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旬報》的活報演出一下火了,王文龍雇傭了十幾個活報員在兩期之後就已經吸引了固定聽眾,每每到旬日後三天,專門就有人聚集在火爆園的演出地點旁邊等待念報。
連稅監太監手下的爪牙也不來找麻煩,這些人不少也不認識字,但是對於娛樂內容以及時事新聞都有很大的需求,連他們也是活報的聽眾,衙門長班和太監的爪牙等勢力甚至一起主動維持活報表演現場的秩序。
揚州。
“建陽真是大才也!”李三才哈哈大笑,對王文龍說道:“這半個月來居然能賣出這麽多份報紙,真真是想也想不到。蘇州百姓竟然如此喜歡《蘇州旬報》,半個月居然銷量就突破了一千五百份。”
王文龍笑著解釋道:“這倒也正常,《旬報》在福建每期銷量都能突破一千五百份,而《蘇州旬報》不光是蘇州百姓購買,滿江南如今都有人看報,一千五百份的銷量隻要名聲上去,很容易就能達到。”
李三才高興的對王文龍說道:“那還是得要有能為的人操持才行,就如建陽真個是做報紙的天才,蘇州有報紙也一年多了,沒有一個想到你這樣做的,活報……嘿,這點子真是妙極!”
王文龍笑著說:“如今《蘇州旬報》的銷量雖然高,但是報行還沒有大筆賺錢,故人去市井間宣傳《蘇州旬報》的花費不算,如今每一期《旬報》出版都還要專門花上幾十兩銀子雇傭彈詞藝人做活報表演,還有《蘇州旬報》所做的時事新聞需要大量的記者,現在報上文章的作者現在都是給麵子主動投稿,稿費也取得少,但日後若要長期報導,記者站的建設費用也要算到報紙的運營成本中去。”
“還要這許多錢?”李三才之前一直在《旬報》掙錢了的喜悅之中,此時聞言也反應過來,有些擔心說道:“照如此說來,這報紙想要掙錢還難了?”
王文龍笑著說道:“那倒也不是,如今《蘇州旬報》的發行費和運行成本,大抵能夠打個持平,隻不過還沒有掙回工本而已,但現在《蘇州旬報》的發行量已經超過一千五百份,且雖然隻發行一千五百份,但是許多人都會通過活報新聞聽《蘇州旬報》的內容,我想著廣告費可以漲一漲了。”
李三才聞言點點頭:“這倒是個法子,漲上個幾成費用就能盈利了。”
王文龍卻是笑著說:“不瞞李大府,我已經做了調查,普通的版麵廣告漲上五成也有人買,投一二版的廣告,我直接對外叫賣,價高者得。”
李三才愣了半晌,然後才哈哈大笑說道:“這法子好!建陽果然是此道人才!”
……
蘇州,盛澤白龍廟,坐北朝南,建築古樸典雅,有連房十四間,還有一處占地頗為廣闊的戲樓。
這地方是蘇州漕幫和蘇州織工行會兩大蘇州地方組織共同的廟宇,兩個組織每年十一月都會在此舉行堂會,這也是織工行會和蘇州漕幫多年衝突流血之後留下的規矩。
蘇州除了勢力龐大的織工行會之外,另一大勢力就是漕幫。
洪武年間,大明的漕運采取支運法,江南百姓把自己所交的糧食由官府選派的糧長運到京城,然後再由衛所將糧食從京城支取出來,運輸到各個地方。
但是隨著永樂遷都,大明的京城遠離江南,再要求糧長把江南的糧食由京杭大運河運往京城,光是路途上的損耗就能拖的百姓傾家蕩產,於是後來大明的漕糧運輸就改為“兌運”。即糧長把糧食運送到相應的衛所交割,然後由衛所兵統一將糧食運往京城。
有了交割過程就容易出問題,在這年代的江南民間收糧稅的工作往往交給“兌戶”,這些“兌戶”無不財雄勢大,幾乎全都有通天的關係,方便時他們才把糧食兌給旗軍,不方便時直接就把旗軍嗬斥回去,很容易讓衛所兵兌糧失期。兌糧時“兌戶”也往往把收上來的好糧抽成,在糧食之中摻入糟糠,讓衛所軍苦不堪言,窮苦的衛所軍經常要拿自己家種的軍田糧食去補充漕糧虧空。
時間一久,兌戶厲害的地方衛所軍都不願意和他們交兌,而願意去搶交兌弱勢兌戶的任務,衛所之間甚至為此爆發械鬥。
於是在明代中後期,漕運衛所之間漸漸發展成漕幫規矩,一個衛所分成多個幫次,大家五年一輪,輪換到本衛所的轄區去兌糧。
一個漕幫的兄弟生死與共,交不上任務一起傾家蕩產,幾代人之後,衛所漕幫漸漸就形成了一股團結的力量。
衛所兵在這年代就已經夠窮了,這些漕幫子弟更是窮苦人,每一年運漕糧對於漕兵來說都是生死考驗。
對抗兌戶取得足夠數目的漕糧,上路應付各種稅卡、抽成,運河中碰到各種打著官牌的船隻過路時要與之爭水路,到了京城交割之時,還要有能力威脅漕運官員不要貪墨太多。
其中隻要有一項出了問題,或是送糧不及時,或是送糧質量不過關,就會使得一個漕幫的弟兄全都受到嚴懲,傾家蕩產都是輕的,往往是要人命。
正如無權無勢的蘇州織工要聯合起來才能在紡織業中混飯吃一樣,漕運衛所兵也必須聯合起來才可以承擔每年風險巨大的漕運任務。
幾十年下來,所有的漕運衛所兵都已經加入漕幫,在漕司和總兵官之下,實行著自己的一套江湖規矩。
此時由各個衛所的小漕幫組成的大漕幫已經團結成一股龐大力量,把持了運河沿岸的許多產業。
“建陽先生,這邊請。”織工行會的陳把頭一臉熱情地招呼王文龍上座。
王文龍走到前方的茶座中坐下,一旁幾個年輕生員見了他,互相詢問名字,聽說來人是王文龍,有人臉露欣喜前來結交,有人冷哼一聲,起身就要走。
王文龍對前者笑臉相迎,對後者也不以為意,寫了《尚書古文疏證》之後討厭他的儒生可是不少,根本氣不過來。
今天他來參加蘇州織工行會和蘇州漕幫的堂會還是應了葛成邀請,葛成希望王文龍回去之後,在《蘇州旬報》上為兩個幫派做一點宣傳。
王文龍在圈椅上坐好,準備看戲,旁邊突然走過一個年輕書生,看著王文龍問道:“閣下就是王建陽王助教了?”
王文龍見那人二十七八歲,模樣頗粗豪,不知他底細,拱手說道:“在下就是王文龍。”
那人也對王文龍沒好氣的行禮:“魏大中,字孔時,嘉興府生員。”
前六君子啊,王文龍點點頭,頓時就釋然了。
東林黨的組合很喜歡給自己起名叫做君子:八君子、前六君子、後七君子,一串名字根本背不下來。
其中東林八君子是顧憲成等人自吹自擂,但前六君子,後七君子都是死於閹黨加害,卻確實配得上名氣。
魏大中在原曆史之中就是東林前六君子的一員,被魏忠賢抓進詔獄,在獄中受盡折磨,閹黨殺人的手段說出來都會被封,但包括魏大中在內的六人沒有一個退縮,前六君子全部慘死獄中,至死也不願意攀咬自己同黨。
魏大中性格主打一個硬氣、執拗,曆史記載此君家境貧寒,中舉人之後家裏有人來投獻,家人收錢後為他做了幾套新衣服,魏大中得知能把衣服燒了;後來當京官也是一個家屬都不帶,就帶兩個奴仆,一個掃地,一個做飯,上朝的時候全家三人一起出門,幹脆把家門給鎖了,下班回家自己掏鑰匙開門。
魏大中的骨氣確實值得王文龍尊重。
王文龍起身拱了拱手:“原來是孔時兄。”
魏大中隻不過是個秀才,而此時王文龍已經是國子助教,聽到王文龍稱自己為兄魏大中一愣。
他原本的火氣消了一些,也拱了拱手。
“建陽先生,你的確是個大才,可為何要寫文章侮辱烈女?”
“我何時寫文侮辱了烈女?”王文龍一臉疑惑。
魏大中卻生氣道:“先生之前在文章之中寫貞女是違背禮法之事,被許多蘇州浮浪文人所引用,使許多有名望的貞女有苦難言,有冤難訴,為禍難道還不烈嗎?”
王文龍聞言苦笑:“我雖然發表過相關言論,但是隻是用《禮記》質疑貞女習俗,我並未對貞女加以侮辱呀。難道孔時覺得我不該申明《禮記》道理?”
魏大中說道:“申明夫子道理自然應該,但是這樣言語對於許多守節一輩子的貞女是莫大損害,建陽先生既為名士,說話之時也應該有些節製。”
王文龍看了看遠處聚集在一起往他們這兒看的幾個儒生。
他指指那群人問魏大中說道:“我猜想那裏一群人中該是有家中長輩就是貞女的,他們見了我,心中有氣又不敢過來,所以攛掇孔時來跟我辯論吧?”
“並非攛掇,而是我自己想來為貞女申冤辯白!”
居然承認了,王文龍一陣無語,怪不得這貨自己清廉如水,但是卻在曆史上為大貪官李三才辯論脫罪,這是真有點拎不清。
(本章完)
連稅監太監手下的爪牙也不來找麻煩,這些人不少也不認識字,但是對於娛樂內容以及時事新聞都有很大的需求,連他們也是活報的聽眾,衙門長班和太監的爪牙等勢力甚至一起主動維持活報表演現場的秩序。
揚州。
“建陽真是大才也!”李三才哈哈大笑,對王文龍說道:“這半個月來居然能賣出這麽多份報紙,真真是想也想不到。蘇州百姓竟然如此喜歡《蘇州旬報》,半個月居然銷量就突破了一千五百份。”
王文龍笑著解釋道:“這倒也正常,《旬報》在福建每期銷量都能突破一千五百份,而《蘇州旬報》不光是蘇州百姓購買,滿江南如今都有人看報,一千五百份的銷量隻要名聲上去,很容易就能達到。”
李三才高興的對王文龍說道:“那還是得要有能為的人操持才行,就如建陽真個是做報紙的天才,蘇州有報紙也一年多了,沒有一個想到你這樣做的,活報……嘿,這點子真是妙極!”
王文龍笑著說:“如今《蘇州旬報》的銷量雖然高,但是報行還沒有大筆賺錢,故人去市井間宣傳《蘇州旬報》的花費不算,如今每一期《旬報》出版都還要專門花上幾十兩銀子雇傭彈詞藝人做活報表演,還有《蘇州旬報》所做的時事新聞需要大量的記者,現在報上文章的作者現在都是給麵子主動投稿,稿費也取得少,但日後若要長期報導,記者站的建設費用也要算到報紙的運營成本中去。”
“還要這許多錢?”李三才之前一直在《旬報》掙錢了的喜悅之中,此時聞言也反應過來,有些擔心說道:“照如此說來,這報紙想要掙錢還難了?”
王文龍笑著說道:“那倒也不是,如今《蘇州旬報》的發行費和運行成本,大抵能夠打個持平,隻不過還沒有掙回工本而已,但現在《蘇州旬報》的發行量已經超過一千五百份,且雖然隻發行一千五百份,但是許多人都會通過活報新聞聽《蘇州旬報》的內容,我想著廣告費可以漲一漲了。”
李三才聞言點點頭:“這倒是個法子,漲上個幾成費用就能盈利了。”
王文龍卻是笑著說:“不瞞李大府,我已經做了調查,普通的版麵廣告漲上五成也有人買,投一二版的廣告,我直接對外叫賣,價高者得。”
李三才愣了半晌,然後才哈哈大笑說道:“這法子好!建陽果然是此道人才!”
……
蘇州,盛澤白龍廟,坐北朝南,建築古樸典雅,有連房十四間,還有一處占地頗為廣闊的戲樓。
這地方是蘇州漕幫和蘇州織工行會兩大蘇州地方組織共同的廟宇,兩個組織每年十一月都會在此舉行堂會,這也是織工行會和蘇州漕幫多年衝突流血之後留下的規矩。
蘇州除了勢力龐大的織工行會之外,另一大勢力就是漕幫。
洪武年間,大明的漕運采取支運法,江南百姓把自己所交的糧食由官府選派的糧長運到京城,然後再由衛所將糧食從京城支取出來,運輸到各個地方。
但是隨著永樂遷都,大明的京城遠離江南,再要求糧長把江南的糧食由京杭大運河運往京城,光是路途上的損耗就能拖的百姓傾家蕩產,於是後來大明的漕糧運輸就改為“兌運”。即糧長把糧食運送到相應的衛所交割,然後由衛所兵統一將糧食運往京城。
有了交割過程就容易出問題,在這年代的江南民間收糧稅的工作往往交給“兌戶”,這些“兌戶”無不財雄勢大,幾乎全都有通天的關係,方便時他們才把糧食兌給旗軍,不方便時直接就把旗軍嗬斥回去,很容易讓衛所兵兌糧失期。兌糧時“兌戶”也往往把收上來的好糧抽成,在糧食之中摻入糟糠,讓衛所軍苦不堪言,窮苦的衛所軍經常要拿自己家種的軍田糧食去補充漕糧虧空。
時間一久,兌戶厲害的地方衛所軍都不願意和他們交兌,而願意去搶交兌弱勢兌戶的任務,衛所之間甚至為此爆發械鬥。
於是在明代中後期,漕運衛所之間漸漸發展成漕幫規矩,一個衛所分成多個幫次,大家五年一輪,輪換到本衛所的轄區去兌糧。
一個漕幫的兄弟生死與共,交不上任務一起傾家蕩產,幾代人之後,衛所漕幫漸漸就形成了一股團結的力量。
衛所兵在這年代就已經夠窮了,這些漕幫子弟更是窮苦人,每一年運漕糧對於漕兵來說都是生死考驗。
對抗兌戶取得足夠數目的漕糧,上路應付各種稅卡、抽成,運河中碰到各種打著官牌的船隻過路時要與之爭水路,到了京城交割之時,還要有能力威脅漕運官員不要貪墨太多。
其中隻要有一項出了問題,或是送糧不及時,或是送糧質量不過關,就會使得一個漕幫的弟兄全都受到嚴懲,傾家蕩產都是輕的,往往是要人命。
正如無權無勢的蘇州織工要聯合起來才能在紡織業中混飯吃一樣,漕運衛所兵也必須聯合起來才可以承擔每年風險巨大的漕運任務。
幾十年下來,所有的漕運衛所兵都已經加入漕幫,在漕司和總兵官之下,實行著自己的一套江湖規矩。
此時由各個衛所的小漕幫組成的大漕幫已經團結成一股龐大力量,把持了運河沿岸的許多產業。
“建陽先生,這邊請。”織工行會的陳把頭一臉熱情地招呼王文龍上座。
王文龍走到前方的茶座中坐下,一旁幾個年輕生員見了他,互相詢問名字,聽說來人是王文龍,有人臉露欣喜前來結交,有人冷哼一聲,起身就要走。
王文龍對前者笑臉相迎,對後者也不以為意,寫了《尚書古文疏證》之後討厭他的儒生可是不少,根本氣不過來。
今天他來參加蘇州織工行會和蘇州漕幫的堂會還是應了葛成邀請,葛成希望王文龍回去之後,在《蘇州旬報》上為兩個幫派做一點宣傳。
王文龍在圈椅上坐好,準備看戲,旁邊突然走過一個年輕書生,看著王文龍問道:“閣下就是王建陽王助教了?”
王文龍見那人二十七八歲,模樣頗粗豪,不知他底細,拱手說道:“在下就是王文龍。”
那人也對王文龍沒好氣的行禮:“魏大中,字孔時,嘉興府生員。”
前六君子啊,王文龍點點頭,頓時就釋然了。
東林黨的組合很喜歡給自己起名叫做君子:八君子、前六君子、後七君子,一串名字根本背不下來。
其中東林八君子是顧憲成等人自吹自擂,但前六君子,後七君子都是死於閹黨加害,卻確實配得上名氣。
魏大中在原曆史之中就是東林前六君子的一員,被魏忠賢抓進詔獄,在獄中受盡折磨,閹黨殺人的手段說出來都會被封,但包括魏大中在內的六人沒有一個退縮,前六君子全部慘死獄中,至死也不願意攀咬自己同黨。
魏大中性格主打一個硬氣、執拗,曆史記載此君家境貧寒,中舉人之後家裏有人來投獻,家人收錢後為他做了幾套新衣服,魏大中得知能把衣服燒了;後來當京官也是一個家屬都不帶,就帶兩個奴仆,一個掃地,一個做飯,上朝的時候全家三人一起出門,幹脆把家門給鎖了,下班回家自己掏鑰匙開門。
魏大中的骨氣確實值得王文龍尊重。
王文龍起身拱了拱手:“原來是孔時兄。”
魏大中隻不過是個秀才,而此時王文龍已經是國子助教,聽到王文龍稱自己為兄魏大中一愣。
他原本的火氣消了一些,也拱了拱手。
“建陽先生,你的確是個大才,可為何要寫文章侮辱烈女?”
“我何時寫文侮辱了烈女?”王文龍一臉疑惑。
魏大中卻生氣道:“先生之前在文章之中寫貞女是違背禮法之事,被許多蘇州浮浪文人所引用,使許多有名望的貞女有苦難言,有冤難訴,為禍難道還不烈嗎?”
王文龍聞言苦笑:“我雖然發表過相關言論,但是隻是用《禮記》質疑貞女習俗,我並未對貞女加以侮辱呀。難道孔時覺得我不該申明《禮記》道理?”
魏大中說道:“申明夫子道理自然應該,但是這樣言語對於許多守節一輩子的貞女是莫大損害,建陽先生既為名士,說話之時也應該有些節製。”
王文龍看了看遠處聚集在一起往他們這兒看的幾個儒生。
他指指那群人問魏大中說道:“我猜想那裏一群人中該是有家中長輩就是貞女的,他們見了我,心中有氣又不敢過來,所以攛掇孔時來跟我辯論吧?”
“並非攛掇,而是我自己想來為貞女申冤辯白!”
居然承認了,王文龍一陣無語,怪不得這貨自己清廉如水,但是卻在曆史上為大貪官李三才辯論脫罪,這是真有點拎不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