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成聞言瞬間心動,他們蘇州織工行會的能量很大,但每次想要表明態度都隻能使用“叫歇”等激烈方法,主要原因就是他們沒有途徑把自己的聲音傳達出去。
每次“叫歇”雖然聲量很大,但是也會造成絲織工人工資的損失,衝擊稅卡更是直接把他給關了進去,雖然葛成覺得這是必要付出的成本,但是這樣的成本能小一些也是最好。
葛成覺得或許有了《蘇州旬報》這樣一條發聲渠道,蘇州織工行會以後就可以更少的進行“叫歇”等抗議,隻要在報紙上表達自己的意願,蘇州方麵也就不得不重視。
葛成思索一陣便點頭說道:“王助教,我必將盡力幫助此事。”
“多謝葛大哥相助。”王文龍連忙感謝。
葛成雖在監獄之中,但名聲在外,他說兩句話蘇州織工行會也必會執行。何況幫助王文龍建立記者站網絡,也不需要出多少工本,葛成主動透過獄卒往外傳消息,王文龍這邊也積極跟各行會接洽,不過用幾天時間,蘇州各大行會都和《蘇州旬報》建立了良好關係。
鄧誌謨掌控之下,《蘇州旬報》便在各個行會之中都發展出記者,及時匯報著蘇州的種種消息。
解決了記者站的事情,《蘇州旬報》的建立工作也告一段落,王文龍再次踏上路程去往南京——王文龍已經當上國子助教個把月卻還沒有上過一天班。
這段時間王文龍也在了解國子監的製度,越了解越感覺這國子監實在像後世的大學,明代國子監也是分學期的,此時稱作六堂四院製,國子監分做:正義、崇誌、廣業、修道、誠心、率性六堂。
規則是:通四書未通經者入正義、崇誌、廣業三堂,修業一年半以上文理通暢者,許升入修道、誠心二堂,又修業一年半以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升入率性堂。
生員入率性堂後按積分製修滿學分就能畢業,在朱元璋時期這樣的國子監生畢業之後就可被派往政府部門實習或參加科舉考試。
這一套製度就是針對在洪武初年讀書人奇缺的情況設計出來的專修製度,和科舉是兩條途徑,朱元璋時期國子學畢業生從率性堂畢業許多都能分到官做,可隨著科舉人材的不斷增多,到宣德年間監生基本就不太可能當官了,當時監生在“吏部聽選至萬餘人,有十餘年不得官”。
而到了此時,科舉當官都卷的很,監生當官早成幻想,後來曆史上的汪文言是個監生,按照製度是可以當官的,但實際上他當上中書舍人後卻被全天下以為有暗箱操作。
所以此時的國子監畢業已經沒什麽意義,監生沒考上科舉照樣不太可能當官,南京國子監的大多數學生都在讀書準備科舉,某種意義上國子監也已經變成了一個官辦學堂,實際講學效果不比府學縣學或其他書院要高多少。
這段時間王文龍的八品下文官官袍也做好了。
他穿上官袍戴上烏紗去上班,一進單位就先找到葉向高道:“司業,我可以講課,但隻怕沒能力講解科舉內容。”
葉向高笑道:“建陽你能來開講就已是極大好事,不拘什麽內容。”
聞言王文龍這才放心,道:“那我就盡快開講吧。”
葉向高和王文龍商量,最後把他的講學之日定在了三天以後。
國子監在洪武朝是有嚴格的課程製度的,每月初一十五兩天放假,其他的日子全部安排了“會講”“複講”“背書”等等課業,那是為了培養洪武朝的後備官員,對於紀律的執行也很嚴格。
但到了萬曆年間,這種日程安排基本也就沒用了,會講日沒幾個人會來,有時甚至連老師也不到。
此時王文龍要進行會講的消息一傳開,卻是許多年沒有的國子監講學大場麵,許多監生都想來聽聽。
到王文龍講課當日,葉向高就看到場的學生越來越多,漸漸臉露驚訝。
原本國子監會講能來個三五百人,就算不錯,而現在到場人數就已經超過六百。
原本王文龍的講課地點是在國子監西邊的廣業堂,但葉向高很快發現廣業堂窄小,來的人太多根本坐不下。
為了避免人多擁擠出事,葉向高忙把會講地點改到了東邊的東講堂。
這地方平日裏是做集會、祭孔之事用的,屋子很大。
但這天來的學生太多,等人都坐齊了之後東講堂都還是顯得狹小,有許多人都得站在走廊裏聽講。
國子監在場的祭酒、博士紛紛感歎:“王建陽真個名聲響亮,一說是會講便有學子雲來。”
“是啊,仁宣之後國子學中怕是百餘年未見到如此場麵了。”
其實王文龍也不是國子監中最有名的講師,但架不住其他講師都不上課,王文龍難得做了助教還老實上班,《尚書古文疏證》最近又名聲大噪,所以才吸引來了這麽多注意。
國子監生們平均年齡都有二十多歲了,普遍都是士人階級,對於時政非常有參與熱情,就像這年代所有的書院會講一樣,學子們到達之後就自顧自稱兄道弟的談論開來。
王文龍一臉笑容的走上講台,衝眾人打了招呼,台下眾人卻還議論不休,王文龍沒開口,台下一個站得近的學生卻先問王文龍道:“建陽先生以為如今緬甸犯邊之事如何?”
王文龍聞言笑了笑,回答說道:“這話題卻是扯遠了,緬甸犯邊之事我猜無非個把月就能平息。”
“建陽先生以為緬甸不會大舉進犯雲南?”那學生頗為好奇的問道。
“大概如此。”王文龍點頭說。
那幾個學生討論的是八月份緬甸侵犯雲南騰越州之事,萬曆年間的大明還是能打的,現在大明在西南的重兵還沒完全撤去,緬甸這回隻是看著西南稅監之事鬧得厲害,找個對抗大明地方殘暴的借口到雲南搶掠一把。
現在緬甸該搶的東西也搶回去了,雲南不想把這事情鬧大,最後必然是兩邊糊弄,大明吃個暗虧,緬甸賠個禮了事。
這邊問題剛回答完,又有一個年紀,四十多歲的學生起身,滿臉激動說道:“建陽先生,我原以為你是當世大儒,專買了你的新書來看,卻怎知你在新書之中非議聖賢,實在是過分!”
王文龍並不著急,而是笑著詢問:“你可把這本書給看完了?”
這人的本經大概是修的《尚書》,回答說道:“自然是看完了,否則也不至於如此氣憤。”
王文龍卻笑著說道:“一本書洋洋灑灑二十多萬字,介紹了許多研究方法,你確如何隻盯著最後結論來說事。”
那學生卻說道:“汙蔑聖人言,此事太過惡劣,如何不讓人死盯著?”
王文龍笑著抬起頭對眾人朗聲說:“既然如此,咱們今日會講便從《尚書古文疏證》開始。”
眾人漸漸也不再議論,而是好奇地盯著王文龍等著聽他講話。
王文龍朗聲開講:“先待我與大家講件事情:
千百年前,儒學大興,但由於始皇帝,焚書坑儒,大量儒學經典都被損壞,莘莘學子,渴求一部完整的儒學著作,無數士大夫四處尋訪,終於有一大賢在鄉野間得到一部書籍,其中載有時人所不傳的幾十篇文章,而且附錄寫著此書乃是聖人後人在修補家廟之時於牆壁之中發現,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儒家子弟藏於板壁中避禍,用黃土掩蓋百年之後才流傳於世的。”
“但這附錄中所記載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及藏書之事,距離聖人的後人從板壁中發現此書已過去二百年,而聖人後人於板壁中發現此書,再到此書流到此大賢手中又已過去百年,前後四五百年之事,猶如今人之看宋人,此時這位大賢如何能夠確定這書以及書籍附錄之中所言及的故事是真?”
幾句話講完,已經把眾人給聽的心中驚訝,王文龍所說的明顯就是晉人得到五十八篇《尚書》的故事。
有人忍不住朗聲問道:“建陽先生以為晉人梅賾所得《尚書》是偽作?”
《尚書古文疏證》雖然從各個方麵去證偽《古文尚書》,但是名字裏帶著“疏證”,好歹有把各家的證據分列出來的意思,並沒有直白表示《古文尚書》就是假的,而王文龍剛才的話相比之下卻更是誅心之論,直接說了作偽之言。
聽到那學生的問題,王文龍卻先笑著問道:“這位學子以為《古文尚書》是真本還是偽作?”
那監生想說《古文尚書》是真的,卻又怕被王文龍給辯倒,他看過《尚書古文疏證》,雖然對其中論點不甚同意,但是知道這本書的論點條分縷析寫的清清楚楚,以他的能力多半說不過王文龍。
見那學生沒有回答,而是笑著繼續問道:“我再往深一層問,為什麽我們說一本書是真的?或者為什麽我們能說一本書是假的呢?”
(本章完)
每次“叫歇”雖然聲量很大,但是也會造成絲織工人工資的損失,衝擊稅卡更是直接把他給關了進去,雖然葛成覺得這是必要付出的成本,但是這樣的成本能小一些也是最好。
葛成覺得或許有了《蘇州旬報》這樣一條發聲渠道,蘇州織工行會以後就可以更少的進行“叫歇”等抗議,隻要在報紙上表達自己的意願,蘇州方麵也就不得不重視。
葛成思索一陣便點頭說道:“王助教,我必將盡力幫助此事。”
“多謝葛大哥相助。”王文龍連忙感謝。
葛成雖在監獄之中,但名聲在外,他說兩句話蘇州織工行會也必會執行。何況幫助王文龍建立記者站網絡,也不需要出多少工本,葛成主動透過獄卒往外傳消息,王文龍這邊也積極跟各行會接洽,不過用幾天時間,蘇州各大行會都和《蘇州旬報》建立了良好關係。
鄧誌謨掌控之下,《蘇州旬報》便在各個行會之中都發展出記者,及時匯報著蘇州的種種消息。
解決了記者站的事情,《蘇州旬報》的建立工作也告一段落,王文龍再次踏上路程去往南京——王文龍已經當上國子助教個把月卻還沒有上過一天班。
這段時間王文龍也在了解國子監的製度,越了解越感覺這國子監實在像後世的大學,明代國子監也是分學期的,此時稱作六堂四院製,國子監分做:正義、崇誌、廣業、修道、誠心、率性六堂。
規則是:通四書未通經者入正義、崇誌、廣業三堂,修業一年半以上文理通暢者,許升入修道、誠心二堂,又修業一年半以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升入率性堂。
生員入率性堂後按積分製修滿學分就能畢業,在朱元璋時期這樣的國子監生畢業之後就可被派往政府部門實習或參加科舉考試。
這一套製度就是針對在洪武初年讀書人奇缺的情況設計出來的專修製度,和科舉是兩條途徑,朱元璋時期國子學畢業生從率性堂畢業許多都能分到官做,可隨著科舉人材的不斷增多,到宣德年間監生基本就不太可能當官了,當時監生在“吏部聽選至萬餘人,有十餘年不得官”。
而到了此時,科舉當官都卷的很,監生當官早成幻想,後來曆史上的汪文言是個監生,按照製度是可以當官的,但實際上他當上中書舍人後卻被全天下以為有暗箱操作。
所以此時的國子監畢業已經沒什麽意義,監生沒考上科舉照樣不太可能當官,南京國子監的大多數學生都在讀書準備科舉,某種意義上國子監也已經變成了一個官辦學堂,實際講學效果不比府學縣學或其他書院要高多少。
這段時間王文龍的八品下文官官袍也做好了。
他穿上官袍戴上烏紗去上班,一進單位就先找到葉向高道:“司業,我可以講課,但隻怕沒能力講解科舉內容。”
葉向高笑道:“建陽你能來開講就已是極大好事,不拘什麽內容。”
聞言王文龍這才放心,道:“那我就盡快開講吧。”
葉向高和王文龍商量,最後把他的講學之日定在了三天以後。
國子監在洪武朝是有嚴格的課程製度的,每月初一十五兩天放假,其他的日子全部安排了“會講”“複講”“背書”等等課業,那是為了培養洪武朝的後備官員,對於紀律的執行也很嚴格。
但到了萬曆年間,這種日程安排基本也就沒用了,會講日沒幾個人會來,有時甚至連老師也不到。
此時王文龍要進行會講的消息一傳開,卻是許多年沒有的國子監講學大場麵,許多監生都想來聽聽。
到王文龍講課當日,葉向高就看到場的學生越來越多,漸漸臉露驚訝。
原本國子監會講能來個三五百人,就算不錯,而現在到場人數就已經超過六百。
原本王文龍的講課地點是在國子監西邊的廣業堂,但葉向高很快發現廣業堂窄小,來的人太多根本坐不下。
為了避免人多擁擠出事,葉向高忙把會講地點改到了東邊的東講堂。
這地方平日裏是做集會、祭孔之事用的,屋子很大。
但這天來的學生太多,等人都坐齊了之後東講堂都還是顯得狹小,有許多人都得站在走廊裏聽講。
國子監在場的祭酒、博士紛紛感歎:“王建陽真個名聲響亮,一說是會講便有學子雲來。”
“是啊,仁宣之後國子學中怕是百餘年未見到如此場麵了。”
其實王文龍也不是國子監中最有名的講師,但架不住其他講師都不上課,王文龍難得做了助教還老實上班,《尚書古文疏證》最近又名聲大噪,所以才吸引來了這麽多注意。
國子監生們平均年齡都有二十多歲了,普遍都是士人階級,對於時政非常有參與熱情,就像這年代所有的書院會講一樣,學子們到達之後就自顧自稱兄道弟的談論開來。
王文龍一臉笑容的走上講台,衝眾人打了招呼,台下眾人卻還議論不休,王文龍沒開口,台下一個站得近的學生卻先問王文龍道:“建陽先生以為如今緬甸犯邊之事如何?”
王文龍聞言笑了笑,回答說道:“這話題卻是扯遠了,緬甸犯邊之事我猜無非個把月就能平息。”
“建陽先生以為緬甸不會大舉進犯雲南?”那學生頗為好奇的問道。
“大概如此。”王文龍點頭說。
那幾個學生討論的是八月份緬甸侵犯雲南騰越州之事,萬曆年間的大明還是能打的,現在大明在西南的重兵還沒完全撤去,緬甸這回隻是看著西南稅監之事鬧得厲害,找個對抗大明地方殘暴的借口到雲南搶掠一把。
現在緬甸該搶的東西也搶回去了,雲南不想把這事情鬧大,最後必然是兩邊糊弄,大明吃個暗虧,緬甸賠個禮了事。
這邊問題剛回答完,又有一個年紀,四十多歲的學生起身,滿臉激動說道:“建陽先生,我原以為你是當世大儒,專買了你的新書來看,卻怎知你在新書之中非議聖賢,實在是過分!”
王文龍並不著急,而是笑著詢問:“你可把這本書給看完了?”
這人的本經大概是修的《尚書》,回答說道:“自然是看完了,否則也不至於如此氣憤。”
王文龍卻笑著說道:“一本書洋洋灑灑二十多萬字,介紹了許多研究方法,你確如何隻盯著最後結論來說事。”
那學生卻說道:“汙蔑聖人言,此事太過惡劣,如何不讓人死盯著?”
王文龍笑著抬起頭對眾人朗聲說:“既然如此,咱們今日會講便從《尚書古文疏證》開始。”
眾人漸漸也不再議論,而是好奇地盯著王文龍等著聽他講話。
王文龍朗聲開講:“先待我與大家講件事情:
千百年前,儒學大興,但由於始皇帝,焚書坑儒,大量儒學經典都被損壞,莘莘學子,渴求一部完整的儒學著作,無數士大夫四處尋訪,終於有一大賢在鄉野間得到一部書籍,其中載有時人所不傳的幾十篇文章,而且附錄寫著此書乃是聖人後人在修補家廟之時於牆壁之中發現,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儒家子弟藏於板壁中避禍,用黃土掩蓋百年之後才流傳於世的。”
“但這附錄中所記載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及藏書之事,距離聖人的後人從板壁中發現此書已過去二百年,而聖人後人於板壁中發現此書,再到此書流到此大賢手中又已過去百年,前後四五百年之事,猶如今人之看宋人,此時這位大賢如何能夠確定這書以及書籍附錄之中所言及的故事是真?”
幾句話講完,已經把眾人給聽的心中驚訝,王文龍所說的明顯就是晉人得到五十八篇《尚書》的故事。
有人忍不住朗聲問道:“建陽先生以為晉人梅賾所得《尚書》是偽作?”
《尚書古文疏證》雖然從各個方麵去證偽《古文尚書》,但是名字裏帶著“疏證”,好歹有把各家的證據分列出來的意思,並沒有直白表示《古文尚書》就是假的,而王文龍剛才的話相比之下卻更是誅心之論,直接說了作偽之言。
聽到那學生的問題,王文龍卻先笑著問道:“這位學子以為《古文尚書》是真本還是偽作?”
那監生想說《古文尚書》是真的,卻又怕被王文龍給辯倒,他看過《尚書古文疏證》,雖然對其中論點不甚同意,但是知道這本書的論點條分縷析寫的清清楚楚,以他的能力多半說不過王文龍。
見那學生沒有回答,而是笑著繼續問道:“我再往深一層問,為什麽我們說一本書是真的?或者為什麽我們能說一本書是假的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