新了。
還有,如今家裏多了綠萍、鄭大丫和薛秀美常住,雖說大房一家和薛子俊他們經常在鎮上,但是去年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團聚後,就有些住不開了。
鄭晴琅覺得孫子孫女們都長大了,有條件的話,可以安排一人一間房,於是,開春買那五畝旱田的時候,順便將自家竹屋左邊大概兩畝大小的地也給買了。
村裏人一聽說薛家要翻新房間,都不需要薛家人去請,都自發響應要過來幫忙,不要工錢,管飯就成。
這是村裏人互相幫工的規矩,今天你幫我家,明天我幫你家,中間不需要提什麽工錢,所以鄭晴琅“入鄉隨俗”,沒有瞎大方去給工錢。
但是,她在另一方麵表達了對這些熱心村民的感謝。
開工後,鄭晴琅在上午十點左右,就得掄起大勺,帶著馬寶珠、鄭大丫、薛秀美三人做大鍋飯。
主食是今年剛收獲的大麥做的雜糧幹飯,或者是大麥磨成粉後做的大饅頭,不拘他們吃多少,隻一個原則,那就是管夠管飽。
菜色一葷一素一湯,聽著似乎很寒磣,但那一大盤冒尖的肥肉片,還有濃濃的雞蛋湯,無一不向眾人展示薛家的誠意。
每一個過來幫工的村民無一不咋舌,吃得滿嘴流油之餘,紛紛舉著大拇指誇薛家給力!
如此一來,大家幹起活來就更加起勁,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占地約一千二百多平方米的竹樓修建完成了。
薛家的新竹樓依舊是竹子、木材混合使用的竹木結構,粗木材做房子的骨架,竹編篾子做牆體,樓板用竹篾,屋頂為歇山式屋頂,鋪茅草。
新舊兩棟竹樓緊緊挨在一塊,相連處的舊欄杆拆掉後,從舊竹樓二層的走廊可以直接走到新竹樓處,若不是兩棟竹樓的外觀有些“色差”,看起來就是一大棟整體的竹樓了。
依照慣例,竹樓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堂屋、臥室、前廊、曬台等規劃都有,底層卻不像原來那樣架空,而是圍了起來,內部劃分為幾間功能房,包括大牲畜房、小牲畜房、農具房、柴火房等。
新屋落成之後,鄭晴琅就迫不及待得翻了翻黃曆,選了最近的黃道吉日,準備設宴慶賀喬遷之喜。
原本她想著,就是簡單的請客吃飯,自己頂多在廚房裏忙活一天,結果正經安排起來,可把她累夠嗆。
村裏之前來幫過忙的,得請;薛氏族人、娘家姐妹,幾門親家,得請;她自己的、兒子兒媳的朋友,甚至薛子仁他們三個在私塾比較交好的同窗,也得請……這麽算下來,竟然有一百多號人,至少得整十桌席麵。
於是,薛家眾人又陷入了另一場忙碌了。
寫帖子、發帖子、送帖子,最終根據反饋確認來客名單,再根據名單安排坐席,這些由識字的薛滿倉和薛秀美分別負責。
借桌椅板凳、借盆碟碗筷、借酒壺茶具,搞齊十桌席麵需要的用具,馬寶珠和薛滿山兩人出馬,事半功倍。
至於席麵食物的具體安排,自然是交給老師傅鄭晴琅咯。
買多少雞鴨魚肉,沽多少酒水,備多少茶葉,以及倉房裏的糧食夠不夠用,再具體到哪些食材需要提前醃製……這些都需要細致的規劃,好在,她作慣了,如今又有鄭大丫作為助手,所以沒那麽吃力。
就這樣,準備了好幾天,終於來到了宴席當天。
開席時間定的是中午,所以薛家人一大早就開始忙活了。
舊竹樓的堂屋的一個灶台不間斷得燒著熱水,用來煮茶待客;另一個灶台已經燉上了今天中午要上的鹵肉,香味飄出了好遠,把隔壁鄰居的小孩都饞哭了。
大概早上十點左右的時辰,馬寶珠娘家便來人了,除了她爹娘外,她兄弟那一輩的代表就來了她大哥大嫂。
鄭晴琅聽說親家來了,穿著圍裙出來見客,看到馬家兄弟隻來了一個,嗔怪道,“親家母,你怎麽這麽見外呀,都說了,全家都來的,預備的席麵已經算了的,怎麽就來這麽幾個呀。”
馬母曉得她不是說客套話,心裏十分熨帖,笑嗬嗬得說道,“真要家裏人全來,那我家就得占一張半的桌子了,不行不行,派幾個做代表就行了。”
鄭晴琅聽罷,忙對一旁的大孫子吩咐道,“子仁呐,你趕緊的,跑一趟上壩村,把馬家幾位叔叔嬸嬸還有弟弟妹妹們都請過來。”
薛之仁“誒”的應了一聲,轉身就想往外走,卻被馬母攔住了。
“別忙活了,家裏已經買了好魚好肉,他們中午也跟咱們一樣吃好的呢。”
“這有什麽,你家裏的好東西留著下一頓吃唄。”鄭晴琅答道。
馬母臉上的笑意更深了,曉得鄭晴琅是真的有心叫人過來同樂,而不隻是做做樣子。
她說道,“最近天氣那麽熱,家裏那些不吃了也浪費了。再說了,真一家子人是來口人一起過來,我等下還怎麽敞開了吃呢!”
雖是開玩笑,但鄭晴琅聽她說到這份上,也就由她了,讓薛之仁去忙其他事情後,又對馬母補充了一句,“那回頭席散了你別急著走,折點菜回去。”
馬母很爽快得應承了下來,“嗯嗯,不急走”,不過,她心裏想的卻是席散後得幫忙收拾收拾,而不隻是折菜。
這裏吃大席有個習慣,由於主家備的菜品種多且量大,通常情況下,酒足飯飽後,每張桌子上都會剩下不少菜,這時就會有人折在一起,打包帶走,簡稱為折菜。
這些菜被吃席的人帶回家去後,都是烀在一起一鍋燉出來,也叫亂燉。
這亂燉不僅不會破壞掉這些菜原來的鮮美,反而還會增加平時家常菜裏沒有的味道,是大家一致認可的美味。
馬母和她說了幾句閑話,也不把自己當做正經客人,隻在前廊閑坐,見她去堂屋忙活了,自己也跟了進去,擼起袖子幫忙了。
席麵的大部分菜式都在新堂屋裏做,裏頭有四個灶台,足夠今日做席麵用,所以並沒有在外頭臨時起灶台。
馬母一進堂屋,便哎喲了一聲,感慨道,“你這堂屋比之前那個大了不止一點半點呀,瞧著真敞亮。”
鄭晴琅笑了笑,走進灶台處,答道,“嗯呢,我平常就愛在堂屋裏搗鼓吃的,所以空間留得比較大,那頭舊的堂屋整個都搞成了作坊,以後做豆腐和做醬就都在那頭了,和自家做飯分開也好。”
馬母從角落處搬了一張小凳子坐下,然後一邊幫忙摘菜一邊說道,“前陣子寶珠給我送了些黃豆醬和幹豆豉,黃豆醬就不說了,味道比我做的好吃,就是那個豆豉吧,黑乎乎的,我還以為壞了呢,回頭按照她說的做了菜吃,哎呀,別說,還挺香的,我和我家那口子就愛吃那個味道。”
“那正好,今天有一道豉香排骨和豆豉魚頭豆腐,應該很合你們的胃口。回頭家裏豆豉要吃完了,就過來拿,家裏別的沒有,但豆豉多的是。”
“嘿嘿,那敢情好……”
去年秋收暴雨時,她臥室上方漏雨,雖然後麵薛滿山給修好了,但是這給她提了個醒,薛家竹屋已經許多年了,確實該翻新了。
還有,如今家裏多了綠萍、鄭大丫和薛秀美常住,雖說大房一家和薛子俊他們經常在鎮上,但是去年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團聚後,就有些住不開了。
鄭晴琅覺得孫子孫女們都長大了,有條件的話,可以安排一人一間房,於是,開春買那五畝旱田的時候,順便將自家竹屋左邊大概兩畝大小的地也給買了。
村裏人一聽說薛家要翻新房間,都不需要薛家人去請,都自發響應要過來幫忙,不要工錢,管飯就成。
這是村裏人互相幫工的規矩,今天你幫我家,明天我幫你家,中間不需要提什麽工錢,所以鄭晴琅“入鄉隨俗”,沒有瞎大方去給工錢。
但是,她在另一方麵表達了對這些熱心村民的感謝。
開工後,鄭晴琅在上午十點左右,就得掄起大勺,帶著馬寶珠、鄭大丫、薛秀美三人做大鍋飯。
主食是今年剛收獲的大麥做的雜糧幹飯,或者是大麥磨成粉後做的大饅頭,不拘他們吃多少,隻一個原則,那就是管夠管飽。
菜色一葷一素一湯,聽著似乎很寒磣,但那一大盤冒尖的肥肉片,還有濃濃的雞蛋湯,無一不向眾人展示薛家的誠意。
每一個過來幫工的村民無一不咋舌,吃得滿嘴流油之餘,紛紛舉著大拇指誇薛家給力!
如此一來,大家幹起活來就更加起勁,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占地約一千二百多平方米的竹樓修建完成了。
薛家的新竹樓依舊是竹子、木材混合使用的竹木結構,粗木材做房子的骨架,竹編篾子做牆體,樓板用竹篾,屋頂為歇山式屋頂,鋪茅草。
新舊兩棟竹樓緊緊挨在一塊,相連處的舊欄杆拆掉後,從舊竹樓二層的走廊可以直接走到新竹樓處,若不是兩棟竹樓的外觀有些“色差”,看起來就是一大棟整體的竹樓了。
依照慣例,竹樓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堂屋、臥室、前廊、曬台等規劃都有,底層卻不像原來那樣架空,而是圍了起來,內部劃分為幾間功能房,包括大牲畜房、小牲畜房、農具房、柴火房等。
新屋落成之後,鄭晴琅就迫不及待得翻了翻黃曆,選了最近的黃道吉日,準備設宴慶賀喬遷之喜。
原本她想著,就是簡單的請客吃飯,自己頂多在廚房裏忙活一天,結果正經安排起來,可把她累夠嗆。
村裏之前來幫過忙的,得請;薛氏族人、娘家姐妹,幾門親家,得請;她自己的、兒子兒媳的朋友,甚至薛子仁他們三個在私塾比較交好的同窗,也得請……這麽算下來,竟然有一百多號人,至少得整十桌席麵。
於是,薛家眾人又陷入了另一場忙碌了。
寫帖子、發帖子、送帖子,最終根據反饋確認來客名單,再根據名單安排坐席,這些由識字的薛滿倉和薛秀美分別負責。
借桌椅板凳、借盆碟碗筷、借酒壺茶具,搞齊十桌席麵需要的用具,馬寶珠和薛滿山兩人出馬,事半功倍。
至於席麵食物的具體安排,自然是交給老師傅鄭晴琅咯。
買多少雞鴨魚肉,沽多少酒水,備多少茶葉,以及倉房裏的糧食夠不夠用,再具體到哪些食材需要提前醃製……這些都需要細致的規劃,好在,她作慣了,如今又有鄭大丫作為助手,所以沒那麽吃力。
就這樣,準備了好幾天,終於來到了宴席當天。
開席時間定的是中午,所以薛家人一大早就開始忙活了。
舊竹樓的堂屋的一個灶台不間斷得燒著熱水,用來煮茶待客;另一個灶台已經燉上了今天中午要上的鹵肉,香味飄出了好遠,把隔壁鄰居的小孩都饞哭了。
大概早上十點左右的時辰,馬寶珠娘家便來人了,除了她爹娘外,她兄弟那一輩的代表就來了她大哥大嫂。
鄭晴琅聽說親家來了,穿著圍裙出來見客,看到馬家兄弟隻來了一個,嗔怪道,“親家母,你怎麽這麽見外呀,都說了,全家都來的,預備的席麵已經算了的,怎麽就來這麽幾個呀。”
馬母曉得她不是說客套話,心裏十分熨帖,笑嗬嗬得說道,“真要家裏人全來,那我家就得占一張半的桌子了,不行不行,派幾個做代表就行了。”
鄭晴琅聽罷,忙對一旁的大孫子吩咐道,“子仁呐,你趕緊的,跑一趟上壩村,把馬家幾位叔叔嬸嬸還有弟弟妹妹們都請過來。”
薛之仁“誒”的應了一聲,轉身就想往外走,卻被馬母攔住了。
“別忙活了,家裏已經買了好魚好肉,他們中午也跟咱們一樣吃好的呢。”
“這有什麽,你家裏的好東西留著下一頓吃唄。”鄭晴琅答道。
馬母臉上的笑意更深了,曉得鄭晴琅是真的有心叫人過來同樂,而不隻是做做樣子。
她說道,“最近天氣那麽熱,家裏那些不吃了也浪費了。再說了,真一家子人是來口人一起過來,我等下還怎麽敞開了吃呢!”
雖是開玩笑,但鄭晴琅聽她說到這份上,也就由她了,讓薛之仁去忙其他事情後,又對馬母補充了一句,“那回頭席散了你別急著走,折點菜回去。”
馬母很爽快得應承了下來,“嗯嗯,不急走”,不過,她心裏想的卻是席散後得幫忙收拾收拾,而不隻是折菜。
這裏吃大席有個習慣,由於主家備的菜品種多且量大,通常情況下,酒足飯飽後,每張桌子上都會剩下不少菜,這時就會有人折在一起,打包帶走,簡稱為折菜。
這些菜被吃席的人帶回家去後,都是烀在一起一鍋燉出來,也叫亂燉。
這亂燉不僅不會破壞掉這些菜原來的鮮美,反而還會增加平時家常菜裏沒有的味道,是大家一致認可的美味。
馬母和她說了幾句閑話,也不把自己當做正經客人,隻在前廊閑坐,見她去堂屋忙活了,自己也跟了進去,擼起袖子幫忙了。
席麵的大部分菜式都在新堂屋裏做,裏頭有四個灶台,足夠今日做席麵用,所以並沒有在外頭臨時起灶台。
馬母一進堂屋,便哎喲了一聲,感慨道,“你這堂屋比之前那個大了不止一點半點呀,瞧著真敞亮。”
鄭晴琅笑了笑,走進灶台處,答道,“嗯呢,我平常就愛在堂屋裏搗鼓吃的,所以空間留得比較大,那頭舊的堂屋整個都搞成了作坊,以後做豆腐和做醬就都在那頭了,和自家做飯分開也好。”
馬母從角落處搬了一張小凳子坐下,然後一邊幫忙摘菜一邊說道,“前陣子寶珠給我送了些黃豆醬和幹豆豉,黃豆醬就不說了,味道比我做的好吃,就是那個豆豉吧,黑乎乎的,我還以為壞了呢,回頭按照她說的做了菜吃,哎呀,別說,還挺香的,我和我家那口子就愛吃那個味道。”
“那正好,今天有一道豉香排骨和豆豉魚頭豆腐,應該很合你們的胃口。回頭家裏豆豉要吃完了,就過來拿,家裏別的沒有,但豆豉多的是。”
“嘿嘿,那敢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