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泥塑技巧,厚積薄發
重生大畫家,有係統就是任性 作者:齊東野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薑哲把領到的工作台和轉盤,擺到選定的位置,背起挎包,和幾位同學一起離開班級畫室。
“雕塑刀,支撐架,還有底板,鐵絲……雕塑刀可以去買。其他東西去哪兒找?”幾個同學邊走邊商量。
學校給學生提供轉盤、工作台和泥料,但是製作泥塑的其他工具,隻能自備。
有人提議去建材市場,有人提議去垃圾回收站,還有人提議去舊家具市場和五金市場。
對於雕塑刀的選擇,幾個同學的意見也不一致。有人打算合買一套,有人不同意。
一位同學:“買來的雕塑刀,材質不好,很容易壞。我寢室有一個學雕塑專業的同學。他們老師領著學生自己製作雕塑刀。聽說,他們班同學弄了一塊黃楊木,請木匠剖開,自己打磨製作,據說,這種材料的更耐用。”
薑哲估算後,說道:“咱們不用那麽多工具,有一支修細節的刀,有一支刮平麵兒的刀,就足夠了。”
有同學說:“咱們就用一次,雕塑刀好說,支架用什麽材料?一次性筷子行不行?”
按照老師的講解,做泥塑,特別是頭像,需要在先在底板上,豎起一個直立的支架,保證泥塑的穩定,如果製作更大的泥塑,需要更複雜的內部支架。
付敏說到:“我覺得一個直立木架,未必穩定。我想把這個架子應該用粗一點的木條,泥塑的頭部,裏麵還要增加橫向的支撐。”
“哎呀,你別給自己增加難度了。”有位女生發牢騷:“難怪人們說,做雕塑的學生就像收破爛一樣,各種材料都得收集。”
有雕塑專業舍友的學生,說道:“我的舍友,已經打算下個學期就搬出去租房,免得相互影響。”
“哎,對了,我也聽說,下學期可以出去租房子,你們要不要搬出去?”一位女生詢問旁邊的女同學。
一位男生湊趣:“我可以,絕對保證你們安全。”
“我也可以……”幾個男生湊熱鬧,很快把話題引偏。
薑哲和同學們一起來到畫具店,買了一把大號的雕塑刀,然後回到新家,找可用的材料。
因為新家裝修,留下不少材料。
薑哲很快就把需要的才收集齊全。
他把一根紫銅絲,彎成一個三角框。
銅絲兩端有很長的富餘,被固定在一根握把上,這就是一支可以用來刮平的刀。
手拿自製刮平刀,用三角框的底邊來刮平。
他用銼刀,在三角框底邊上,銼出一些距離均勻缺口。
如此,雕塑刀刮平泥料時,會在泥塑表麵留下一些平行的紋路的。
一些名家雕塑作品上的肌理紋路,就是這樣造成的。
薑哲帶著找到的工具和材料,趕回畫室。
大部分同學已經回來。
教室裏已經擺好三個石膏像。
學生們分成三組,把自己的工作台圍繞石膏像,擺成環形。
薑哲把一塊木板,放在轉台上。
這種雕塑轉台,隻能手動旋轉。
他用兩塊小木頭,把一根與石膏像等高的木棍,垂直固定於木板上。
有了支撐架,就不用擔心泥塑會歪倒的。
因為需要用釘子固定支撐架,很多學生一起忙碌,教室裏,叮叮當當的響聲不斷。
薑哲試了試支架非常穩固,就開始調整泥料濕潤度。
之前,從係統中抽取的泥塑技能,終於派上了用場。雖然隻是初級技能,但一些基本知識,足夠支持他做好準備。
等準備就一切準備就緒,薑哲環顧四周。
原本的畫室變成了一個雕塑工坊。每個人守著自己的工作台在忙碌,雖然看起來有些亂,但是這種環境和製作形式,以及各種工具,仿佛天然帶有一種特殊的感染力,讓人很容易沉浸在創作雕塑的氛圍中。
下午,周老師再次來到畫室,依次檢查學生準備的材料。
“你們準備的泥,太濕了。”他邊說邊在幾個學生準備的泥料上,用手按下去。
“這樣看起來正好,但是真正製作的時候,就會發覺,太黏了。”
他用手按了按薑哲準備的泥料。“這塊泥料還行。”
周老師選了一塊泥料,“大家過來看我怎麽準備。”
學生們圍了過來。
周老師開始在幹淨的桌上摔打泥料,直到感覺合適,就讓學生們依次用手感受泥料的濕度。
當學生們準備好泥料,老師開始演示製作:“做泥塑呢首先要備料,備料就是估算用量。然後,把整塊泥料,進行切片……
切成是為了方便取用。如果做陶瓷,可以用泥條盤,或者泥板接。”周老師邊講邊開始堆疊泥料。
泥塑的基本形態出現後,他開始觀察,調整泥塑造型。
他每轉動一下轉盤,會走過去觀察石膏像的對應角度,進行觀察,再回來調整。
“你們畫畫,進行觀察的時候,是從一個固定角度進行觀察,物像有相對固定的輪廓線。雕塑是立體的,你換一個角度去觀察,輪廓線就變。
所以,我們需要用轉盤,把雕塑轉動到一個角度,再去觀察模特的相同角度,記住輪廓線,回來調整。
簡單來說,每轉動一次,都要調整輪廓線。旋轉一周之後,就能把模特的造型調整一遍。
做雕塑的過程,就是一遍又一遍的調整造型。”
老師把要點講清楚,讓學生們開始實踐。
薑哲重新觀察已經非常熟悉的石膏像。
他要臨摹的石膏像,別名為海盜,也叫塞內卡(已經證明不是)。直到現在還無法確定究竟是何人的肖像。
這件石膏像的原型是一件青銅像,誕生於公元1世紀的赫庫蘭尼姆。現存意呆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這件雕像的外貌不同尋常,寫實深度和性格描寫,具有很高的水平。凹陷的麵頰,臉上的皺紋,脖子上的大筋,都表現出了老年人的突出特征。但更主要的不是外貌,而是通過探索的眼神,緊閉的嘴唇,深刻地表達了人物的內在精神世界和情緒,堪稱為肖像雕刻的傑作,也是無數美術專業學子日夜描摹的對象之一。
薑哲按照相同的高度和相當的體量,先將差不多當量的泥,貼到了架子上。
這個時候隻是做一個泥胚。
他開始觀察泥胚和石膏像的外輪廓的差距。
薑哲觀察到某部位缺少泥料,就用手掰下一塊,貼上去,如果某地方的泥料多了,就用雕塑刀修掉。
在製作過程中,他回憶起曾經借用係統節,觀摩米開朗基羅創作時的場景,開始模仿其方法,節奏,甚至動作。
從最開始的刻意模仿,隨著製作的深入,他越來越熟練的掌握泥塑技法,漸漸契合大師的製作韻律。
(本章完)
“雕塑刀,支撐架,還有底板,鐵絲……雕塑刀可以去買。其他東西去哪兒找?”幾個同學邊走邊商量。
學校給學生提供轉盤、工作台和泥料,但是製作泥塑的其他工具,隻能自備。
有人提議去建材市場,有人提議去垃圾回收站,還有人提議去舊家具市場和五金市場。
對於雕塑刀的選擇,幾個同學的意見也不一致。有人打算合買一套,有人不同意。
一位同學:“買來的雕塑刀,材質不好,很容易壞。我寢室有一個學雕塑專業的同學。他們老師領著學生自己製作雕塑刀。聽說,他們班同學弄了一塊黃楊木,請木匠剖開,自己打磨製作,據說,這種材料的更耐用。”
薑哲估算後,說道:“咱們不用那麽多工具,有一支修細節的刀,有一支刮平麵兒的刀,就足夠了。”
有同學說:“咱們就用一次,雕塑刀好說,支架用什麽材料?一次性筷子行不行?”
按照老師的講解,做泥塑,特別是頭像,需要在先在底板上,豎起一個直立的支架,保證泥塑的穩定,如果製作更大的泥塑,需要更複雜的內部支架。
付敏說到:“我覺得一個直立木架,未必穩定。我想把這個架子應該用粗一點的木條,泥塑的頭部,裏麵還要增加橫向的支撐。”
“哎呀,你別給自己增加難度了。”有位女生發牢騷:“難怪人們說,做雕塑的學生就像收破爛一樣,各種材料都得收集。”
有雕塑專業舍友的學生,說道:“我的舍友,已經打算下個學期就搬出去租房,免得相互影響。”
“哎,對了,我也聽說,下學期可以出去租房子,你們要不要搬出去?”一位女生詢問旁邊的女同學。
一位男生湊趣:“我可以,絕對保證你們安全。”
“我也可以……”幾個男生湊熱鬧,很快把話題引偏。
薑哲和同學們一起來到畫具店,買了一把大號的雕塑刀,然後回到新家,找可用的材料。
因為新家裝修,留下不少材料。
薑哲很快就把需要的才收集齊全。
他把一根紫銅絲,彎成一個三角框。
銅絲兩端有很長的富餘,被固定在一根握把上,這就是一支可以用來刮平的刀。
手拿自製刮平刀,用三角框的底邊來刮平。
他用銼刀,在三角框底邊上,銼出一些距離均勻缺口。
如此,雕塑刀刮平泥料時,會在泥塑表麵留下一些平行的紋路的。
一些名家雕塑作品上的肌理紋路,就是這樣造成的。
薑哲帶著找到的工具和材料,趕回畫室。
大部分同學已經回來。
教室裏已經擺好三個石膏像。
學生們分成三組,把自己的工作台圍繞石膏像,擺成環形。
薑哲把一塊木板,放在轉台上。
這種雕塑轉台,隻能手動旋轉。
他用兩塊小木頭,把一根與石膏像等高的木棍,垂直固定於木板上。
有了支撐架,就不用擔心泥塑會歪倒的。
因為需要用釘子固定支撐架,很多學生一起忙碌,教室裏,叮叮當當的響聲不斷。
薑哲試了試支架非常穩固,就開始調整泥料濕潤度。
之前,從係統中抽取的泥塑技能,終於派上了用場。雖然隻是初級技能,但一些基本知識,足夠支持他做好準備。
等準備就一切準備就緒,薑哲環顧四周。
原本的畫室變成了一個雕塑工坊。每個人守著自己的工作台在忙碌,雖然看起來有些亂,但是這種環境和製作形式,以及各種工具,仿佛天然帶有一種特殊的感染力,讓人很容易沉浸在創作雕塑的氛圍中。
下午,周老師再次來到畫室,依次檢查學生準備的材料。
“你們準備的泥,太濕了。”他邊說邊在幾個學生準備的泥料上,用手按下去。
“這樣看起來正好,但是真正製作的時候,就會發覺,太黏了。”
他用手按了按薑哲準備的泥料。“這塊泥料還行。”
周老師選了一塊泥料,“大家過來看我怎麽準備。”
學生們圍了過來。
周老師開始在幹淨的桌上摔打泥料,直到感覺合適,就讓學生們依次用手感受泥料的濕度。
當學生們準備好泥料,老師開始演示製作:“做泥塑呢首先要備料,備料就是估算用量。然後,把整塊泥料,進行切片……
切成是為了方便取用。如果做陶瓷,可以用泥條盤,或者泥板接。”周老師邊講邊開始堆疊泥料。
泥塑的基本形態出現後,他開始觀察,調整泥塑造型。
他每轉動一下轉盤,會走過去觀察石膏像的對應角度,進行觀察,再回來調整。
“你們畫畫,進行觀察的時候,是從一個固定角度進行觀察,物像有相對固定的輪廓線。雕塑是立體的,你換一個角度去觀察,輪廓線就變。
所以,我們需要用轉盤,把雕塑轉動到一個角度,再去觀察模特的相同角度,記住輪廓線,回來調整。
簡單來說,每轉動一次,都要調整輪廓線。旋轉一周之後,就能把模特的造型調整一遍。
做雕塑的過程,就是一遍又一遍的調整造型。”
老師把要點講清楚,讓學生們開始實踐。
薑哲重新觀察已經非常熟悉的石膏像。
他要臨摹的石膏像,別名為海盜,也叫塞內卡(已經證明不是)。直到現在還無法確定究竟是何人的肖像。
這件石膏像的原型是一件青銅像,誕生於公元1世紀的赫庫蘭尼姆。現存意呆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這件雕像的外貌不同尋常,寫實深度和性格描寫,具有很高的水平。凹陷的麵頰,臉上的皺紋,脖子上的大筋,都表現出了老年人的突出特征。但更主要的不是外貌,而是通過探索的眼神,緊閉的嘴唇,深刻地表達了人物的內在精神世界和情緒,堪稱為肖像雕刻的傑作,也是無數美術專業學子日夜描摹的對象之一。
薑哲按照相同的高度和相當的體量,先將差不多當量的泥,貼到了架子上。
這個時候隻是做一個泥胚。
他開始觀察泥胚和石膏像的外輪廓的差距。
薑哲觀察到某部位缺少泥料,就用手掰下一塊,貼上去,如果某地方的泥料多了,就用雕塑刀修掉。
在製作過程中,他回憶起曾經借用係統節,觀摩米開朗基羅創作時的場景,開始模仿其方法,節奏,甚至動作。
從最開始的刻意模仿,隨著製作的深入,他越來越熟練的掌握泥塑技法,漸漸契合大師的製作韻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