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寧請袁璨在亭子裏坐下,然後問起了其他女考生的情況,得知她們都被任派到了各地,心中不免一歎。
隻有袁璨留在了朝中,這怕也是因為袁璨名望,還有那一場爭鬥的促使。
之前南北之爭的時候謝寧並不在京城,因此也不知道具體的事宜,後麵也是從別人口中得知的。
袁璨在這場爭鬥中占了不小的位置,她算是南方仕子的代表之一。
對於南方仕子來說,袁璨是女子,在女帝的統治下,她天然多了一分優勢,畢竟女子考官是謝寧倡導,女帝支持的。
且袁璨所在的家族在江南名氣大,不管是她的父親還是丈夫,亦或是她自己,都足夠優秀,才華足夠服眾,所以南方仕子才推舉她為代表之一。
而對於朝廷來說,袁璨是南方仕子的代表,科考成績又足夠好,且皇帝又已然暗示了,所以他們便順勢留了袁璨在京都當官,而不是調派到地方去。
就是這官也不是與工部,與紡織有關的官職,而是文散官。
也就是說,袁璨踏入了文官的範圍內。
袁璨來訪是為了和謝寧說關於女子殺夫案一事的,如今朝中對這麽一個小案爭執不下,為人所震驚。
可真正站在朝堂裏的大臣們卻是知道,他們爭的不是這麽一個小案,而是這個小案判決結果所代表的意思。
其實他們是在爭權。
謝寧心中明白,大周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皇權在名義上領導著相權,實際上卻受到相權的牽製,可謂是雙向製約,而與此同時,他們又都受到台諫的監督。
台諫也就是禦史台和諫官。
在大周之前,台諫的職位及主事範圍是不同的,禦史的職責主糾錯彈劾百官,諫官則針對諫正皇帝,其各司其職互不侵犯。
而在大周,為了收攏權力,台諫“合二為一”,禦史既彈劾百官也兼任諫正皇帝,諫官同理。
在謝寧看來,台諫“合二為一”是監察製度的進步,畢竟二者的職能不無不同,分而久之則會產生不必要的權力割據。
如此便形成了君主、宰執、台諫三者之間的相互製衡的格局。
燕曦才上任,她的權力本就不足,所以她才更要擴大和集中自己的皇權,她不能容忍大權旁落,皇權受到掣肘。
所以她要堅持的是益州刺史根據她所下新令的判決。
隻有在與相權和台諫的鬥爭中取勝,她才能取消他們對皇權的製衡和監督,杜絕分權和反對的可能。
可下麵的人哪個不是人精?所以都在鬥。
謝寧第二日便入宮與燕曦議事,她提議燕曦將益州知州調入京,放到大理寺去,以此表達聖意。
畢竟判決聲音不同的正是刑院和大理寺那群人。
雖然一開始她想讓益州知州約束李禹的,此時隻能另選他人了,京中的格局更重要。
燕曦很快便下了任命詔書。
而遠在益州的知州秦豐年收到詔書後也快馬加鞭的趕到京城上任,在官場上混了這麽多年,大家都是多年的狐狸了,即使他性格嚴板,卻也是能懂皇帝暗意的。
這是給他一個選擇,看似是有兩條路,其實隻有一條,他自是站皇帝的。
大家一開始還沒反應過來燕曦調秦豐年入京,畢竟燕曦做的不動聲色,沒有引起他人注意,且秦豐年的政績資曆又符合調任要求。
燕曦直接將秦豐年摁在了大理寺卿的位置上,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秦豐年在看完案書後立即上奏,就此案對刑部的判決提出異議。
他問刑部,為何不按照律法判決,而是憑借著過往的案例和世俗道德來評判一人之罪責,然後就儒家的思想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大篇,罵他們背離了儒家寬恕仁德的思想。
一切案子都按殺處之,動不動就死刑,簡直斷了自首從寬的道路。
而大周律法有言明自首是要減輕懲罰的。
刑部的官員聽到這折子還沒說話,一起上大朝會的台諫官員首先站了出來紛紛彈劾秦豐年。
“紅秀之獄刑名未定,秦大人“所見迂執”,實難當刑法之任......”
......
謝寧與上首的燕曦對視一眼,輕輕的搖了搖頭,這才是開始,不必著急。
秦豐年心中也知道,所以在和台諫和刑部的官員辯了幾回後佯敗,請燕曦讓兩製...也就是精通律法的翰林學士和中書舍人商議。
謝寧微微垂眸,嗯,中書舍人之一是她。
這次平叛有功,她又任官了,中書舍人雖然是正五品,但論實權,她算是升官。
隻有袁璨留在了朝中,這怕也是因為袁璨名望,還有那一場爭鬥的促使。
之前南北之爭的時候謝寧並不在京城,因此也不知道具體的事宜,後麵也是從別人口中得知的。
袁璨在這場爭鬥中占了不小的位置,她算是南方仕子的代表之一。
對於南方仕子來說,袁璨是女子,在女帝的統治下,她天然多了一分優勢,畢竟女子考官是謝寧倡導,女帝支持的。
且袁璨所在的家族在江南名氣大,不管是她的父親還是丈夫,亦或是她自己,都足夠優秀,才華足夠服眾,所以南方仕子才推舉她為代表之一。
而對於朝廷來說,袁璨是南方仕子的代表,科考成績又足夠好,且皇帝又已然暗示了,所以他們便順勢留了袁璨在京都當官,而不是調派到地方去。
就是這官也不是與工部,與紡織有關的官職,而是文散官。
也就是說,袁璨踏入了文官的範圍內。
袁璨來訪是為了和謝寧說關於女子殺夫案一事的,如今朝中對這麽一個小案爭執不下,為人所震驚。
可真正站在朝堂裏的大臣們卻是知道,他們爭的不是這麽一個小案,而是這個小案判決結果所代表的意思。
其實他們是在爭權。
謝寧心中明白,大周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皇權在名義上領導著相權,實際上卻受到相權的牽製,可謂是雙向製約,而與此同時,他們又都受到台諫的監督。
台諫也就是禦史台和諫官。
在大周之前,台諫的職位及主事範圍是不同的,禦史的職責主糾錯彈劾百官,諫官則針對諫正皇帝,其各司其職互不侵犯。
而在大周,為了收攏權力,台諫“合二為一”,禦史既彈劾百官也兼任諫正皇帝,諫官同理。
在謝寧看來,台諫“合二為一”是監察製度的進步,畢竟二者的職能不無不同,分而久之則會產生不必要的權力割據。
如此便形成了君主、宰執、台諫三者之間的相互製衡的格局。
燕曦才上任,她的權力本就不足,所以她才更要擴大和集中自己的皇權,她不能容忍大權旁落,皇權受到掣肘。
所以她要堅持的是益州刺史根據她所下新令的判決。
隻有在與相權和台諫的鬥爭中取勝,她才能取消他們對皇權的製衡和監督,杜絕分權和反對的可能。
可下麵的人哪個不是人精?所以都在鬥。
謝寧第二日便入宮與燕曦議事,她提議燕曦將益州知州調入京,放到大理寺去,以此表達聖意。
畢竟判決聲音不同的正是刑院和大理寺那群人。
雖然一開始她想讓益州知州約束李禹的,此時隻能另選他人了,京中的格局更重要。
燕曦很快便下了任命詔書。
而遠在益州的知州秦豐年收到詔書後也快馬加鞭的趕到京城上任,在官場上混了這麽多年,大家都是多年的狐狸了,即使他性格嚴板,卻也是能懂皇帝暗意的。
這是給他一個選擇,看似是有兩條路,其實隻有一條,他自是站皇帝的。
大家一開始還沒反應過來燕曦調秦豐年入京,畢竟燕曦做的不動聲色,沒有引起他人注意,且秦豐年的政績資曆又符合調任要求。
燕曦直接將秦豐年摁在了大理寺卿的位置上,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秦豐年在看完案書後立即上奏,就此案對刑部的判決提出異議。
他問刑部,為何不按照律法判決,而是憑借著過往的案例和世俗道德來評判一人之罪責,然後就儒家的思想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大篇,罵他們背離了儒家寬恕仁德的思想。
一切案子都按殺處之,動不動就死刑,簡直斷了自首從寬的道路。
而大周律法有言明自首是要減輕懲罰的。
刑部的官員聽到這折子還沒說話,一起上大朝會的台諫官員首先站了出來紛紛彈劾秦豐年。
“紅秀之獄刑名未定,秦大人“所見迂執”,實難當刑法之任......”
......
謝寧與上首的燕曦對視一眼,輕輕的搖了搖頭,這才是開始,不必著急。
秦豐年心中也知道,所以在和台諫和刑部的官員辯了幾回後佯敗,請燕曦讓兩製...也就是精通律法的翰林學士和中書舍人商議。
謝寧微微垂眸,嗯,中書舍人之一是她。
這次平叛有功,她又任官了,中書舍人雖然是正五品,但論實權,她算是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