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欲辦女學惹爭議
穿成農家老婦,賣豆腐還債致富 作者:宅大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年關將近,遊子思歸,商人回鄉,正是冬藏休養之際,鄭晴琅卻大張旗鼓買荒地蓋起了房子。
一開始買地蓋私塾的時候,她並沒有想搞太大陣仗,想著像現在的村學一樣,弄幾間學堂就是了。
後麵轉念一想,這女學她無論如何都是要辦下去,何不一步到位,先把地給買了,免得以後想要往外擴張都沒地方。
於是,按照未來最多一千個女學生的設想,算上宿舍、操場等各種配套空間,她決定至少得買上十四五畝地。
可是,下壩村這幾年的荒地賣得差不多了,要找這麽大麵積的連在一起、環境還符合她要求的地,不是很容易。
在村裏挑挑揀揀許久,她最後選中了和下壩村交界的那一塊,其中有六七畝地是上壩村的。
就這樣,同兩村村長坐下來商量賣地,手續一辦妥,都不用工匠到場,她要蓋女子私塾的消息也隨之傳出來了。
許多人聽見這消息,第一反應都是自己聽錯了。
好好的“私塾”前麵怎麽會有“女子”兩字?“女子私塾”教的是什麽,實在是聞所未聞?
等鬧明白這女子私塾的用處後,背地裏念叨鄭晴琅老糊塗了,有錢都不懂得花的,不在少數。
他們都覺得,真要蓋房子,可以給村學蓋呀。
下壩村的村學至今還在祠堂裏辦著,並沒有獨立的學堂呢。
其中,持有這種看法的就有薛家的幾位族老,他們聚在一起商量後,都覺得鄭晴琅此舉不妥,希望身為族長的薛厚義出麵勸說她改變主意。
薛厚義如今同鄭晴琅這家的關係不錯。
妻子錢氏、還有兩個兒媳婦,都在三娘豆醬作坊做活,三人每月工錢加起來,比他們男人往常種一年水稻掙得都多。
還有,大兒子也在今年加入了薛家的車隊,掙得也不少。
這種情況下,隻要鄭晴琅這一家不是犯上作亂,他薛厚義就是他家最忠實的支持者。
所以,聽到族老們要求自己“指點”鄭晴琅這個薛家主事人時,他很不給麵子的拒絕了。
“人家辦私塾,那是拿自己的錢做好事,又沒花你們一文錢,你們上躥下跳幹什麽?管她是給男娃還是女娃辦的,隻要對咱村裏的娃兒好,我這個族長就舉雙手雙腳讚成。”
那幾位族老見薛厚義不中用,便撇下他,自己一夥人出馬了。
一見到鄭晴琅,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唾沫橫飛相勸。
有的勸,“你辦私塾,自然是好事,但給那些女娃娃辦私塾有什麽用?她們是能科舉入仕,還是能為官做宰?”
有的勸,“子俊和子善考出來了,來咱們村學的人越來越多了,如今祠堂裏顯得也太局促了,若真要蓋學堂,就當做為村學蓋的,大家都念你的好哩!”
有的勸,“從來就沒有什麽女子私塾的,你好歹是皇上賜了節婦牌坊的,做事不要太出挑,免得人家抓你的錯處,到時候鬧得咱薛氏一族沒臉哩。”
……
鄭晴琅早料到會有這樣一類人,對自己辦女子私塾的行為指手畫腳。
但她花的是自己的錢,辦得的自己想要做的事,即便跟主流思想不符,也不違法亂紀。
所以,她對這些人的態度隻有一個,你說你的話,我做我的事,誰也別想阻攔老娘!
於是,費了半天口舌的族老們,發現鄭晴琅雖然沒有翻臉,卻是“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巍然不動”,偏生他們也沒什麽拿捏對方的手段,隻得铩羽而歸。
穩坐家中的薛厚義聽到這個結果,一點都不意外,暗地裏跟妻子錢氏說道。
“厚德媳婦年紀大了,脾氣也越來越好了,要擱她三四十歲的時候,指定大掃把將人打出來!”
錢氏白了他一眼,“你當她樂意那麽壞脾氣呀,還不是被生活逼的。要是她三四十歲就過上眼下這種日子,你瞅瞅她還用不用端大掃把趕人。”
薛厚義聽到那句“被生活逼的”,不由得想起自己之前逼嫁對方的劣行,忍不住心虛了一下。
過了幾秒後,方才感慨道,“好在呀,她前麵的苦沒白吃,你看,如今家業那麽大,吃喝穿都不愁,兒子孫子也都懂事,隻剩下享福了!”
錢氏點點頭,順著話題談起了送孫女去上學的事。
隻聽她說道,“我的意思是,如今家裏也蠻寬裕的,到時要是束修不貴,咱們就把幾個孫女都送去那女子私塾吧,學個手藝傍身,以後更好談婆家哩。”
薛厚義想到家裏幾個女的自從掙了錢,說話漸漸硬氣了,他不喜歡這樣,但若是自家孫女去了別人家這麽硬氣,他倒是願意的。
“嗯嗯,趁著年紀還小,去學學吧,不求她們像曉春那丫頭一樣厲害,有個七八分就行了。”
錢氏“哎喲”了一聲,笑道,“曉春那丫頭可是人奶奶親自調教出來的,咱們家這幾個丫頭片子,能學到人家一半,我就念佛咯!”
薛厚義夫婦倆這種,以薛家幾代女人為榜樣的,希望自己家中女子也能像鄭晴琅、周青梅、薛曉春等人那樣厲害的,打算將家中適齡的女娃全都送去學習的,是少數。
更多的是,或封建迂腐,或精於算計,不打算將家中女娃送讀的。
封建迂腐的,覺得辦女學太過荒唐,家裏的女娃就該本本分分,嫁人前待娘家幫忙照顧家裏上下,嫁人後待婆家孝敬公婆,服侍丈夫。
他們害怕自家女娃學得多了,也跟著薛曉春一樣,年紀到了還不定親,或是學著薛秀美和離再嫁,他們隻希望自己女娃規規矩矩,按照既有的路數走。
精於算計的那些,覺得家裏的女娃學幾年後,都到了嫁人的年紀了,到時候自己出了束修,卻白白便宜親家,那是不行的。
對於後兩種看法,鄭晴琅有所耳聞,但是她太忙了,暫時沒有空閑去扭轉村裏那些不利的輿論。
忙碌之餘,她唯一願意撥出一份精力出來應付的,便是那些願意送女娃學習的村民。
她盡可能解答關於私塾相關的一些問題,若是看得出哪家的孩子在哪方麵有興趣或者有天賦,也會給一些專業選擇的建議。
這些谘詢的人中,令她感到十分欣慰的,便是李成坤的未亡人張氏。
一開始買地蓋私塾的時候,她並沒有想搞太大陣仗,想著像現在的村學一樣,弄幾間學堂就是了。
後麵轉念一想,這女學她無論如何都是要辦下去,何不一步到位,先把地給買了,免得以後想要往外擴張都沒地方。
於是,按照未來最多一千個女學生的設想,算上宿舍、操場等各種配套空間,她決定至少得買上十四五畝地。
可是,下壩村這幾年的荒地賣得差不多了,要找這麽大麵積的連在一起、環境還符合她要求的地,不是很容易。
在村裏挑挑揀揀許久,她最後選中了和下壩村交界的那一塊,其中有六七畝地是上壩村的。
就這樣,同兩村村長坐下來商量賣地,手續一辦妥,都不用工匠到場,她要蓋女子私塾的消息也隨之傳出來了。
許多人聽見這消息,第一反應都是自己聽錯了。
好好的“私塾”前麵怎麽會有“女子”兩字?“女子私塾”教的是什麽,實在是聞所未聞?
等鬧明白這女子私塾的用處後,背地裏念叨鄭晴琅老糊塗了,有錢都不懂得花的,不在少數。
他們都覺得,真要蓋房子,可以給村學蓋呀。
下壩村的村學至今還在祠堂裏辦著,並沒有獨立的學堂呢。
其中,持有這種看法的就有薛家的幾位族老,他們聚在一起商量後,都覺得鄭晴琅此舉不妥,希望身為族長的薛厚義出麵勸說她改變主意。
薛厚義如今同鄭晴琅這家的關係不錯。
妻子錢氏、還有兩個兒媳婦,都在三娘豆醬作坊做活,三人每月工錢加起來,比他們男人往常種一年水稻掙得都多。
還有,大兒子也在今年加入了薛家的車隊,掙得也不少。
這種情況下,隻要鄭晴琅這一家不是犯上作亂,他薛厚義就是他家最忠實的支持者。
所以,聽到族老們要求自己“指點”鄭晴琅這個薛家主事人時,他很不給麵子的拒絕了。
“人家辦私塾,那是拿自己的錢做好事,又沒花你們一文錢,你們上躥下跳幹什麽?管她是給男娃還是女娃辦的,隻要對咱村裏的娃兒好,我這個族長就舉雙手雙腳讚成。”
那幾位族老見薛厚義不中用,便撇下他,自己一夥人出馬了。
一見到鄭晴琅,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唾沫橫飛相勸。
有的勸,“你辦私塾,自然是好事,但給那些女娃娃辦私塾有什麽用?她們是能科舉入仕,還是能為官做宰?”
有的勸,“子俊和子善考出來了,來咱們村學的人越來越多了,如今祠堂裏顯得也太局促了,若真要蓋學堂,就當做為村學蓋的,大家都念你的好哩!”
有的勸,“從來就沒有什麽女子私塾的,你好歹是皇上賜了節婦牌坊的,做事不要太出挑,免得人家抓你的錯處,到時候鬧得咱薛氏一族沒臉哩。”
……
鄭晴琅早料到會有這樣一類人,對自己辦女子私塾的行為指手畫腳。
但她花的是自己的錢,辦得的自己想要做的事,即便跟主流思想不符,也不違法亂紀。
所以,她對這些人的態度隻有一個,你說你的話,我做我的事,誰也別想阻攔老娘!
於是,費了半天口舌的族老們,發現鄭晴琅雖然沒有翻臉,卻是“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巍然不動”,偏生他們也沒什麽拿捏對方的手段,隻得铩羽而歸。
穩坐家中的薛厚義聽到這個結果,一點都不意外,暗地裏跟妻子錢氏說道。
“厚德媳婦年紀大了,脾氣也越來越好了,要擱她三四十歲的時候,指定大掃把將人打出來!”
錢氏白了他一眼,“你當她樂意那麽壞脾氣呀,還不是被生活逼的。要是她三四十歲就過上眼下這種日子,你瞅瞅她還用不用端大掃把趕人。”
薛厚義聽到那句“被生活逼的”,不由得想起自己之前逼嫁對方的劣行,忍不住心虛了一下。
過了幾秒後,方才感慨道,“好在呀,她前麵的苦沒白吃,你看,如今家業那麽大,吃喝穿都不愁,兒子孫子也都懂事,隻剩下享福了!”
錢氏點點頭,順著話題談起了送孫女去上學的事。
隻聽她說道,“我的意思是,如今家裏也蠻寬裕的,到時要是束修不貴,咱們就把幾個孫女都送去那女子私塾吧,學個手藝傍身,以後更好談婆家哩。”
薛厚義想到家裏幾個女的自從掙了錢,說話漸漸硬氣了,他不喜歡這樣,但若是自家孫女去了別人家這麽硬氣,他倒是願意的。
“嗯嗯,趁著年紀還小,去學學吧,不求她們像曉春那丫頭一樣厲害,有個七八分就行了。”
錢氏“哎喲”了一聲,笑道,“曉春那丫頭可是人奶奶親自調教出來的,咱們家這幾個丫頭片子,能學到人家一半,我就念佛咯!”
薛厚義夫婦倆這種,以薛家幾代女人為榜樣的,希望自己家中女子也能像鄭晴琅、周青梅、薛曉春等人那樣厲害的,打算將家中適齡的女娃全都送去學習的,是少數。
更多的是,或封建迂腐,或精於算計,不打算將家中女娃送讀的。
封建迂腐的,覺得辦女學太過荒唐,家裏的女娃就該本本分分,嫁人前待娘家幫忙照顧家裏上下,嫁人後待婆家孝敬公婆,服侍丈夫。
他們害怕自家女娃學得多了,也跟著薛曉春一樣,年紀到了還不定親,或是學著薛秀美和離再嫁,他們隻希望自己女娃規規矩矩,按照既有的路數走。
精於算計的那些,覺得家裏的女娃學幾年後,都到了嫁人的年紀了,到時候自己出了束修,卻白白便宜親家,那是不行的。
對於後兩種看法,鄭晴琅有所耳聞,但是她太忙了,暫時沒有空閑去扭轉村裏那些不利的輿論。
忙碌之餘,她唯一願意撥出一份精力出來應付的,便是那些願意送女娃學習的村民。
她盡可能解答關於私塾相關的一些問題,若是看得出哪家的孩子在哪方麵有興趣或者有天賦,也會給一些專業選擇的建議。
這些谘詢的人中,令她感到十分欣慰的,便是李成坤的未亡人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