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龍道:“我曾寫了一本《國富論》用來研究經濟之學,其實軍事與戰爭也可以用經濟學的角度去解釋。”
“戰爭是有成本的,培養士兵提供糧草維護武器全都是巨大的開支,可為何自古以來凡是聖朝都必須對外征戰揚威四海呢?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這是因為打仗實實在在的能夠有所收獲。”
“戰爭的收獲源自於兩個方麵,一是戰爭可以擴張政權的控製領土,在未來的新領土上政權可以收獲稅收,同時打敗敵人還能獲得敵人積累的物資,這兩種都是通過戰爭勝利能夠得到的增長的收獲。”
“第二則是戰爭可以創造緩衝區,比如我大明某邊地乃是重要糧倉,那便自然要攻打下周圍的交通要道關口要塞,如此才能加強對糧倉的保護,其核心思想乃是減少已有土地上可能的損失,減少損失,反過來說也是一種收獲。”
所謂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那是歐洲人在與鄰國科技水平等量齊觀的情況下誕生的思想,對於人類曆史上絕大多數王朝來說,戰爭從來不是什麽為了轉移國內政治矛盾而作出的行為,而是實實在在的開拓獲利。
王文龍看著台下一眾道士說:“因為有這兩種收獲,所以我大明當年對外征戰之時,實則是獲利大於付出的,是以開國之初一直到永樂朝,我大明長期對外征戰卻非但沒有拖垮國家財政反而越是打仗大明越是富裕,漸漸呈現海清河宴之勢。”
能夠到場聽王文龍會講的人大多是京城中喜好道家的顯貴子弟,其中有些就是靖難時期的勳貴後代,聽到王文龍誇獎他們祖先的武功,許多人都頗為自豪。
王文龍接著說道:“這兩條規律不僅對我大明有用,對於周邊其他勢力也是同樣道理,因為戰爭有利可圖,每一個勢力都會將自己的控製地區盡量往外擴張,直到碰到另一個足夠強大的勢力,發現繼續向外擴張的成本已經高於擴張的收益,於是擴張便在那條線上停止。”
“用這個道理就可以說明為何在開國之初我大明武德充沛而後我大明的對外擴張漸漸走向下風,至於土木之變後,大明官軍非但難以對外擴張,甚至防邊也成困難之事。”
王文龍拿出一張自己專門帶來的大尺寸地圖,請兩個禮部的吏員上來左右扯著展開。他指著地圖上大明的位置,在周圍畫了一個圈:
“諸位可以仔細看看我大明在永樂朝以後已經有了怎樣的領土。”
“往西已達甘隴,再往西去便是廣闊之戈壁草原,往北已達宣大,再往北同樣要出漢地而入草原。須知我大明漢人百姓比例較多,而漢人大多數以耕地為生,戈壁草原並不適宜耕種,往西往北繼續擴張所獲得的收益已然大大減少。而西北皆遊牧民族世代居住之地,偽元王庭所在,韃靼蒙古騎兵頗多,攻打困難,乃是試圖打下之時收獲不大而損失頗多之地。”
王文龍的手又劃過雲貴,一路指向地圖上的西南方向:“往南,乃十萬大山,橫斷山脈,大軍若要征交趾,緬甸,則需一直打過橫斷山脈才有平地可為出兵之收獲。而此一路上山川奇險,難於補給,而當地土人坐擁平糧倉地攻擊我出橫斷山脈之補給官軍以及先頭城堡,我軍防禦之成本極高,在成本計算上乃是虧本買賣。大明征下交趾而後又放棄,從經濟學上來看也有其根本原因。”
王文龍又將手指指向東北:“遼東苦寒,作物難活,惟有通過一條遼西走廊進入朝鮮,然而此條補給通道極易被截斷,且朝鮮乃是我大明屬國,對大明並無不臣之義,以如今之技術,出兵遼東而奪朝鮮其實也是虧本買賣。”
“往東往南已達大海,以我大明當年注重陸地而不重海運之政策,大抵也無擴張的需要。”
王文龍說道:“我大明之疆域,西北達草原、西至流沙、東南臨滄海、東北至於苦寒冰原。從經濟學角度來說,能夠給我大明造成極大的威脅或打下又有足夠利益的土地至成祖之事已然全被拿下了。之後大明的土地擴張所要攻打的都是極艱難險峻之地,入不敷出。”
“如成祖時征交趾、或是深入蒙古草原,那些地方即使一時間拿下,但防守的壓力還勝過占據的收獲,所以長期來看必然是要放棄的。”
“強軍強將是打出來的,既然沒有武力需求,那麽軍隊的戰鬥力下降就是必然之勢,隨著本朝三大征的結束,我大明短期之內似乎已經再無對外大規模用兵的需要,士兵沒有經過戰爭,作戰技巧定然下降,且對外作戰所能獲得的利益也極少,定然會養出一批希望求和而不是對抗的大明官員。這兩點就是我以為大明日後的武德必然日漸衰弱的原因了。”
眾人都聽的認真,當王龍得出這個結論,大家心中都涼了一半。
有一個勳貴子弟舉手問道:“為何我大明不能對海外用兵呢?”
這人顯然是讀過王文龍之前作品的,似乎對於大明參與航海鬥爭也有一些期望。
王文龍聞言搖頭道:“正如聖上即將成立的開海公司,我大明定然有一些勢力會去開拓海疆,但以朝廷之能力,對海外用兵短期看來幾乎不可能。”
“其原因一是權力製衡,若對海外用兵,則必養出強大之海軍,而我大明自古便是隻有陸軍而無強大海軍,這海軍將會和我大明原有的官職體係產生巨大權力衝突,不想要這支軍隊出現的可大有人在。”
“二就是利益爭奪了,如今海貿有大利,這是人人都知的事情,許多勳貴之家在海運之上掙錢,若是朝廷參與開海,定然會改變海報格局,所遇到的阻力將會十分之大。”
王文龍無奈的總結說道:“現在朝廷若能開海,的確是能為我大明擴展海上的力量說不定就能使得大明培養出一支強大水軍,但這不是一兩個人能夠做成的事情,需要整個朝廷有這樣氛圍才可成型,如今之朝廷,怕是沒這樣的魄力了。”
聽到王文龍的這一番解釋,李文鬆不禁默然。他身處京城的權貴階級,知道王文龍說的是對的。
(本章完)
“戰爭是有成本的,培養士兵提供糧草維護武器全都是巨大的開支,可為何自古以來凡是聖朝都必須對外征戰揚威四海呢?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這是因為打仗實實在在的能夠有所收獲。”
“戰爭的收獲源自於兩個方麵,一是戰爭可以擴張政權的控製領土,在未來的新領土上政權可以收獲稅收,同時打敗敵人還能獲得敵人積累的物資,這兩種都是通過戰爭勝利能夠得到的增長的收獲。”
“第二則是戰爭可以創造緩衝區,比如我大明某邊地乃是重要糧倉,那便自然要攻打下周圍的交通要道關口要塞,如此才能加強對糧倉的保護,其核心思想乃是減少已有土地上可能的損失,減少損失,反過來說也是一種收獲。”
所謂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那是歐洲人在與鄰國科技水平等量齊觀的情況下誕生的思想,對於人類曆史上絕大多數王朝來說,戰爭從來不是什麽為了轉移國內政治矛盾而作出的行為,而是實實在在的開拓獲利。
王文龍看著台下一眾道士說:“因為有這兩種收獲,所以我大明當年對外征戰之時,實則是獲利大於付出的,是以開國之初一直到永樂朝,我大明長期對外征戰卻非但沒有拖垮國家財政反而越是打仗大明越是富裕,漸漸呈現海清河宴之勢。”
能夠到場聽王文龍會講的人大多是京城中喜好道家的顯貴子弟,其中有些就是靖難時期的勳貴後代,聽到王文龍誇獎他們祖先的武功,許多人都頗為自豪。
王文龍接著說道:“這兩條規律不僅對我大明有用,對於周邊其他勢力也是同樣道理,因為戰爭有利可圖,每一個勢力都會將自己的控製地區盡量往外擴張,直到碰到另一個足夠強大的勢力,發現繼續向外擴張的成本已經高於擴張的收益,於是擴張便在那條線上停止。”
“用這個道理就可以說明為何在開國之初我大明武德充沛而後我大明的對外擴張漸漸走向下風,至於土木之變後,大明官軍非但難以對外擴張,甚至防邊也成困難之事。”
王文龍拿出一張自己專門帶來的大尺寸地圖,請兩個禮部的吏員上來左右扯著展開。他指著地圖上大明的位置,在周圍畫了一個圈:
“諸位可以仔細看看我大明在永樂朝以後已經有了怎樣的領土。”
“往西已達甘隴,再往西去便是廣闊之戈壁草原,往北已達宣大,再往北同樣要出漢地而入草原。須知我大明漢人百姓比例較多,而漢人大多數以耕地為生,戈壁草原並不適宜耕種,往西往北繼續擴張所獲得的收益已然大大減少。而西北皆遊牧民族世代居住之地,偽元王庭所在,韃靼蒙古騎兵頗多,攻打困難,乃是試圖打下之時收獲不大而損失頗多之地。”
王文龍的手又劃過雲貴,一路指向地圖上的西南方向:“往南,乃十萬大山,橫斷山脈,大軍若要征交趾,緬甸,則需一直打過橫斷山脈才有平地可為出兵之收獲。而此一路上山川奇險,難於補給,而當地土人坐擁平糧倉地攻擊我出橫斷山脈之補給官軍以及先頭城堡,我軍防禦之成本極高,在成本計算上乃是虧本買賣。大明征下交趾而後又放棄,從經濟學上來看也有其根本原因。”
王文龍又將手指指向東北:“遼東苦寒,作物難活,惟有通過一條遼西走廊進入朝鮮,然而此條補給通道極易被截斷,且朝鮮乃是我大明屬國,對大明並無不臣之義,以如今之技術,出兵遼東而奪朝鮮其實也是虧本買賣。”
“往東往南已達大海,以我大明當年注重陸地而不重海運之政策,大抵也無擴張的需要。”
王文龍說道:“我大明之疆域,西北達草原、西至流沙、東南臨滄海、東北至於苦寒冰原。從經濟學角度來說,能夠給我大明造成極大的威脅或打下又有足夠利益的土地至成祖之事已然全被拿下了。之後大明的土地擴張所要攻打的都是極艱難險峻之地,入不敷出。”
“如成祖時征交趾、或是深入蒙古草原,那些地方即使一時間拿下,但防守的壓力還勝過占據的收獲,所以長期來看必然是要放棄的。”
“強軍強將是打出來的,既然沒有武力需求,那麽軍隊的戰鬥力下降就是必然之勢,隨著本朝三大征的結束,我大明短期之內似乎已經再無對外大規模用兵的需要,士兵沒有經過戰爭,作戰技巧定然下降,且對外作戰所能獲得的利益也極少,定然會養出一批希望求和而不是對抗的大明官員。這兩點就是我以為大明日後的武德必然日漸衰弱的原因了。”
眾人都聽的認真,當王龍得出這個結論,大家心中都涼了一半。
有一個勳貴子弟舉手問道:“為何我大明不能對海外用兵呢?”
這人顯然是讀過王文龍之前作品的,似乎對於大明參與航海鬥爭也有一些期望。
王文龍聞言搖頭道:“正如聖上即將成立的開海公司,我大明定然有一些勢力會去開拓海疆,但以朝廷之能力,對海外用兵短期看來幾乎不可能。”
“其原因一是權力製衡,若對海外用兵,則必養出強大之海軍,而我大明自古便是隻有陸軍而無強大海軍,這海軍將會和我大明原有的官職體係產生巨大權力衝突,不想要這支軍隊出現的可大有人在。”
“二就是利益爭奪了,如今海貿有大利,這是人人都知的事情,許多勳貴之家在海運之上掙錢,若是朝廷參與開海,定然會改變海報格局,所遇到的阻力將會十分之大。”
王文龍無奈的總結說道:“現在朝廷若能開海,的確是能為我大明擴展海上的力量說不定就能使得大明培養出一支強大水軍,但這不是一兩個人能夠做成的事情,需要整個朝廷有這樣氛圍才可成型,如今之朝廷,怕是沒這樣的魄力了。”
聽到王文龍的這一番解釋,李文鬆不禁默然。他身處京城的權貴階級,知道王文龍說的是對的。
(本章完)