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的師生們有些是在島內開墾的莊戶子弟,並不知道海上這些消息,聽著王文龍的介紹頗為驚訝;有些則是海商家族出身,神色憤慨,顯然也聽過家中長輩說起荷蘭人蠻橫的情形。
王文龍道:“荷蘭人已將台灣視為下一個殖民目標,並且準備和西班牙人一起爭奪台灣,兩國都試圖將台灣納為他們的囊中之物。”
“諸位先生,諸位朋友,那西班牙人口不過千萬,荷蘭更隻是個人口百萬的蕞爾小國,其人口數量比不得我大明一個大藩州府,卻紛紛將我大明海外一島當做他們爭奪的對象。而我煌煌大明的力量居然被他們視若無物,而朝廷亦對此幾乎不聞不問,此真為恥辱也!如今守島之希望隻在我輩了,我們福建商人的資金投入與島上恐不下百萬兩銀子,多少商戶的身家,多少農民的耕牛,多少家族子弟的性命都投入於此。”
最後,王文龍大聲疾呼:“千年交流,百年貿易,數十年的生聚開拓,才有如今台灣島上的繁榮局麵,朝廷不管,我們福建人就自己為自己爭取利益,絕不能使得如此多的投入都被異族摘了果子!”
王文龍的演講氣勢磅礴,內容還是他和李家黃家所說的那一套,一再強調荷蘭人和西班牙人想要壟斷東亞的貿易,福建商人如果不想在別人手下吃殘羹冷炙,就必須大力經營台灣島,大力發展自己的力量。
王文龍知道用聖杯故事轉移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視線不可能有太久的效果,荷蘭東印度公司終究會將力量轉回到福建海麵。
他所說的這些話現在或許還有些超前,但再等幾年在場眾人都會明白。
對於荷蘭人入侵台灣窺伺福建沿海的事情,朝廷和福建官方的反應或許有些遲鈍,但並不代表整個大明上下都是這樣。
曆史上荷蘭人在十幾年後入侵澎湖才引得當時的福建巡撫派兵去清剿,可早在荷蘭人於澎湖島窺伺之前,他們在台灣的活動就已經引得大量海外商人關注。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福建的海主們,李旦、劉香、諸彩佬、顏思齊這些在明末曆史中有名的福建海上勢力都有留下和荷蘭人爭奪航線的記載。
他們利用自己的武裝積極的和荷蘭人對抗,試圖奪回原本屬於明人所控製的航線。
包括鄭芝龍依靠荷蘭人崛起以後也很快轉為與荷蘭人亦敵亦友的關係,先是通過壟斷荷蘭人手下的船旗,從荷蘭人手上實質奪回了福建到日本航線的控製權,到鄭成功時代,更是直接把荷蘭人從台灣趕跑。
還有許多福建的文人,他們頂著荷蘭人對他們的敵視,渡海來到台灣,深入台灣的鄉土各地去考察風俗民情,這些記載對後來鄭成功收複台灣以及後續的台灣治理,提供了極大便利,也使得許多台灣的世家大族還能感受到明人在台灣擁有實質的影響力。
曆史上華人對於海外利益的探索其實早在萬曆前就已經開始了,不隻是福建海主大力的開發台灣島,還有那些一批批出海前往東南亞定居貿易的華商、遊蕩在東南沿海群島之間討生活的海盜們,更有終身不履土地的疍民,這些人全都是依靠大海才得以生存,形形色色的人物,一起構成了一個依靠著大海而繁榮的華人群體。
隻不過這個群體的力量在明末的亂世之中,並沒有得到足夠的發掘。
強盛之時,光是劉香手下就有上千條船,裹挾著上萬男女。
船隊中的人物並不全都是海盜,而是包括了大量疍民、漁民、商人、工匠甚至是妓女、失意的讀書人,他們在沿海占據小塊島嶼和根據地,通過船隻如蜂群一般的往來,簡直是一座移動的海上城市。
這樣的海洋人口規模是此時歐洲任何國家都無法相比的,就憑劉香這上萬人的海盜團隊,哪怕打不過歐洲殖民者的正規軍,也能輕而易舉的在東海洋麵上占據一個島嶼,發展成自己的殖民地。
但曆史上他卻並沒有這麽做,而是在和其他勢力爭奪東亞航線的過程中一點點被消耗清繳掉。
此時的華人海上勢力是一個極富破壞力,也極有發展前景的群體。
王文龍現在在海商之中有巨大的名聲,他完全可以利用這樣的名聲,不斷的呼籲宣傳海商們對外開拓,這種舉動看似隻是在重複著陳詞濫調,但卻蘊藏著極大的希望,十個人中隻要有一個聽進去了,那麽大明走向海洋的希望就要大上一些。
喚起被壓抑禁錮多年的開拓精神,調動起他們征服大洋的野心,這是一個大時代到達之前必須有人去做的事情。
對於王文龍的演講,台灣的學生們反應並不算熱烈,雖然大家也震驚於王文龍對於未來的判斷,但是對於荷蘭人、西班牙人入侵台灣的情形還沒有足夠的預期,對於台灣被異族奪走的說法,也沒有太大反應。
主要原因是東藩書院的學生們大多是屯墾百姓的後代,隻有一些商人子弟才知道航海有多少利益,和航線被歐洲人控製之後大明的商戶會陷於怎樣的處境,而對於屯墾百姓來說,他們隻關心自己的土地能不能進一步擴張,甚至寧願福建商人多投一點錢來幫助他們屯墾,而不是投錢去造船。
對於這時的台灣百姓來說,,希望朝廷不阻止他們海外開拓就是台灣商民的最大公約數,至於要把台灣建立成對外開拓的橋頭堡,得到他們看見了歐洲人控製航線能掙多少錢之後才會有這樣的想法。
所以當天傍晚會講結束,張子明和東藩書院的師生們請王文龍去赴宴時,宴會全程都沒有人講起防範荷蘭人之事。
陳耀漳舉杯敬了王文龍之後問:“聽說建陽先生在大員港籌措了一家歐式造船廠?”
張子明在一旁介紹說:“淡水陳家不光是本島有名的讀書世家,還經營著木料生意,他們和北部的土人常往來,有獲得木材的渠道,建陽先生若有需求,想來陳家一定會鼎力相助。”
“那就拜托陳小友了,等造船廠開辦起來,少不得要從北部買些木材。”王文龍也舉杯回敬。
陳耀漳連忙笑道:“這是應有之義,建陽先生心係海商開辦造船廠,小子頗感佩服,這杯酒小子幹了,建陽先生自便。”
“來。”王文龍抿了一口,陳耀漳則將滿杯的黃酒一口氣幹下。
大龍垌陳家作為淡水一帶的早期移民,此時同樣控製著一個小鎮規模的定居點,一代看吃,二代看穿,三代四代看文章,早年移民台灣時陳家還隻是一群普通的農戶,到了陳耀漳的父親這一代就已經識字,陳耀漳的伯父一輩,許多人都成為商號老板和醫生,而到了陳耀漳這一代更是開始經營科舉事業,曆史上到了明末清初,陳家就將出現第一個舉人,在家族院子中豎起整個台灣島上第一根“舉人杆”。
張子明突然說道:“建陽先生出版過許多圖書,又發明蠟版印刷法風行於世,早年還管過府台的塘報房,不知能否幫我們東藩書院提一些意見?”
“什麽意見?”王文龍問。
“事情乃是如此,”張子明解釋說道:“台灣島上書籍不易得,如今所用之書都要從福建購買,書籍渡海往往受潮發黴,價格甚至翻上五倍,以至於許多學生到了開蒙的年紀家中卻無錢供他們讀書。我們東藩書院打算建一個印書作坊,以供附近的學子,讀書所用。”
印刷業作為谘詢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隻要有人口聚集之處就必然出現,曆史上台灣島上的漢人最早都是屯墾民,就連鄭成功也隻把台灣島當成自己的糧食供應基地以及工業基地來設計,島上生活的都是些農民和工匠,沒有多少閱讀需求,以至於台灣島上的印刷業要到清代才開始。
但在這個時空,大量的商人一開始就投入了台灣島的開發,三一教這個以儒家經典為基礎的宗教來到台灣島上更是直接拉動了台灣島上百姓對於印刷品的需求,台灣島缺少印刷業的問題也就逐漸顯現。
張子明能夠想到自己建立印刷租房這個想法,可見他還頗有經營頭腦。
王文龍思索一番,反問道:“印刷作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官府的塘報房方式,投入少,但是幾乎不可能盈利,而且未來想要擴張印刷,規模更是困難。好處是幾個月準備就能開工。另一種則類似建陽的書坊,那就要購買版權,對外販售圖書,這種模式前期投入較多,但如若發展了起來日後就能自負盈虧,而且能隨著市場的擴大自己擴張規模。不知東藩書院想要做的是哪一種印刷作坊?”
“還是建陽書坊的模式吧,”張子明回答道:“我們能招到的工匠全都是書坊中出來的,若是拉他們去做塘報房的刻工,隻怕他們都不來幹了。”
(本章完)
王文龍道:“荷蘭人已將台灣視為下一個殖民目標,並且準備和西班牙人一起爭奪台灣,兩國都試圖將台灣納為他們的囊中之物。”
“諸位先生,諸位朋友,那西班牙人口不過千萬,荷蘭更隻是個人口百萬的蕞爾小國,其人口數量比不得我大明一個大藩州府,卻紛紛將我大明海外一島當做他們爭奪的對象。而我煌煌大明的力量居然被他們視若無物,而朝廷亦對此幾乎不聞不問,此真為恥辱也!如今守島之希望隻在我輩了,我們福建商人的資金投入與島上恐不下百萬兩銀子,多少商戶的身家,多少農民的耕牛,多少家族子弟的性命都投入於此。”
最後,王文龍大聲疾呼:“千年交流,百年貿易,數十年的生聚開拓,才有如今台灣島上的繁榮局麵,朝廷不管,我們福建人就自己為自己爭取利益,絕不能使得如此多的投入都被異族摘了果子!”
王文龍的演講氣勢磅礴,內容還是他和李家黃家所說的那一套,一再強調荷蘭人和西班牙人想要壟斷東亞的貿易,福建商人如果不想在別人手下吃殘羹冷炙,就必須大力經營台灣島,大力發展自己的力量。
王文龍知道用聖杯故事轉移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視線不可能有太久的效果,荷蘭東印度公司終究會將力量轉回到福建海麵。
他所說的這些話現在或許還有些超前,但再等幾年在場眾人都會明白。
對於荷蘭人入侵台灣窺伺福建沿海的事情,朝廷和福建官方的反應或許有些遲鈍,但並不代表整個大明上下都是這樣。
曆史上荷蘭人在十幾年後入侵澎湖才引得當時的福建巡撫派兵去清剿,可早在荷蘭人於澎湖島窺伺之前,他們在台灣的活動就已經引得大量海外商人關注。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福建的海主們,李旦、劉香、諸彩佬、顏思齊這些在明末曆史中有名的福建海上勢力都有留下和荷蘭人爭奪航線的記載。
他們利用自己的武裝積極的和荷蘭人對抗,試圖奪回原本屬於明人所控製的航線。
包括鄭芝龍依靠荷蘭人崛起以後也很快轉為與荷蘭人亦敵亦友的關係,先是通過壟斷荷蘭人手下的船旗,從荷蘭人手上實質奪回了福建到日本航線的控製權,到鄭成功時代,更是直接把荷蘭人從台灣趕跑。
還有許多福建的文人,他們頂著荷蘭人對他們的敵視,渡海來到台灣,深入台灣的鄉土各地去考察風俗民情,這些記載對後來鄭成功收複台灣以及後續的台灣治理,提供了極大便利,也使得許多台灣的世家大族還能感受到明人在台灣擁有實質的影響力。
曆史上華人對於海外利益的探索其實早在萬曆前就已經開始了,不隻是福建海主大力的開發台灣島,還有那些一批批出海前往東南亞定居貿易的華商、遊蕩在東南沿海群島之間討生活的海盜們,更有終身不履土地的疍民,這些人全都是依靠大海才得以生存,形形色色的人物,一起構成了一個依靠著大海而繁榮的華人群體。
隻不過這個群體的力量在明末的亂世之中,並沒有得到足夠的發掘。
強盛之時,光是劉香手下就有上千條船,裹挾著上萬男女。
船隊中的人物並不全都是海盜,而是包括了大量疍民、漁民、商人、工匠甚至是妓女、失意的讀書人,他們在沿海占據小塊島嶼和根據地,通過船隻如蜂群一般的往來,簡直是一座移動的海上城市。
這樣的海洋人口規模是此時歐洲任何國家都無法相比的,就憑劉香這上萬人的海盜團隊,哪怕打不過歐洲殖民者的正規軍,也能輕而易舉的在東海洋麵上占據一個島嶼,發展成自己的殖民地。
但曆史上他卻並沒有這麽做,而是在和其他勢力爭奪東亞航線的過程中一點點被消耗清繳掉。
此時的華人海上勢力是一個極富破壞力,也極有發展前景的群體。
王文龍現在在海商之中有巨大的名聲,他完全可以利用這樣的名聲,不斷的呼籲宣傳海商們對外開拓,這種舉動看似隻是在重複著陳詞濫調,但卻蘊藏著極大的希望,十個人中隻要有一個聽進去了,那麽大明走向海洋的希望就要大上一些。
喚起被壓抑禁錮多年的開拓精神,調動起他們征服大洋的野心,這是一個大時代到達之前必須有人去做的事情。
對於王文龍的演講,台灣的學生們反應並不算熱烈,雖然大家也震驚於王文龍對於未來的判斷,但是對於荷蘭人、西班牙人入侵台灣的情形還沒有足夠的預期,對於台灣被異族奪走的說法,也沒有太大反應。
主要原因是東藩書院的學生們大多是屯墾百姓的後代,隻有一些商人子弟才知道航海有多少利益,和航線被歐洲人控製之後大明的商戶會陷於怎樣的處境,而對於屯墾百姓來說,他們隻關心自己的土地能不能進一步擴張,甚至寧願福建商人多投一點錢來幫助他們屯墾,而不是投錢去造船。
對於這時的台灣百姓來說,,希望朝廷不阻止他們海外開拓就是台灣商民的最大公約數,至於要把台灣建立成對外開拓的橋頭堡,得到他們看見了歐洲人控製航線能掙多少錢之後才會有這樣的想法。
所以當天傍晚會講結束,張子明和東藩書院的師生們請王文龍去赴宴時,宴會全程都沒有人講起防範荷蘭人之事。
陳耀漳舉杯敬了王文龍之後問:“聽說建陽先生在大員港籌措了一家歐式造船廠?”
張子明在一旁介紹說:“淡水陳家不光是本島有名的讀書世家,還經營著木料生意,他們和北部的土人常往來,有獲得木材的渠道,建陽先生若有需求,想來陳家一定會鼎力相助。”
“那就拜托陳小友了,等造船廠開辦起來,少不得要從北部買些木材。”王文龍也舉杯回敬。
陳耀漳連忙笑道:“這是應有之義,建陽先生心係海商開辦造船廠,小子頗感佩服,這杯酒小子幹了,建陽先生自便。”
“來。”王文龍抿了一口,陳耀漳則將滿杯的黃酒一口氣幹下。
大龍垌陳家作為淡水一帶的早期移民,此時同樣控製著一個小鎮規模的定居點,一代看吃,二代看穿,三代四代看文章,早年移民台灣時陳家還隻是一群普通的農戶,到了陳耀漳的父親這一代就已經識字,陳耀漳的伯父一輩,許多人都成為商號老板和醫生,而到了陳耀漳這一代更是開始經營科舉事業,曆史上到了明末清初,陳家就將出現第一個舉人,在家族院子中豎起整個台灣島上第一根“舉人杆”。
張子明突然說道:“建陽先生出版過許多圖書,又發明蠟版印刷法風行於世,早年還管過府台的塘報房,不知能否幫我們東藩書院提一些意見?”
“什麽意見?”王文龍問。
“事情乃是如此,”張子明解釋說道:“台灣島上書籍不易得,如今所用之書都要從福建購買,書籍渡海往往受潮發黴,價格甚至翻上五倍,以至於許多學生到了開蒙的年紀家中卻無錢供他們讀書。我們東藩書院打算建一個印書作坊,以供附近的學子,讀書所用。”
印刷業作為谘詢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隻要有人口聚集之處就必然出現,曆史上台灣島上的漢人最早都是屯墾民,就連鄭成功也隻把台灣島當成自己的糧食供應基地以及工業基地來設計,島上生活的都是些農民和工匠,沒有多少閱讀需求,以至於台灣島上的印刷業要到清代才開始。
但在這個時空,大量的商人一開始就投入了台灣島的開發,三一教這個以儒家經典為基礎的宗教來到台灣島上更是直接拉動了台灣島上百姓對於印刷品的需求,台灣島缺少印刷業的問題也就逐漸顯現。
張子明能夠想到自己建立印刷租房這個想法,可見他還頗有經營頭腦。
王文龍思索一番,反問道:“印刷作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官府的塘報房方式,投入少,但是幾乎不可能盈利,而且未來想要擴張印刷,規模更是困難。好處是幾個月準備就能開工。另一種則類似建陽的書坊,那就要購買版權,對外販售圖書,這種模式前期投入較多,但如若發展了起來日後就能自負盈虧,而且能隨著市場的擴大自己擴張規模。不知東藩書院想要做的是哪一種印刷作坊?”
“還是建陽書坊的模式吧,”張子明回答道:“我們能招到的工匠全都是書坊中出來的,若是拉他們去做塘報房的刻工,隻怕他們都不來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