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申時行的無奈
申時行放下書不禁長舒一口氣,他實在難以描述自己現在的心情,因為這一本《國富論》對他的衝擊實在太大。
申時行對於書中的種種內容感受極深,因為他曾經掌握朝堂幾年時間,深深知到經濟之學的重要性,按照書中許多內容的解釋,再回想自己當年掌控朝堂時的作為,申時行能發現自己當初的許多想法都有違經濟理論。
可是想來想去,卻又沒有再悔改的機會。
其實當時他的所為也並非完全出於本意。
申時行並不是古板的士人家庭出身。
他的生父申士章是長洲的富商,和尼姑私通生下了申時行,出於顏麵不敢帶回家去養,於是托給當時的蘇州知府徐尚珍收養。
徐尚珍又將幼小的申時行過繼於自己的舅舅家,小時候申時行姓徐,他自小跟著自己做商人的養父一起做生意,因為生父養父都是商人,所以他自小是被當做一個商人後代來培養的。
後人以為申時行古板,但其實申時行靠著自己的聰明頭腦從小就長於商業,論起做生意的本事,他比起大明的許多官員不知要強到多少去。
隻不過申時行在學習經商的同時文人的才學卻是掩都掩不住,在科舉難度登天的應天府鄉試,他一舉就考取第三名,二十七歲赴京參加會試,又得中狀元,這之後申時行才回歸祖籍改姓申。
申時行的這段傳奇經曆在蘇州家喻戶曉。
此時蘇州已經有小說話本《玉蜻蜓》麵市,話本內容是:
蘇州富家子弟申貴生與妻子張氏不和,在法華安與尼姑王誌貞相戀,申貴生不幸病死在法華庵中,王誌貞產下遺腹子送到徐家收養,取名徐元宰。
十六年後,徐元宰中了解元,輾轉得知自己的身世,於是到法華庵認母。
這本《玉蜻蜓》又叫《庵堂認母》,後來成為越劇王派的傳統劇目,其故事根本就是根據申時行的真實經曆改編的。
其他改編故事之中往往會將故事的主人公所獲得的功名寫得更高以增加爽感,但是在申時行的故事之中卻是將他所獲得的功名寫低了。
《玉蜻蜓》裏的申元宰隻考中解元,但實際之中的申時行二十七歲就高中狀元,大概是小說家都覺得這樣的改編太不真實,畢竟在南京這樣的地方,二十幾歲能考上舉人就已經足以為人稱道。
申時行就是這麽一個聰明絕頂的人,一邊學習商業一邊讀書都能應付的過來,但是申閣老成為首輔之後照樣應付不了萬曆內閣的複雜條件。
申時行擔任首輔之時以和事佬而著稱。
但其實他和沈一貫極其不同,沈閣老是真混,但申時行有相當強的道德觀念。
在張居正倒台之後,申時行很清楚的知道張居正的許多做法都是有利於大明的。
但是這時的朝堂已經形成一個個小集團,張居正改革之時任用私人,得罪了天下文官集團,最終隻能人亡政息。
申時行自己即使再來一遍,也是同樣的結局,更何況當時萬曆皇帝已經長大,申時行也沒有像張居正一樣控製皇帝的機會。
但該做的事情畢竟還要做,張居正的剛強之法走不通,申時行就隻能試另一條路徑。
他本質上還在做著和張居正一樣的事情,但是申時行極力對皇帝和百官展現自己的誠意。
他希望用自己的誠意居中調和,使得君臣一體上下一心,用此方式繼續推行張居正當年未完成的改革方向。
每次萬曆皇帝和文官鬧出矛盾的時候,申時行就主動出馬:一方麵幫助皇帝安撫文官,一方麵也沒有忘記首輔該做的事情,向文官集團表示誠意。
但結果是兩方都不討好。
萬曆皇帝已經對和文官的鬥爭煩透了,表麵上的虛與委蛇也不接受,幹脆長久的撂挑子,老板都主動擺爛,申時行再怎麽裱糊也沒有辦法讓文官集團滿意。
而文官也越來越不給申時行麵子,他們已經形成自己的團體,不需要依靠申時行就能夠展現出文官聯合的力量。
這時的申時行其實就已經完全失敗,被皇帝和文官集團一起踢開就隻是時間問題。
最終在九年前,爭國本事件剛剛發生的時候,申時行還是用一套老方法。
公卿大臣怕萬曆皇帝廢長立幼,於是請申時行為首聯名上疏,但是萬曆皇帝置之不理。
申時行當時就明白了萬曆的心思,知道萬曆想等待機會看有沒有辦法立朱常洵為皇儲。
明眼人一開始都知道所謂爭國本事件,根本就是黨爭向皇權開炮的一個借口。
實際上就算朱常洵當皇子又有多大分別?
站在內閣首府的角度上,申時行知道皇權越是被限製,想要推行改革就越不可能。
他隻是想把事情幹好,最好選擇就是繼續裱糊。
於是他在萬曆麵前不反對廢長立幼,同時在群臣麵前又裝作恪守禮法,兩邊安撫。
萬曆皇帝也表示等皇長子十五歲以後再說此事,幫忙他應付朝臣。
申時行高興的以為爭國本事件將就此平息,那時他自己也累得心力憔悴,所以回家休假。
他卻沒想到文官集團的力量已經遠超預料,就在申時行休假之時他給萬曆的秘密上疏居然流傳開來,上疏裏頭申時行直白表示:“皇上自可決斷策立之事”的話瞬間引得天下嘩然。
群臣們立刻攻擊申時行首鼠兩端,輿論聲浪太強,申時行那時又在休假,等他反應過來時已經連萬曆皇帝也保不住他,申時行隻能自己上疏請辭。
此時看到《國富論》申時行忍不住回想自己當首輔的幾年時間中推行的各種經濟政策。
他將政策的效果和《國富論》中的理論對照,愕然發現許多未成功的政策往往就是違反了《國富論》所指出的經濟規律。
他終於感到《國富論》的實力有多強。
可是申時行也感覺心中無力。
因為回想當時製定那些政策之時,自己難道不知道有所折中?
隻是那些折中的原因,並不是他不想做,而是做不了。
申時行辭官回家之後看著國勢日漸變樣,心中也是焦慮痛苦。
但他從來都是個聰明人,知道朝中文官們已經把他看作唾棄對象,要不然不會使得自己這和事佬的壞名稱傳揚天下。
(本章完)
申時行放下書不禁長舒一口氣,他實在難以描述自己現在的心情,因為這一本《國富論》對他的衝擊實在太大。
申時行對於書中的種種內容感受極深,因為他曾經掌握朝堂幾年時間,深深知到經濟之學的重要性,按照書中許多內容的解釋,再回想自己當年掌控朝堂時的作為,申時行能發現自己當初的許多想法都有違經濟理論。
可是想來想去,卻又沒有再悔改的機會。
其實當時他的所為也並非完全出於本意。
申時行並不是古板的士人家庭出身。
他的生父申士章是長洲的富商,和尼姑私通生下了申時行,出於顏麵不敢帶回家去養,於是托給當時的蘇州知府徐尚珍收養。
徐尚珍又將幼小的申時行過繼於自己的舅舅家,小時候申時行姓徐,他自小跟著自己做商人的養父一起做生意,因為生父養父都是商人,所以他自小是被當做一個商人後代來培養的。
後人以為申時行古板,但其實申時行靠著自己的聰明頭腦從小就長於商業,論起做生意的本事,他比起大明的許多官員不知要強到多少去。
隻不過申時行在學習經商的同時文人的才學卻是掩都掩不住,在科舉難度登天的應天府鄉試,他一舉就考取第三名,二十七歲赴京參加會試,又得中狀元,這之後申時行才回歸祖籍改姓申。
申時行的這段傳奇經曆在蘇州家喻戶曉。
此時蘇州已經有小說話本《玉蜻蜓》麵市,話本內容是:
蘇州富家子弟申貴生與妻子張氏不和,在法華安與尼姑王誌貞相戀,申貴生不幸病死在法華庵中,王誌貞產下遺腹子送到徐家收養,取名徐元宰。
十六年後,徐元宰中了解元,輾轉得知自己的身世,於是到法華庵認母。
這本《玉蜻蜓》又叫《庵堂認母》,後來成為越劇王派的傳統劇目,其故事根本就是根據申時行的真實經曆改編的。
其他改編故事之中往往會將故事的主人公所獲得的功名寫得更高以增加爽感,但是在申時行的故事之中卻是將他所獲得的功名寫低了。
《玉蜻蜓》裏的申元宰隻考中解元,但實際之中的申時行二十七歲就高中狀元,大概是小說家都覺得這樣的改編太不真實,畢竟在南京這樣的地方,二十幾歲能考上舉人就已經足以為人稱道。
申時行就是這麽一個聰明絕頂的人,一邊學習商業一邊讀書都能應付的過來,但是申閣老成為首輔之後照樣應付不了萬曆內閣的複雜條件。
申時行擔任首輔之時以和事佬而著稱。
但其實他和沈一貫極其不同,沈閣老是真混,但申時行有相當強的道德觀念。
在張居正倒台之後,申時行很清楚的知道張居正的許多做法都是有利於大明的。
但是這時的朝堂已經形成一個個小集團,張居正改革之時任用私人,得罪了天下文官集團,最終隻能人亡政息。
申時行自己即使再來一遍,也是同樣的結局,更何況當時萬曆皇帝已經長大,申時行也沒有像張居正一樣控製皇帝的機會。
但該做的事情畢竟還要做,張居正的剛強之法走不通,申時行就隻能試另一條路徑。
他本質上還在做著和張居正一樣的事情,但是申時行極力對皇帝和百官展現自己的誠意。
他希望用自己的誠意居中調和,使得君臣一體上下一心,用此方式繼續推行張居正當年未完成的改革方向。
每次萬曆皇帝和文官鬧出矛盾的時候,申時行就主動出馬:一方麵幫助皇帝安撫文官,一方麵也沒有忘記首輔該做的事情,向文官集團表示誠意。
但結果是兩方都不討好。
萬曆皇帝已經對和文官的鬥爭煩透了,表麵上的虛與委蛇也不接受,幹脆長久的撂挑子,老板都主動擺爛,申時行再怎麽裱糊也沒有辦法讓文官集團滿意。
而文官也越來越不給申時行麵子,他們已經形成自己的團體,不需要依靠申時行就能夠展現出文官聯合的力量。
這時的申時行其實就已經完全失敗,被皇帝和文官集團一起踢開就隻是時間問題。
最終在九年前,爭國本事件剛剛發生的時候,申時行還是用一套老方法。
公卿大臣怕萬曆皇帝廢長立幼,於是請申時行為首聯名上疏,但是萬曆皇帝置之不理。
申時行當時就明白了萬曆的心思,知道萬曆想等待機會看有沒有辦法立朱常洵為皇儲。
明眼人一開始都知道所謂爭國本事件,根本就是黨爭向皇權開炮的一個借口。
實際上就算朱常洵當皇子又有多大分別?
站在內閣首府的角度上,申時行知道皇權越是被限製,想要推行改革就越不可能。
他隻是想把事情幹好,最好選擇就是繼續裱糊。
於是他在萬曆麵前不反對廢長立幼,同時在群臣麵前又裝作恪守禮法,兩邊安撫。
萬曆皇帝也表示等皇長子十五歲以後再說此事,幫忙他應付朝臣。
申時行高興的以為爭國本事件將就此平息,那時他自己也累得心力憔悴,所以回家休假。
他卻沒想到文官集團的力量已經遠超預料,就在申時行休假之時他給萬曆的秘密上疏居然流傳開來,上疏裏頭申時行直白表示:“皇上自可決斷策立之事”的話瞬間引得天下嘩然。
群臣們立刻攻擊申時行首鼠兩端,輿論聲浪太強,申時行那時又在休假,等他反應過來時已經連萬曆皇帝也保不住他,申時行隻能自己上疏請辭。
此時看到《國富論》申時行忍不住回想自己當首輔的幾年時間中推行的各種經濟政策。
他將政策的效果和《國富論》中的理論對照,愕然發現許多未成功的政策往往就是違反了《國富論》所指出的經濟規律。
他終於感到《國富論》的實力有多強。
可是申時行也感覺心中無力。
因為回想當時製定那些政策之時,自己難道不知道有所折中?
隻是那些折中的原因,並不是他不想做,而是做不了。
申時行辭官回家之後看著國勢日漸變樣,心中也是焦慮痛苦。
但他從來都是個聰明人,知道朝中文官們已經把他看作唾棄對象,要不然不會使得自己這和事佬的壞名稱傳揚天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